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

蔣在4月底遠征軍敗勢已定時作過檢討:“緬甸戰役失敗之主因,是在作戰方針爲人轉移,不能自主,而爲情勢所趨,不得不對美國有所遷就,然犧牲價值亦頗大矣”。5月初又談到:“如果照我們原定方針,入緬全部集結在瓦城附近地區,待機決戰,我相信一定可以打很大的勝仗。”宋子文也認爲,蔣對“一般客卿待遇過厚,往往失其戒懼之心”。

親歷戰鬥經過的杜聿明則指出:英軍作戰不力,有些甚至不戰而逃,而擁有指揮權的史迪威在戰役指導中,過多強調進攻,沒有注意到緬甸戰場的實際情況,造成中隊分割使用,疲於奔命,處處爲英軍堵漏洞的惡果。但“就中國方面說,蔣介石過分遷就英美,應負最大的責任”。

不管誰應該對作戰失敗負責,總之這次失利使蔣介石與史迪威之間互生嫌疑,爲他們之間合作最終破裂埋下了伏筆。

盟軍在緬甸戰場的失利,導致日軍完全控制了滇緬公路,切斷了西南最大的援華通道,中國的持久抗戰面臨新困難。蔣介石強烈要求中、美、英三國確實合作,迅速開闢新的援華交通線,這時英國也認識到維持與中國聯繫的戰略重要性。三國領導人對中國戰場國際交通線的戰略重要性取得共識,爲中印駝峰航線的開闢創造了先決條件。

中印航線西起印度薩姆邦,東到中國雲南昆明,航程1100多公里,途中要飛越喜馬拉雅山南段,平均海拔高達五千米左右,最高處七千米,在當時被視爲“空中禁區”。因喜馬拉雅山山脈蜿蜒起伏,羣峰聳立,形狀類似駱駝的峰背,“駝峰”航線因此得名。飛機在“駝峰”航線的飛行高度比一般航線高一倍,高空風雲莫測,地面保障設施簡陋,日軍飛機又不斷襲擾,堪稱是當時世界上最爲艱難的一條航線。3年中,中美共損失468架飛機,中美兩國飛行員用鮮血和生命開闢的“駝峰”航線是建立在世界屋脊上的一座豐碑。

在緬甸陷落,滇緬公路被封鎖後,“駝峰”航線的迅速開闢和不斷擴大,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封鎖,在1942—1945年之間成爲中國戰場的“空中生命線”,爲對日作戰的最後勝利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

三、出席開羅會議

1.蔣介石成爲世界四巨頭之一

1943年7月至8月問,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形勢發展得很快。蘇聯紅軍在打擊德國法西斯的戰爭中掌握了主動權並轉入了戰略總進攻,英美聯軍也先後取得了北非戰役的勝利,擊垮了意大利法西斯。德國佔領下的法、比、荷、波、捷、挪威、丹麥、希臘、阿爾巴尼亞等國的民族解放運動有了蓬勃的發展。同年8月,美軍在瓜達卡納耳島消滅了日本的全部守軍,日軍喪失了作戰主動權,美軍轉入戰略總反攻。

在這樣的形勢下,同盟國召開三國(中、美、英)首腦會議,討論與中國和亞洲有關的重大軍事、政治問題,包括聯合對日作戰計劃和戰後處置日本問題。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召開的十幾次最高級會議中唯一有中國參加的一次。能夠參加中美英三國最高首腦會議,這不僅標誌着蔣介石,也標誌着中國在世界地位的上升。

弱國無外交,近代中國積貧積弱,在世界上毫無地位可言,毫無外交可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千百萬將士的浴血奮戰,終於使中國在國際事務上擁有了發言權,使英美等大國不得不重視中國的地位和影響。開羅會議是中國孤軍抗戰,打出亞洲,走向世界加入同盟國,擠進世界四強之一的第一個高峰會。

會議原本計劃由美英蘇中四國首腦參加,鑑於斯大林拒絕參加有蔣介石參加的國際會議,羅斯福和丘吉爾經商議決定把一個會分兩次來舉行:中國人蔘加,蘇聯人不參加的開羅會議,和蘇聯人參加,中國人不參加的德黑蘭會議。

1943年10月28日、11月1日和11月9日,羅斯福先後三次致電蔣介石,建議在埃及的開羅召開中、美、英三國首腦會議,此外,11月12日,赫爾利以羅斯福特使身份來到重慶,與中方就開羅會議預先交換意見。赫爾利解釋了羅斯福的用意,並強調:關於亞洲問題,中英兩國如有分歧,羅斯福可以第三者的身份從中調解。蔣介石本着“無所求、無所予”的態度參加開羅會議。

會前他就中國方面對於將在開羅會議中提出的問題整理了一個意見:第一,在戰略方面的主要提案爲:反攻緬甸海陸軍同時出動之總計劃,成立中、美、英三國聯合參謀會議。第二,在政治方面的提案爲:東北四省與臺灣、澎湖應歸還我國,保證朝鮮戰後獨立,保證泰國獨立及中南半島各國與華僑之地位。第三,籌建戰後有力的國際和平機構。第四,對日本投降後處置的方案。第五,中、美經濟合作的提議。第六,對美租借物資的提案。

