第135節 與人分享

兩儀殿內,燈火通明,大臣林立。

拜見禮儀之後,李世民仔細過問民生、賦稅、地方作亂等諸多要事,下達明確的旨意:官員要減輕底層百姓的徭役,重視開荒生產。

對於地方逆流作亂之事,李世民派一些能幹的戰將率軍隊出征平叛。蕩平作亂匪民,維持長治久安的良好社會環境,使天下更多的百姓安居樂業,全力恢復隋末以來因戰火紛然導致的大量逃亡和田地荒蕪而造成的損失。

隨後,李世民睿智的目光掃視殿內衆臣一圈,和氣地問刑部尚書李道宗:“三天時間已到,通化門妖僧作亂之事,進展如何?”

三天前上朝,李世民把這件事交給殿中侍御史馬周全權負責,他李道宗雖是刑部尚書,在這次調查過程中也僅是處於從屬地位,心裡揣摩道:難道陛下國務繁忙,已把這件事給忘得乾乾淨淨?

可是,當着這麼多官員的面,李道宗又不方便指明李世民問錯了人,只好施禮回說:“三天前,陛下下旨,命刑部、大理寺、長安令和殿中侍御史馬周,共同調查通化門事變。三天以來,臣等晝夜不休,緊鑼密鼓調查,基本查清行兇者的身份。只是那些妖人口風甚緊,打死也不招供。”

果然,李世民臉上出現悄然醒悟的神色,又轉過臉問:“侍御史在不在?”

馬周趕忙出列,恭敬施禮以後,朗聲作答:“稟陛下,昨晚在吐蕃四方館將妖僧全部抓獲。一個也沒漏網。其實他們是吐蕃人假扮的妖僧,故意騷擾我大唐民心,製造不安定的氣氛。正如刑部李尚書所言,他們確實不招供。不過陛下不用擔憂,臣已想出一個妙策。即使他們不招供,也可拿出鐵的證據將他們按大唐律治罪。”

“哦?!”李世民有些意外:“零口供也可治罪?這麼有信心?”

馬周再拜回道:“稟陛下,抓獲那幫人前,臣與刑部尚書李道宗、大理寺少卿戴胄以及太子詹事魏徵等人共同商議,他們從何處來到長安?該有通關文諜的詳細記載。但是,這些文諜十天左右才送至長安。

所以。臣懇請陛下寬限幾日,等拿到文諜,就算他們不招供,也可查明他們的犯罪經過。何況,在四方館拿人時。當場所有人幾乎都身中與通化門一樣的迷香,鐵證如山下,不容他們抵賴不承認。”

李道宗聽了馬周說的一番話,心裡暗暗佩服。昨晚他想請求陛下寬限偵破時間,馬周擔心影響陛下的威信而拒絕了。今天他當衆請求陛下寬限時間,給自己也給陛下找足理由留足面子。

馬周並不把這次的功勞攬到他一個人身上,而是把功勞分給魏徵、戴胄和刑部,這就更爲可貴。爲別人爲自己處處留足伏筆。照顧人的感情心理體貼入微!簡直就是一枚人精!馬周迅速上位,也不是蓋的!

直到這個時候,李道宗對馬周的看法才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三天以前。李世民讓馬周全權負責時,他心裡還頗有微詞。現在看來,陛下做這決定是非常英明,有着深遠的戰略眼光!

“如此也好!”李世民讚許說道:“只要拿獲罪魁禍首,不繼續危害百姓安全就是大功一件。這封賞嘛……”

馬周趕忙插嘴說道:“稟陛下,這件事還沒完。先不用着急封賞!臣以爲,若不加強防範。不僅長安,還有更多的地方都會發生類似之事。因迷香使人產生陶醉不醒的幻覺。而妖人作案手段又非常殘忍,幾乎無一活口,爲日後拿獲兇徒增加難度。

三天前,臣曾提議,在長安主要街道安置警鼓,憑這種方法可使人人都是斥候,隨時爲發生意外之事敲響警鼓,通知附近斥候前去抓獲作案之人。這個方法非常有效,還請陛下御筆點批通過。”

李世民頻頻點頭,心道:馬周居功不自傲,知道與人分享成果,面對提拔如此淡定,難能可貴啊!由此看來,新豐客棧一面之緣,爲我大唐送來一份厚禮啊!想到這裡,李世民又說:“既然如此,那就在大唐境內所有州縣推行警鼓之事,這件事就交給兵部辦理!等通關文諜送到長安,查明真相以後,再行封賞!”

“不過……”李世民沉吟道:“長安令及其左右臨門大將軍,在這次通化門事變之中,有失職之嫌,當罰俸半年!你們可有異議?”

長安令誠惶誠恐,趕忙出列謝罪,感謝李世民陛下饒過一劫!

