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殿議

“……”

朱沆擡頭看着垂拱殿前那株枝葉凋零的參天古銀杏,雖然高聳,卻被陰霾的蒼穹襯托得更爲淒涼。

雖說身爲九卿之一的鴻臚寺卿,朱沆卻已經忘了多少天沒有走進這座宮門,然而這次被召來垂拱殿,他心裡卻沒有半點的欣喜,反而憂心忡忡。

他知道一定是出了令紹隆帝及汪伯潛、楊茂彥、魏楚鈞這些人措手不及的大變故,他纔會被再次召來垂拱殿。

十數萬虜兵殺入淮西,正肆意屠戮擄掠,雖說朝中早就擬定了對策,但現在出了難以應對的大變故,朱沆猜想也定然是某個環節出了大漏洞。

因此,紹隆帝遣宮侍相召,朱沆也是心急火燎趕來。

朱沆正要隨宮侍引領往垂拱殿走去,這時候看到王番、鄭屠也在兩名宮侍的引領下,從宮門走進來。

王番雖說身居參知政事,位列宰執,但作爲徐懷的岳父,實際已經被排除出政事堂之外了,平時也沒有走進這座宮門的機會。

看到王番與鄭屠同時出現,朱沆更加意識到情況不妙:這定然是遇到大變故,朝廷不得不向京襄低頭啊!

王番乃是朱沆的妹夫,雖然這三四年來避嫌,刻意減少接觸,但也不至於見着面不搭理。

朱沆站在原地,等王番、鄭屠走過來,小聲問道:“你可知發生了什麼事情?”

王番含糊說道:“京襄前段時間注意到虜兵在廬州以西活動頻繁,事出詭異,擔憂虜王屠哥有可能集結水師主力突襲建鄴,數日前還特地上奏表說這事——進宮之前,我聽說樞相、楊相公正將家人從城外的莊子接進城來,恐怕真是叫徐懷不幸言中了吧?”

“啊?”

朱沆彷彿被悶頭打了一棍,強摁內心的震驚,驚問道,

“這怎麼可能,水師都沒有察覺嗎?虜兵水師已經到哪裡了?”

“看樞相、楊相公他們這麼迫切將家小接入城中,應該是不遠的。”王番說道。

建鄴城較爲狹小,突然間遷都過來,諸部院司需要佔據一大片地方,一部分宿衛禁兵需要駐紮在城中,還要騰出地方建築皇宮大內,留給王公大臣修建府邸的空間就極爲有限。

因此這幾年很多王公大臣,都陸續在外廓規劃範圍內,大興土木建造宅院,只是戰事不斷,建鄴一直都沒能騰出足夠的財力修建外廓,因此這些宅院都在建鄴城牆的庇護之外。

現在敵軍有可能突襲建鄴,提前知道消息,怎麼不趕着將家小接入城來?

“哪裡僅僅是家小哦,看他們的架勢,恨不能將整座莊子都搬進城裡來,一早運送傢什的車馬,都將草蒲門給堵住了!”鄭屠站在一旁冷冷的說道。

朱沆氣得手足有些冰涼,汪伯潛、楊茂彥一個執掌軍政,一個執掌宿衛禁軍與建鄴水師,聞敵突襲而來,將家小悄悄接入城中,還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此慌亂、正需衆人同舟共濟之際,他們竟然還想着將城外的財物都搬進來,還因爲裝運財物的車馬太多將城門給堵上,這算什麼事情?

朱沆強忍住怒氣,與王番、鄭屠往垂拱殿走去,進殿後看到紹隆帝坐於御案之後,周鶴、高純年以及汪伯潛、楊茂彥、劉衍、魏楚鈞等人皆在。

“臣王番、朱沆叩見陛下!”朱沆與王番、鄭屠上前見禮。

鄭屠地位最低,都沒有資格自報姓名,好在賜座時沒有被漏掉了,不至於杵在殿中。

紹隆帝沒有作聲,一副認真研看堪輿圖的樣子,而是汪伯潛小聲將當前的情況說給朱沆、王番知曉:

“清晨淮東路海門縣傳報江口有大股賊船侵入,正沿江大舉西進;而淮西有近兩萬餘虜兵,兵分數路插入舒城縣境,劍指長江,意圖會同其水師渡江南下——徐侯四日前曾上奏表言及這種可能,樞密院雖說也對江口加強警戒,卻是沒有料到賊軍水師會如此兇猛,多少有些措手不及啊……”

