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封海爲了海貿

第141章封海爲了海貿

加強海禁下達封海令,並不是朱厚照一人之想,一人之念。而是朝廷諸大員一起商議的,內閣首輔還有戶部尚書周經以絕對支持的態度向朝堂所有人試壓,使的封海比起之前朱厚照在朝堂一切倡議都是更快被通過。

劉健自上任以來就是不停的謀劃着西北,河東布政司的設立讓他認爲既然河東布政司已經是設立,那麼朝廷就是不能不管不顧,所以在他主導之下河東布政司得到了很多的朝廷政策傾斜。

河東,畢竟是他上任後的第一個‘大項目’。劉健是不願意玩砸了的,所以河東布政司的設立很是如火如荼的。到現在河東布政司三座城池同時開始建造,河陽,白城,還有鹽池城將會河東布政司的三大城。

城池開始建造了,可是河東還是需要人的。劉健也是很是關心,按照朱厚照之前的屯邊衛想法最先被分配到河東的不會少於五個屯邊衛,就是兩萬五千人。但是到現在根據河東布政司的上報,屯邊衛僅僅是一個河東第一屯邊衛到達了白城,其他朝廷答應的四個屯邊衛根本就是沒有影子。

事情報到內閣又是被送到朱厚照的案頭,朱厚照當即就是召見了兵部負責屯邊衛事務的侍郎許進。本想發一通火,但是許進兩個字直接讓朱厚照啞口無言。

“沒錢!”

就是這樣簡單兩個字,確實讓大明朝廷的掌權者們一臉複雜神色。許進在文華殿大倒苦水,兵部組建屯邊衛的一直是先派人到地方上招募流民還有哪些無田無業的人,然後在兵部幾個固定的營地進行一個月到兩個月的訓練,然後按照派往地命名爲某某地第幾屯邊衛,繼而派往某地進行駐紮屯點護邊,儘管這樣的方式不是很高效但是很有必要。這樣纔是能夠保證屯邊衛的質量,邊地不是內地屯邊衛人員起碼要知道怎麼揮砍以及怎麼拉開弓弦!

這是,最基本的。

現在兵部已經派出了近八個屯邊衛,遼東就是有四個。

兵部的耗費不可謂不大,在保證軍餉之下兵部組建一個屯邊衛最快需要一個月時間慢的得是需要幾個月時間。

兵部沒錢,可是工部也是沒有錢。這就是讓朱厚照頭大了,工部全面負責着河東三城的建造,沒錢就是修不下去了。河東不光修城還有路已經各種水利等等,這會子朱厚照明白爲什麼大明的皇帝們不怎麼樂意開疆擴土了,沒錢啊。

把周經叫過來一問,戶部也沒錢了。而周經生怕別人不相信他,當朱厚照的面就是拿出了賬目。他那副小商人一樣的模樣讓劉健等人看了都是不禁掩面,這哪裡是大明的戶部尚書啊。

這邊周經在文華殿算賬,追着他要軍餉的兵部馬文升也是追到了文華殿。開口就是要錢,差點就是讓周經當場拿算盤打人了。

大明田不少,地也不少,百姓的交的賦稅也是不少。當然也是不多,靠着歷任戶部尚書的左右逢源也是能夠維持大明的運行。

但是錢卻是沒有進入到國庫之中,這在現場的幾個人都是知道。大量的田地都是在少數人地方手裡,藩王、大戶、文人甚至是道觀寺廟,這些人的手裡有着大量的土地。來源是賞賜購買,但是最大的來源卻是另外一種方式,比如百姓對於舉人等等一些法定免賦稅階層的“投獻”。

就是這樣,大明田地這麼多但是會交賦稅的田地卻是很少。這裡那些‘投獻’的百姓還有‘免賦稅階層’都是在挖國家的牆角,自己不交賦稅當國家拿不出錢來賑災還有救助的時候,又是回過來怨念朝廷!

真乃是刁民,真乃是蛀蟲。

但是現在朱厚照沒有辦法去動他們,通過收取賦稅的方式來填滿國庫根本就是妄想。一改還不如一動,所以朱厚照當家就是向幾個說道“封海!海貿專營,以朝廷直接控制海貿仿故宋以貿易富國家。”

爲了聲明自己的‘以貿易富國家’的想法的正確性,朱厚照第一次向在場的幾個人公開了宮莊工坊所製造的一些東西。並且也是將這段時間九州商會與外商們做生意所賺的賬目,賬目上明明白白寫着僅僅是上半年九州商會的收益就是已經超過了百萬?

