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駕座金闕雲宮靈霄寶殿。
玉皇上帝是諸神之神,萬仙之仙,是統領宇宙萬物的最高主宰。不過,所有人都知道玉皇乃是道教出身,而太上老君纔是道教始祖,爲什麼穩坐天庭第一把交椅的是玉皇上帝而不是太上老君呢?因爲,天庭和道教並不是一回事。從構架體系和制度模式上來看,天庭本質上歸屬儒教,是“外道內儒,儒道雜糅”的混合物。但是,天庭這種儒道雜糅的混合狀態並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三界歷史逐漸演化的最終結果。而這種歷史演化,從體用論上來看,其實正是“儒術爲體,道術爲用”的政治理念爲三界衆生所慢慢接受並最終轉變爲政治現實的漫長過程。
因此,時至今日,道術已經淪落到僅僅只能在器物層面上來進行考量的地步了,成爲了一門特殊的科學文化理論。在儒教的框架體系之下,道術這門特殊的科學文化理論的價值實現必須完全依賴於儒教的價值實踐。道術成了儒教的敲門磚、金鑰匙,完全喪失了獨立的自我價值理念。簡單來說,如果想要在儒家稱王爭霸的體系之中有所建樹的話,那麼就必須要掌握一門過硬的技術,而這門技術指標就是道術修爲。沒想到,一不留神太上老君就成了三界著名教育家了。他是怎麼從一位名副其實高高在上的實力派道祖慢慢衰變爲一位虛有其名毫無實權的著名教育家道祖的呢?他的權杖到底是怎麼丟失的呢?還是,權杖原本從來就不在道祖手中?玉皇上帝又憑什麼崛起的呢?這一切的源頭,還得從蟠桃說起。
在玄遠之初,太上老君是道家始祖,憑藉着個人至高無上的道術修爲,在追求長生之餘開始了不自覺的助人渡劫的零星工作。這個時候,可以長生不老的琪花瑤草有很多,或許蟠桃還未出現,或許蟠桃已經出現了,但並未引起衆仙的注意,神仙們都有各自長生的方式。很顯然,這個時候的道術是有着自己獨立的價值體系的。道術可以渡劫,其中的變化之術又可以增加命數,學習道術的目的直接就是爲了追求長生不老,這並不需要依賴於其他任何價值理念。此時,和滿仙山遍神野的琪花瑤草相比,道術無疑是最爲稀缺的一種技術性資源。在這裡,一定要理順長生不老和劫數之間的關係。仙草還丹只有長生不老之效,並無安然渡劫之功。
想要安然渡劫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明心見性。如果明心見性失敗,那麼渡劫失敗,如此只有依靠變化之術來確保長生不老了。由此可見,變化之術是確保諸神長生不老的最後一道屏障。不過,這道屏障卻是有限的,因爲變化之數是有限的。從長生不老和劫數之間的關係來看,當初佛派諸仙渡劫並不是所有人都吃了唐僧肉,只有那些壽數將盡的仙佛纔有吃唐僧肉的必要。這也就是爲什麼唐僧只需轉世十次就可助佛教的滿天神佛渡過生死難關的原因了。當然,之所以像大鵬雕這樣壽數幾近無限的人物也吃了唐僧肉,那是因爲這對大鵬雕來說是一種級別上的優待。因此,大部分人享用如來的長生之方(唐僧肉)的目的是確保長生,而另外一部人享用長生宴(唐僧肉)則是因爲級別待遇上的規制要求。
由於天地間劫數的存在,諸仙爲了確保自身長生不老於萬無一失,他們必須要跟隨老君學習道術。雖然明心見性的失敗機率極低,是小概率事件,但是誰也不敢冒這個險。因此,刻苦蔘詳道術以提高明心見性的能力就成了諸位神仙每天的主要工作內容。同時,由於在武力傾軋的過程中隨時都有喪命的危險,道術之中的變化之術也是另一項必修技能。因此,道術在傳習之初極受追捧,並由此奠定了太上老君的至高無上的道祖地位。綜上所述,此時作爲長生不老的必需品,道術不僅僅具有稀缺性,同時還具有高度的壟斷性和專利性。基於此,在道術傳習的初期太上老君也曾做過主宰萬仙的無上仙主。
但是,隨着求仙之人的不斷增加,長生不老的需求也不斷增長,可以長生不老的琪花瑤草也慢慢變成了一種稀缺性資源了。與此同時,太上老君的道術資源的稀缺性卻在日漸消失。太上老君的地位由此也開始日漸衰敗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西方經濟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相當不錯的答案。
