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6)

粵軍收復廣州後,蔣介石指揮第二軍追剿粵北一帶的殘敵,有些將領怕蔣介石會反客爲主,越俎代庖,就故意製造摩擦和刁難,不與配合。

陳炯明的縱容部下和對孫中山的潛心背離,也早引起蔣介石的注意和警惕,因此,他始終都把自己與陳炯明之間的關係保持一定距離,不敢走得太近,他已意識到兩人將來總會有一天會分道揚鑣的。在其他將領有妒忌行爲的時候,蔣介石向陳炯明反映了這種情況,陳炯明的回答確實令蔣有點失望,蔣遂以與時任粵軍第二副軍長張國禎不和爲由向許崇智提出辭職。

臨走時,蔣不忘留書陳炯明,大意爲,一般情況下,上邊不信任,下邊不服從之際,同事共議者互相猜疑妒忌,互相傾軋,是最容易短士兵之氣,最拒斥人們盡忠的。他的這次奔命赴粵,實際上是因爲執信同志的死,激起大家的同仇敵愾之志,並且因爲廣東局勢飄蕩不定,所以他才捨己從人,維持黨之責任,“自以爲竭愚盡忠,一秉至公,無絲毫自私自利之心。”

蔣還晉見孫中山,將此事原原本本地彙報一通,以示公正,隨後言談之中也有提醒孫中山多加防範之意。但孫不以爲然,蔣尷尬之下,返回溪口老家,猶如閒雲野鶴,世外仙人一般,對世事不管不問。然而,蔣介石此刻的內心是不平靜的。

11月25日,戴季陶來奉化,極力規勸蔣介石火速返粵,蔣介石不答應。戴曉以大義,明以厲害,兩人開始爭論起來,情緒激動後,由爭論轉變成了爭吵,弄得面紅耳赤,最後戴季陶拂袖而去。

事後,蔣介石回想起來,戴季陶也是一番好意,自覺過意不去,給戴季陶書信一封,檢討自己“爲人不自愛惜,暴氣傲慢”,大有後悔莫及之感。戴季陶也回書一封,和盤托出自己千里迢迢去溪口的良苦用心,信中對國民黨內各種勢力都做了比較和權衡,認爲蔣介石是極有可能成爲黨內最有前途的後發之才的。但是蔣介石如果一直遠離戰場,對孫中山的話置若罔聞,頑固任性,動輒使氣辭職,久而久之,會影響自己在軍隊中的名聲和形象,關鍵的是將會喪失孫中山對他的信任,那樣蔣介石前途暗淡,後悔已晚矣。

蔣介石接到此信,頓然醒悟,再回信一封,深表歉意,並說到:戴季陶增其知識,長其學問,不客氣、不敷衍,規勸督責,不稍假借。時時能導其於正,強其爲善。所以自己甚爲感激,佩服至極。

1921年內,孫中山先後給蔣介石發了9封電報,命他迅速歸任復職,助其一臂之力。接到這些電報後,蔣由於各種原因來來去去,不一而定。

這一年裡,除了孫中山的9封電報外,戴季陶、陳炯明、胡漢民、汪精衛、張靜江、許崇智等也都先後多次來電,督蔣返粵助事。一年下來,蔣所收函電至少有30餘封。由此可見,蔣介石在革命陣營的位置已是舉足輕重的了。這對蔣介石個人前程來講,不能不算是一件極大的好事。

當然在諸多來函來電者中,也存在着派別之爭,孫、戴、胡、汪、張等基本爲一派別,陳炯明爲另外一個派別,他們都渴望將蔣介石拉攏到自己門下,因爲在長期的接觸過程中,他們似乎都明白了蔣介石的軍事才能。“寧肯失百將,也要得一人。”

3.赴難永豐艦

1921年12月10日,蔣介石、陳潔如、廖仲愷3人到達梧州,在大元帥府見到孫中山,商量要事。事實上,他們到達之時,孫中山正在草擬一份給陳炯明的電報,請其前來梧州出席緊急會議,並查詢供應物資及軍火何時可以運來。

第二天,陳炯明回電說:“由於數項重要會議,無法分身,可能時當即前來。”

這通電報並沒有使孫孫中山感到一種意外和危機,反而使他增強了信心,他滿懷期待,相信陳炯明會那樣做的。

幾天後,孫中山又拍電報給陳炯明,但無答覆,不過,孫中山仍未失去希望。

在離開梧州去桂林的途中,孫中山每天都要請蔣介石到他船上商談幾個小時,每每談到陳炯明已答應的補給問題,蔣介石就覺得十分煩惱,尤其是孫中山還一邊不斷地稱讚陳炯明。

到桂林後不久,蔣介石回到上海,並與胡漢民通信,胡將所有新近的發展情形告訴他們。陳炯明果然食言,不肯給孫中山補給品及經費。

鄧鏗爲了不使孫中山失望,他跟幾個朋友,包括伍朝樞,進行接洽,並且去香港和一家名爲辛浦森洋行的進口商籤立一項合同,訂購一大批武器軍火,備供孫中山之用。但是,當鄧鏗拍電報給廣州海關,請求准許這批貨進口之時,行動計劃遭泄。

