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兄弟之爭

第414章 兄弟之爭

“按照我說,這次上直十六衛全出,調上直拱衛營換防。”

“沒錯,憑我們上直就足夠犁庭掃穴了!”

“放屁!活都給你們上直幹了,那我們東軍都督府幹嘛?給你們上直擦腚啊!”

“賀瘋子!你們東軍都督府不是剛從瀛洲打完回來嘛?我們上直可是四年沒活動筋骨了。”

“打倭寇那也算打仗?再說了,我們就去了二十個營,還有二十個營的兄弟還什麼都沒幹呢!”

“好了好了,都別吵了……”

孟夏宮中,在吵鬧聲裡,朱由檢有些頭疼的看着這場鬧劇,反倒是坐在他旁邊的朱由校十分樂呵。

“哥哥,差不多點到爲止了……”

望着朱由校樂呵的模樣,朱由檢偏過頭去提醒了一下。

本來按照他的意思,請安完之後,他就直接下達軍令便是,結果朱由校說讓諸將討論討論,然後就成了這副模樣。

以善民治奸民,國削至亂;以奸民治善民,國治至強。

“山東、河西、雲南、貴州、湖廣的常平倉糧皆已調往賑災,如今國朝僅有米麥六百萬石。”畢自嚴苦着臉道:

“沒錢啊……”

說罷,他看向畢自嚴:“這應該夠補貼遼東了吧?”

“這江南的三百萬石糧食調往北方,損耗半成且不說,便是調了過去,也僅僅能回收三十萬畝田地罷了。”

“萬歲,臣……”

朱由校認爲想要王朝長久,就必須注重馭民,而朱由檢卻注重經世,並且搬出了那一個個注重馭民而亡的王朝。

“張太嶽的“一條鞭法”雖然簡化了稅收種類,但是沒有規定雜項總量,使得上下官吏可以隨意增加,歲歲不同,小民茫不只何謂。”

五術一環扣一環,只要施展成功,其治下百姓便會成爲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靈魂的行屍走肉,任由君主驅使。

“好了……”朱由檢眉頭一皺擡手示意他不用說了,而畢自嚴見狀也連忙閉上了嘴。

朱由校沒有直接示意他出去,而是晾了他數秒,隨後才擺手示意他出去。

三人的慫恿,讓朱由檢也有些心動。

朱由校沒有繼續說下去,而是改變口風道:

“疲民弱民,有時也是爲了朝廷,爲了天下。”

想要穩固,就得拿出具體的手段,而貧民和疲民便是最佳的手段。

“末將領命……”孫應元先是應下,隨後又帶着幾分擔憂道:

“殿下,刺魯衛(上京)等地,全年只有三月到九月沒有積雪,六月出兵會不會太晚了一些?”

中原王朝,歷來的制度都是“外儒內法而濟之以道”。

說白了,朱由檢舉的例子實在讓人無法反駁。

朱由校的表情不好看,這點孫應元和諸將都看出來了,對此他們倒是沒有什麼想法,而是起身退出了孟夏宮。

“關內本就只有七億七千餘萬畝耕地,免除這九千六百萬畝耕地的田賦後,關內兩京十五省便只有三千七百萬石米麥田賦了。”

“嗯……”聽後,朱由檢不假思索道:

“我會讓御馬監調撥國帑的二百萬兩白銀給戶部,戶部用這筆銀子,從各省分別購糧北運吧。”

一旦大旱過去,大明賦稅的折色甚至可以達到六千八百萬兩。

眼下他信任武將是因爲他知道,自家弟弟在,武將就不可能搞出什麼禍事。

古今帝王,尤其是中晚期的帝王,不管是誰聽到這一連串的對比,心裡都不免會對自己的政策產生懷疑,朱由校也不例外。

“打到忽蘭忽失溫,掃蕩犁庭!”曹猛叫的更厲害了。

民樸則弱,民淫則強,民弱則軌,民淫則越志,民弱則有用,民越志則強……

若是能一口氣把漠北和東北肅清,那倒是省了不少事情。

“去吧。”朱由校心思不在諸將身上,而是在於賦稅上。

因此在爭辯這種“經世馭世”問題的時候,朱由校面前居然只有一個孱弱的兩宋可以值得他反駁,這反倒是不如不反駁比較好。

朱由校看着自家弟弟算過許多賬,耳濡目染之下,自然會用數據反推來查賬。

“夠了……”畢自嚴點頭應了應,而朱由檢則是將目光放向了孫應元:

