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2)

宋美齡說:“黑人與白人同車,在南美不行,北美是可以的。”所以國大黨改變政策參加戰爭,“對本身有益而無損,且與推倒英國在印度統治權之目的並行不悖,殊途同歸”,這就是所謂爭取時間的一點;二是爭取世界同情,“這比任何力量爲大,印度如欲得到此種同情,惟有參戰。現全世界人類,其中80%的知識分子,俱表同情於印度,然如印度參戰。同情者的數量必定增加,否則必致減少。”

甘地說:“抵抗侵略是中印兩國應有的共同目標。但國大黨現在無力參戰,心中也絕無餘地可以容納英國的帝國主義。”但是他保證:“我們接受閣下忠告,不作節外生枝增添災害的舉動,讓惡魔去自生自滅。”接着,他轉而告訴宋美齡:“現在我想把我的武器贈獻夫人。”

宋美齡很是納悶,什麼東西?原來是一架紡車。甘地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要求國民不納稅,不買英貨,自力更生,豐衣足食。自幼生長於優越環境的宋美齡,哪見過這玩藝,遂問:“你可以教我如何使用嗎?”

甘地答:“那麼你最好到我家裡去,你可以充任委員長的特命大使。”接着,席地而坐,紡起紗來。

事已至此,已無再談下去的意義了,蔣氏夫婦只得告辭,宋美齡帶走了甘地贈禮一紡車。

3.宋美齡向印度婦女界宣傳抗戰

宋美齡在印度還擔負起對印度婦女界宣傳抗日的任務。她對印度婦女協會發表了“動人的演說”,一是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殘酷迫害中國婦女兒童的罪行。“日軍搜捕中國兒童後爲日軍輸血,並以船運回日本,施以奴化教育,俾其成爲出賣祖國的奸賊”,例如,“日軍佔領東北後,即在1932年,數千中國兒童被日軍擄去。”“凡被日軍僱充勞工之人,均以鴉片爲其工資之一部,千方百計摧殘人民之身體與精神。”

二是宣傳了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吾人與敵戰鬥時,大都以血肉之軀用劣勢武器對付之,並於敵撤退之前,凡足以資敵之物資與建設均予破壞”,患難使中國人民團結起來,日本欲征服中國的企圖已經失敗,我們的努力一定獲最後勝利。

三是表達了中印合作的願望。“中印兩國悠久之歷史,已使其成爲兄弟之邦。中印兩國乃世界經濟與社會機構之二大棟樑於爭取民主安全之偉大工作中,中印兩國實負重要任務”,現在戰爭正臨近印度,看到這美麗的山川與肥沃的土地,“餘即默禱貴國萬勿遭受中國所遭受的苦難”。

四是說明了婦女在抗戰中的地位。中國因抗戰而產生無數團體組織,婦女界在其中實佔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救濟傷兵及難童中,中國婦女進行了“相當有價值的工作”。

印度人士對宋美齡作了高度的讚揚,土邦聯合主席拉斯·衣·薩爾頓尼在致蔣介石夫婦的信中說:“餘之夫人及家屬與各界婦女,鹹望與尊夫人相見。餘甚望彼等有緣得獲拜見尊夫人之光榮,彼等認爲尊夫人爲中國第一位之偉大女領袖,不僅因尊夫人之地位關係,而因其多方面之美德及成就故也。”有的王公在拜訪蔣氏夫婦時,還捐獻印幣2.5萬盧比,爲宋美齡作婦女工作之用。

經過半個月的訪問,蔣介石夫婦對印度政情已有深入的瞭解,遂於2月21日在加爾各答發表了《告印度人民書》。這一重要文告闡明瞭以下幾個問題:一是中印兩國有悠久的友誼。中國與印度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1/2,其毗連之國境有三千公里之長,其文化、經濟關係之歷史,有兩千年之久,然而兩國間從未有一次武力之衝突,此種悠久和平之邦實爲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未有,此足證明吾兩大民族實爲世界真正和平之民族。而且,中印兩國國民之德性,亦有共同之特點,即爲捨生取義、殺身成仁之崇尚,所以吾人傳統之精神,乃不惜犧牲自己,以達其救世之目的。

