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3)

1927年12月1日,爲人們廣泛關注的蔣介石與宋美齡的婚禮在上海隆重舉行。婚禮分兩次舉行。第一次是在當天下午3時5分,在上海西摩路宋家的宅邸內舉行的基督教式的婚禮,第二次是下午4時20分在戈登路豪華的大華飯店舉行的規模宏大的中國傳統的婚禮。

第一次婚禮莊嚴肅穆,安靜平和,充滿了宗教氣息。那天清晨,當慕爾教堂的大鐘撞響的時候,宋藹齡、孔祥熙、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等51名基督教徒和至親好友已經聚集到西摩路宋家的私邸。宋公館內的禮堂設在西邊花廳,正中懸宋父耀如之遺像,堂中安放一張紅木長方桌,上面陳放着兩個花籃。從第一客廳直到西花廳,兩旁滿是各界所贈花籃,正中留有一個行道,上面墊有紅布。禮堂右邊是親友觀看婚禮儀式的地方,廳外右首是樂隊席。

當教堂鐘聲再次響起的時候,婚禮正式開始。人們聚集在耶穌像前,新人蔣介石和宋美齡站在最前排。第二排是宋氏家族的人,其次是宋氏家族的親朋。婚禮進行得頗爲順利,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助會總幹事餘日章主持婚禮,他帶着新郎、新娘跪着一起禱告。

婚禮第一項是主婚人餘日章致新婚賀辭。致完辭後,餘日章將預先擬好的誓文授予新郎新娘,新郎新娘先後朗誦。

接下來,雙方交換戒指。新郎鄭重地把戒指套在新娘手指上,隨後低頭在新娘面頰上輕輕一吻’,宋美齡臉上頓生一團紅暈,含情脈脈地望着新郎,報以微笑。主婚人餘日章開始宣讀其告文。最後一項,宣讀禱文和祝福詞。

祝福完畢,新郎新娘向餘日章鞠躬致謝。宗教儀式的婚禮結束時是下午3時20分。

衆人簇擁着蔣、宋二人走出肅穆寬敞的教堂,轉移到外灘的大華飯店舞廳,再次舉行邀請來賓參加的婚禮。

第二次婚宴帶有外交性質,盛況空前。下午2時許,大華飯店的舞廳中大約擠滿了1300多名觀禮的本國名流及各國政要,外面街上還擁擠着一千餘人。

下午4點15分,爆竹點燃.樂隊開始奏樂,這場隆重的婚禮正式開始。婚禮主持人是當時中國很有影響的人物,前北京大學校長、南京政府的教育部長蔡元培,當他登上禮臺、站在孫中山遺像下的時候,臺下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

國民黨各要人懷着種種心態參加了這次婚禮。政界有:汪精衛、吳稚暉、何香凝、褚民誼、戴季陶、葉楚愴、陳果夫、張壽鏞、繆斌、邵力子、邵元衝、吳鐵誠、沈鈞儒、陳布雷、朱家驊、潘公展、周佛海、曾養甫、韓士元(南京特別市代表)等;軍界有:柏文蔚、陳銘樞、馬福祥、熊克武、焦易堂、陳家盧(代表賀耀組、葉開鑫)、李祚輝(代表趙恆惕)、楊振春(代表李景林)等。

英國、美國、日本、挪威、法國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領事、記者等也出席了蔣宋婚禮。他們是:美國總領事克銀漢夫婦,美國按察使潘狄夫婦,《密勒報》記者鮑威爾,青年會全國協會韋爾堡,衆業公所白蘭狄夫婦,禮明律師公館奧爾門夫婦,英按察使署婁登司夫婦,馬迪公司總經理馬迪的夫人,上海《泰晤士報》沙易夫婦,盲童學校傅蘭雅,萬國商團鮑爾溫,日本總領事矢田夫婦,德國總領事巴爾等等。如此之衆多的外賓出現在婚禮上,意味着國際社會對蔣介石的承認。這是婚禮之外一個重大收穫!

蔡元培用中、英兩種語言向來賓致意。“先生們、女士們,今天是大喜的日子,客盈滿廳,讓我把各界來賓以及外國來賓介紹一下。”

蔡元培一一將衆來賓向觀衆介紹,足足持續了半個多小時。末了,他宣佈:“歡迎新娘、新郎入場,向衆位賓客致謝致禮!”