衆所周知,經濟學研究是以資源的稀缺性爲基本前提的。實際上,經濟學就是研究如何實現稀缺性資源的有效配置的學科。當然,這裡所講的資源的稀缺性是指資源的相對稀缺性,也就是指相對於人的需求的無限性和多樣性而言,滿足這些需求的資源總是有限的。注意這裡的資源一詞,一般情況下它是指自然資源,但是實際上可以泛指任何稀缺性資源,比如資本、勞動等。任何稀缺性資源一旦進入生產領域,即轉化爲經濟過程中的各種生產要素。而在分配領域內,稀缺性資源則表現爲各類待分配產品。換句話說,經濟學就是研究生產要素和待分配產品的有效分配的學科。不過,一般情況下我們所說的稀缺性資源就是指生產領域內的各生產要素。西方經濟學中,生產要素是指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
那麼,這些所謂的社會資源到底是指什麼呢?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在其經濟學著作選集中提出:“土地爲財富之母,而勞動則爲財富之父和能動的要素。”雖然他沒有明確提出“生產要素二元論”,但實際上他已經將土地和勞動作爲生產的兩個要素了。在此之後,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又將資本列爲生產要素之一,並在他的代表作《國富論》中提出“無論在什麼社會,商品的價格歸根結底都分解成爲這三個部分(即勞動、資本和土地)”,形成了“生產要素三元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著作《經濟學原理》中將組織作爲第四生產要素,與勞動、資本、土地共同構成“生產要素四元論”。後來的經濟學家又將技術列爲第五生產要素,從而將“生產要素四元論”提升到了“生產要素五元論”。當然,還有所謂的“生產要素六元論”,不過有關“生產要素六元論”的說法並不統一,因此“生產要素五元論”是目前比較認可的劃分。其實,從“生產要素二元論”到“生產要素五元論”,除了資本以外,其他新增要素(組織和技術)都可以被認爲是對之前諸要素(勞動)的進一步細分而已。
不過,在此引入經濟學中“生產要素”的理論究竟有何目的呢?其目的就是爲了說明不同生產要素的稀缺性程度就決定了該生產要素在經濟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這就是太上老君的地位隨同道術(技術)稀缺性一同衰敗的理論根源。不難想象,隨着道術傳習工作的不斷開展,道術越來越普及,其稀缺程度自然也越來越弱化了。雖然,太上老君的名聲越來越響了,但是他的地位卻越來越弱了。原因很簡單:後來的學道之人不一定非要跟太上老君學習不可了,任何一個太上老君的徒子徒孫都可以取代自己的老師而獨立開展“傳道、授業、解惑”的基本工作。所以,太上老君雖然高高在上,但實際上卻被架空了,不會再有人像以往那樣虔誠地崇拜他了。而開天闢地之後的琪花瑤草,因爲是不可再生資源,一方面越開採數量越少;另一方面,隨着時間的推移剩下的這些仙花仙草的功效因爲仙氣不斷地流失揮發而不斷減弱,所以稀缺程度反而越來越強化了。因此,手握長生不老仙樹蟠桃樹的玉皇上帝開始崛起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因爲生產要素的稀缺性程度的變化而導致的生產要素持有人地位的變化的現象是有一般性的。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產業生命週期理論。當一個技術型產業(長生不老產業)面對龐大的需求市場剛剛開始崛起的時候,該產業屬於朝陽行業。進入朝陽行業最大的瓶頸就是技術(道術)壁壘難以突破,所以在這一階段只要掌握了技術就扼住了產業發展的咽喉。因此,崛起時的產業屬於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掌握技術的生產者(如太上老君)就是該產業的領頭羊,在市場上擁有呼風喚雨的能力。當高額回報不斷地誘使生產者瘋狂投入之後,技術壁壘終於被市場突破,技術本身的稀缺性逐步喪失。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該產業從技術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要願意投入資本金,就能分得市場,分得高額回報,並且資本投入越早越好。
