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大同升起狼煙

大同,右衛縣城的北城牆上。

縣令魏李已經在站在右衛牆頭幾個時辰了,不說話也不動就是這麼站着。修繕一新的城頭是到處是右衛的士兵,守着的卻是身後空蕩蕩的右衛城。

微風一撫,撲面而來是泥土的氣息。不知道沙土進了眼睛還是情感的爆發,魏李的眼睛紅紅的。幾隊右衛的士兵此刻正是按照新任指揮使張禹的命令在城牆上不停的巡邏着,前幾日發現了韃子斥候的蹤跡之後右衛城就是變回了右衛。

現在城中,也只有兵,並無一人百姓。

看着那邊的魏李,張禹並沒有過去打擾。已經年屆中年的他能夠體會魏李的心思,從一介流民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八品縣令。年紀輕輕的他本就是不是一個官,只是被現實命運以及命令,強行推上了縣令的位置。

他是右衛人,面對的那個方向上是魏家村的方向。

前日,爲了讓了那些魏家村的村民能夠搬離,他親手將自己的祖墳給挖開了。魏家村僅有的十戶人家,就是這樣帶着自己的祖先一起離開的。

“你也走吧!”張禹走到裡魏李不遠的地方,看着他也看了看前面說道。

“我沒有讀過書,年紀又小,官職也是太子賞的,所以太子殿下說讓我守好右衛,那麼我就是守好右衛。現在祖墳沒了,家也就是沒有了。不親手殺兩個韃子,怎麼對的起祖宗?”魏李終於是說話,臉色好像很輕鬆。“所以這次我就是不走了,十幾年來走走回回的到現在卻是真的把家把祖宗丟了。留下吧!不走了。”

小小的年紀,不高的身體卻是被那頂不重的烏紗帽壓的喘不過氣。魏李落寞的離開城牆,張禹心中也是一緊。

他已經是一個不孝的人了,便是不能再成爲一個不忠的人了。忠孝自古都是不能兩全,現在既然是已經是跨出一步了也回不了頭了。

“果然,這孩子能夠被太子看重不是沒有道理的。”

而此刻在紫禁城的乾清宮裡,弘治皇帝將閣府六部都察院領頭人都是召集在一起,朱厚照也有份列席會議。

今天會議不是爲了別的,就是爲了而是韃靼可汗命人送來了一份國書。國書內容很簡單,我承認你是皇帝,你給我錢。言外之意就是我沒錢沒糧食了,你給我,不給我就自己去搶!

這哪是是國書,簡直就是在下戰書。

國書中韃靼可汗巴圖蒙克“請求”大明再是多開幾市,並且加大對於草原的糧食出口。大明的皇帝需要你個韃子來承認?簡直是笑話,不過有人卻是不認爲這是一個笑話。

就是上呈國書的禮部尚書徐瓊,一個有着很有境界的名字與不俗容貌卻是沒有多大的能力的人。作爲天順年間的探花郎徐瓊學問是有的,但是這個人做官沒有原則也沒有主張,是隨波逐流的哪一種,還是隨大流的那種。

他最大的污點就是在成化年間,有個司禮監的太監的老母死了。翰林院的沒有一個弔唁,只有徐瓊上躥下跳的要聯繫要去前去弔唁,被翰林陳英好一頓的罵。罵的他幾天都是不敢再翰林院出現,你說一個太監的母親死了,你一個翰林去參合什麼?

內官結交外城是亂,外臣結交內官則是大逆不道。

所以雖然是禮部的尚書大人,但是徐瓊的風評不是很好。就像他的名字,他的名聲資本很窮。

他能夠當上禮部尚書完全就是因爲裙帶關係而已,不知道是不是命運的給大餡餅,他的某一個小妾是國子監生張巒的女兒,或許徐瓊自己都是沒有最後這個小小國子監生竟然是成了大明國丈,壽寧伯繼而成了侯爺。

所以他的人生從此就是坐上的火箭,這也是朱厚照爲什麼敢計劃着從禮部手裡將宗人府奪回來了。

這樣的一個人簡直就是朱厚照的神隊友,而這樣的一個禮部尚書也擋不了朱厚照。

但是,今天徐瓊的話卻是讓朱厚照很不爽。

因爲他竟然建議弘治皇帝答應那個韃首把禿猛克的要求,因爲他認爲這樣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

真是個草包。

不戰而屈人之兵,前提是你的拳頭比他硬。不知道這樣的一個道理,朱厚照都是知道爲什麼大明朝廷的禮部尚書卻是不懂?

是名爲眼蔽,還是利令智昏?