臺下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同時,舞女們翩翩起舞,俄羅斯的樂隊演奏起來。

蔣介石穿着歐式禮服,在孔祥熙和作爲男儐相的首席秘書的陪同下緩步登堂,樂聲悠揚,蔣介石打扮一新,條紋褲子、鞋罩、燕尾服、銀色領帶,在柔和的燈光下,顯得格外挺拔。他滿面掛笑,向來賓們揮手致意,攝影師把鏡頭對着他不停地轉動、拍照。

伴隨着《新娘來了》那婉轉動聽的古老樂曲聲中,新娘宋美齡挽着宋子文的臂膀從廊子後面緩緩步人禮堂。跟在宋美齡身後的,是4個身穿桃紅色紗裙的女儐相,女儐相後面,跟着一對撒花的小女孩。她們倆手捧花籃,邊走邊把花朵散在松柏鋪成的甬道上。最後是兩位小侍從孔珍妮小姐和孔路易少爺,他們身穿黑色絲絨衣和緞子背心。

這是一次高雅文明的婚禮。新娘款款走到新郎身邊停下,鎂光燈閃爍着,攝影機咔嚓作響,拍下了一張張生動的場面。蔣介石陪着宋美齡走上禮壇,在孫中山遺像前站好。

蔡元培讓一對新人分別向孫中山遺像、宋母、來賓鞠躬致禮。而後,蔡元培宣讀結婚證詞。宣讀完畢,一個大印蓋在結婚證書上,一式兩份,新郎新娘每人一份。在接受證書的時候,一對新人向主婚人蔡元培躬身施了禮。然後他們又向證婚人蔣介卿鞠躬敬禮,向來賓鞠躬敬禮。

“向新郎、新娘獻花!”蔡元培話音一落,兩個十一二歲的小姑娘,頭扎紅頭繩,手捧鮮花,跑上臺前向新郎、新娘獻了花。

這時,管樂齊鳴,美國男高音歌手霍爾唱起了《哦,答應我!》,洪亮的歌聲,伴着人們有節奏的掌聲,瀰漫於大廳,舞會正式開始了。

舞會一直持續到晚上7點鐘,接着,大華飯店爲來賓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宴會中,新郎新娘頻頻舉杯向來賓致謝。午夜12點鐘時,蔡元培宣佈晚宴結束。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蔣介石和宋美齡走下甬道,走到由鮮花組成的大鐘下面的椅子邊。緞帶拉開了,成千上萬的玫瑰花瓣從花鐘裡飄落下來,撒在新郎新娘的身上。

宋美齡退席了,她悄悄從後門出去,乘車到西摩路宋家府上換裝。當天晚上,她和蔣介石帶着200名衛兵登上了事先準備好的專列,去了莫干山,在那裡他們開始了新婚蜜月的生活。

雖說婚禮對蔣介石來說,已是曾經滄海,數度梅開,但此次婚禮卻有着非同凡響的意義。對於宋美齡而言,這次婚禮是個重大的突破,是她一生的一大轉折。

蔣宋聯姻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婚禮顯示,蔣介石得到了外國勢力的支持。來賓中有引人注目的外國駐上海的領事,他們的到場無疑是通過的特殊外交形式對中國局勢進行的政治表態,他們一方面表示了對蔣、宋婚姻的贊成,同時也表示出對蔣復出的期待和支持,西方列強的態度強化了蔣介石在國民黨中的地位。

婚禮也是蔣介石的政治宣言。一方面,通過婚禮,蔣介石宣佈自己已成爲孫中山的合法繼承人,與孫中山結爲連襟,增加了蔣介石的政治資本。另一方面,通過婚禮,蔣介石宣佈即將復出。蔣介石將婚禮搞得如此隆重、如此豪華、如此鋪張、如此熱鬧,意在擴大自己的影響,引起國內外的注意,同時也給反對派敲了一記警鐘,蔣介石的復出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3.復職

蔣介石回國後,首要目標是搞垮中央特別委員會,因爲這個機構是他重掌大權的一個嚴重障礙。操縱特委會的兩大力量桂系、西山會議派,蔣介石要一一除掉,他要利用的棋子就是汪精衛。

由桂系把持的國民黨中央“特委會”本來就控制不了南京政局。蔣下野後,其親信仍控制國民黨的重要機關,陳果夫把持中央黨部,上海買辦、銀行家拒絕向南京政府交稅和貸款,以虞洽卿爲首的上海買辦、各商業團體集體抗議,反對由桂系任命的上海市市長,國民黨的一些軍隊,特別是何應欽的第一軍繼續聽從蔣的調遣,這使得桂系顯得底氣很是不足。

11月16日,汪精衛以參加二屆四中全會預備會議爲名,將桂系廣東將領李濟深調往上海,造成駐紮廣州的桂軍無人指揮的局面,張發奎、黃琪翔乘機發難,解除桂系在廣州的武力,掌管了廣東的黨政軍大權,桂係爭奪權力分配的籌碼又少了一些。

汪、李由廣州至香港轉船往滬,18日,到達上海。當天,蔣介石和汪精衛在環龍路宋子文住宅會面,並交換意見,兩人一致同意召開四中全會解決黨爭,汪精衛還公開向記者表示“極願與蔣先生同時出面爲黨國努力”。19日,蔣介石和汪精衛、李濟深、譚延闓等舉行會談,汪精衛主張恢復中央黨部,取消特委會,整理各級黨部,改組國民政府和軍事委員會,並表示支持蔣介石。