然後又是強化了此舉的合法性,爲此他說了三點。

“一者,海禁乃是我朝之祖制,然如今海禁鬆弛使得沿海海盜倭寇猖獗,致使百姓名不聊生。”

“二者,國庫空虛萬不能加徵黎民,所以封海以朝廷海貿專營,必定能夠充溢國庫。以此爲國家建設還有軍隊軍餉之用。此舉也是不存在與民爭利,百姓沒有能力出海貿易一應都是被那些奸商剝奪,與其這樣還不如朝廷主導還能保護百姓利益。此乃是富國惠民強軍之策啊。”

“三者,朝廷封海還可以杜絕海盜倭寇對於大明的侵擾!”

在場的都是大明最頂層的人,朱厚照一說他們就是懂了。誰不知道故宋以半壁江山抵抗蒙元不就是因爲國家富裕嗎?所以國家富裕了那麼誰都不是問題,大明爲什麼常年沒錢,怎麼沒錢大家知道,但是真正執掌權柄的人又是不敢輕易的去更改。

此時,太子說的好像就是一個富國,惠民,強軍的最好法子。大明的高層不是簡單的笨蛋能夠立足的,這樣大的一個國家能夠保持運轉就是這些高層的能力的體現。

這些高層從來都是有着自己的想法與政治抱負,只是苦於一代又一代問題的累計讓許多維持大明的正常運轉都是力不從心,又是何談改變呢?

要說改革,或許每一位大明內閣首輔都是有想過!

一改不如一動,對,就是一改不如一動。目前的大明根本就是沒有那種破後而立的實力,大改不如就是一動。

那麼,封海吧。

周經第一個同意了,只要是能讓戶部錢變多,他都是可以考慮。馬文升也是同意,因爲作爲他來說大明兩百萬的軍人實在是龐大的羣體,兵部缺錢啊。

劉健沒有很是爽快的答應而是在原地想了很長的時間,終於他答應了。因爲按照太子所說,海貿即便是賺不到錢也是沒有什麼問題,因爲這是恢復祖制誰沒有辦法說什麼。

誰說,誰就是違反祖制。

最主要的是朱厚照剛纔描述的那種財源廣進的局面也是讓劉健動心了,如果國庫充盈了那麼到時候他一些想法是不是就是可以實現了?

封海爲了什麼?

封海就是爲了海貿,海貿就是爲了填補國庫空虛!

因爲那種財源廣進,用土就是可以換回的黃金白銀的美好憧憬,在文華殿裡的幾人就海貿專營進行了熱烈的談論。在場都是明白人,大明本身能夠爲了國庫做的貢獻已經不多了,所以必須要想其他的辦法。加徵加賦加稅是絕對不可行的,即便是天子有旨意也是不行。那樣做的結果大家都是可以預見,既然國內不能讓國庫實現增長那麼將目光投向海外不失爲一種方法。

雖然在場的人都是不甚瞭解,但是太子說的也不是空穴來風。江南富庶難道真的就是因爲魚米之鄉?不見得,大明是很大但是大明再大一年能夠用多少糧食?用多少絲綢,用多少瓷器?

尋常人家的糧食能夠做到自足都是謝天謝地了,哪裡有糧食發賣。江南的富庶一定不是因爲糧食,而尋常人家的絲綢還有瓷器,一年下來都是消耗不了多少甚至是沒有消耗。因爲尋常人家也不會穿絲綢,一個瓷碗都是能夠傳上幾代。

那麼江南的產的絲綢瓷器以及茶都是去了哪裡?憑空消失了嗎?當然是去大明之外了?如何去?當然是海上,這些道理這幾位都是能夠想通的。

當收到召令的鴻臚寺卿陳壽還有工部尚書徐貫兩人來到文華殿的時候,看到的景象是怎麼都是忘不掉的。

兵部還有戶部又是打起來了,這兩位只要是到一起一個時辰內準打起來。而且這種情況在太子監國的時候出現的就是特別頻繁。

兵部戶部見面必打架。

“你們來了,雲兒看座。”看了一眼停下來的馬文升還有周經兩個人,朱厚照笑着對徐貫兩人說道。

待徐貫還有陳壽兩人坐定,朱厚照開口說道“海禁乃是祖制,封海與海貿專營乃是國策。兩者並不相沖,相反的兩者是互補有無的。內閣全面負責監管沿海各地地方官府官員海禁力度與進度,保證此國策能夠順利施行與進行。而戶部則是要立即設立專營清吏司,主管海貿一事。”