“事情就這麼敲定了,具體的行軍圖我會在戰前發給諸部,北伐的時間暫定明歲六月。”

“若是有數十萬百姓前往關外,即便沒有發生擠兌的事情,遼東也許放糧數百萬石。”

“國朝耕地三十賦一,但軍屯田和海外皆收取三成田賦。”

“畢自嚴,你怎麼看?”

就這點來說,朱由校想的沒錯,因爲馭民本質上來說,還是爲了王朝的穩固,而王朝穩固,百姓才能更容易活下去。

比較他,朱由檢在下了令後有掃視了一眼殿上諸將,然後才道:

“殿下千歲……”聽到自家殿下自信滿滿的話,儘管諸將都覺得有些過於誇張了,但還是老實應了下來。

這一想,他便更難以說服自己了。

“臣等告退,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由檢將目光放到了旁邊被他從京城叫來的戶部尚書畢自嚴身上,而畢自嚴則是欲言又止。

朱由檢從來都對馭民之術無感,但他也清楚,眼下的大明依舊是一個農業社會,而朱由校也是一個農業社會的君王,他不可能擁有工業社會的眼光。

“除去農忙的兩個月,剩下的十個月裡,有一個半月他們便是給朝廷和貪官污吏打工。”

“萬歲,臣告退……”畢自嚴聞言,連忙起身,對朱由校行禮。

畢自嚴在陳述實情,而朱由校皺眉,不管朱由檢,便率先質問道:

“盛夏已過,關內的賦稅沒有增長?再說舊港和交趾、瀛洲的賦稅呢?”

“眼下我朝依舊有七種大稅,二十九種小稅。”

馭民五術,朱由檢早就吃透,然而他面對的不是被馭了兩千年的民,而是兩千年以來,一直活躍在廟堂的“民”。

表面上披上儒家的外衣,其本質依然是法家思想,把百姓當牛馬,讓他們成爲一些不開化的人。

“關內的上直拱衛營,各省抽調一營前往多倫、開平、阿倫三城駐防,防備虎蹲兔。”

“萬歲,這次殿下闊別六年再度親征,要末將說,我們不僅得收拾建虜,還得把虎蹲兔和北虜都收拾了!”曹猛說的更誇張了。

不反駁,那大明還是大明。

朱由檢見狀鬆了一口氣,然後纔看向諸將開口道:

“明面我朝農戶只需要承擔不足百文的稅銀,但實際上他們需要承擔三百文,乃至四百文……”

“斡難河畔算什麼?殿下親征,這次我們要打到狼居胥山!”賀世賢繼續跟上。

議事時,看不到其口中有關百姓一個字,不是詩詞歌賦,便是家國大事。

“我此前和哥哥說過,我大明的田地,只要剔除雜項和丁稅,然後按照田賦十賦一就足夠讓百姓安居樂業,人丁興旺。”

“賦稅之事,稍許我再與陛下詳談。”

朱由檢在試圖說服朱由校,而他的說服也讓朱由校一時間躊蹴不已,險些動搖。

孫應元礙於都督的身份沒有下場,官撫民則是因爲後調的身份閉口不談,而朱由檢頭疼,朱由校樂呵。

這三人起着哄,官撫民在旁邊聽得直咽口水,孫應元不停點頭,而朱由校依舊樂呵呵的看着這場面。

“我等領命……”諸將聞言,紛紛作揖接下軍令。

王朝穩固,即便貪官污吏再怎麼盤剝,大部分人的性命依舊能得到保障,但如果王朝不穩,那便是一場場屠殺與災難了。

“加到後面,說白了還是得加到田地裡刨食的農夫身上,而田賦加上人丁,再加上雜項……”

“山西、陝西、以及各省受災的府縣,這些地方加起來一共蠲免了九千六百餘萬畝田地的賦稅。”

