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論商

(感謝列兵藍顏投的評價票)

岳雲這時上前走了幾步,他凝視着張擇端這位讓他敬仰的歷史名人,壓抑下內心的激動後,微笑着說道:“張老先生以爲,讀書人之所以要讀書,爲的是什麼?”

張擇端有些微微驚奇,他很詫異岳雲爲什麼要問這話,但還是回答道:“子曰:民爲重,社稷次之,君爲輕。我等讀書人的心願,當然是學得一身本領,報效朝廷,匡護社稷、爲民謀福!我等此次赴臨安請願,就是爲中原百姓謀福之行。”

岳雲見已經把他的話引上鉤了,便立刻順藤摸瓜地問道:“那依張老先生之見,百姓要怎麼生活纔算幸福呢?”

“當然是穿有所衣、住有所處、少有所撫、老有所終、高朋滿屋、兒孫同堂,衣食無憂、安居樂業,如此無憂無慮,則爲幸福!”張擇端倒是想也沒想,一口氣便說了出來。

岳雲暗歎這中過進士的翰林學士的大畫家確不簡單,一口氣便說了這麼多成語出來,如果不是自己早已想好說詞,只怕還真不容易說服他呢。

他翹起大拇指稱讚道:“張老先生所言極是,岳雲也深爲贊同。只不過,如何才能讓百姓衣食無憂,安居樂業,張老先生可有什麼好方法嗎?”

“這個……”張擇端一下子就語塞了,讓他講那些詩書中的大道理,他自然說起來口若懸河,頭頭是道,但真要他拿出具體辦法,就一竅不通了。

岳雲見狀,心中卻是一陣大定,看來這個時代的讀書人差不多都是如張擇端這樣的,好空談,卻做不了什麼實事,難怪後世有“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諺語呢。

岳雲緩慢上前了一步,用抑揚頓挫的聲音說道:“依岳雲看來,要讓百姓安居樂業,當從仁道着手。於朝廷而言,當行仁政,獎生產、輕賦稅;而對於我們武將而言,當是練精兵、御外敵,保得國民平安。而對於文人而言,則是倡禮義、播仁教,讓百姓受到儒學教化!”

岳雲的這一番話,聽得一衆文人,包括張擇端在內都連連點頭。

“不過,剛纔那些事卻其實都是表面上的,真正實質的事情卻還未涉及到!”岳雲這時話鋒一轉:“民以食爲天,百姓最關心的無非是吃得飽、穿得曖,住得舒適。可這一切,卻又和商人密不可分了。”

岳雲這一番話,卻讓幾名文人皺起了眉頭,就連王童都有些疑惑。一名中年文士便問道:“嶽大公子,百姓要吃得飽,自然就需要多種糧食,這可是農民之事啊,而穿衣服,則需要裁縫做,蓋房子,則是泥瓦匠的功勞。這和商人有何干呢?”

岳雲卻是不慍不火,微笑道:“如果農民要想糧食收成好,就必然需要耕牛、農具、肥料;而裁縫要做出飽曖的衣服,則需要綿紗、蠶絲、剪刀、尺子、針線。蓋房子,則需要木料、河沙、磚石、瓦片……上述這些物品,可是農民、裁縫、泥瓦匠就能全部自行生產?還得商人中轉運輸才行啊!”

張擇端一聽,當即便反駁道:“老夫自知,商人對於物資的中轉運輸,自是有一定貢獻,但他們經商之道卻是賤買貴賣,從中謀利。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雖不敢說商人之中全是逐利小人,但每逢災荒年間,便有不少商人囤積居奇,爲賺取錢財不惜貯藏糧食,任由饑民餓死,所以歷朝歷代都對商賈進行打擊限制,不任由他們發展。商人如不限制,必亂社稷!”

岳雲毫不動氣,微笑着繼續問道:“既是如此,那爲何限制商人的秦、漢、隋、唐等朝代皆因內亂滅亡,而鼓勵經商的我朝卻從無內亂,且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是歷朝最高呢?”

岳雲這一番話,卻讓張擇端一下子語塞了,他也是飽讀史書之人,自然知道之前歷朝歷代大多皆因政治腐敗,導致民不聊生,百姓造反而滅亡。獨有大宋一朝,百姓雖不敢說人人豐衣足食,卻也比起前朝好太多了。可要把這歸結到是朝廷對經商比較鼓勵,少有限制上,他卻感覺難以接收。

而那名和張擇端爭辨的中年商人卻立刻深有感觸地說道:“我等商人雖然沒有直接從事生產,但將岳雲公子說的那些物品,從盈餘的地方運輸到短缺的地方,途中勞累奔波,所受的盤剝、苛稅自不用說,還時常被賊人搶劫……我等所受的委屈和辛勞絕不亞於那些農戶和工匠們!”

