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4章 君臣(六)

至此,君臣兩人說起了閒話。

說是閒話,但實際上,一個皇帝,一個大將軍,話題中涉及到的,哪裡逃得出國事的範疇。

草原胡人這次在西北天狼原上,與西夏左廂軍司激戰竟月,損傷慘重,也砍下了左廂軍司司主,西夏名將李元翰的腦袋,爲大秦立下了戰功。

所以明年草原諸部需要好好安撫一番,大將軍木華黎是該調回來參加中原之戰,還是讓其留在草原上繼續統領草原諸部兵馬。

西北戰事告一段落,但到底還有着首尾,諸將之封賞和這也密切相關,君臣兩人就此事很是商量了一番。

然後,還有折匯待罪回朝,該怎麼處置,在這個上面,皇帝陛下跟趙石明言,不可能將大將軍折匯定罪處斬,最多,削官奪爵,比照折木河,吳寧兩位大將軍的舊例,趕回家中養老了事。

趙石對摺匯雖深惡痛絕,卻也不爲己甚,他也明白,朝廷在重處折匯之後,還要想方設法的安撫折氏。

不過沒了大將軍折匯,折家的沒落已經無可避免,當然,中原之戰將啓,折氏這樣的將門在其中還有機會。

但無論是大將軍趙石,還是大將軍張培賢等人,皆不會再給折氏過多的機會,對於這樣底蘊深厚的門閥世家,輝煌的時候朋友很多,一旦有了敗落的跡象,那麼它的敵人照樣比比皆是。

至於很可能在明年春末開啓的中原之戰,君臣兩人皆避而不談,其實他們都清楚。到時候中原之戰的焦點。定然在河南。

皇帝陛下想的是。如果戰事順遂,一戰而定開封,後周也許不會就此亡國,但也只剩下苟延殘喘的份了,之後戰事進行下去,用兩到三年的功夫,覆滅後周,那麼中原天下。也就只剩下一個南唐了。

而趙石想的則不一樣,中原之戰,在他看來,是漢人間不可避免的內耗,艱難之處,比之他領兵伐夏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原大地之上,到處都是堅城要塞,以大秦之兵鋒,或可逞一時之快,佔據優勢。但戰事連綿,秦軍不會很快結束中原之戰。

而他所預估的時間表。則是少則五年,多則十年,大秦都要被拖在中原腹地之上。

因爲他雖然不太清楚蒙古人滅宋用了多少年,但他卻曉得,在另一個時空當中,蒙古人數攻襄陽而不得,在襄陽城下,還死了一位蒙古皇帝。

襄陽,可以說是江北最堅固的一座堡壘,又有後周名將嶽東雷這樣的大將把守,換了秦軍,估摸着在襄陽城下,也要吃盡苦頭。

但這些話他不會明說,即便說了,除了損傷將士士氣,受人攻訐之外,沒有太多的用處。。。。。。。

而他力主伐夏,也正是出於這樣的判斷,攻取金國半壁江山,消弱草原諸部實力,將蒙古人困在東北,有意無意之間,已經爲中原之戰創造了一個好的環境。

至於戰事到底能打成什麼樣子,等着瞧便是了,戰陣之上,意外總不會少,說不定,秦軍真能將後周京師開封一鼓而下呢。

其實皇帝陛下很想就這個話題聊一聊,但最終,君臣兩人都避開了,因爲他們都清楚,大將軍趙石不宜在此事上過多的指手畫腳。

他這些年立下的戰功太多,一旦露出要掌控中原之戰的意思來,會引起朝野內外的全面攻訐,無論是河洛的張大將軍所部,甚或是杜山虎所部,都不願將眼瞅着到手的功勞讓出來了。

他們已經陳兵河中,河洛太久了,就等着大將軍趙石伐夏功成,而之所以能等到現在,還是趙石對他們做出了承諾的緣故。

這些關節,無論皇帝陛下,還是趙石,心裡都明鏡相仿,自然也就沒有就這個話題談論的餘地了。

這個時候,趙石終於談起了國武監。

對於他現在的身份地位來說,國武監這裡可以說是格局太小了一些,但趙石還是鄭重其事的向皇帝陛下表明,他會重新整頓國武監,甚至於,回京之後他準備以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國武監之上。

說實話,國武監已經容不下一位戰功如此之著的大將軍了,但趙石之前做了足夠充分的鋪墊,此事好像也就順理成章了。

皇帝陛下也能理解趙石此議,他以爲,當初趙石創立國武監,用了將近五六年的時光,將國武監從無到有整飭的好生興旺,同時創建了猛虎武勝軍這樣一支皇帝親軍出來。

這都是大將軍趙石的心血所在,回京之後,自然要多照看一些。

而再一想,還有比國武監山長更清閒的職位嗎?想到這個,皇帝陛下心裡也是苦笑,這是連養老的地方都找好了嗎?也不想想,自己纔多大的歲數,他們君臣二人,都可以說是年富力強,怎麼就有了這麼多的暮氣呢?