二是印度應當積極參加反侵略戰爭。因爲已分爲侵略與反侵略兩大陣營,進行着自由與奴隸、光明與黑暗之戰。日軍野蠻殘暴,凡是想爲國家和人類爭取自由的人絕無中立旁觀的可能,印度要早日獲得自由獨立,只有一致擁護大西洋憲章及26國反侵略共同宣言,積極地參加此次反侵略戰線,聯合中、美、英、蘇等同盟國,一致奮鬥,獲得中印兩大民族自由。無論中國與印度,其中如有任何一民族不能得到自由,則世界即無真正和平可言。

三是呼籲英國從速賦予印度更能發揮其精神與物資方面的無限力量,這是對大英帝國有益無損的最賢明政策。這個文告全文是宋美齡用英語對印度廣播的,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

印度民衆對《告印度人民書》反應極佳,每日各地首領到領事館或去信對蔣介石和夫人宋美齡表示敬意者有數十起,認爲他們的訪印可“增厚中印友誼,亦且促進印人對日覺悟”。國大黨黨報及各大報分別發表社論,讚頌他們“不辭勞瘁,顧及中印友誼及世界前途,遠道飛行,令人景仰,尤盼隨時指導,”“早日實行,東亞文明,實深利賴。”

美國也給予很高的評價,華盛頓政府深表關注,《告印度人民書》引起了各界深烈同情,各大報對此皆有評論。原來在外交政策方面主張不同的報紙現在也一致擁護印度獨立,並希望蔣氏夫婦或許能勸告印度貢獻全部力量以抗戰。認爲若能於中國偉大貢獻之外,進而動員印度龐大潛力,則所予同盟之幫助不可限量。

英國反應強烈,但普遍認爲戰時解決印度問題不合時宜。上下兩院進行了激烈的辯論,上院議員薩慕爾認爲蔣氏夫婦的訪印與《告印度人民書》的發表,對印人必有影響,“英政府應鼓勵印度各派領袖,自相磋議,提出具體方案,印度危在眉睫,惟中國可以爲其援助”;新殖民部長兼上院政府代表克蘭彭稱“印人自治,亦爲英政府之主張,並非消極一味反對”;下院議員倍立夏稱“希望英政府從速以徹底的普遍的方案接受建議”;保守黨議員諾克思則認爲“在目前戰事進行期問,對印度作任何政治上之主張,等於枉言”;克利浦斯爵士則代表政府謹慎地說:“印度已瀕險境,英政府對其統一及作戰力量整個問題,十分關注,但茲事體大,政府將召集國會詳加討論。”

英國各報也紛紛對此評論,但也如同議院一樣觀點不一,《斯特導報》稱蔣氏夫婦“勸英印兩方面覺悟其責任,以遠大眼光共謀合作,爲惟一解決英屬地問題之途徑”;接近政府的《每日電聞》則稱“印度問題之困難癥結,並非英政府不願滿足印度之正當企圖壟斷權力之要求。蔣氏夫婦訪印,必已使此覺悟日本揚言之共榮待遇,與現在印人在英政府統治之下享受之地位,究有不同”;《旁觀週報》評論說:“告印度書中,申述世界戰爭,告誡印民欲達其民族自由思想,須首先戰勝各軸心國,主持人類公道,抵抗侵略;爲印民建國條件,英方應使印民滿足其,印民亦應證明其獨立能力。”

《告印度人民書》集中反映了蔣氏夫婦解決印度問題的基本立場,他們希望印度人民積極參加反侵略戰爭,聯合各盟國一致奮鬥以獲得最後的解放;同時不惜冒着得罪英國政府的後果公開期望英政府能從速賦予印度國民以政治上之實權。這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連英政府也不得不公開宣稱:“印度的獨立也是英國的目標,與中國並無二致。”

