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成爲大國領袖 (2)

12月10日,蔣介石又會見了美國駐華軍事代表團團長馬格魯德,希望美國儘早拿出五國聯合軍事行動的具體方案。中國是最早提議進行聯合軍事行動的國家,他當然希望五國初步談判的地點應爲重慶,至於永久地點將由大家討論決定。在蔣介石的腦海裡,一個強大的中國將在這場世界性的戰爭中崛起,民族的抗戰將是這個古老民族脫胎換骨再創輝煌的洗禮。正因爲這樣,任何一個可以提高國家地位和聲譽的機會都不能讓他擦肩而過。同日,蔣介石再次致電羅斯福,表示中國“將貢獻其所能與其所有,與美國相聯合”。

在蔣介石一再敦促下,同時,也由於美國自身戰略的需要,12月10日至14日,羅斯福派財政部長摩根和陸軍部長史汀生同宋子文會談,就遠東軍事合作問題進行磋商,並達成了初步共識。12月14日,羅斯福總統致電蔣介石,代表美國政府正式提出軍事合作的具體設想。他也認爲,爲了協調各國的立場和行動,更有利地打擊敵人,有必要立即召開一次國際會議。羅斯福同意了蔣介石的提議,建議由他主持於12月17日前在重慶召開聯合軍事會議,以交流情報,共同研究遠東陸海作戰方案。羅斯福也希望由此成立一個永久性機構,會議參加人員應包括中國、英國、美國、荷蘭和蘇聯的代表。

在致電蔣介石的同時,羅斯福還向英、蘇、荷三國發出了同樣內容的建議,爲了避免爭端,他還提議同時在莫斯科和新加坡分別召開軍事同盟會議,同重慶軍事會議相呼應和配合。

但是,反法西斯陣線內部各國的戰略重點和利益並不是完全一致的,英、蘇、荷三國對召開重慶軍事會議的倡議反響各異。12月14日,羅斯福總統分別致電英國首相丘吉爾、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和荷蘭女王威廉娜,正式要求他們派代表到重慶出席會議。但是,蘇聯政府因與日本簽有《蘇日中立條約》,不願激怒日本,於是以對德作戰緊張不能分散兵力爲由,拒絕參加會議。荷蘭政府也表示,因忙於東印度羣島的防衛工作,不願參加。這給美日開戰以來興奮激動的蔣介石潑了一瓢冷水,幸好還有英國表示支持並派代表參加了會議。

12月23日,在羅斯福、丘吉爾的贊同和支持下,蔣介石在重慶黃山官邸召集中、美、英軍事代表會議。出席會議的有美國代表勃蘭特及馬格魯德兩位將軍,英國代表駐印度軍總司令魏菲爾,中國參加的還有何應欽、徐永昌,宋美齡擔任蔣等人的翻譯。會前蔣介石對太平洋戰局發表評論說:“日美開始之初,日本不宣戰,偷襲檀島,使美國遭受不測之重大損失,……我國抗戰,以後如能自強不息,則危險已過大半。往者美國限制日本,不許其南進北進,獨不反對其西進。而今則日本全力侵華之危機,已不復存在矣。”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雖然中美英已經置身於同一條戰壕中了,但是各自的戰爭目的和期望並不是一致的。

最讓蔣介石頭疼的還是英國代表魏菲爾,他雖然是印度軍總司令卻保留了英國紳士特有的傲慢。英國只注重自己的利益,極度輕視中國的防務。在討論中,魏菲爾只言保衛緬甸,對支持中國戰場隻字不提蔣介石一再強調,保衛緬甸固然重要,但中國也有權享用租借器材,如果中國戰場得不到支持,一旦失控,保衛緬甸的全部計劃都會土崩瓦解美國代表勃蘭特也贊同蔣介石的見解,在他的撮合下,雙方終於互相妥協,達成了按比例分配的協議。

會上中英代表在中國是否出兵緬甸的問題上也發生了爭執。鑑於中緬交通線已經成爲與美英盟國連通的惟一通途,蔣介石也十分關心緬甸的防衛,主動提出願意派8萬人入緬作戰。可惜,蔣介石一番好心卻被魏菲爾所拒絕。魏菲爾甚至表示,如由中隊解放緬甸,實在是大英帝國的恥辱,日暮西山的英國特別擔心中國國際地位升高將危及它在亞洲的殖民利益。

