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

北方的唐生智和馮玉祥,原本相約共同反蔣,但當馮玉祥出兵潼關時,駐鄭州的唐生智卻拼命抗馮而不反蔣。據說唐生智的理由是馮玉祥的前敵總指揮宋哲元欺人太甚,故唐生智認爲不打退馮軍不能反蔣。唐軍與西北軍交鋒,蔣介石坐收漁翁之利,既打敗了西北軍,又使得討蔣戰爭無法進行,改組派對此毫無辦法。

與馮玉祥合作不成,汪精衛又鼓動唐生智與安徽的石友三聯合反蔣,同時與南方的張桂軍相呼應。石友三原是馮玉祥的部將,後投靠蔣介石,但不爲蔣信任。石與叛馮投蔣的韓復榘、馬鴻逵結爲小集團,1929年11月,唐生智與他們取得聯繫,擬共同反蔣。但馬鴻逵暗中向蔣介石告密,使蔣早有防備。汪精衛的“中央”不知有變,仍委任唐生智爲“護黨救”第四路總指揮,石友三爲第五路總指揮,聯合反蔣。唐石相約,唐部南下取武漢,石部由浦口進攻南京。

11月,蔣介石命石友三援粵攻桂,以乘石部分批東進時,對其繳械。石友三一面假裝服從命令,向蔣介石表示忠心,一面將計就計,把部隊帶到浦口後,舉兵反蔣。先後扣押了蔣介石派到石友三部隊的代表、兵站總監盧大佐,繳了浦口公安局、保安隊、護路隊的械,並從長江北岸炮轟南京。石友三通電接受“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的“護黨救”第五路總司令職,率軍直奔南京而來。17日,石友三在蚌埠組織了安徽省政府,不久,移駐河南商丘。

石友三在浦口起事後,唐生智立即發出反蔣通電,聲稱要汪、閻合作,反對非法的“三全”大會,主張“護黨救國,促成統一”,改組一切非法黨部。宣佈擁汪聯張,接受“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的任命,在鄭州就任“護黨救”第四路總司令職,放棄南京政府頒給的第五路軍番號。

12月3日,正在應付兩廣戰事的蔣介石,連忙召集軍政大員召開緊急會議,商量討伐唐、石對策,決定派趙戴文回山西,吳鐵城到東北,分別活動閻錫山、張學良,爭取閻、張反對改組派。對石友三部,主要利用韓復榘、馬鴻逵部牽制,只派追兵,不予重點攻擊,對唐生智部,立即調集主力,全力進行殲擊。很快,閻、張先後通電擁護中央,石友三也轉變立場。唐生智寡不敵衆,1930年1月6日,致電閻錫山,交出兵權,後化裝逃入天津租界,所部被改編。

汪精衛損兵折將,“護黨救”以失敗告終。蔣介石自汪精衛發動“護黨救國”運動起,就施以高壓政策,1929年10月3日,明令通緝陳公博、顧孟餘等人。28日,國民黨中常會決定永遠開除王法勤、王樂平等9人黨籍。11月19日,南京政府密令偵察封禁改組派上海總部。12月28日,國民黨中常會決定永遠開除汪精衛的黨籍。除了軍事鬥爭外,蔣還派人於1930年2月18日晚暗殺了王樂平。王樂平是改組派總部的實際負責人,是改組派各項活動的執行者,蔣介石對其恨之入骨。

王樂平被暗殺,改組派遇到沉重打擊,從此,總部處於癱瘓狀態,一蹶不振。在蔣介石的殘酷鎮壓下,加之改組派本身的反動性和內部矛盾,反蔣運動失敗,北平擴大會議破產後,汪精衛再度流亡法國。1931年1月,汪在香港發表聲明,宣佈解散“改組派”,至此,改組派作爲一政治派別便不存在了。但是,其上層分子汪精衛、陳公博、顧孟餘等後來又利用胡漢民被蔣扣押的時候東山再起,在蔣介石的政治誘惑下,加入了南京國民黨中央。至此,改組派在中國政治舞臺上完全消失,汪精衛和蔣介石的爭鬥也以汪的失敗暫告一段落。

2.與胡漢民的約法之爭

蔣介石在打擊了以汪精衛爲首的政治反對派之後,自以爲異己力量已不能再起,更不能與之相抗衡,即準備召開國民會議,制定“訓政時期約法”,以便利用民意機關和法律形式,鞏固和擴大自己在國民黨內的領導地位。但他的主張遭到胡漢民等人的堅決反對,從而發生了激烈的政爭。