陳炯明將這事認作危害他生命的陰謀,爲報復之計,就命令手下秘密查出鄧鏗返回廣州的日期,並在火車站的入口處,於1922年3月21日,將鄧鏗刺殺。同時,辭去粵軍總司令職以相要挾。

孫中山此番回程,由於是順流而行,所以由桂林至梧州,只花了4天半時間,然後由梧州到廣州,只需1天。

當他們抵達廣州時,才知道陳炯明已離開廣州,前往他的惠州本籍根據地,只是派人送來辭職函。

孫中山固知這是陳的一種自保顏面的做法,但內心既不滿於陳炯明吝撥補給、軍火及款項的欺騙行徑,於是接受辭呈,未加慰留,然後又指派伍廷芳繼任廣東省省長。

蔣介石自上海致函陳炯明,與其絕交,並勸其效忠孫中山。

令蔣介石感覺失望的是,陳炯明的勢力此時反而較前更強大了。他被任命爲督辦兩廣軍務,仍保持其陸軍部長的職位。雖然他已辭卸粵軍總司令之職,但其參謀長葉舉仍掌控着粵軍指揮權。

由於孫中山在廣州無大軍駐防,陳炯明便以葉舉及所屬其他軍官名義,呈請孫中山免議陳前此辭職之事,而公開宣佈恢復陳的粵軍總司令及廣東省長原職,此議對孫中山而言,實無甚差別,因他除北伐而外,已無心他顧,但卻使蔣介石惱火萬分。

1922年6月1日,孫中山又拍發一電給蔣介石,促其搭乘最早航輪,返回廣州,協助北伐工作。但是,蔣介石卻仍舊堅持以驅逐陳炯明及其部隊爲妥協的先決條件。

蔣介石爲了保護孫中山,使其免受陳炯明的傷害,多次提醒孫中山留心陳炯明的奸詐本性,力勸請孫中山以大總統身份發佈命令,削減陳氏正在擴張中的勢力,甚至撤銷其職務,以防其叛亂。一方面是出於對孫中山地位的維護,但另一方面也是蔣介石與陳炯明兩人之間的較量。

6月2日,孫中山急電蔣介石:“粵局危急,軍事無人負責,無論如何請兄即來助我,千鈞一髮,有船即來。”真是千鈞一髮之際。6月16日凌晨,陳炯明軍隊在葉舉指揮下,發動兵變,洪兆麟、楊坤如等率四千多人進攻廣州城北觀音山麓的非常大總統府,孫中山在秘書林直勉等人的掩護下,冒着槍林彈雨,突出重圍,登上停泊在珠江上的寶璧艦,次日轉登永豐艦。

孫中山在逃亡過程中,一邊率7艘軍艦組成的艦隊炮擊叛軍,一邊給蔣介石加急電報:事緊急,盼速來。

孫中山雖然從虎口逃出,只是留得身家性命,並沒有從包圍圈中解脫出去,四面楚歌,危在旦夕。雖然此時的孫中山手中有7艘軍艦可以調用,那隻能保證孫中山有藏身之處,形勢依然危急萬分。

這時,孫中山鑑於形勢所需,不得不改變整個北伐方案,電令李烈鈞迅速歸師回粵,討平叛跡。但是李遠在天邊,一時無法解燃眉之急。孫中山不得不在永豐艦上與叛軍作鬥爭,只等援軍到達。

孫中山盼來的是蔣介石。蔣介石接到孫中山18日加急電報後,才知事情的嚴重性,遂於25日離滬赴粵,一路上披星戴月、快馬加鞭。29日,抵黃埔,然後又馬不停蹄直赴黃埔永豐艦晉見孫中山。孫中山見蔣介石危難之中不遠千里,不畏炮火,勇撲虎穴,助其脫險,感動無比。直到此時,孫才明白“患難見真情”的滋味。對於自己對蔣的誤解,他表示無比的慚愧。

從那時起,蔣介石在孫中山的心目中的地位重要起來,孫中山是將他視作“救星”的,只聽孫中山說了一句:“蔣君一人來此是當兩萬援軍。”其言語之分量,可想而知,隨即委蔣以海上指揮全權。蔣介石表示在患難之中,隨侍左右,安危共仗,生死相伴,孫中山更是感動得涕淚縱橫。

蔣介石赴難登上永豐艦,使陳炯明感到格外驚訝,“面色發青”,說到“他在先生身邊,必定出許多鬼主意”。看起來,陳炯明對蔣介石是頗有幾分餘悸的。

蔣介石確實並非浪得虛名,自他統兵應險以來,情勢發生了逆轉。針對陳炯明分化瓦解海軍艦艇並以炮火威脅永豐艦的詭計,蔣協助孫中山率艦隊移泊黃埔附近的新道河面,並決定率艦進駐白鵝潭。