這一次,沒有任何人跳出來表示異議,包括這次案件涉及的長孫無忌和候君集。因爲,他們都看明白了,李世民陛下暗中在佈置一般大棋,而棋局中最重要的核心人物就是馬周。

何況,長安令暗中製造聲勢,全長安的百姓都知道通化門事變,滿城風雨。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逼得他們不得不捨卒保帥,無暇他顧。

七天以後,通關文諜送到長安兵部,通過仔細查找,果然找到吐蕃人進入大唐境內的紀錄。不過他們非常狡猾,並不是由吐蕃的關卡進來的,而是繞道突厥的關卡進入。從一開始,吐蕃人就計劃着嫁禍突厥人的陰謀,無怪馬周等人對突厥人產生懷疑,並大鬧突厥四方館。

經李世民硃批欽點,一百多位吐蕃人全部被處死。消息傳開,長安城內一片沸騰,到處都是百姓在歡欣鼓舞,真是大快人心。

案件全部查明以後,馬周親自到突厥四方館與阿把胡把酒言歡,把吐蕃人栽贓他們的事,從頭到尾講了一遍。突厥人受了冤枉,主要還是因爲吐蕃人心存不良,阿把胡也沒把這件事算到馬周頭上,兩方講和,沒鬧出大亂子。

吐蕃人卻不依不饒,我們派到你們大唐鏡內的使者,代表着我們吐蕃這個國家,你們卻私自將其斬首,非要討個公道的說法。如果不給滿意的答覆,將要派一支雄兵攻打大唐。

在李世民授意下,馬周寫了一封措辭十分嚴肅的書信,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詳細敘述一遍。末尾又批評吐蕃說:吐蕃與大唐世代修好,是兩國百姓都喜聞樂見之事。

吐蕃妖人作案,危害的不僅是大唐,也包括吐蕃境內百姓的安全!大唐替你們清理妖人,你們不知感激,還反過來質問我們。難道你們與那些妖僧是同夥,一樣有着傷天害理的非份之想?難道你們逆天而行,就不怕佛祖降罪麼?

這時,松贊干布的父親被人毒死不久,十幾歲的松贊干布繼承王位,吐蕃境內還有不少人興風作亂。接書收信以後,吐蕃松贊干布仔細想想,現在王位不穩,不宜出兵。而且大唐說得也不是沒有道理,心裡雖然不滿意,也只好作罷。

第138節 赤誠相見第110節 好粗的腿第37節 鼠狼霸道第123節 解甲歸田第78節 倒貼第38節 文人決鬥第185節 殺與藏第148節 高人第147節 地下水工程第93節 專等爾來鑽第152節 大明宮第79節 吵架第141節 審查魏徵第159節 天機第18節 兩隻活寶第172節 培養第117節 一杆打淨第22節 刺探第139節 奉旨完婚第169節 木牛流馬的啓示第34節 走馬燈第96節 短兵相接第181節 陰謀第5節 族長的面子第121節 兩尊門神第128節 製造聲勢第60節 一口濃痰第143節 打抱不平的太子第150節 竹躺椅的象徵第1節 血火山村第76節 狗男女第185節 殺與藏第129節 滿城風雨第102節 道袍飄飄第59節 眼都紅了第175節 虛僞的儒家第148節 高人第188節 艱難修道第19節 強人所難第143節 打抱不平的太子第65節 榮歸故里第161節 佈局第27節 夜半怪異聲第10節 狗啃屎第171節 道德經第98節 一波未平第169節 木牛流馬的啓示第159節 天機第158節 道士攔路第169節 木牛流馬的啓示第133節 險鬥兇僧第146節 新龍椅第172節 培養第139節 奉旨完婚第81節 疑無路第108節 一鳴驚人第160節 往事並不如煙第184節 誅心殺第164節 武才人第140節 洞房花燭第186節 事了拂衣去第134節 滿載而歸第34節 走馬燈第82節 地包天第12節 詭異的約會第93節 專等爾來鑽第85節 見鬼說鬼話第83節 風雲變幻大王旗第186節 事了拂衣去第124節 是非之地第110節 好粗的腿第187節 深藏功與名第137節 不爭之爭第106節 李代桃僵第146節 新龍椅第173節 對決第88節 石化第96節 短兵相接第126節 枯木盤根第162節 刺探第51節 新四大發明第179節 爭執第152節 大明宮第169節 木牛流馬的啓示第92節 佈下天羅網第171節 道德經第131節 順藤摸瓜第31節 橫刀奪愛第190節 功德大圓滿第97節 火爆混戰第179節 爭執第109節 宇文士及第63節 誰告秘第171節 道德經第42節 靈魂飛昇第9節 敵我不分第50節 學霸第111節 血雨腥風第117節 一杆打淨第173節 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