不管分歧有多大,但由於大敵當前,會議還是通過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遠東聯合軍事行動初步計劃》等決議案,商定在重慶設立中美英蘇荷五國聯合作戰機構,由美國總代表主持,以協調一致共同保衛新加坡、緬甸、荷屬東印度(即今印度尼西亞)的具體計劃,以及對越南、泰國的軍事外交方針。重慶聯合軍事會議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對中國戰場的重視程度並不高,與蔣介石所期盼的尚有很大差距。

按照蔣介石的本意,這次會議應該討論亞太戰場在整個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並制定一個亞太戰場的中長遠戰略,羅斯福也要求會議拿出一個遠東戰場的作戰計劃。然而,會議並沒有就亞太戰場總體戰略達成協議,對全球戰略問題,甚至根本就沒有討論。所以,蔣介石對此很不滿意,他初次嘗受了做“小兄弟”的滋味。這個不盡如人意的開局,預示着蔣介石的中國復興規劃難以一帆風順的實現。

重慶軍事會議沒有充分發揮商討協同作戰的作用,原因是多方面的。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和蔣介石的威信不足以在反法西斯陣營中發揮主導作用,這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更關鍵的則是美英“先歐後亞”的戰略指導思想。

3.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

12月22日,羅斯福和丘吉爾及其參謀人員在華盛頓舉行了“阿卡迪亞”會議,緊急規劃戰爭全局。美英一致同意:德國是舉足輕重的軸心國家,打倒德國是勝利的關鍵,大西洋和歐洲戰場是決定性戰場,德國一經擊敗,意大利的崩潰和日本的失敗必然跟着而來。蔣介石不願看到的事情終於發生了。

在“先歐後亞”思想指導下,美英是不會真正重視重慶軍事會議的。羅斯福說過一句話:“沒有亞洲,白種人將因此而難過;沒有歐洲,美國將不成其爲美國。歐洲第一,這是美國在任何時刻都確定不移的戰略方針。”在美國看來,中國雄厚的人力資源和廣袤的土地加上源源而來的美援將能有效地拖住和消耗日本軍隊,從而爲美英首先擊敗德意法西斯提供保證,而且,中國還是將來美國空軍轟炸日本本土及海上供給線的最佳陸上基地。

所以“美國在這一地區的政策的目的是使中國繼續作戰,因此要加強它,使它能夠迫使日本入侵者付出不斷提高的代價”。美英僅僅注重遠東戰場戰略牽制作用和潛在政治意義,也就是他們所說的“持續不斷地提供以異常低廉的代價取得驚人的軍事和政治勝利的可能性”,這是蔣介石極力想改變卻又無力迴天的。

對美英戰略利益來說,提供對華援助的確是“異常低廉的代價”,可是對蔣介石來說,代價卻是驚人的。大片富饒國土的淪陷,大量精銳部隊的傷亡,無一不是讓他痛心疾首的,何況除了抗日,他心中還有一個死結——對付。

“阿卡迪亞”會議決定設立盟軍最高決策機構——參謀長聯合會議,還組建了軍需分配委員會。中國雖然在反法西斯戰爭的全盤戰略中將以極大的犧牲去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在這兩個重要的機構中竟然沒有中國代表的席位。這無疑是給信心滿懷的蔣介石當頭一棒,美英對日開戰帶來的興奮被一掃而光。

正當蔣介石深感失望的時候,外交渠道又傳來好消息:羅斯福與丘吉爾商定準備成立包括越南、泰國在內的中國戰區,組建最高統帥部。至於統帥的人選,羅斯福提議由蔣介石出任,消息很快就被羅斯福的電文證實。12月3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致電蔣介石,建議成立中國戰區以“達成我等同抗敵力量之聯繫與合作”,並建議由蔣介石“指揮現在或將來在中國、安南(越南)、及泰國境內的聯合國家軍隊”,並在蔣介石領導下,由中美英三國政府代表組織一個聯合計劃作戰參謀部。

羅斯福似乎已經預料到蔣介石對重慶軍事會議和“阿卡迪亞”會議的失望,他也意識到讓中國承擔巨大的犧牲去牽制日軍的行動對已經孤軍奮戰4年多的中國來說有些不公平,但對美國來說又是不得不這樣做,爲了給中國以補償,確切說是鼓勵,他決定把蔣介石推上大國領袖之列。除了美援之外,這也是他惟一能夠對苦難的中國表示敬意的方式了,而這也是中國人願意接受的,這就是羅斯福能夠成爲世界領袖的高明之處。羅斯福終於把蔣介石從失望中拖了出來。

