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

勝利之師開道先鋒

——韓聯生

勝利之師開道先鋒,斷敵追路的勇士。

——劉伯承

韓聯生(1907~1948),湘潭縣郭家橋人。幼年隨父到安源煤礦當童工,參加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發動的大罷工。1930年9月參加紅軍一方面軍,加入共產黨。1933年,任連長。1934年10月,隨中央軍委長征,及時架橋擺渡。後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團政治委員、師部工兵科長。1942年秋,調中央黨校學習,後在中央直屬工兵教導大隊工作。抗戰勝利後,到太行山區,任師部工兵主任,旋調山東野戰軍,任教導大隊大隊長。1947年初,任華東野戰軍工兵團團長。1948年4月任特種兵縱隊參謀長。淮海戰役中,負責組織工兵研製“飛行爆破”技術,12月11日在山東泰寧工兵團駐地指導試驗時,不幸遇難。

走出黑暗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國共產黨領導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以及部分地方武裝發動了著名的淮海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在這次戰役中犧牲了一名解放軍高級指揮官,他就是華北野戰軍特種兵縱隊參謀長韓聯生。

韓聯生1907年生於湖南省湘潭縣郭家橋鷓鴣村。童年的韓聯生幾乎每天都是放牛砍柴,做農活家務,跟隨父母兄弟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父親聽說到江西萍鄉煤礦做工能賺到些錢,便帶着年僅10多歲的韓聯生背井離鄉來到安源,在萍鄉煤礦當了礦工。

20世紀初的萍鄉煤礦,是一座黑暗的人間地獄。礦工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勞動和生活的條件極差。年幼的韓聯生首先在井下扯拖,他和其他工人一樣,常赤**體,頭上包着一塊三尺長的布,嘴裡銜着一盞小油燈,拖着二三百斤重的煤筐,艱難地爬行。每天勞動12個小時,有時筋疲力盡卻得不到休息,還經常遭到工頭、監工的打罵。受盡欺壓的韓聯生,十分渴望自由和安定的生活。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不久,毛澤東、李立三、劉少奇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來到安源,發動和領導了聞名全國的安源路礦工人運動。15歲的韓聯生

在鬥爭中受到了革命的薰陶。他積極參加共產黨領導的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和路礦工人大罷工。罷工勝利後,韓聯生和萬餘工人一樣,增加了工資,提高了待遇,工頭、監工再也不敢肆意欺壓他們了。

誰知好景不長,這樣的生活僅過了三年,安源工人俱樂部便於1925年9月被北洋軍閥武力封閉。韓聯生與廣大工人又生活在了水深火熱之中。長大成人的韓聯生爲了生活,被迫在井下當採煤工,逐漸學會了打眼放炮、架棚等採煤技術。

1930年9月下旬,韓聯生黑暗的生活中迎來了光明。毛澤東、朱德率紅一方面軍到安源擴充紅軍。當時除招收1000多名安源工人蔘加紅軍外,9月27日紅軍離開安源時,又組織韓聯生等148名礦工挑運從礦上繳獲的炸藥、雷管等物資。同年10月4日,紅一方面軍攻打吉安縣城。韓聯生和140餘名安源礦工積極投入了架雲梯、運炸藥和挖坑道爆破的戰鬥,爲順利攻克吉安縣城做出了貢獻。10月7日,紅一方面軍以148名安源礦工爲基礎,在吉安后街成立工兵連。從此,韓聯生成爲一名光榮的紅軍戰士。他吃苦耐勞,英勇善戰,入伍不到兩個月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當選爲工兵連黨支部書記。

工程兵的奠基人

韓聯生是我軍工程兵的奠基人之一。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歷次反“圍剿”戰鬥中,他與戰友們一道,架橋修路、構築工事、設置障礙,爲紅軍取得反“圍剿”的勝利提供了保障。他在任紅軍特科學校訓練營連長時,爲我軍早期工兵骨幹的培養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1934年10月,韓聯生時任中央軍委直屬工兵營營長,他率部跟隨軍委機關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徵。在長征途中,他指揮部隊一邊與敵人作戰,一邊擔負工兵作業。在強渡烏江的戰鬥中,他指揮部隊在水流湍急的烏江成功在架設浮橋,保證了中央紅軍勝利通過烏江天險。隨後,他又組織部隊在赤水河邊架設繩舟浮橋,使紅軍主力順利渡過赤水。