胡漢民是國民黨元老,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初期,他是支持蔣介石的。南京政府成立之初,他便出任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和立法院院長,他的設想是自己主黨,蔣介石主軍政。在胡漢民看來,按照孫中山“以黨治國”的理論和“政權與治權”分離的設計,在“訓政時期”黨替代人民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只有把這四權行使好了,才能保證中國走上民主憲政的道路。中央政治會議和立法院對於民主的實現有着重要的意義,作爲黨與政府的最高立法機關——中央政治會議(類似於西方議會,但非選舉產生),具有創制與立法的最高權力;作爲治權系統的立法院,主要是對中央政治會議立法綱要進行具體化、條文化,做出實施細則等方面的規定。

1928年1月,蔣介石重新上臺後,胡漢民出國考察,8月末,胡從歐洲回國,在上海、南京倡議試行五院制,到了10月,蔣介石當上了國民政府主席,時人譏胡爲叔孫通。因爲當時南京的國民政府真正控制的地方,不過全國領土的1/3左右,僅長江下游的幾個省,事實上仍處在軍政時期,在這時期就實行孫中山手訂的建國大綱中的五院制,頗爲牽強。胡漢民此舉,一是爲了抵制汪精衛,二是爲了實現其政治幻想。胡漢民設想蔣介石在平定天下後,將國家交給他治理。

胡漢民的老友鄧澤如卻不以爲然,他認爲蔣權謀奸詐性格不會變,在胡從國外回國赴寧途經香港時,鄧以竹籠內裝小黃雀相贈,其象徵日後胡的下場也會如此。當時胡漢民在上海的一班辦《再造》雜誌的朋友,也聯名寫信向胡進言,勸胡不要赴京,還是作在野派領袖爲好。然胡對官場甚爲嚮往,根本聽不進勸告。自古以來武人只能馬上得天下,而文人才能治天下,漢高祖有叔孫通幫他訂朝儀,現在北伐軍已下南京,天下指日可定,天下定後,便該文人顯身手了。

胡漢民在南京做立法院長期間,確實幫了蔣介石的大忙。胡漢民在國民黨中地位高於蔣氏,因此,在國民黨中有着很大的號召力。每當有倒蔣分子起來時,他總是引經據典,唸唸有詞,攻擊對方的行動是違背總理遺志,分裂國民黨。蔣介石之所以能夠在1929年兵不血刃佔了武漢,擊敗桂系,把白崇禧趕回廣西,尤其將李濟深從廣東騙到南京扣留,這和胡漢民及其密友古應芬大有關係。

在1929年3月15日召開的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蔣、胡聯手打擊桂系,宣佈開除李宗仁、白崇禧、李濟深的黨籍,並出兵討伐,決定永遠開除陳公博、甘乃光的黨籍,開除顧孟餘黨籍三年,給汪精衛以書面警告。胡漢民幫蔣介石打桂扣桂扣李,中原大戰蔣氏的勝利,改組派同西山會議派的合流的擴大會議倒臺,胡漢民都功不可沒。

但是,事情慢慢起了變化。當蔣介石在胡氏的支持下打敗了各派的地方勢力之後,其獨裁日甚一日,並且還要準備通過召開國民會議制定一部確立總統制的訓政約法,以實現其主宰一切的野心。對蔣介石要召集國民會議和制定約法的主張,胡漢民十分敏感。蔣介石要制定約法當總統,這就意味着蔣介石要從他的手裡搶奪對黨的控制權。而且從理論上講,制定約法,召開國民會議和實施憲政選舉總統,是屬於憲政階段的任務。而且,由獨掌軍權的蔣介石來說,只能是加緊約束他人,集大權於己一身。因此,胡漢民極力反對制定約法,更反對舉行國民會議選舉總統。

南京國民黨的三屆四中全會,是胡蔣鬥爭的第一回合。在國民黨南京中央三屆四中全會召開前夕,胡漢民發表文章指出: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已經決定將孫中山的遺教定爲國家的根本,無須再談約法。可精明的蔣介石卻不是把孫中山遺教擱開,而是高舉“遵奉遺教”的旗幟,主張另定約法,以便自己問鼎總統的寶座。於是,胡蔣之間展開了一場表面爲要不要再另加制定約法,實質權力之爭的論戰。

1930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的誕辰之日,這天,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於南京召開,蔣、胡對戰的第一個回合也於此正式開始,時參加會議的有中執委、中監委共55人。胡漢民致開幕詞,蔣介石發表了《告中央同志書》,並在會上提出了兩項施政的基本主張,一是肅清“匪共”,二是召開國民會議。胡漢民見蔣介石立法之心不改,卻毫不退讓,並且大肆渲染蔣介石的獨裁圖謀。