“不行,不行,絕對不行。”馬文升一聽了徐瓊的話就是站了起來,向着弘治皇帝連連說了三個不行。“陛下,韃子現在來書就是在迷惑我朝,根據邊鎮奏報韃首已經是驅兵趕奴而來,連營三十里最少十萬之衆,現在卻是來說什麼請求?根本就是司馬昭之心,而且竟敢在國書自稱大元大可汗,這是在輕蔑我朝,僞元以死!哪裡來的什麼大可汗?可有我朝冊封,僞國虜寇之輩!”

對於這種事馬文升向來是有啥說啥,作爲兵部尚書馬文升不是一個喜歡打仗也不是一個有請戰習慣的人。這個時代裡在大明沒有主站派也是沒有主和派,馬文升不是主戰派,徐瓊也不是主和派。只是打擊還沒有醒,即便是土木堡一場大敗,也是沒有多少人能夠長久的記住。

華夏的人,自我癒合能夠力是最強的,健忘就像遺傳病,從古至今。

但是這老爺子最受不了的就是那些韃子自稱自己是什麼可汗,大汗這汗那汗的了。因爲馬文升一直固執的認爲是世間沒有大明皇帝冊封的都是僞,而且僞元在在太宗時就是被攻滅。現在草原上的不過是一幫子韃子藉着前元名義意圖顛覆大明的夷虜!

對於這一點朱厚照也是很認同的,就像大明從來不說自己宋朝一樣。現在的邊外的這些韃子和前元是一定關係都是沒有。現在的韃靼汗把禿猛克的血脈是金屬家族的嗎?雖然他是這麼說的,就是一定可信嗎?

朱厚照很懷疑他的血脈成分,就像朱厚照懷疑那個衍聖公家族的血脈一樣。既然大家都是看中血脈,那麼爲什麼你韃子說把禿猛克是金屬家族的,我大明就是要信呢?

至於那個金屬家族,就是個笑話。也先沒有把他們屠盡,朱厚照未來會把它屠盡。還金屬家族,老子朱厚照還是天之一族呢!

切!

有本事,你一次把我弄死啊!

“父皇,兒臣以爲馬尚書所言不假,韃子送來的不是國書而是戰書。大明皇帝何時要他區區漠上韃虜承認,兒臣以爲這是對我大明天子莫大冒犯,兒臣請命前去大同!”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有時候有些東西打不破。在弘治皇帝的朝廷之上官員沒有好的也沒有壞的,因爲真正的世界裡誰都是好人誰都是壞人,以好壞區分人簡直是用大炮打蚊子,胡鬧!

朱厚照的區分很簡單,只是他自己好惡。他認爲李廣死壞人那麼就是直接弄死,手段什麼的都是不重要。而相反的他不認爲蕭敬是一個壞人,所以他還活着。

而弘治皇帝的區分則是從他們這些對國家的用處,這是兩人最大的不同。不可否認的是除了太祖太宗朝的朝臣,弘治朝的朝臣質量是很高的。

畢竟,這個時代,大明的天空羣星閃耀。

幾人的話之後,又是有人在說話了。弘治皇帝聽着也是在思考着,他心裡是願意接受的這份國書的但是聽到馬文升的話之後,他又是動搖的。因爲他也是認爲自己這個大明天子乃是上天而定,什麼時候需要你一個韃虜來承認?

弘治皇帝的位子得來不易,當然是珍貴與珍惜。已經是成了弘治皇帝的羽毛,弘治皇帝又怎麼會讓人家污染了他的羽毛。

所以,弘治皇帝最後做出了決定。退回國書,不予理睬。吏部尚書徐瓊被請出會議,回去處理部務去了。至於朱厚照說道好要去大同,弘治皇帝完全就是無視了。開玩笑我就是你這麼一個兒子,你住在東宮我都是怕出事還讓你去大同!

再者說了,你去大同能夠幹什麼?領兵還是打仗?