當敵軍逼近赤水河邊時,韓聯生身先士卒,帶領爆破組火速炸燬浮橋,切斷了敵軍的追路。紅軍主力通過金沙江和大渡河時,他組織工兵利用僅有的幾條船,晝夜搶渡,

使紅軍主力飛渡金沙江,跨越大渡河,擺脫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抗日戰爭時期,韓聯生曾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某團政委、師部直屬工兵科科長、工兵主任等職。

1938年11月,韓聯生奉命率部跟隨第一二九師主力進入平漢路以東,在冀南和魯西北一帶開展游擊戰爭,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1947年3月,華北野戰軍組建特種兵縱隊,韓聯生出任特縱工兵團團長。他創辦教導隊,輪訓全團班以上幹部,親自組織坑道爆破、架橋施工訓練,提高官兵的軍事素質。

勇士不幸犧牲

1948年4月,韓聯生升任特縱參謀長。由於他自幼在礦山備嘗艱苦,參軍以後又身經百戰,多次負傷,並患有胃病,傷病復發時疼痛難忍,但他多次拒絕上級給予的照顧,始終堅持與戰士們生活、戰鬥在一起。

1948年11月6日,華北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11日,韓聯生指揮特種兵縱隊炮兵聯合第四、六、八、九、十三縱隊,將國民黨第七兵團合圍於江蘇碾莊地區。第二天,我軍對敵第七兵團展開猛攻,22日全殲敵第七兵團,並擊斃兵團司令黃伯韜。

11月25日,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將敵第十二兵團包圍在安徽宿縣西南之雙堆集地區。12月初,淮海戰役總前委命令韓聯生指揮的特縱炮兵和華東野戰軍的三個縱隊與中原野戰軍六個縱隊圍殲敵第十二兵團。爲了彌補炮彈的不足,韓聯生負責組織研究和試驗“飛行爆破”技術,從捆紮炸藥包到用迫擊炮發送炸藥包,他都親臨現場指揮。

12月11日,在“飛行爆破”試驗時,一個炸藥包沒有爆炸,韓聯生迅速上前檢查原因。在靠近炸藥包時,他憑經驗感覺炸藥包即將爆炸,立即命令大家趕快疏散。話音剛落,只聽一聲巨響,炸藥包爆炸了,韓聯生不幸犧牲。

獲悉韓聯生犧牲的消息戰友們異常悲痛,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讚揚他是“勝利之師開道先鋒,斷敵追路的勇士。”新中國成立後,韓聯生被授予“革命烈士”的光榮稱號。烈士照片和留下的遺物,現陳列在淮海戰役紀念館。

(本章完)

“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雪原英雄——楊子榮“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無線英雄”——李白文武兼備——艾平“鐵軍”名將——葉挺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炮兵之父”——朱瑞“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雪原英雄——楊子榮“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炮兵之父”——朱瑞雪原英雄——楊子榮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炮兵之父”——朱瑞“炮兵之父”——朱瑞文武兼備——艾平戰鬥英雄——馬思進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炮兵之父”——朱瑞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英雄遺曲壯河山——麥新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無線英雄”——李白“鐵軍”名將——葉挺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戰鬥英雄——馬思進“一個旅也換不來”——王克勤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炮兵之父”——朱瑞“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炮兵之父”——朱瑞“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炮兵之父”——朱瑞“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以一當百”的戰鬥英雄——林茂成雪原英雄——楊子榮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戰鬥英雄——馬思進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英雄遺曲壯河山——麥新“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鐵軍”名將——葉挺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無線英雄”——李白“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以一當百”的戰鬥英雄——林茂成文武兼備——艾平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以一當百”的戰鬥英雄——林茂成“炮兵之父”——朱瑞文武兼備——艾平“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以一當百”的戰鬥英雄——林茂成“以一當百”的戰鬥英雄——林茂成“一顆爲民心,萬古終不泯”——朱克靖“以一當百”的戰鬥英雄——林茂成“炮兵之父”——朱瑞雪原英雄——楊子榮“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文武兼備——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