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1章 君臣(三)

“不如立下嫡長承位之法?”

皇帝陛下幽幽道了一句。

趙石摸了摸下巴,這就是另外一個嚴肅到極點的問題了,朝中一直有着這樣的聲音,因爲大秦皇位爭奪的太過激烈,讓朝臣們總是無法安心,而嫡長繼承之制,好像是解決這個難題的唯一辦法。

實際上,自大秦立國以來,這樣的聲音從不曾斷絕,但就皇位繼承上而言,大秦歷代君王都很固執,不願更改祖宗法度,每每立下儲位,也都是象徵性的,幾乎每隔上十幾二十年,大秦君王都會讓年輕力壯的兒子們登上奪位的舞臺。

這對大秦無疑是有好處的,能從諸子中脫穎而出者,自然不會昏聵無能。

但話說回來了,缺點同樣明顯,隨着大秦越來越強盛,諸子奪位越來越激烈,產生的內耗也越來越大,這麼下去,早晚有一天,會讓大秦分崩離析。

但要說由長子來繼承皇位,也是利弊參半,這裡面的事情多數人都能說出一二,便不一一細表了。

可以說,這是封建集權的王朝面臨的痼疾之一,沒誰能在這個時代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趙石也斷然不會拿什麼參政議政來說事,那是取死之道,他從來不是個理想主義者。。。。。。。。

他沉吟良久,才苦笑道:“陛下,微臣說句實話吧,立嫡立長,微臣以爲。是保全基業之良法。取的在一個安寧穩固上。讓上下安心而已。”

“我大秦歷代君王知其利,卻不取之,爲何?因那時大秦偏處一隅,四面皆敵,歷代君王皆深知爲帝之艱辛,所以爲國家計,斷不容平庸之人登位。”

“而今,中原一統之機已現端倪。陛下以爲時機到了嗎?”

皇帝陛下深深的蹙起了眉頭,他從趙石的話裡感覺到了反對的意思,卻並不算明確,但這已經夠了。

他和景帝最大的區別,其實就是能夠爲臣子多考量一步,只這一步,便能顯出寬容來了。。。。。。

所以,他能體諒趙石不願再參與皇位繼承的心思,能夠說出這麼一番話來,更是不易。

是啊。中原未定,中原戰事和平滅西夏完全不同。也不知會持續到什麼時候,這個時候,若他有個三長兩短,登上皇位的兒子,若太過平庸,驕兵悍將在外,朝中臣子志得意滿,稍一不慎,豈非前功盡棄?

他本就不願早早立儲,對立嫡立長之說,也充滿了反感,只是爲國事計,再加自己登位是那般慘烈,所以纔有了猶豫。

聽趙石這麼一說,暗合自己心意,立嫡立長之議遂也被他拋到了一邊兒,心裡更是惡意的想着,朕登位是那般兇險,幾乎弄的滿身傷痕,旁人走上這個位置,怎麼能順風順水?

皇帝陛下畢竟也是人,這些話嘴上雖然不會說出來,但心裡卻可以琢磨一下,顯然,大秦的歷代君王讓諸子相爭,未嘗不是這個心理在作祟。

心意已決,皇帝陛下撫掌而笑,“愛卿真知灼見,不逼一下哪裡會說?這可要比其他人滿嘴爲什麼江山社稷,後代子孫着想之類的言語強的多了。”

趙石乾巴巴的笑了幾聲,心裡卻在嘀咕,只要你別以爲我這是想從爭奪皇位中再次牟利就成,其他的其實都是廢話。

這麼一想下來,他卻又覺着立嫡立長其實也不錯,過於英明的君主,總是讓人心驚肉跳,遠不如上面坐着個糊塗蛋,以他今時今日的地位,上面的皇帝若真糊塗,最低限度,他也能安享榮華富貴,進上一步,也能嚐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味道。

不過也就是想想罷了,他追逐權力不假,但對權力的追逐也是有限度的,想想皇帝陛下如今思謀的這些事情,他就滿心的膩歪,皇帝老子看上去可遠沒外表那麼鮮光。

換句話說,他有野心,不然也不會率兵東征西討,來到如今這個位置,但他的野心其實不算太大,到了這個位置,其實他已經很是滿足。

想他趙石孑然一身來到這裡,在二十多年間,便創下如此基業,他的自得都深深埋在心裡,現在的他,只想歇上一陣,看看有什麼可做的,沒什麼大事可做,也就算了,等到興起,再謀領兵之職,也不是難事。。。。。。。

這樣一個境況,他很滿意。

說實話,他正處在一個人生巔峰之中,有點失去動力。

常年征戰在外,也讓他對京中的職位沒多少興趣,所以總打不起精神再去爭奪什麼,所以,陸敖的那些言語,纔對了他的心思,讓他身邊多了個女幕僚出來。

不得不說,挾功回朝的大將軍狀態有些奇怪,正是經歷人們常說的那種成功之後的空虛過程,這種狀態會持續多久,誰也不清楚。

不過,還是那句話,到了他這個地位,想清閒下來,真的不容易。

至此,其實君臣間的閒聊已經結束,開始說起了正經事,所涉及到的話題,件件都不算小,甚至可以說,關乎於大秦的將來。

皇帝陛下親自給趙石斟滿酒撰,又換了個話題,“科舉案聽說了吧?”

趙石捏着酒撰點了點頭,“禮部尚書方大人,曾與微臣談過這事兒,微臣也答應他,向陛下開口,讓今科進士,都去西北任職。。。。。。。但。。。。。陛下,臣一介武夫,就不攙和讀書人的事情了吧?”