接下來,便是要議一議如何應對韃子的進犯了。

因爲太子說的很對,韃子雖然還沒有來但是京城離大同幾百裡,消息一時不得而知。說不定這邊我們在談着呢,那邊韃子已經是到了大同邊牆了,所以朱厚照提議朝廷現在就是調兵遣將開赴大同。

韃至,爲增援;韃不至,則爲練兵。

既然是已經是涉及到的出兵了,那麼一直都是不說話的五軍府此刻就是又來參與進來的理由了。只見英國公張懋站了出來說道“陛下,臣請帶兵前往。”

張懋是個聰明的人,所以這次“我爲大明修長城”的活動中,他以第三人的位置緊接着壽寧候兩兄弟成功的取的皇帝的關注。爲此,英國公可是付出不少,足有五萬兩以至於都是快讓英國公都是快把自己的別院大門前的上好青玉獅子賣了纔是籌齊了錢。

當錢交到戶部的時候,真的是讓戶部周經感動的直罵娘。

無恥,誰都是知道你英國公一年吃喝的錢都是不止五萬兩。不過這是捐款又不是抄家,所以也是沒有人能夠多說什麼。並且弘治皇帝還有東宮都是先後下旨誇獎了英國公的深明大義,爲國出力果然是國家柱石。

弘治皇帝並沒有答應張懋的請求,而是點了平江伯陳銳的名字。要他在京營之中選精兵一萬馱馬五千,立刻出發前往大同。然後讓太監楊穆爲監督,莊鑑、馬昇充左右參將。並且還命兵部穿旨延綏鎮選取官軍五千,讓副總兵朱謹統領隨時準備策應大同守軍。最後弘治皇帝還是有些不放心,又是命令在團營選擇馬步軍二萬以備調用,由寧晉伯劉福統領。

朱厚照聽了弘治皇帝的安排,本是有心說些什麼的。但是最後還是忍住沒有說,畢竟這種是他一個太子不好說什麼。弘治皇帝對於他說去大同不予理睬,是在拒絕也是在表明態度。涉及到軍隊了弘治皇帝也未必會一個仁厚的人,所以還是不要摻和的好。現在大同的無論是官場軍隊對他來說都是大好一片,他也是不用急着插手軍隊的事。

不是沒有必要,是不能急。

皇帝都是下令了,那麼底下的人就是要動起來。無論是兵部還是戶部或者是五軍府都是被調動起來,好在現在是弘治天子在位,朝廷官員還是很是能力的要是先帝在位,那或許就是另外一種場景了。

先帝朝,官員互相之間的扯皮那是出了名的。但是即便是弘治天子在位,所以官員的辦事能力也就是那麼樣。天子嚇到了,各個人也是領了差事但是從京營之中拖拖拉拉的集合來看。大明似乎是到了不得不治病,不得不手術的時候。

而看着這些,朱厚照也是隻能乾着急。

右衛的城頭上,兩個穿着有些破舊軍服的士兵靠在城牆之上,聚精會神的盯着前方的天際線方向,一旦是有任何的情況他們都是可以及時的發現。

在他們腳下有一老卒將軍刀倒在懷中,坐在地上背靠着城牆護欄。對一邊的兩個士兵說道“你們兩個小子一定要注意看,這些韃子雖然善戰但是幾十年下來也就是一招。騎在馬上雖然能夠日行百里甚至千里,但是下了馬他們也是就是和咱們一樣。”

“伍長,我聽說這些韃子下來馬也是個狠的,彎刀砍人一點都是不含糊。”一個士兵對老卒說道。

老卒一聽了這話頓時就是不高興了,踢了那士兵一腳之後說道“放屁,什麼狗屁的話,韃子是戰力不弱但是他們的馬也不是長着翅膀,能飛到牆上來嗎?”

“你們幾個都是記住了,要是韃子來了不要亂,不管什麼時候都是要記住。”老卒平和下來說道“韃子不可怕,老子和他們打了一輩子,殺的韃子沒有一百也有五十。我還真不怕他們!”老卒雖然語氣輕鬆,但是其他人都是知道老卒的五個兒子還有兩個女兒那都是死於韃子之手,所以老卒即便是今年這個年紀,五十多了,依舊是不願離開軍中不願放下手中的刀。榮軍院的人已經是來找過他不知道多少次,但是老卒從沒有答應過說要去榮軍院住着。

他,想要的就是殺韃子,然後倒在殺韃子的路上。報仇,爲他的五個兒子兩個女兒以及妻子,也爲了右衛被韃子害死的那些人。

你不要去管什麼時代,總有人在默默做着自己並不偉大的事。但是就是這樣的人,纔是成就一個偉大國家的必須。老伍長其實就是不適應軍隊生活了,但是他卻是有着自己的信念。那就是殺韃子,儘可能多殺!