前世他揣摩是因爲在山中扶貧無聊,而今世他揣摩,是爲了比學了這本書的官吏更懂得如何馭民。

如朱由檢這種位高權重,卻還對百姓生活了如指掌,爲其發聲的人,確實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便是那宋朝,也分成了兩宋,苟延殘喘在黃河以南一百五十二年。”

當然、在這局面裡,還有一個尤爲尷尬的人。

“孫應元你帶十營兵馬走建州攻打輝發城,熊廷弼和賀世賢帶十四營兵馬從亦東河城進攻亦迷河城,攻打烏拉城(興京)。”

說出了心裡的想法,畢自嚴這才交代道:

“年初平武地龍翻身,受災百姓三萬……”

“諸如那楊漣在大理,當地普通幫工,一日也不過十文錢。”

反駁了朱由檢,那大明就是大號版的兩宋。

待他們退出後,朱由校便側頭看向了朱由檢,而朱由檢抿了一口茶,隨之放下茶杯,緊接着纔看向畢自嚴道:

“你也出去吧……”

“這……關內的賦稅已經漲無可漲了。”畢自嚴先是回答了第一個問題,緊接着又解釋道:

“東軍都督府這邊,十五營趕緊補員恢復戰力,同時調三營前往鏡城歸尤世功統轄。”

弱民之術,首先在於不讓百姓擁有兵器,而要想王朝富強,就必須削弱百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削減百姓的力量。

“四百文……”朱由檢嘆了一口氣:

疲民之術,便是百姓在耕地時,眼睛不能亂看,耳朵不能亂聽,嘴巴不能亂說,控制民間輿論。

“請哥哥試想,如我朝這般存活二百六十二年的王朝,又能有幾個?而臣弟若是十年前不堅持革新變法,我大明又能堅持幾年?”

“適才,殿下又恢復了遼東屯墾的放糧政策,而遼東僅有常平倉米麥三百萬石,浙江、福建、江西三百萬。”

“我……”

朱由檢見所有人都安靜了,這才說道:

“上直四騎衛今年調往泰寧府,明年開春之後其餘十二衛依次調往,我親自統轄。”

在朱由校看來,農業的發展是王朝富強的根本,而戰爭的勝利則是戰勝敵國的最主要手段。

“萬歲、殿下,這次我們要打到古裡河衛(外興安嶺以北)!”孫守法也不甘示弱。

倒是在這種局面,坐在朱由檢一旁的那尷尬之人不停嚥着口水,額頭冒汗。

對於朱由校的明顯,朱由檢直接說道:

“打到斡難河畔!”孫守法跟着叫囂。

畢自嚴知道這是朱由檢給他臺階下,而朱由校則是皺眉看向了自家弟弟。

民強國弱,民弱國強,因此治國之道,首在弱民。

“只是朝廷剔除十四種雜項後,雖說惠利了一些行業的百姓,但貪官污吏失了這部分的利,便要從其他地方加回來。”

他畢竟是封建王朝的皇帝,對於文臣和武將有着天然的不信任感。

“行了,弟弟伱說吧。”朱由校滿足了自己的惡趣味,便擺了擺手示意讓朱由檢開口。

大明有一種十分明顯的自卑感,爲了隱藏這種自卑感,往往他們會吹噓自己的強大來掩蓋自卑。

過了片刻,畢自嚴才露出一臉無奈,作揖道:

“殿下……”

《商君書》這本書,朱由檢不管是在前世還是今世,都在反覆的閱讀,反覆的揣摩。

“眼下我大明田地八億七千餘萬畝,南北畝產不同,但即便取其中,也能總產十二三億石,朝廷輕輕鬆鬆便能取到上億石田賦。”

當削弱了百姓的力量,便要開始穩固百姓,而穩固百姓的根本手段則是使民“純樸”,換而言之,便是愚民。

商鞅五術與儒家、墨家提出尚賢不同,商鞅主張尚奸,即選拔重用奸惡之人。

“萬歲、殿下!末將建議打!”賀世賢連忙開口。

他這一查,畢自嚴額頭便滲出不少汗水,而孫應元這羣五軍都督府的匹夫,看向他的眼神也漸漸難以捉摸了起來。

過了許久,他才微微皺着眉頭說道:

“眼下貪官污吏全憑雜項在隱晦受賄、貪污。”

“想要徹底減輕大部分百姓肩上的負擔,就必須將稅制簡單化,這纔是我朝需要做的。”

“地方官員貪墨時,被盤剝的也是各行各業的百姓。”

所有人沉心靜氣,整個宮殿都安靜了不少。

因此,僅憑五術是懲治不了這些人的,只有憑最後的兩術才能制服這些人。

“行了!”