7月10日,永豐、楚豫、豫章等艦攻擊東歪炮臺,衝過敵軍炮火封鎖,如期到達白鵝潭。蔣介石一路上陪同孫中山站立在舵樓中,當永豐艦遭受炮擊受損後,蔣介石勸孫中山返回艙內,自己指揮戰艦繼續前進。陳軍企圖用施放水雷的辦法謀殺孫中山,也未能得逞。

北伐軍受到陳軍和直係軍閥的前後夾擊,遭受重大損失,此路援軍不得進展。兩個月的反擊叛軍鬥爭由於孤立無援,指揮欠妥,難以有所突破。

韶關未復,贛南復失,南雄不保,一師降敵,前方軍隊已失重心,戰局無法挽救,孫中山留粵維持人心和軍心,亦未有效,再待下去,凶多吉少,因而蔣介石規勸孫中山即離廣州,暫作躲避,調養休整後再作打算。

9日,蔣介石隨孫中山由白鵝潭乘英艦去港,10日,換乘俄船返滬。

蔣介石陪同孫中山從廣東回到上海,在孫寓協助工作一週後,到寧波遊覽普陀山、天福庵南天門等處名勝。

永豐艦赴難後,孫中山完全信任了蔣介石,不遺餘力地滿足蔣介石的政治需求。永豐艦事件後,孫中山雖脫險離粵,但是廣東局勢仍然是陳炯明佔有主動,操持着軍政大權,叛軍尚未消除,討伐需要繼續進行。但陳炯明背離孫中山實屬叛逆行徑,畢竟名不正言不順,所以粵軍大爲分化。

擁護孫中山的北伐軍,由許崇智率領,繼續東進,於10月12日攻克福州,孫中山即於17日將北伐軍改組爲東路討賊軍,以許崇智爲總司令,蔣介石任司令部參謀長,隨軍出征。東路軍計劃取道閩南,直搗陳的老巢。由滇、桂、粵聯合與西路討賊軍先行東下討賊,12月份東路軍平定福建,指向廣州。西路軍控制梧州,也向廣州進軍。

在此次北伐出師前,蔣介石壯志滿懷,決心痛擊賊軍,爲民除害,伸張正義。但是說歸說,做歸做,說做本是兩碼兒事,當蔣在東路討賊軍上一段時日後,對軍隊內部的勾心鬥角,派系爭鬥,開始厭惡起來,並且越來越難以忍受,去意又起。

孫中山獲悉後一陣驚愕,急忙回電,囑託蔣介石無論如何困難必須完成任務,方可釋肩,萬勿輕去,以致債事,如果有阻力可隨時與他聯繫。另外,廖仲愷也即刻助蔣解決,然而這種空頭許諾並不能給蔣介石減輕多少心理障礙,蔣遂登船往滬。

到上海之後,見到孫中山,他也知道事情做得有點不太合體,就主動承認錯誤,爲表歉意保證說:“任何工作都不敢違命,惟望準我不再回閩。”孫中山也順水推舟,不加厲詞,只是語重心長地奉勸幾句,要“堅忍耐煩,勞怨不避”等諸如此類的話語。

1923年1月16日,陳炯明在東西兩路討賊軍的聯合攻擊下,被迫放棄廣州,逃往惠州。孫中山回廣州續行大元帥職,正式成立大本營,隨即任命蔣介石爲大本營參謀長,蔣因治眼病不能前往廣州,乃辭未就任。時值沈鴻英叛亂,孫致電於蔣:“已發表參謀長,軍事樞機不可一日無人。”蔣奉孫急電,返抵廣州。

此後幾個月內,蔣介石始終伴隨孫中山左右,參佐軍務,要麼與孫中山同室謀劃,要麼陪同孫中山趕赴前線,慰問將士,抑或是替代孫中山,與衆將領共謀起兵大計,無論是在軍事前線和戰略後方,都能夠看到蔣介石的身影。

在輔佐孫中山統領全軍過程中,蔣介石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好點子”。譬如:5月20日,討賊軍對陳炯明根據地——惠州發動攻擊,但陳部出奇兵,迂迴作戰,將討賊軍包圍起來,形勢極爲不妙,蔣介石獻計,請孫中山親督前線督戰,以挽戰局。並隨同孫出發,形影不離,因此在攻克惠州之前的6月16日,孫特任蔣介石爲大元帥行營參謀長。

第33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3)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72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1)第5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1)第51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2)第92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4)第19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3)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7)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27章 北伐和清黨 (5)第57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3)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36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6)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44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2)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71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6)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32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2)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52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3)第83章 成爲大國領袖 (1)第13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3)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36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6)第91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3)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32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2)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4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4)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54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5)第32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2)第4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4)第46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4)第56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2)第27章 北伐和清黨 (5)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57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3)第53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4)第77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1)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第57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3)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62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3)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56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2)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14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4)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83章 成爲大國領袖 (1)第56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2)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37章 蕩平地方軍閥 (1)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14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4)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76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5)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第72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1)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63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4)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