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從軍行

羅昭雲快馬奔騰,一騎絕塵,晌午出發,一路向西,爲了避開草原突厥兵馬,所以沒有走關外草原,而是沿着邊關重鎮防線,先經過雁門、馬邑一帶。

在這裡,他已經遠遠望見了兵甲鏘鏘,旌旗飄揚,到處都是運糧車隊和各地府兵,向雁門關外的大軍營地聚集,然後一齊北上。

大戰前緊鑼密鼓、調兵遣將的氣氛,壓得人緊張兮兮,喘息都有些壓抑。

羅昭雲沒有停留在這,因爲榆林外、古磴口,隋軍只是輔助啓民可汗對抗突厥大將軍俟利伐的進攻,爲次要戰場,是否會交戰,能打到什麼程度,都不好說,畢竟這是牽引主力的掩護之戰,對方未必真的猛攻,只是不斷滋擾居多,不好建功。

他繼續趕路,的盧馬飛奔如梭,經過朔州、夏州、靈州、涼州、甘州、肅州,一路上見到不少府兵隊伍在向西北集結,騎兵轟然踏地而過,運糧車隊更是隨處可見。

要知道古代戰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前線打仗需要的糧草動輒天文數字,雖然府兵會自帶糧食,但那只是月餘的口糧,基本會在途中就消耗一半了,到了前線,已經剩不下多少。

一旦戰爭持久,鏖戰半年,那糧草的消耗可是一筆龐大的開銷。

如果按照一個士兵每日一斤米,那麼三十萬大軍,每日消耗就是三十萬斤,約兩千五百石,一個月下來,就是七萬五千石米,半年呢,就是四十五萬石。

這個數字太大,光從邊戍的糧倉運來是遠遠不夠的,因爲像隋文帝這種君王,是不放心把衆多糧食儲存在邊關的,一旦某個大將心懷不軌,割地爲王,糧草充足,等若養虎爲患,往往都是把朝廷糧倉設立在京師附近。

大隋就是如此,幾大糧倉都在中原地區的腹地,長安城附近有太倉、廣通倉、常平倉,洛陽附近有回洛倉、洛口倉、河陽倉等,沿着黃河和運河排布,運輸方便。

邊疆之地,講究府兵自力更生,閒時候務農,利用軍田和官職田耕種,夠駐軍的口糧開銷了,可是這次要調動三十萬大軍,除邊戍聚集十萬衆外,其餘二十萬都是從各地趕過來,糧食需要朝廷集中調運到前線。

這時候,壓力就來了,光這額外二十多萬軍人的消耗,這個時代沒有火車,馬匹都用作戰馬,拉車很少,只能用牛車和民夫,耕牛也有限,所以大部分都是用民力推車。

而這個時代的車軲轆都是木質的,車軸質量也差,所以行走起來,非常不便,長途跋涉,從中原地區糧倉聚集,然後送往邊關,這就需要動用各地無數的民夫,再從邊關運往數百里外的前線,動用的壯丁更是成倍疊加,途中消耗巨大。

二十萬隋軍出征,後方輜重苦力和民夫徵調,就會動用近百萬人,平均一名士兵就要有五名民夫來進行後勤援助。

而且民夫們也要消耗糧食,運轉上千裡,消耗近半,所以運轉的糧食要比實際使用的,還有多一倍。

戰爭,國之大事,一點也不假。

最根本還是拼國力,眼下正是隋朝鼎盛之時,各大官倉物資蓄積之豐,是歷朝歷代所難望其背頂,甚至隋朝滅亡二十多年後,隋王朝積累的物資還沒有用完,當然記載是否屬實,後世學者說法不一。

這一日,羅昭雲終於抵達了沙州地帶,可以看到招兵處,在接收各地趕過來的地方府兵隊伍,有的是接到軍令成隊成軍趕來,這樣比較容易安排,像羅昭雲這樣單兵,就要排長隊了,一個一個檢查路引和地方出具官府介紹函,驗明身份。

這裡的功曹長官看到羅昭雲氣宇軒昂,自帶甲冑,手中的長槍、硬弓、佩刀都不是凡品,又知他自備了戰馬,料到他出身門望大族,家庭殷實,所以沒有把他當成普通的地方府兵直接分配到泥腿子的步兵營,而是選拔入散騎營,由騎兵營的錄事,再根據他的擅長,進行隊營分配。

這個時代講究門第出身,如果是普通兵農出身,那是沒有什麼照顧的,直接成爲前線大頭兵,淪爲衝鋒陷陣的炮灰;但貴族子弟,卻可以在一些稍微輕鬆、建功方面的部門做起,比如親兵營、騎兵陣等,危險少又體面。

羅昭雲拿到自己名字的軍士腰牌,是個小木牌,正面寫着“左軍騎營”四個字,背面寫上了“幽州、羅成”,一面代表着歸屬營盤,背面代表的戶籍州縣還有名字,牌不離身,一旦陣亡,可以根據腰佩來確定死者身份。

他騎上馬,離開沙洲的募兵處,與被分到相同騎兵的軍士,一起趕赴聚集的陣營。

原來,三十萬前線大軍被分成了兩路,一路是玉門關軍,一路是陽關軍,這兩座城關,一南一北,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扼守着要塞,突厥軍正在全力攻打,隋軍駐軍充當先鋒軍,已經跟突厥軍激烈交戰中。