“但是爲了海貿安全,兵部也是需要組建一支航行與海上的水軍或者立即自上而下的統領大明現有水師,保護專營司商船與專營司許可的商船安全,這是其一。打擊海上之海盜倭寇衛我大明海疆互有大明國土安寧,這是其二。”

說着朱厚照又是看向徐貫說道“工部現在可是必須加大建造海船還有各型海商船,工部馬上便是整頓整理下轄各地造船廠,年底之前必須將相關進度報到內閣。”

“鴻臚寺立即通知各地大使配合朝廷政策,同時年底之前大明諸番邦國必須全部由大明大使駐紮!”

對於專營司的設立周經是一百個同意,因爲由此他就是可以拿到他心心念唸的鹽專營權了。專營司一定就是專營海貿的嗎?

扯。

老夫願意的話,就是足衣也是可以專營。但是相比足衣,鹽對於周經的吸引力更大。江南的富庶一定是與鹽有着巨大的原因。鹽一定要在戶部的手裡,這樣纔是利國利民的。

這就是周經,一個表面摳,內心裡卻是七竅玲瓏的人。公心,私心他都是有。

劉健聽完了朱厚照話一直是緊鎖着眉頭,因爲他是知道的。海貿專營是對朝廷有利的,只要是有利的他就是支持。但是他是大明首輔,他必須不能盲目的樂觀,朝廷海貿專營的出發點是爲國謀富,但是真正到了地方上他們會怎麼想呢?

那些大商大賈以及因爲私下海貿而謀得暴利的人會同意嗎,有誰願意將嘴裡的肉分給別人?

劉健將自己想法說出來,一時熱烈的氣氛便是黯淡下來。

這的確是一個問題,朱厚照也是認同。

第118章用京察嚇死你第128章科舉試題泄露3無題第53章君子大比開始第122章父子夜話大明第75章京營佔役問題第116章絲綢引發恐慌第14章平靜時才最險下第140章嚴海禁封海令第121章弘治十二年到第122章父子夜話大明第4章一定親自去看第29章於無聲處改變中無題第115章南邊也不安寧第42章右衛保衛之戰第109章李謝二人復相2第146章大明水師威武下第94章大勝亦是大敗第114章兵戈難止新墳第81章邊地再現狼煙第105章市井纔有真言第82章遼東建設開始無題第4章一定親自去看第15章不擇手段做強第78章清寧宮大災禍第72章強硬平定叛亂第128章科舉試題泄露3無題第19章青菜劉都不留第107章偏殿宮闈日常第130章科舉試題泄露4第137章咄咄逼人之人第58章番邦要有覺悟第69章東番海上盜影第20章錦衣現大同變第115章南邊也不安寧第100章不安分的遼東第166章平判戰前準備第168章適烏母子到來第48章節前京師局勢第121章弘治十二年到第4章一定親自去看第121章弘治十二年到第15章不擇手段做強第31章宗人府事之慮第103章南都夏氏入京 上第23章二王治邊之始第145章大明水師威武上第53章君子大比開始第30章於無聲處改變下第141章封海爲了海貿第38章戰爭從來殘忍第35章有本事你上啊第67章餵飽老狐狸們第47章照兒何須磨鍊第37章大同升起狼煙無題第36章朝廷積極安排第102章攪亂大明文壇第83章朵顏衛屯邊衛第55章拜訪兩任首輔第72章強硬平定叛亂第114章兵戈難止新墳第103章南都夏氏入京 上第168章適烏母子到來第141章封海爲了海貿第128章科舉試題泄露3第8章終有消息傳回第67章餵飽老狐狸們第40章悲歡並不相通第109章李謝二人復相2第28章於無聲處改變上第168章適烏母子到來第12章救災情況明朗第39章風起雲涌大同第84章敢動我便殺你無題第118章用京察嚇死你第151章張鶴齡的變化第167章招安絕不可能第61章新年有新氣象第36章朝廷積極安排第42章右衛保衛之戰第58章番邦要有覺悟第140章嚴海禁封海令第146章模範城市通州上第127章科舉試題泄露2第142章羽翼豐下狠手第14章平靜時才最險下第150章弘治十三年到無題第83章朵顏衛屯邊衛第67章餵飽老狐狸們無題第31章宗人府事之慮第165章兵所指有兩處第87章屋漏又有暴雨第16章王家不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