岳雲衝那商人點了點頭,又趁熱打鐵地說道:“什麼是仁者?能夠給百姓帶來幸福,讓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這就是仁者!我知道,很多文人都瞧不起商人,認爲商人逐利。但利和義一樣,義有大義和小義之分,利亦有大利和小利之分,小利是無良商人賺取錢財的蠅頭小利,大利則是爲天下蒼生謀取利益。我岳家軍爲什麼要北伐?就是爲了解救被金賊蹂躪的百姓,保護他們的利益。朝廷現在爲什麼要鼓勵海外貿易?就是因爲海外貿易可以爲朝廷帶來大量稅收,而這筆錢可以用在修建水利、道路,安置流民上、這樣才能讓大宋的百姓生活得更好。”

頓了一下後,他又接着說道:“朝廷此舉,雖然也是逐利,但他逐的乃是大利!是利國利民的大利。我不否認有些不良奸商,囤積居奇,禍害百姓。但各行各業皆有良民好人,亦有小人敗類。女真人南侵十餘年來,我朝文人武將中不少敗類投敵賣國。所以商人中有不良奸商亦不足爲奇。但是,岳雲以爲,只要是正正派派合法經商的商人,都是當之無愧的仁者,他們所行之事,乃是爲了天下百姓所行的仁者之道,無論是我們武將還是文人,都不應該對他們加以任何歧視!”

岳雲這番話拋了出來,給衆人的震撼實在太大了,不要說文人們個個目瞪口呆,就連那些商人也從未想到過自己經商居然也是在爲百姓謀福利,是仁者之爲。不過他這番道理卻是完全按照儒學的理論推斷下來的。從邏輯上說,一點沒錯。有些文人呆了半晌後,開始在回味,是不是自己儒學研究得不透,還沒有岳雲這員武將理解深刻。

這時,這些商人想起自己經商數十年受的憋屈,卻個個都感覺有些心酸不已,尤其是在這種亂世經商,冒的風險可不僅是層層盤剝,甚至要丟掉性命的危險。想到難受之處,有幾名商人甚至失聲痛哭了起來。

那名和張擇端爭辨的中年商人走到岳雲面前,跪下拜伏道:“嶽大公子的高論,讓小人實在佩服不已,也讓我等商人實在慚愧,今後嶽大公子但有所命,只要祝確能辦到的,決不推諉!”

岳雲聽聞之後連忙拜謝,不過隨即卻是一驚:“你叫祝確?”

那名商人聽後一愣,忙答道:“小人的名字的確叫祝確,現正在作鐵器生意。怎麼?嶽公子聽說過我?”

岳雲心中這時卻是驚駭不已:祝確?那不是南宋時的著名理學大師朱熹的外祖父嗎?聽說他原籍河南,後來轉到徽州經商,是南宋中期著名的富商,號稱祝半城。

如果不是自己正好看過關於朱熹的介紹,恐怕就把這樣一位牛人錯過了。結識這樣一位大商人,或者是說將來會發達的大商人,對自己來說也是很有好處的!

“祝兄,你是不是有個外孫叫朱熹?”岳雲急不可耐地問道。

“這……在下確有一外孫叫朱熹,現在才十歲。呵呵,他在建州可是聞名的神童啊,三歲就能背誦《論語》、《詩經》,有過目不忘之能,沒想到嶽公子也聽說過。”祝確眼中頓時露出驚喜之意。

哦?看來這朱熹小時候就比較出名了!不愧是影響那麼大的理學大師。雖然他的理學觀念不一定要採用,但這傢伙貌似搞教育宣傳還有些天賦,不然他那套程朱理學觀點也不會廣爲流傳了。

岳雲這時方笑着說道:“呵呵,以後有空倒是想見見令外孫。剛纔祝兄對岳雲如此看重,實在讓岳雲汗顏啊!那在下就先謝過祝兄了!以後說不定還真有事要靠您呢……”

祝確忙躬身道:“不敢!大公子如有需求,祝確定當竭盡全力,爲公子效勞!”

這時,張擇端已和那些文人商量妥當,待岳雲和祝確話一說完,便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禮後,說道:“嶽公子高才,實在敬佩不已。老夫雖然不才,但是一直卻不敢忘記仁、義、禮、愛,平生除了讀書和作畫外,一直心懷民衆,希望我大宋的百姓衣食無憂、安居樂業、生活美滿。老夫原本在靖康年間就可以隨軍南撤的,但老夫卻想留下來以孔孟之道教化那些女真蠻子,卻不料這些異族之人對我之言毫不理會,仍然燒殺搶掠、荼毒百姓、無惡不作。此次聽到嶽公子高論,對大宋又重拾信心。此次臨安之行,老夫定當竭盡全力,不負百姓厚望!”