辱民並非讓人親自欺辱百姓,而是讓人在心中輕視百姓,視百姓不如畜生,而愚民便是實行文化專制,讓百姓接收的外來消息盡是官府掌握的消息,長此以往,從而讓百姓愚昧無知。

這也就導致中原王朝千百年來最不缺的東西,就是奴性和麻木不仁。

大圓桌四周,賀世賢、孫守法、曹猛三人吵得不亦樂乎,一衆參將面面相覷。

“百姓沒了負擔,少了壓力,那便都閒了下來。”

“按照這麼算,除去山陝和各地的軍屯田,軍屯田及海外應該有一億四千餘萬畝田地的田賦要徵收,即便每畝一石畝產,也能收上四千萬田賦。”

說到這裡,朱由校漸漸露出了不滿道:

想要控制民間的輿論,首要便做到“辱民”和“愚民”。

朱由校的這話,符合了所有封建君王的想法,這不僅僅是因爲教育的問題,還有那種高人一等的態度。

“遼東以及直轄四府,海外三省的耕地在一億畝左右,上交田賦二千三百萬石,合計六千五百萬石,確實增無可增了。”

畢自嚴訴完苦,本想再說什麼,但朱由校卻皺眉道:

“馭民之術固然厲害,但用了這手段的王朝,又有哪個活了三百年之久?”

朱由檢詢問畢自嚴,而畢自嚴也連忙道:“秋收前不足,秋收後大概可以結餘九百餘萬兩的折色銀。”

朱由檢難得對朱由校用上了“陛下”這樣莊重的稱呼,而朱由校聽到這個稱呼後,也靠在了椅子上,似乎在讓朱由檢繼續。

在朱由檢革新前,大明疆域不過兩京十三省,而眼下已經達到了兩京二十省。

帝王之術,說白了就是馭民五術,而五術又具體分爲弱民、貧民、疲民、辱民、愚民。

“我大明眼下已經有二百六十二年,這個壽數時,秦朝與隋朝早就付之一炬,前元與東漢、西漢也紛紛作土。”

他一開口,正在爭吵的賀世賢三人立馬閉上了嘴,而十餘名參將也鬆了一口氣,紛紛安靜的聆聽了起來。

朱由檢的話,聲音並不大,甚至可以用竊竊私語來形容其小聲。

因此在於朱由檢的對視中,他的眼神逐漸的有些落於下風,最後只能服軟道:

他的想法,基本就是傳授帝王之術的《商君書》中的手段。

只不過,朱由檢眼下要帶着大明跨入工業社會,那封建社會的眼光和政策便需要被拋棄。

農與戰便是君王想要治理天下的最主要內容,想要達到“聖人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於農”這一點,就要使百姓愚昧無知。

“這麼一來,小部分百姓的壓力減輕,但大部分百姓的負擔又大大加重了。”

可儘管如此,他心裡還是不免會朝着朱由檢所說的話去想。

“遼東四十五營,眼下有七營在瀛洲,只有三十八營在遼東。”

只有使百姓愚昧無知、樸實忠厚,百姓纔不易結成強大的力量來對抗王朝和君主,而只能是老老實實地聽從朝廷的任意擺佈。

諸如那燕山的縣令、主薄等官員來到大定宮時,往往出場氣派,用餐奢侈。

“四個月的時間,足夠滅虜了。”朱由檢自信滿滿的迴應。

“二十九種小稅裡,又有二十二種涉及雜項,原本雜項三十六種,針對各行各業。”

“若是百姓閒了下來,屆時又有強人扯旗,那我大明的江山豈不是……”