劉衍朝這邊看過來,說道:“我細想過,或許無需太過擔憂。虜兵來勢兇猛,是令人極其震驚,天下驚憂必然也大,但虜兵既然劍走偏鋒,就註定他們的戰線無法維持長久,還會漏洞百出。我們現在最重要的,是不能叫賊虜的突襲搞亂陣腳,叫他們抓到速戰速勝的機會——時間拖得越長,他們的弊端就越暴露。徐懷善用奇兵,王相對此應該更爲了解。”

“確實是如此,我也曾聽徐懷說過,劍走偏鋒,兵行險路,關鍵在於速戰速決!”王番點點頭,說道。

????????????????見王番讚許自己,劉衍又說道:“我師野戰不及虜兵,也最忌有速戰速決的想法,反而應該反其道以行之——就是能守則守,能堅壁清野就堅壁清野。而想不戰而屈敵之兵,合肥、壽春二城最爲重要。只要這兩座城池不失,赤扈東路大軍的主力就沒有辦法從容南下,僅憑三四萬偏師奇兵,就算真渡過江來,也是沒有能力啃下建鄴!相反而言,時間越往後延續,待諸路勤王兵馬源源而至,賊軍不退,則可以叫他們死無葬身之地。”

王番稍稍沉吟,也不掩飾在進宮之前就已經猜到賊軍水師突襲之事,徑直朝紹隆帝說道:“以臣之見,陛下當使劉侯總攬建鄴及沿江防務,只要確保建鄴不失,賊兵渡過江來最多燒殺擄掠一番,也必然會趕在諸路勤王兵馬四圍過來之前倉皇逃走。廬州乃是虜兵主力與其奔襲偏師能否銜接最爲關鍵的點,如劉侯所言,確實不容有失。以臣之見,陛下當令許璞、解忠、樑文江等將緊守城池,不予賊軍可乘之機,另調靖勝侯徐懷率精銳援師,經江北徐徐東進,於潛山東窺敵軍側翼——以臣所見,眼前的危局並不難解!”

紹隆帝擡起頭來,沒有看劉衍,很顯然劉衍到垂拱殿已經陳述過他的主張,紹隆帝只是眼神陰翳的盯住王番審視片晌,纔看向周鶴、高純年及汪伯潛、楊茂彥等人,問道:“諸公以爲王卿此議如何?”

“賊軍最遲兩天後就會殺至建鄴,臨陣換將,多少有所不便吧?”汪伯潛倉皇之際有些猜不透紹隆帝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是說暫時放下對劉衍的猜忌,還是因爲此策出自王番,覺得劉衍與京襄之間的問題更大,他反對劉衍總攬建鄴防線的態度也就沒有那麼堅決。

“臣對京畿守禦之事,確實不甚熟悉,請陛下許臣前往廬州督戰,”劉衍意識到汪伯潛他們不希望自己執掌京畿防務,但他更焦急的也不在京畿建鄴,說道,“只要廬州不失,賊軍必然翻不出什麼浪花來!”

劉衍此時也極擔憂許璞會盲動,易爲虜兵所趁,需要有一個極高定力的大臣過去坐鎮才能確保萬無一失;劉衍在這個節骨眼上,也顧不上避諱以及謙遜,直接推薦了自己。

王番也不避嫌的看着紹隆帝眼睛裡的疑色更深,坐直身子,似乎等着紹隆帝聖裁。

“周相以爲呢?”紹隆帝看向周鶴問道。

周鶴掃了王番一眼,王番不加掩飾早就猜到賊虜從江口奔襲之事,這不奇怪。

在他看來,徐懷數日前都上奏表着意提點此事,不可能跟自己的岳父沒有書信往來,然而恰恰如此,王番與劉衍的話聽上去更像是一唱一和:

他們的目的是要助劉衍前往廬州,重掌右驍勝軍兵權?

位於江南的京畿都在這次會戰裡都受到虜兵的嚴峻侵犯,接下來再想解除劉衍的兵權可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

朝廷短時間內特別是壽春之圍還沒有解除的情況,也無法找到合適的藉口。

更關鍵的是天下援師畢至,在解建鄴之圍後,順理成章就得北上廬州,接受劉衍的統領,去解壽春之圍。

這纔是王番與劉衍一唱一和的根本目的?

“老臣以爲劉侯、王公所言甚是,化解眼前的危機,關鍵在於我們不能自亂陣腳,只要能守住建鄴,就什麼都不需要怕,哪怕淮東、淮西都淪陷,我們還有大江作爲藩屏,”

????????????????周鶴慢騰騰的說道,

“再說了,許璞、解忠、樑文江以及已經率部趕到廬州的諸路統將,無不是久經沙場的宿將,也許陷陣殺敵不及劉侯與靖勝侯,但也不至於連像合肥這樣的堅城都守不住一兩個月。像前次淮南大會,韓侯不是在壽春獨守半年,也未曾失過一寸城池?以老臣所見,劉侯當留在建鄴,協助楊公戍守京畿爲要!”