爲了打擊西山會議派的勢力,蔣介石指使一批親信,尋找藉口與特委會發生衝突。陳果夫把持的中央黨務學校學生帶頭到南京鬧事,搗毀市黨部,並向國民政府請願。在11月22日的集會中又高呼“打倒西山會議派”、“打倒特別委員會”的口號,南京軍警開槍鎮壓,造成死3人、傷數十人的慘案。南京有關機構在汪精衛暗中支持下,組成慘案後援會,宣佈西山會議派是慘案的真正元兇,要求緝拿兇犯,西山會議派聲譽大受損失。

11月24日,蔣介石和汪精衛、李濟深、譚延間發起,寧、粵中執監委員23人召開了談話會,會議決定於12月3日在上海召開四中全會預備會議,並以函電邀請未參加談話會之胡漢民、李烈鈞、王寵惠、蕭佛成等中委參加會議。

12月3日10時,四中全會預備會在上海拉都路31l號蔣介石新居舉行,寧、粵與中執監委員蔣介石、汪精衛、李濟深、譚延闖、戴季陶、李濟深、于右任、丁惟汾、李宗仁、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等參加,共舉行了4次會議。議決由地方法院院長、軍法處處長等7人組織特別法庭,審理一一·二二案件,對被指控的居正、謝持等10人先行監視,聽候法庭檢舉傳訊。這次會議通過的議決,取消特委會,先後通過了“政治委員會改組案”,“改組國民政府案”、“黨員審查登記案”、“蔣總司令復職案”、“改組軍事委員會案”、“對蘇絕交案”等,並決定1928年1月1日在南京召開四中全會。

在清除西山會議派後,蔣介石開始過河拆橋。12月11日,中國乘兩廣軍閥混戰之機,領導了廣州起義。桂系和反汪派系乘機借這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事件,對汪精衛大加政訐,一時沸沸揚揚,政局陷於混亂之中。蔣介石本來就不願意與汪合作,此時更是爲了擠走汪精衛臺前幕後的活動。16日,國民政府下令查處汪精衛,汪精衛在一片責罵和嘲弄聲中,孤立無援,只有再經香港去了法國。

一切就緒後,蔣要着手復職了,最可靠的力量就是黃埔繫了。蔣介石身在異邦,心繫黃埔,尤其對黃埔系中的蔣派分子,更爲關切。下野之初,即將聯絡黃埔師生的任務,交給曾任總部參謀長的朱紹良和黃埔建校時擔任教授部主任的王柏齡共同負責,並撥付鉅款,供其使用。黃埔系的關麟徵呼籲蔣介石復出,其他人一致相應。

僅僅是黃埔蔣系分子的企求,對於蔣介石的復職,還是不夠的,因爲他們雖然是蔣介石嫡系武裝,但其時爲勢尚弱,真正能使蔣介石復職的,就是南北各大軍閥的聯請。

首先提出蔣介石復職的,是擁兵中原的馮玉祥。11月初,蔣介石回國參加二屆四中全會籌備會,馮玉祥立即發電派駐南京的代表熊斌和在滬的好友孔祥熙,請轉促蔣介石出山。12月1日,馮玉祥親電蔣介石說:“爲今之計,惟盼兄東山即起,主持一切。”同時,他又電請閻錫山聯名發起,閻錫山響應。12月11日,閻馮聯請,對蔣“十二分佩服,十二分贊同”。

閻馮聯請,其聲勢及影響當然很大,就連原來不支持蔣介石的幾位總指揮,權衡厲害及當前情勢的需要,驟然改變態度,紛紛對蔣介石表示擁戴。第一集團軍第一軍總指揮何應欽,於12月9日率所屬將領賀耀組、柏文蔚、劉峙、顧祝同等通電擁戴蔣介石復職,認爲只有蔣介石才能勝任國民革命軍統帥一職。不僅如此,當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舉行婚禮之時,馮玉祥特遣其夫人李德全,持親筆函前往上海,專程祝賀,併力請蔣早日進京復職。緊接着,李宗仁、白崇禧以及其他將領面對局勢的陡變,也不得不作出了同樣的表示。

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46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4)第71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6)第54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5)第51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2)第44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2)第7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3)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7)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第14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4)第13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3)第84章 成爲大國領袖 (2)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71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6)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33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3)第13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3)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46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4)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56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2)第84章 成爲大國領袖 (2)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42章 蕩平地方軍閥 (6)第41章 蕩平地方軍閥 (5)第78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2)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33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3)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44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2)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第37章 蕩平地方軍閥 (1)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第91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3)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52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3)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78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2)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15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5)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57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3)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第46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4)第10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6)第90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2)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5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1)第13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3)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60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1)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52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3)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51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2)第27章 北伐和清黨 (5)第90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2)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7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3)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77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1)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7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3)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83章 成爲大國領袖 (1)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42章 蕩平地方軍閥 (6)第13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