11月18日,蔣介石在宋美齡的陪同下,與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王寵惠、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商震、侍從室一室主任林蔚、航空委員會主任周至柔、國民黨中宣部副部長董顯光、侍衛長俞濟時等16人,自重慶乘飛機啓程,飛往開羅,途經阿格拉、卡拉奇各留宿一夜後,於21日抵達開羅郊外的培因機場。

蔣介石深知此行的意義非同凡響,自己在國內事務上比妻子高明,但在國際事務上卻是夫人技高一籌。他自知在開羅會議上少不了同丘吉爾有一番較量,便在開會前向妻子諮詢道:“夫人,你瞭解丘吉爾嗎?”

“Darling,丘吉爾可不好對付,”很顯然,宋美齡對丘吉爾所知甚深,“他既傲慢又謙遜,既彬彬有禮又粗暴魯莽,他足智多謀,獨出心裁,長於即興發揮,是把握細微末節的天才。他的演講富於鼓動性、煽動性,他是個貴族,帝國主義者和保皇分子,但同時他又信賴民衆。他經常穿黑色短上衣和灰條紋褲,他身體肥胖結實,他有許多禮帽、蝴蝶結,嘴裡叼着的雪茄、他的手杖和V形手勢,都成了他的個性特色。”

以此話題開頭,宋美齡將她對羅斯福和丘吉爾的認識,以及對當前國際形勢的看法,一一向蔣介石闡述,使蔣介石在會議召開前,對形勢有一個細緻的估量。

爲了絕對保證會議的安全,在開羅的吉薩金字塔附近的卡塞林森林區一帶已經佈置了一旅的兵力,把這裡變成了與外界隔離的禁區,森林中星羅棋佈的各國達官顯貴們的花園別墅都安排了用場。羅斯福住在美國大使柯克寬敞的別墅裡,丘吉爾住在英國中東大臣凱西舒適的房子裡,二者相距3英里,而蔣介石夫婦則住在第一號別墅,距離丘吉爾的住處僅半英里。

舉行會議的梅納大飯店就在吉薩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的對面。這一帶佈置了500門高炮對空警戒,所有的道路上都佈置了最嚴密的警戒線。爲了做到萬無一失,英國在幾百公里外的亞歷山大港安排了8個空軍中隊,隨時準備截擊從希臘或羅德島方向可能襲來的德國飛機。

1943年11月21日晨,當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專機在培因機場徐徐降落時,開羅城內教堂的鐘聲正好敲打7下,蔣介石夫婦一下飛機就立即被幾十名美英記者圍住了。記者們的照相機鏡頭對準了蔣介石,可他不苟言笑,身着黑色綢緞旗袍的滿身珠光寶氣的宋美齡,更引起記者們的好奇與注意。

在機場迎接的只有提前到達的陳納德及美國第九艦空隊軍官若干人,蔣介石和宋美齡很感詫異。這時英方聯絡官解釋說:“委座抵開羅時間較預定期早一日,當時美國空軍人員嚴守秘密,故英方軍政長官未能前來機場迎接,深以爲歉。”

蔣介石夫婦乘美軍準備的汽車,由陳納德前導,經過開羅市區,先赴海納飯店會議場,即由英軍負責人員迎接,領至住處。

上午10時,英國中東大務大臣凱西來訪,說明未曾預知到達時日,表示歉意。當他得知宋美齡正患眼病時,表示願意請當地名醫診視,宋美齡一再致謝。

當天,丘吉爾到達開羅。隨行有英軍參謀總長布魯克上將、海軍參謀長肯寧漢元帥、空軍參謀長波多爾上將、艾登外相、麥克米倫及丘吉爾的女兒等100多人。

次日,羅斯福總統飛達開羅。陸軍參謀總長馬歇爾上將、北非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等同機到達。

2.確立了各自的責任

11月23日,開羅會議開幕。三巨頭相見了,時值蔣介石56歲,羅斯福61歲,丘吉爾69歲。羅斯福滿懷熱情,丘吉爾半心半意,蔣介石則是抱着討價還價的目的參加了會議。

整個會議是關於遠東戰略問題的辯論,這是一次大規模的聚會,所有知名的英美軍官都參加了。簡單的開場白後,代號“六分議”的會議正式舉行。三國首腦各有想法。

羅斯福在會前曾躊躇滿志地對兒子埃利奧特談到對世界局勢的看法:“美國將不得不出面領導,領導並運用我們的斡旋進行調解,幫助解決其他國家之間必將產生的分歧:俄國和英國在歐洲,英帝國與中國、中國與俄國在遠東,我們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因爲我們是大國,是強國,而且我們不妄求。英國在走下坡路,中國仍在18世紀之中,俄國猜疑我們,而且使得我們也猜疑它。美國是能在世局中締造和平的惟一大國。這是一項巨大的職責,我們實現它的惟一辦法是面對面地與這樣的人會談。”這段話形象地說明了羅斯福想做戰後世界的“領袖”。