羅昭雲報名的地方,是玉門關設在這裡的隋軍接收點,很快,他們一羣臨時組成的騎兵和步兵隊伍就被帶往了前線,整編入六軍。

所謂六軍,指的是先鋒軍、左軍、右軍、後軍、中軍、輜重軍,這是粗略地劃分,每一路軍馬又會細分爲自己麾下的七軍營,相當繁瑣。

經過層層分流,最後羅昭雲終於來到了自己歸屬的左軍,軍中的司馬和偏將帶着百夫長、隊頭們,正在巡視今日到位新軍,順便挑選適合自己軍中的人馬,有一位百夫長看到羅昭雲的戰馬不錯,於是把他要到了左軍第三斥候團。

羅昭雲鬆了一口氣,終於塵埃落定,明確了去處,這一層層集合、挑選,相當麻煩,只能耐心等待,現下可以去自己的隊伍營地,見到自己袍澤夥伴了,有些激動。

大漠蒼莽,風沙漫漫,當羅昭雲和一羣騎士,隨着百夫長來到營帳時候,一抹鮮紅的夕陽垂灑在天際,快到黃昏了。

但是數裡的玉門關處,仍傳來廝殺聲和擂鼓聲,那股金戈鐵馬混合在一起的聲音,讓人緊張又振奮!

他放眼四顧,漫山遍野都是無數白色的帳篷,像是一朵朵盛開的小花,散落在一片綠洲原野上,戰馬的嘶鳴、將士的訓練聲與風沙的狂舞交雜在一起,匯成首淒涼的塞外小調。

無數的旌旗迎風招展,不時有騎兵隊轟然而出,兵甲鏘鏘,馬蹄震天動地,這股真正的軍旅風範,雄渾的氣勢深深震撼了他!

第一千零六十章 合圍截殺第六百六十九章 列陣交鋒第四十六章 發現敵情第三百五十六章 二十四軍勢如虹第六百七十九章 西北文教第八百章 諸侯反應第三百四十五章 搜尋證人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義憤填膺第二百五十章 遣將布兵第三百五十九章 河灘之戰 上第九百六十九章 班師回朝第八百八十二章 治國朝令的探討第六百零五章 贏得生前身後名第八百二十一章 夏國反應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被動局勢第三百零四章 新添美婢第六百二十六章 不戰屈人之兵第二百五十一章 三才陣第二十五章 賣糧車隊第七百一十八章 奪虢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登基爲帝第一千零五章 裴宅小聚謀廟堂第三百七十章 未完成的諾言第八百零三章 陣前投誠第二百七十四章 鬥嘴冤家第二百三十九章 不敵第九百二十二章 秦王突圍第三百五十六章 二十四軍勢如虹第七百四十章 東門突圍第五百零四章 相處以沫第七百二十二章 各揣算計第九百五十五章 滋擾敵營第八百六十二章 生擒唐太子第九十五章 見伊人第六十八章 吟詩一首第八百四十四章 大潰敗第五百六十五章 對峙局面第一百七十九章 兩軍對峙第一百九十章 告別第六百一十九章 遊說第二百五十五章 太子歸西第四十四章 大軍北進第一百九十章 告別第六百零四章 立足西北第一百二十七章 殺機四伏第一千二十二章 水戰第四百零七章 落崖第六百四十三章 忽悠第二十五章 賣糧車隊第四百零三章 再議計策第二百五十六章 餘波第九百七十七章 開元通寶第九百二十二章 秦王突圍第五百八十九章 皇后獻策第一百七十二章 先定軍心第四百四十一章 塞上曲第二百八十六章 託孤之意第九百零二章 一夜春風來第六百九十五章 各自反應第四百五十四章 擦身子第九百九十九章 拿下峽州城第一百六十六章 斬將第二百七十三章 協議生效第三百二十五章 元宵燈會第一百四十九章 漢王反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征北伐第二百七十章 談交易第二百二十四章 結識遊俠兒第八百四十章 嫂皇后第七百九十三章 愛她,就給她一片天空第七百一十六章 與唐交鋒第六百七十六章 唐王政權第九百五十章 主力初交鋒第一百二十八章 護送任務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新型織布機第二百零五章 遭襲了第五百三十七章 安置難民第三百九十四章 血戰平壤城第八百八十二章 治國朝令的探討第五百八十章 投奔幽州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來自江淮的戰報第三百四十三章 是與非第一百二十八章 護送任務第一百七十章 山窮水盡疑無路第三百六十六章 失利的陰影第五百零二章 突厥撤兵第兩百零二章 佳人吹玉笛第六百六十三章 設樞密機構第七百四十一章 公主被俘第四十七章 男兒膽氣第七百零八章 斷其糧草第八百零六章 克澠池第八百八十五章 禁閉的平陽公主第七百六十六章 李唐江山危第六百一十七章 接連拔城第五百六十五章 對峙局面第四百二十二章 義軍遍地第八百七十九章 宮內溫情第八百六十九章 佈局第三百三十九章 北伐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