“來了,韃子來了!”一聲高呼讓所有人都是精神一振,老卒也是麻利抄起軍刀一下躍起,大吼道“防備!”。隨後在城頭的右衛士兵立馬就是迅速反應,很快所有人都是進入到自己的位置上。身爲邊衛還是最爲前線的邊衛,右衛的戰力不弱,比起來內地的衛所右衛就是精兵。

所有的人反應都是不是訓練得來,幾乎是日積月累的習慣強制而來的。韃子在右衛不是新鮮東西,像女人的月信治不了也好不了。

“到位,弓箭手立刻準備,隨時放箭。”

在劉寧還要張禹沒有到達城頭的時候,士兵們就是自己默默的完成自己的動作。並不需要長官一一吩咐。如果你在場你一定會驚歎於這些穿着並不是多精良的士兵的戰鬥素養,比之那些在京城之中待了百年的京營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很快劉寧還要張禹就是帶着人來到了城頭,作爲指揮官他們兩現在就是右衛城的核心。本來劉寧是不要來到城頭的,但是他很同意東宮的那句話。身爲戰爭的指揮着就是必須要的和士兵在一起,在前線,纔是能夠真正做到指揮戰鬥。

雖然是不知道東宮從哪裡知道這些的,但是劉寧很同意東宮這句話。兩人來到城頭上,極力極力向遠處看過去。目光所能夠到達的地方韃子不是很多,約莫就是上百騎兵而已。雖然騎兵不多但是兩人卻也是發現韃子分爲兩翼,而在中間確是人數上千的步軍。

“大人,韃子看來是有備而來啊。前面派人衝擊邊牆,這邊有事派騎兵護着步軍前來攻城,您看他們還有攻城器具!”

“終於是來,這些日子他們可是讓我好等。”劉寧一拳打在城牆之上,然後對一旁張禹說道“吩咐下去,待到韃子進前就是直接放箭,不予接觸也不予叫陣!”

“末將遵令。”

不過就在韃子越來越近的時候,張禹發現雖然對面滾滾而來騎兵大概也就是兩百騎左右,但是讓張禹青筋直跳的是這些韃子竟然是趕着數百人漢人走在前面,這是韃子慣用的招數了。

怎麼辦!

第96章吵架也有目的2第142章羽翼豐下狠手第119章佳節代天慰問上無題第31章宗人府事之慮第5章還有“贖屍銀子?”無題第167章招安絕不可能第14章平靜時才最險下第73章太子七歲監國無題第68章皮島升起龍旗第95章吵架也有目的第127章科舉試題泄露2第4章一定親自去看第22章錦衣起大同變下第139章賣菜郎狀元公第61章新年有新氣象第6章有人送錢上門了第24章生氣的小榮兒第7章誰的面都不給第140章嚴海禁封海令第33章右衛韃影再現第151章章懋巡九邊歸第11章那年的那句話第71章內廷已無威脅第105章市井纔有真言第62章遼東哈密之謀第70章帝暈厥紫宮變第19章青菜劉都不留第128章科舉試題泄露3第15章不擇手段做強第114章兵戈難止新墳第122章父子夜話大明第62章遼東哈密之謀第164章孤之底氣所在第149章模範城市通州下第67章餵飽老狐狸們第4章一定親自去看第144章大明戶部專營第116章絲綢引發恐慌第56章光陰跨過窗臺第149章模範城市通州下第66章屯邊衛所之設第54章恩旨引發爭鬥第161章西苑是大軍營下第35章有本事你上啊第39章風起雲涌大同第134章故衣社是個啥第39章風起雲涌大同第47章照兒何須磨鍊第1章瑞雪不兆豐年第58章番邦要有覺悟第101章輿論不是小事第164章孤之底氣所在第4章一定親自去看第92章戰火蔓延邊地第54章恩旨引發爭鬥第72章強硬平定叛亂第141章封海爲了海貿第84章敢動我便殺你第71章內廷已無威脅第136章‘學亂’也是動亂第42章右衛保衛之戰第86章亂糟糟的中都第18章十大罪達天聽第158章雨綿綿愁長長第158章雨綿綿愁長長無題第104章南都夏氏入京 下第76章自家墳自家修第45章聖旨點燃的城無題第128章科舉試題泄露3第67章餵飽老狐狸們第93章戰火蔓延邊地2無題第42章右衛保衛之戰第135章漏題的人死了第132張狡兔三窟皆廟第163章效率標準質量第103章南都夏氏入京 上無題第139章賣菜郎狀元公第82章遼東建設開始第10章有些事天註定第116章絲綢引發恐慌第87章屋漏又有暴雨第71章內廷已無威脅第69章東番海上盜影第72章強硬平定叛亂第66章屯邊衛所之設第66章屯邊衛所之設第22章錦衣起大同變下第81章邊地再現狼煙第137章咄咄逼人之人第146章模範城市通州上第77章四衛營與東廠第121章弘治十二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