“……”劉衍也顧不上避嫌,當仁不讓的徑直說道,“許璞獨守合肥,應無問題,但廬州除右驍勝軍主要駐守合肥外,當下已經有逾三萬荊南、荊北援軍進駐,許璞未必能如臂使指,還是微臣前往,更合適一些。”

“既然你說許璞守合肥沒有問題,那就傳旨許璞及已經抵達廬州的諸路將領守住諸城寨待援就是!”紹隆帝揮了揮手,心裡的驚惶稍定,說道,“諸卿還是多想想京畿怎麼御賊爲好!要不要現在就着水師入江迎戰?”

見紹隆帝決定他給楊茂彥當助手,劉衍心裡多少有些沮喪,卻又不能力爭說楊茂彥不行——再說汪伯潛身爲樞密使,比他這個樞密副使,更有資歷主持京畿防線。

劉衍說道:

“既然議定化解危機,要等諸路勤王援師畢至,那水師就不宜倉促與賊軍水師會戰,可以往上游避往池州或黃州,等葛國公或徐侯率部來援,再轉頭一併馳援建鄴,則更爲穩妥!”

紹隆帝將張辛、凌堅等將從京畿宿衛禁軍及建鄴水師剝離出來,當時就將一批將領調換出去,之後京畿宿衛禁軍及建鄴水師,主要由宰相及御營使周鶴監管。

之後楊茂彥從周鶴手裡接過御營使的差遣,則成爲京畿宿衛禁軍及建鄴水師的實際統帥,又調換了一批將領。

京畿宿衛禁軍憑建鄴堅城相守,劉衍不覺得會出什麼大的問題,賊軍倉皇而來,既無足夠糧秣,也應該不會有太多的攻城器械,但建鄴水師這兩年較爲混亂,戰鬥力下滑得厲害,主動出擊將賊軍水師攔截於建鄴下游,劉衍覺得就多少有不測之險。

他更主張避戰就避到底,讓建鄴水師主力沿江西進,避免與賊軍在長江之上會戰的可能,等到越來越多的援軍趕到,建鄴水師再配合援師作戰,勝算顯然要高得多。

第一百四十一章 傳詔第六章 粗魯非真貌第二百二十三章 藏匿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三十八章 烏敕氏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崗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第一百四十五章 離別第一百三十六章 突擊第一百七十二章 還歸第六十九章 聲東第四十九章 西軍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四十章 道理自有他人述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一百一十四章 豎子成名第十四章 敵至第一百四十六章 左驍諸將第八十章 觀敵第二百零四章 困城第一百六十五章 淪陷第六十四章 選擇第一百一十章 初戰第八十七章 誘導第九十五章 大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未雨之謀第八十三章 鏊戰第八十二章 酒宴(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四十八章 講究第十六章 交接第七十三章 背水第三十五章 城頭第一百八十八章 歲旦第一百五十二章 秘密第一百七十六章 箕山窯第四十二章 雲陽第一百一十六章 劣局第二十六章 罪問千古第一百二十四章 底線第三十八章 誤會第二十二章 軍使請上座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八十九章 奉旨第六十一章 意許無遺諾第二百一十六章 潛伏第四十六章 紈絝少年勇第九十七章 誘餌第二十六章 罪問千古第七十五章 日月新天第三十六章 統兵第一章 京師第一百六十五章 淪陷第六十五章 王氏族人第九十三章 出征第九十八章 說客第一百二十三章 師其長技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三十九章 心機算盡第一百零五章 前哨第二百一十四章 返程第二百四十八章 高原第五十八章 薦將第六十九章 聲東第二百一十章 緩衝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換第九十五章 苦心磨傲氣第五十一章 邊鋒第三十章 探路第一百零二章 戰後第一百二十九章 顧氏第八十章 議和第八十章 議和第八十五章 撤離第八十三章 遺訓第七十一章 亂起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一百零一章 賞功第二百一十五章 圍困第五十七章 投桃報李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一百三十章 調兵第一百三十二章 鑄鋒堂第一百七十章 相候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水戰第二百零二章 幡然悔悟第四十章 統兵之道第八十章 議和第七十九章 以山爲城第一百八十二章 渡淮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緩第二百零六章 晉家老小第一百七十四章 識破第一百一十四章 問案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