但他不明白,在趙石看來,國武監是大秦第一所真正的軍事院校,猛虎武勝軍的成功,也證明了國武監的價值所在。

他的雄心,皇帝陛下不知道,外間的將領們也不清楚,朝臣們更是懵然不知,在他的設想中,有了國武監這樣的種子,只要生根發芽,將來大秦的軍伍,將能控制在一個極低的數字上面。

這是無數歷史事實都證明了的事情,只要國武監能在大秦開枝散葉,那麼,職業軍人將以無可爭議的優勢,取代如今那些半職業的士卒,這麼一來,第一個直接後果便是精兵簡政。。。。。。。。

職業士兵組成的軍旅,將用很少人數,便能戰勝那些漫無軍紀,身上還帶着土腥味的看似強大的敵人。

而他用數載的時間,創立了國武監,然後匆匆出征,國武監發展至今,也多出了太多其他的味道,看似繁榮,但在趙石看來,卻已經開始背離他的本意。

他要的是走出國武監的都是堅強的軍人,而非滿嘴之乎者也,文不成武不就的廢物。。。。。。。。。

這次回京,他已經決意革除國武監舊弊,並讓國武監邁出最爲關鍵的一步,不過到底能做成什麼模樣,趙石心裡也沒底,不過無論勝敗,對於如今的他來說,已經無關緊要,這只是他做出的嘗試而已,即便小敗,他還是大秦上將,無損於其威權。

而且,皇帝陛下也不算猜錯,趙石回京,總要找個事情來做,與其在其他事上糾纏不休,不如一如當年,躲到國武監去,也能少沾些麻煩。

皇帝陛下自以爲知曉了趙石的意圖,隨口便答應了下來,還很是勉勵寬慰了幾句,有了皇帝陛下的允准,趙石之後行事便能順遂的多了。

君臣這一番傾談,直到日暮時分才結束,因爲皇帝陛下已不勝酒力。

君臣把臂而出,皇帝陛下身子已經開始搖晃,口齒也不太清晰了,換句直白點的話,就是喝多了。

醉眼迷離之中,皇帝陛下還是擺活着,“柱國且去,朕定不負你。”

太監宮人們頓時圍了上來,將皇帝陛下攙住,他們都是頭一次看到皇帝陛下酒醉的模樣,不由自主的便有些埋怨大將軍,爲何將皇帝陛下灌成這樣。

也許換個旁人的話,官大些的,他們便敢埋怨幾句,官小些的,他們就能呵斥連聲,當然,換個人也不會跟皇帝陛下促膝相談數個時辰,那得是多大的榮耀。

而大將軍趙石當面,給個天做膽,他們也不敢露出半分不滿出來,還要諂笑着,問大將軍是否也醉了,要不要在宮中休歇一晚,或者給弄些醒酒湯之類的。

趙石那是沒有一丁點的醉意,以他的酒量,灌倒皇帝陛下十次八次都有餘,遂擺手吩咐,“趕緊扶陛下歇息去吧,照看好了,別出差錯,找個人,帶我去慈安宮。”

太監們諾諾連聲,心中也在咂舌,果然是大將軍趙柱國,在宮中就敢隨意吩咐陛下近侍,換了同門下平章事李大人當面,也不會這麼逾越吧?

不過不管他們心裡怎麼想,還是麻利的扶着陛下登上龍輦,往皇帝寢宮方向而去,留下不下五六個人,打着燈籠,引領着趙石往慈安宮方向而來。

慈安宮中,燈火通明,因爲大將軍趙石的家眷被招入了宮內,慈安宮左近的先帝妃嬪們,也都聽了消息,打扮的花枝招展,聚到了慈安宮這裡。

她們先前在後宮之地可能風光過,但現在嘛,卻大多都屬於宮內過氣的人物,先帝寵愛的妃嬪,都在西山守陵,剩下的都是些孤魂野鬼,在宮內戰戰兢兢的過活。

說實話,已經沒多少人在意她們,她們聚居於此,得太皇太后娘娘庇護,這裡一切都在圍着太皇太后娘娘轉悠。

外朝的事情,離她們更加的遙遠,不過,既然如日中天的大將軍趙石家眷到了這裡,她們也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如能說上一兩句話,結下些交情,等。。。。。。太皇太后百年之後,不定就又是一張護身符。未完待續。。

第1104章 商人(七)第507章 雲涌(七)第1172章 聯姻第1417章 漢陰第1040章 猶豫第1303章 女子第1070章 奪旗第1315章 封賞第1087章 瘋狂第1218章 無力第613章 哭了第62章 追蹤第1418章 流放第1297章 皇帝第1135章 私軍第270章 進京第1123章 盟約(十八)第479章 圍城(二)第446章 關城第611章 勸說第418章 聖旨第1155章 拜會(五)第1546章 挑撥第100章 捉賊(四)第71章 狠辣第1073章 獻策(二)第160章 羣戰第221章 校場(二)第324章 大戰(二)第50章 定軍(三)第1085章 迴轉第890章 國武第1071章 奪旗(二)第400章 獎懲(五)第1270章 元康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戰圖五百八十五章 相府第1538章 交易第409章 獎懲(十三)第527章 比武第810章 相絕第1364章 馬伕第1006章 忠誠第827章 王氏第1160章 主從第1080章 速度第237章 血夜(五)第739章 嘮叨第1014章 戰報第1542章 南下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戰圖五百八十五章 相府第853章 中書第550章 天蕩第1379章 啓程第1357章 用人第692章 新鮮(六)第188章 開始第1369章 聚飲(四)第132章 先生(三)第191章 故人(一)第723章 偏師第137章 密議(三)第十一卷張弓北望射天狼九百二十二章 血腥第1301章 沈鶴第1111章 盟約(六)第67章 剿匪第1270章 元康第49章 定軍(二)第835章 京軍第462章 喧囂第608章 夜談(三)第387章 回京(二)第1361章 結果第157章 比鬥(三)第23章 衝動第1331章 諫言第246章 故人第1396章 敵人第1431章 冷漠第575章 戰機第573章 窮途第837章 突破第849章 侯府第41章 傷勢第996章 戰意第551章 夜戰第1485章 師徒第202章 嚴苛(四)第701章 亂子(二)第571章 孤行第104章 目標第1148章 國策(四)第1328章 賭博第261章 府中(一)第989章 將軍第1186章 種家第1123章 盟約(十八)第199章 嚴苛(一)第677章 餘孽第376章 遇匪(二)第564章 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