1942年元旦,由美、蘇、英、中領銜的26國共同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宣言》,各國約定“加盟諸國應各盡其兵力資源以打擊共同之敵人,且不得與任何敵人單獨媾和”,這標誌着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正是中國在戰爭中不可忽視的地位,蔣介石爲首的國民政府作出的積極姿態,才使中國在《聯合國家宣言》簽名序列中榮列領銜的前四位。宋子文代表中國正式簽字後,羅斯福特向他表示:歡迎中國列爲“四強”之一。

自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國際社會一直被人輕視,如今得以與美英蘇並列齊名,任何一個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國人都會爲之激動和感嘆。蔣介石稱這一宣言“實爲人類反抗強權的革命精神之結晶”,中國“於此乃列爲四強之一”。中國從此開始以大國的身份出現在國際政治舞臺,走上通向聯合國發起國之路。

中國一直在呼籲出現一個能以國際法準則爲指導、阻止在國際關係中使用武力的國際組織。早在1938年的《抗戰建國綱領》中,國民政府就提出要“聯合一切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之勢力,制止日本侵略,樹立並保障東亞之永久和平”,強調要增強國際和平機構及保障國際和平公約的權威。1941年《大西洋憲章》發表後,中國政府立即給予高度評價,稱其“有利於中國,在利於世界”。珍珠港事件爆發後,中國政府則更爲明確地提出要建立保障世界永久和平的國際組織。

《聯合國家宣言》簽署後,蔣介石又致電羅斯福,指出英國的殖民政策與盟國的共同作戰目標相悖,亞洲當地民衆“久受西方帝國之統治,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經濟、社會與政治,皆無平等可言”,建議採用某種形式以獨立爲目標的國際託管來治理這些領土,直到它們具備自治條件時爲止。蔣介石的外交顧問王寵惠還提議用三條普遍性原則來補充大西洋憲章,即一是關於解除各侵略國武裝及各國各民族自決等原則應適用於世界;二是日本的領土應以1894年甲午戰爭以前範圍爲準;三是各民族、各種族一律平等。這些建議對日後組建聯合國的平等原則顯然到了一定的影響。

1月2日,蔣介石覆電羅斯福,表示自己對於擔任中國戰區統帥“自當義不容辭,敬謹接受”,竭誠歡迎美英立即派定代表,組織聯合作戰計劃參謀部。1月3日,蔣介石被正式推舉爲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負責中國、泰國及越南地區聯合部隊的總指揮任務。中國戰區成立後不久,美國就向中國提供5億美元的信用貸款。

蔣介石深知沒有美國的支持和幫助,中國以及他本人不會有如此高的地位。他在3月份的《反省錄》上寫道:“二十六國共同宣言發表後,中美英蘇四國已成爲反侵略之中心,於是我國遂列爲四強之一。自我允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之後,越南、泰國亦列入本區內,國家之聲譽及地位,實爲有史以來空前未有之提高。甚恐受虛名之害,能不戒懼乎哉。”因而爲了進一步取得美國的支持和信任,蔣介石在擔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後,隨即致電宋子文,請求羅斯福指定一高級將領來華擔任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1月14日,美軍參謀總長馬歇爾向羅斯福推薦了史迪威,獲得批准。1月29日,美國陸軍部發表史迪威爲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的任命。

從珍珠港事變到蔣介石出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不到一個月,雖時間短暫,但其意義影響深遠。從世界而言,反法西斯陣線正式形成,各國互相配合支援,從組織上保證了對法西斯力量的打擊。對中國而言,不僅中國的抗戰成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中國以四大國之一的身份出現在世界面前,以後中國大國地位的位置即發軔於此。至於對蔣介石本人而言,委任爲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其領袖地位以及作爲世界大國首腦的地位都得到了世界上的承認,內心喜悅之情就可想而知了。

二、遠征緬甸

1.中英共防緬甸

第41章 蕩平地方軍閥 (5)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41章 蕩平地方軍閥 (5)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1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1)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第72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1)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5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1)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53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4)第51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2)第78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2)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47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5)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42章 蕩平地方軍閥 (6)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78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2)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第37章 蕩平地方軍閥 (1)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7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3)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42章 蕩平地方軍閥 (6)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46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4)第5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1)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36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6)第42章 蕩平地方軍閥 (6)第90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2)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53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4)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第33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3)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76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5)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84章 成爲大國領袖 (2)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83章 成爲大國領袖 (1)第63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4)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52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3)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41章 蕩平地方軍閥 (5)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91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3)第63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4)第92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4)第4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4)第3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3)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3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3)第57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3)第74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3)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7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3)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32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2)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62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3)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74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3)第6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2)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36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6)第52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3)第36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6)第53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4)第54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5)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