皇帝陛下搖頭失笑,他這個時候也感覺有些不對勁了,這個話題,與大將軍趙石真的不太相干,但怎麼說呢,這滿朝文武,皇帝陛下想了個遍,也就大將軍趙石能跟他在此事上議一議。

其他人嘛,算了吧,同門下平章事李圃都好多日子沒單獨進宮了,遑論其他人等,而談及科舉之事,文官們所說所想,都有些靠不住。

科舉案草草收場,餘波一直不平,但朝野間,對這個話題卻都諱莫如深,讓皇帝陛下也着實惱火。。。。。。。。。。。

“愛卿創立國武監,如今還是國武監山長吧?”

趙石聽了這話,心裡也只能苦笑了,皇帝陛下開始耍賴,是個人也頂不住不是。

趙石不得不開口道:“周清已死,今科進士之後也能得官,微臣不知陛下還有何憂?”

皇帝陛下笑了起來,看着趙石罕見的無奈模樣,覺着有些開心,“不要含糊其事,朝野盡知,那不過是權宜之計,朕不需愛卿出什麼主意,只想聽聽,愛卿對此事怎麼看。”

趙石對科舉案,一直不太關注,但前前後後,瞭解的也足夠清楚了,他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只是。。。。。。。說不說呢。

趙石能夠體諒皇帝陛下的難處,科舉案只是個引子,大秦疆域越來越廣,這樣的事情將來會層出不窮,其實只要等上一段日子,朝廷必定會拿出章程來,中書的大人們又不是吃乾飯的,不會讓此事久拖不決。

琢磨良久,趙石終於緩緩道:“既然陛下動問,微臣就斗膽說幾句,其實吧,讀書人的事情,微臣不太清楚,但微臣覺得,這非是讀書人一家之事。。。。。。。。蜀國覆滅十餘載了,然到了如今,依舊有着秦人,蜀人的稱呼。”

“蜀人如今也是大秦臣民,爲何還叫什麼蜀人,川人就不成?成都人,利州人,漢中人,都可以叫一叫,但如今卻還將他們一概論之,稱之爲蜀人,怕是極爲不妥。”

“這讓臣想起前秦故事,前秦始皇帝一統六國,但只經二世而亡,如此短暫,怕不是隻一句殘暴可以概括的了的。”

皇帝陛下精神爲之一振,頷首道:“愛卿是說,始皇平滅六國,留下了太多後患,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前秦可不就是亡於霸王項羽之手?”

趙石點頭笑道:“陛下英明,微臣說的就是這個,那時天下一統,但始皇並未能盡收諸國人心,趙人,燕人,楚人,齊人,戰國七雄,各個割據已久,雖處前秦治下,卻還都有着自稱,可見,並不以前秦之民自居。”

“這與蜀人之稱何其相似,平滅後周之後,會不會又多出一個周人的稱呼?”

“所以,科舉案,小事爾,如何盡收蜀中民心,纔是朝廷該考慮的事情,而非糾結於什麼讀書人。。。。。。。。。”

皇帝陛下放下酒撰,站起身來踱了幾步,半晌才笑道:“愛卿見解獨到,比朝臣們說的可要清楚的多了。”

其實,趙石這番話,並沒有多少遠見卓識,盡收蜀中民心,也是大秦一直在做的事情,但他的見解,卻能讓皇帝陛下有着耳目一新之感,是因爲角度與朝臣不同罷了。

科舉案,就是讀書人的事情,朝臣們開始警惕於蜀人士子,從文官們的角度出發,做出的判斷以及反應,必然是針對於蜀中士子,所以科舉案後,蜀人官吏的日子必然不會好過。。。。。。。未完待續。。

第160章 羣戰第953章 狎妓第1168章 言儲(二)第1155章 拜會(五)第766章 瘋狂第1498章 內外第1132章 河中第373章 北行第899章 圍城第986章 清除第1407章 爭權第1252章 峽口第842章 風浪第946章 道官第1098章 商人(四)第1246章 西涼(十)第1499章 暴烈第368章 決定(二)第796章 見駕(二)第1214章 財富第1202章 祭祖(三)第932章 震懾第1053章 宴請(一)第971章 忽難第541章 奏表第130章 先生(一)第1048章 變化第128章 選擇第640章 國武(四)第713章 開端(三)第290章 弒君第82章 突破第1293章 家宴第1196章 縣事第55章 奴才第338章 遇敵(三)第1397章 戰爭第1457章 密談第1359章 結親第551章 夜戰第1339章 惱怒(二)第1200章 祭祖第203章 嚴苛(五)今天只能一更了第1031章 交戰(四)第152章 熟人第1522章 長亭(四)第1071章 奪旗(二)第1517章 簡字第1158章 拜會(八)第579章 激戰(三)第633章 人來(六)第446章 關城第1353章 捉拿第1368章 趙氏第131章 先生(二)第789章 家書第53章 心思第1284章 興慶第1249章 西涼(十四)第1460章 局面第1018章 說服第1426章 震懾第312章 異數第33章 驚議第711章 妹夫第1477章 殿議第118章 試探第1316章 封賞(二)第386章 狂戰(二)第189章 府中第1546章 挑撥第1358章 私話第1427章 血色第九十一章第1262章 韋州(八)第1290章 教誨第1018章 說服第556章 奇士第1359章 結親第943章 刺客(三)第440章 演武(二)第1334章 款待第514章 雲涌(十四)第136章 密議(二)第1151章 拜會(一)第1361章 紛擾第1362章 變更第280章 歸來第795章 見駕第1440章 贈譜第1551章 大軍第1206章 進攻第1493章 過往(二)第1080章 速度第602章 歸家第1466章 參劾第1382章 騎兵第451章 因由第503章 雲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