與羅斯福相比,丘吉爾不那樣躊躇滿志,他主要關心歐洲戰局,另外是不讓日本進入英屬印度,以及收復新加坡這塊陷落的基地,仍保持英國在整個亞洲的殖民利益。

蔣介石夫婦則是要求英國協助進行緬甸反攻,爭取美國更多軍援物資和貸款,並收回被日本佔領的東北及臺灣、澎湖等羣島。

根據事前協商,推定羅斯福擔任會議主席。他首先致簡短的開幕詞:“今日開會儀式雖簡,但本會爲歷史性的會議,因爲這是美、英、蘇、中莫斯科會議四國宣言之具體化,影響所至,今後將達幾十年間。”

與會者一起鼓掌。

羅斯福接着說:“同時,餘以爲餘可以代表英國盟友歡迎蔣委員長及夫人。”宋美齡和蔣介石點頭致意。

會談分政治問題與軍事問題。政治問題主要是戰後對日本的處理問題,由霍普金斯起草的關於政治問題的幾項意見,蔣介石完全同意。只是經軍令部第二廳廳長楊宣誠提議,在日本應歸還中國的領土中加上了澎湖。全部內容與開羅會議最後公佈的共同宣言相同。

在討論亞洲行動時,三國發生了分歧,整個會議幾乎成了關於遠東戰略問題的辯論。

首先由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說明收復緬甸的整個計劃,他打開黑皮包,取出一疊厚厚的文本和作戰地圖,那是魁北克會議之後盟軍聯合參謀長會議制訂的緬甸作戰計劃。他說:“感謝蔣委員長將中國遠征軍交餘指揮,參加收復緬甸及打通中印公路。”接着,他講了作戰計劃。

蔣介石越聽越不對勁。蒙巴頓在重慶時不是說得好好的嗎?說有大批英國艦隊投入反攻,怎麼這時隻字不提了呢?現在說的方案好像只是要打一場有限的北緬戰爭,而且把最困難的野人山地區的行動交給中隊,簡直欺人太甚了。蔣介石皺起了雙眉。

這時丘吉爾發言,表示:“自意大利海軍投降後,吾人已能抽調一部分海軍艦隊至孟加拉灣使用。此艦隊將以錫蘭島爲根據地。”聽到這句話,蔣介石才舒了一口氣。接着丘吉爾又說:“除其他配屬艦艇外,還有最新式喬治五世級戰鬥艦兩艘、重型戰鬥巡洋艦1艘、Renown級15寸口徑炮戰鬥艦兩艘、大型航空母艦4艘、小型航空母艦約10艘。此一力量,吾人相信可以超過敵人所能派遣至孟加拉灣之任何海軍力量。”

蔣介石說:“今日承丘首相告知攻緬海上使用各種艦艇數目,甚爲欣慰。”

丘吉爾接着說:“在陸地方面,英軍準備18萬人,連同盟軍部隊,共約32萬人,在數量上已佔居優勢。至於空軍方面,印度皇家空軍及美國駐印、駐華空軍力量,均相當雄厚。故吾人覺此攻緬計劃有成功之把握,只須各軍事長官速訂詳細計劃,即可開始行動。”

但是蔣介石聽來聽去都聽不出這次水陸兩棲夾攻的地點在哪裡,時間如何安排,心中十分放心不下。

羅斯福宣佈請蔣介石發言。蔣介石認爲:反攻緬甸勝利的關鍵完全在於海軍與陸軍的配合作戰,同時發動,“蓋如此,則吾人在海上可獲得制海權,以斷絕敵人由海上增援與補給,再加我空軍對敵後方交通不斷破壞,則我陸上之進展,始能容易而確定。否則敵軍則由海上轉運,源源增加,補給自如,我軍勝利殊無把握。此點必須特別注意。餘之意見,如海軍未集中,則陸軍雖已集中,仍少勝算把握。”

在座的三國參謀長們立即明白了蔣介石的意思:如果英國方面不從緬南配合,則中國不願投入一場沒有多大把握的局部作戰。爲了說明緬甸戰場的重要性,蔣介石接着說:

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52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3)第60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1)第4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4)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36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6)第57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3)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第42章 蕩平地方軍閥 (6)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78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2)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27章 北伐和清黨 (5)第57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3)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41章 蕩平地方軍閥 (5)第14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4)第10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6)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68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3)第83章 成爲大國領袖 (1)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90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2)第51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2)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62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3)第83章 成爲大國領袖 (1)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56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2)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72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1)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63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4)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47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5)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60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1)第19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3)第53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4)第76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5)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62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3)第92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4)第68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3)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50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1)第42章 蕩平地方軍閥 (6)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76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5)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10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6)第15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5)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7)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36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6)第51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2)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63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4)第1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1)第6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2)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71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6)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77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