蔣氏夫婦結束印度之行回國。27日下午,昆明各界婦女開會歡迎宋美齡訪問歸來,到會千餘人,由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夫人主持會議。席間宋美齡致答辭,對戰時及戰後建國過程中中國婦女所負責任作了申述,辭意懇切,與會聽衆莫不深爲感動。昆明婦女參加公共活動,從來沒有像這樣熱烈過,會場內座無虛席,天井裡也站滿了人,既有當地政府官吏和軍官的夫人,也有工廠女工。宋美齡演說後,許多婦女自動脫下耳環戒指,捐獻給國家,當場認捐25萬元。在以後的短短几天共募集了40萬元捐款。

其間,由於在印度未能與英軍司令魏菲爾達成任何協議,蔣介石對英國人的無所作爲感到不滿,對中國能否獲得經由印度的供應物資也令人擔憂,尤怕英國將入緬的中國部隊作爲犧牲品。因此,當宋美齡在昆明策動婦女進行抗戰努力時,他則於3月1日又自昆明前往緬甸臘戍,向中國部隊進行佈防,以防英國突退,而爲他人暗算,並先後約見了魏菲爾、史迪威、陳納德等。

3月5日中午12時半,蔣氏夫婦由昆明回渝,結束了第一次出訪。

二、第一夫人當特使

1.宋美齡肩負重任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反法西斯國家結盟,宣告要“打擊共同之敵人”。日本帝國主義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的半年內,先後佔領了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印度尼西亞,把戰火一直燒到澳大利亞附近。直到1942年5月上旬中途島海戰,日軍大敗,美軍才由守勢轉爲攻勢,而中國戰場上的中隊卻打得很好,沉重地打擊了侵華日軍。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使中國的抗日戰爭成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隨之提高。

正是在中國抗戰處在僵持而出現有利的形勢下,宋美齡決心抓住這個時機,親赴美國爭取美國政府與美國人民對中國抗戰的支援。宋美齡對美國等盟國對中國抗戰所採取的觀望態度十分不滿。以前,她曾譴責過美國,也呼籲過美國,她說:“若是大家還是對日本現在橫行中國的罪行視若無睹,這些災難就不是不可預料的了”,“恕我直言,依我們的淺見,只要是簽約國,就該在道義及法律上遵守義務,和其他締約國一同抵制背約國。中國人也不明白,爲什麼有人會花這麼大的功夫陳述其重要性,而真正的試練來臨時,卻又認爲那算不了什麼?”但是,國弱言微,宋美齡這些活動並沒有使美國的態度起變化,此時,她想借中國抗戰的地位和抗戰的威力充分顯示出來的有利時機,赴美呼籲,爭取支援。

無巧不成書,1942年10月,美國國會議員溫德爾·威爾基來華訪問,向宋美齡發出了訪美的邀請。

1940年底,美國總統大選,美國國會議員威爾基輸給了羅斯福。1942年10月,羅斯福派威爾基作爲總統特使到中國考察訪問。威爾基到中國後,受到蔣介石夫婦的熱忱接待。10月4日,宋美齡歡迎威爾基以“美國援華會”中國名譽會長的名義在兩浮支路外交部官舍舉行茶話會。會上,宋美齡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辭,令威爾基非常高興。威爾基當場邀請宋美齡訪問美國,並表示她去美國後,定可獲得“轟動效應”。幾天後,威爾基對孔祥熙解釋邀請宋美齡訪美的原因時說:

第54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5)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7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3)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53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4)第46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4)第60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1)第47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5)第36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6)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1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1)第91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3)第5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1)第51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2)第71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6)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33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3)第68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3)第90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2)第44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2)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6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2)第10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6)第62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3)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63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4)第40章 蕩平地方軍閥 (4)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41章 蕩平地方軍閥 (5)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7)第41章 蕩平地方軍閥 (5)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4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4)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53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4)第27章 北伐和清黨 (5)第77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1)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56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2)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62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3)第42章 蕩平地方軍閥 (6)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68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3)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50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1)第44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2)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68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3)第76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5)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72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1)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40章 蕩平地方軍閥 (4)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6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2)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19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3)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47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5)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74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3)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90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2)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92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