蔣介石對胡漢民的言行大爲光火,卻礙於胡在黨內的地位,對他又無可奈何。由於蔣、胡在約法問題上爭論激烈,全會在通過召開國民議會上達成一致,而沒有提出國民會議是否要制定約法。胡漢民於此取得了一個小小的勝利,對其他問題,也就大大地向蔣讓步了。這樣,蔣介石在三屆四中全會上,成功地修改了國民政府組織法,從而提高了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的職權。原行政院院長譚延闓於22日病逝後,即由宋子文代理,會上,正式推舉蔣介石兼任行政院院長職務。

當時,行政院爲五院中權力最大的院,相當於內閣。在這次會議上于右任很是賣力從而接替趙戴文任監察院院長,深得蔣的信任和重用。蔣介石在這三屆四中全會上,啓用於右任,也就是看中了他與胡漢民的不和。

四中全會後,蔣介石積極籌備國民會議。1月20日,國民會議選舉總事務所成立,以戴季陶爲主任,孫科爲副主任,負責國民會議的籌備工作。2月20日,國民會議選舉總事務所電令各省市,限各省市務於4月20日前完成選舉的各項準備工作,同時,陳果夫、陳立夫又往各地派員監督各地代表選舉,收集各地選舉動態,他的目的在於保證各地代表,由忠於蔣介石的人來擔當。國民黨中央常委開會,將全國劃分爲若干區,每區派中央委員一人,指導黨部工作,所去之人實際上成了國民黨中央的欽差大臣,事無鉅細,無不干預。

蔣介石的這些頻繁活動,胡漢民自然看得很清楚。蔣介石很明顯違背了兩人在四中全會上協議,而沿着個人的願望一意孤行,胡再一次覺得當仁不讓了,那些與蔣氏有隙之人,也都勸說胡出面,限制蔣氏的權力。當時在國民黨內也只有胡能同蔣抗衡了,胡對自己的力量也曾仔細盤算,感到自己力量與蔣勢均力敵。一是自己爲國民黨元老,系孫中山的同輩與助手,在國民黨中具有顯赫的地位,資歷之深,蔣介石遠不能與之相比。二是自己背後有國民黨元老派及廣東財團、門閥勢力的支持。三是自己兩年來在國民黨中央與國民政府中掌握了一部分權力。四是孫科的太子派一向與己合作。五是自己掌握着立法院,在立法問題上與蔣展開論爭,蔣必不敵。

1931年1月5日,胡漢民針對蔣介石以國民會議制定約法及選舉總統的企圖,公開發表談話,專門論述國民會議的性質與任務,對蔣介石的約法進行理論上的批判。他指出國民會議與國民大會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組織形式。國民會議只是訓政時期帶有政治協商性質的一種組織形式,它是國民中一部分人的代表會議,並不是由全體國民在普選基礎上選舉產生的國民大會,因此它不是權力機關。國民大會是全國的最高權力機關,它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以及修改憲法與法律和制裁官吏的權力。他還講到,孫中山雖然在遺囑中提出要在短期內召開國民會議,但並未提到國民會議應當制定約法一事。胡漢民以其對民主理論的熟悉輕而易舉就從理論上擊敗了蔣介石,這一方面蔣介石不是胡漢民的對手。

蔣介石本是混跡於上海十里洋場中的人物,面對這理論之爭,自然不是胡的對手。事實上,蔣對胡漢民的不合作也不太介意,他不會因爲胡漢民的態度決定取捨,但此時各地選舉的形勢對蔣很不利。

蔣介石的獨裁專橫,在國民黨內引起越來越多的人不滿,因此,胡漢民公開與蔣抗爭,得到了黨內不少人的支持。國民黨元老派,孫科的太子派,部分中央執、監委員,立法院委員等大都傾向於胡漢民一方,不少地方黨部也支持胡的主張。儘管蔣介石利用陳果夫、陳立夫兩兄弟把持的中統特務機關到處活動,但也無濟於事。

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74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3)第44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2)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4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4)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第19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3)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42章 蕩平地方軍閥 (6)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77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1)第1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1)第47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5)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90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2)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78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2)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62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3)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76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5)第61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2)第37章 蕩平地方軍閥 (1)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90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2)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46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4)第76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5)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63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4)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13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3)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91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3)第90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2)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76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5)第15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5)第53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4)第7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3)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46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4)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第54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5)第19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3)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74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3)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51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2)第72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1)第51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2)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33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3)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27章 北伐和清黨 (5)第40章 蕩平地方軍閥 (4)第44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2)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36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6)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