隨着資本的不斷涌入,產業規模越來越大,資本本身的稀缺性也逐步喪失,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高,故而勞動力的稀缺性越來越明顯。這個過程就是該產業從資本密集型產業向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過渡的過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是這個產業的夕陽期和衰敗期,也是整個社會產業中的底層產業。我們以手機爲例,當手機產業剛剛興起之時,也就是手機產業還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時,便在這個產業開始大把掙錢的就是類似摩托羅拉這樣的少數技術型生產者。然後纔是第二線品牌的資本金的涌入,人才技術市場開始活躍起來,這時該產業進入資本密集型時期。到最後,手機產業成爲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了,這才輪到亞非拉國家的手機制造業的瘋狂發展。雖然,亞非拉終於成了全世界的手機制造工廠,但是此時手機制造業已經不是什麼高新技術產業了,也沒有什麼豐厚的利潤可言了。時至今日,那些技術型生產者還在牢牢地堅守着該產業的核心技術的壁壘。不過,即便如此,堅守手機技術壁壘的價值也已經不太大了。因爲,整個手機產業已經漸趨平庸了。
在三界長生不老產業的蓬勃發展過程中,因爲生產要素的稀缺性因素,老君衰敗了,玉帝崛起了。可是,稀缺性因素並沒有道出天朝格局形成的全部原因。爲什麼呢?我們來仔細對比一下老君的道術和玉帝的蟠桃。
之前說過,天庭的國體是長生不老,這也就是說長生不老是天朝的本質。然而,對於三界衆仙來說,這長生不老又是一個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老君的道術和玉帝的蟠桃可謂是其最爲重要的兩項生產要素,勞動和土地。在這裡勞動主要是指技術要素(道術),當然也包含組織要素(道教),而土地主要是指自然資源要素(蟠桃)。不過,道術和蟠桃並不是天然就有的,而是老君和玉帝付出各自艱辛勞作的成果。因此,這兩樣東西對於長生大業來說是生產要素,而對於老君和玉帝來說卻是待分配產品。而提供這兩種待分配產品的產業就是老君的教育業和玉帝的農場業。正是由於教育業和農場業這兩種產業的屬性差異才導致了老君的道術和玉帝的蟠桃之間的稀缺性差異。同樣是提供長生不老的產品(服務),爲什麼老君產品的稀缺性不存在了,而玉帝產品的稀缺性卻依然存在呢?這兩種產業的屬性差異究竟是什麼呢?外部性差異。
“所謂外部性,是指企業或個人向市場之外的其他人所強加的成本或利益。根據外部性的效果,外部性有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之分。積極影響又稱作正外部性或外部經濟,如新發明、接種疫苗、教育投資、國防建設;消極影響又稱作負外部性或外部不經濟,如生態失衡、環境污染、噪音釋放、在公共場合吸菸、汽車排放廢氣。”(胡希寧編《當代西方經濟學概論》,中央黨校出版社,第四版)爲了方便大家理解,在這裡就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各舉一例。1.養蜂人對果園的正外部性:養蜂人在果園裡採蜜,這本是自身經營的需要,但是卻無意中加強了果園內的花粉傳播,進而提高了果樹的產量。果園主因此而受益,但他卻不需要支付養蜂人任何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