岳雲原本就有些奇怪,這張擇端在徽宗年間就當了翰林學士的人,怎麼會沒隨趙構到臨安去。原來感情還想教化女真人,這可真是天真之極。女真人沒一刀殺了他,已經算是他的福氣了。

不過岳雲既然要拜託別人爲自己賣命做事,自然要把戲演足,當即便躬身行禮道:“先生大義!實在讓岳雲敬佩不已,岳雲代中原的百姓謝過先生了!”

張擇端如何敢受岳雲大禮,連稱不敢。

岳雲和那幫文人、商人客氣了一番後,方把王童拉到一邊問道:“文青,明日我就要遠行了,現在可還有否難處?我們一同想法解決便是。”

王童這時已對岳雲佩服得五體投地,沒想到自己主公是一員武將,居然還能將自己都束手無策的張擇端說服。他當即便點頭道:“承蒙公子化解文人與商人之間矛盾,現已無事。按公子先前要求,屬下選取的這些文人,大多是擅長作畫之人,象張老先生更是在先帝時期任職於翰林圖畫院。先帝亦對他之圖畫讚歎不已!”

岳雲聽後,也是微微一笑,自己這次來,不但見到了一個歷史上的牛人,還打聽到了另一個牛人的下落,也算是小有收穫了。他於是將計劃再與王童覈對了一番,確認沒有什麼漏洞之後,才返回了軍營。

唉,總算把這事搞定了,但願這王童此去一路順利,不要再出什麼茬子纔好。明天就要出發去楚州了,自己穿越過來這麼多天了,還是第一次離開朱仙鎮,總算可以出來散散心了。

岳雲一邊想着,一邊爬上了牀,漸漸進入了夢鄉。

第409章 遼軍出擊第302章 手按《古蘭經》發誓第376章 合作協議第744章 出兵南洋的決定第244章 金國內亂第51章 壽宴開始第570章 暗藏殺機第246章 藩鎮協議第494章 初戰橫山(上)第631章 威脅利誘第721章 日本的劇變第761章 日本大混戰第390章 談判開始第669章 南洋的戰事第199章 憂傷的誤會第535章 初戰巴東(上)第774章 蕩婦嶽小釵第253章 又見雨柔第401章 潛入浣衣院第414章 潼關之戰(五)第786章 岳飛得救第635章 討援兵第569章 趙構現身第350章 臺灣軍節度使第681章 金軍的空城計第683章 宋金大海戰(一)第777章 嶽震之死第406章 到手了!第170章 決戰小商河(十一)第818章 雙皇約會第110章 掃尾事宜第239章 葫蘆谷之戰(八)第469章 盧容之戰(上)第765章 德州之戰(上)第364章 薩摩藩的覆滅(上)第678章 誓師北伐第520章 三國內部的混亂局面第531章 相互試探第366章 抵達京都第155章 赴遼廷議(下)第773章 秦檜逃逸第420章 田獵舞會第418章 廟中相會第155章 赴遼廷議(下)第798章 完顏亮的最後瘋狂第142章 汴京之戰(九)第356章 石見銀山第547章 涪江之戰(上)第779章 遼國援軍到了第405章 契丹人造反了第343章 新型風帆第326章 瓦罐炸彈第157章 另類的救人方法第281章 水師的危機第108章 同歸於盡第92章 王氏的陰謀第242章 葫蘆谷之戰(十一)第649章 前往四川第110章 掃尾事宜第149章 一路攀爬第9章 撤軍危機第340章 得償所願第544章 勢如破竹的遼軍第68章 真假金使第324章 大賽結束第582章 朱熹的見解第395章 暗有隱情第228章 與朝廷的對決第216章 如何反制?第152章 南撤的危機第788章 化干戈爲玉帛第775章 紅貓的奸計第256章 青龍逞威第736章 大宋的最後一次朝會第341章 要人也要錢第86章 襲殺蕭毅(下)第540章 巴東之戰(上)第481章 黃金兩年的發展第611章 招搖撞騙的岳雲第395章 暗有隱情第170章 決戰小商河(十一)第355章 出使日本第183章 安置百姓第548章 涪江之戰(中)第629章 階段性勝利第116章 斷後重任第762章 三路北伐第594章 建康的風波第293章 磨刀赫赫第682章 陷入僵局第110章 掃尾事宜第412章 潼關之戰(三)第455章 酒樓混戰第78章 莫耶谷第12章 糧食危機第152章 南撤的危機第159章 危機乍現第493章 出兵橫山第744章 出兵南洋的決定第182章 局面難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