朱由校的手倚在椅子上,手指不斷揣摩着。

當然,這並不是全部,在掌握了這五術後,君王自己會學會剩下隱藏的兩術,而這兩術分別是虐民、壹民。

大定宮的宮女和太監,大多沒有見過皇帝和齊王,但他們見過燕山縣當地的許多官員。

因此面對反駁,朱由校選擇了閉上嘴巴,用眼睛來對視朱由檢。

好不容易有一個重視馭民,還比大明國祚長的王朝,卻是在明代漢人看來無比屈辱的宋朝。

“行了,各自退下吧。”朱由檢端茶送客,而諸將也紛紛起身,對皇帝作揖。

百姓如此,王朝就會容易治理,而君主的地位也就會更加牢固。

倒是這時,朱由校好奇詢問道:“弟弟要一戰剿滅建虜,這點吾知曉,但北上是否要打?”

“國朝之中南北不同,關內的北方即便再差也能畝產一石,而南方更是兩石。”

解放百姓思想是必然的,解放百姓壓力也是必然的,這是工業之後的大勢,是擋不住的。

可武將他能依仗朱由檢,但文臣卻不能,因爲這幫子人連自家弟弟都騙過許多次。

“三月廣西龍掛,四月鳳陽大雨水,合計受災百姓四十餘萬……”

盛世的百姓追求自由,而亂世的百姓只追求活下去。

“可弟弟不是剔除了十數種雜項嗎?”朱由校皺眉,不解的反問,而朱由檢卻搖頭道:

革新前,大明賦稅折色合計不過兩千三四百萬兩銀子,而革新後的第八年,大明賦稅折色是整整六千三百萬兩,並且這還不是巔峰。

“這一戰先滅建虜,至於北虜不過跳樑小醜,日後擇一偏軍,足夠掃滅。”

“國朝的田賦如此,你還堅持六千五百萬這個數額嗎?”

在大明的所有階級看來,大明是敵於唐,而不及於漢的強國。

畢自嚴見狀,再次深深躬身回禮,然後才小心翼翼的走出了宮殿。

只是這聲音在宮殿裡的許許多多宮女和太監聽來,卻振聾發聵。

“這六百萬石米麥,也就勉強足夠維持關外屯墾的舊政罷了,戶部又何曾有多餘的錢糧來支持大戰呢……”

“是,那末將沒有疑慮了。”孫應元迴應,之後閉口不語。

親眼看着他走出,朱由校當即轉頭看向朱由檢,那表情中的疑惑尤爲明顯。

“錢糧的事情,是今歲秋收前不足,還是秋收前後都不足?”

“你剛纔口中的田畝數,去了這一億四千萬,剩下的田畝按照三十賦一來算,最少能收兩千一百萬石。”

因此面對朱由校的封建思想,朱由檢只能深吸一口氣道:

“若是百姓人人都能吃飽飯,穿暖衣,百姓又怎麼會造反?”

貧民之術,便是讓百姓在貧困線上掙扎,使百姓“家無積粟”。

“那就留守八營兵馬,剩下的三十營兵馬裡,尤世功的鏡城六營跨過鴨綠江,走莫溫河衛壓縮建虜活動空間。”

“唉……便按照弟弟說的來吧,只是廢除了丁稅和雜項後,我朝恐怕要丟失近千萬兩的稅銀。”

朱由校的服軟讓朱由檢很高興,而面對他的氣餒,朱由檢則是爽朗一笑:

“今日丟失一千萬兩銀子的稅銀,那明日便賺回三千萬兩銀子的稅銀!”

“哥哥且看我如何把落入貪官污吏的賦稅一一收上來便是……”

第二章更新在晚上八點

(本章完)

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254章 狼山之戰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18章 國喪第555章 鼓勵造反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555章 鼓勵造反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604章 以身作則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123章 天子閱兵第339章 巡撫天下孫傳庭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458章 北山血戰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246章 《明荷南洋條約》簽訂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466章 終末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70章 真實的滿清八旗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18章 國喪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443章 風雨前的平靜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290章 膨脹的野心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孫巡齊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76章 浙黨勢大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542章 局勢紛亂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46章 佈局西南第518章 時不我待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223章 諫言廢遼餉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92章 點醒楊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