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

從上可以看出,黃埔訓練時期的蔣介石,其治軍思想是系統而又豐富的,其治軍活動是勤奮的,這爲他個人政治、軍事上的“發跡”打下了基礎。蔣介石這一時期的治軍思想,在不久的北伐戰爭中進一步得到實施,但到了1927年4月12日政變後,蔣介石逐漸拋棄先進、科學的治軍原則,摻入了法西斯式的治軍思想,把國民黨軍隊培植成維護其獨裁統治的工具。

黃埔軍校初創階段,蔣介石的政治思想表現比較中立。

一是在聯俄方面。蔣介石在軍校創辦後相當一段時期,是能夠以較友好的態度同蘇俄顧問相處的。他多次請鮑羅廷到軍校演講,公開宣揚孫中山對他的手諭:“鮑羅廷的主張就是我的主張,凡政治的事,總要聽他的主張,你聽他的主張,要像聽我的主張一樣。”孫中山逝世後,蔣公開宣稱“總理死了,還有鮑顧問領導我們,總理精神不死!”在軍校,他對蘇俄顧問的建議,“幾乎無條件地採納”,“不加反對地贊同”。特別是對首席軍事顧問布留赫爾(即加倫),更是處處表示信任和尊重。兩次東征中一些主要戰役、戰鬥的作戰計劃,蔣介石都同加倫等顧問商議過。加倫等指出他的命令有錯、指揮失誤,他也能加以糾正。蔣介石還針對右派分子所謂國民黨受鮑羅廷“指揮”的論調,進行過駁斥。這些表明蔣介石當時對聯俄政策的公開姿態是很高的。

二是在對待人的態度方面。蔣介石對選送到軍校工作、學習的大批黨、團員,總的來說能夠予以合作,有的還委以重任,提到重要的崗位上;對人的負責精神和工作成績,也往往給予好評。軍校政治部的工作,成爲軍校工作最出色的一個部門。蔣介石對政治部總的說是支持的,能夠放手讓他們開展工作。蔣介石很重視黨代表制度,說黨代表制度是“救濟中校的唯一制度”。此外,蔣介石還允許人主持國民黨黃埔軍校特別區黨部的工作。蔣介石不僅任用了人,而且還同某些人保持了較爲親密的關係。他把蔣先雲、李之龍等已經公開身份的員看做“最得意的學生”和“我的好學生”。他對人的誠懇作風和工作成績也給予過好評。

三是在對工農運動方面。蔣介石當時對工農運動,特別是工農羣衆大力支援東征、南征曾予以較高的評價,並在某些方面給予過一些支持。蔣介石允許由彭湃主持的農講所的第一期學生“來黃埔受軍事教育三個星期”,以後各屆也由軍校負責訓練。1924年冬,廣寧農民被民團地主圍攻殘殺,“廖黨代表與蔣校長派學生十二名,各給駁殼槍一支,星夜馳往救援”。兩次東征中,政治部派出大批人員到各地開展羣衆運動,並撥出槍械武裝農會、農軍,這都得到蔣的應允。

四是蔣介石對右派分子的活動,也作過一些壓制。黃埔軍校的右派組織“孫文主義學會”經常製造事端,攻擊人,破壞國共合作。1925年12月底,“孫文主義學會”分子企圖在廣州舉行示威遊行,蔣介石在汕頭得知消息後,“連夜嚴電阻止”。蔣介石還斥張繼、謝持、戴季陶等爲“反革命”,說他們是“總理的不肖之徒”。

當然,蔣介石在這一時期並不是真心實意實行三大政策的,他爲了軍校的訓練和取得蘇俄的軍援,給蘇俄顧問以禮待,但他內心對蘇俄是有戒心和不信任的。他既要利用及其領導的工農運動以擴充自己的實力,但又害怕和工農的力量過份壯大得,因而採取了提防和限制的措施。他對軍校師生支援工農運動是有顧忌的,對“孫文主義學會”上實際上還是偏袒的。蔣介石這一時期同的合作是有限度和不真誠的。

蔣介石在出任初期的積極表現,不僅實現了取得蘇聯、以及其他派別勢力的信任的願望,同時正是這種一心進取,滿腔熱血的精神風貌和實際行動,加深了蔣介石在學生心目中的美好印象,贏得了很多學生髮自內心的感激和敬仰,最終在學生中間也引起了良好的反應。再加上蔣介石自己刻意的、主動的接近和籠絡,很快,黃埔軍校就成了蔣介石的個人財產,“家”天下了。

3.培養了大批政治軍事人才

黃埔軍校先後經歷了廣州、南京、成都及臺灣鳳山等幾個發展階段。

從1924:年5月第一期起到1950年3月最後一期學生在西昌戰役中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所消滅,總共有23期學生。

廣州時期,可分爲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24年6月——1926年1月爲軍校初創階段。軍校開辦了3期,還增設了“陸軍軍官學校潮州分校”。軍校第一期僅有步科4個隊470人,後來從軍政部陸軍講武團等單位找來一批學生,編爲6個隊。軍校原定修業期一年,後因革命戰爭急需人才,縮短爲半年修業期,日夜加緊訓練。從1924年8月1日第二期學生450人開學開始,軍校由單一步科增爲步兵、工兵、炮兵、憲兵、輜重5科。同年10月、12月,先後創建了教導第一、第二團,直屬校本部爲校軍。初創階段僅一年半時間,共開辦了3期。在國共兩黨親密合作共同努力下,軍校辦成了初具規模的軍事幹部學校,爲國民革命軍培養輸送了近三千名畢業生,有力地支持了革命軍的建設和兩次東征。1925年12月18日,在潮州城李家祠增設了“陸軍軍官學校潮州分校”。學生與入伍生共有728多人,各編爲3個隊。第一期學生於1926年6月1日畢業,同年12月第二期學生畢業後,潮州分校即行結束。

第二階段:1926年2月——1927年4月爲軍校健全與發展的鼎盛階段。1926年1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爲統一培養革命急需的軍政人才,議決改組黃埔軍校,把各軍自辦的軍校歸併入黃埔軍校。3月1日,黃埔軍校改組爲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隸屬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校長仍爲蔣介石,黨代表爲汪精衛。學校除原來的政治、教授、訓練三大部外,其他部門改部爲處,另外增了副校長李濟深,以及入伍生部、經理部、軍械處、編譯處、兵器研究處和高級班共5部6處1班。除前已增設的潮州分校外,1926年春至1927年2月,又增設了南寧、長沙、武漢3所分校。在這一階段,學科方面從軍校第四期開始,新增政治、交通、航空、無線電和騎兵5科。學生分爲學生隊、高級班、入伍生、學生軍和軍士教導隊5種,總人數僅校本部就激增到兩萬多人,成爲組織嚴密的龐大的軍事教育機關。除各省的革命青年外,前來投考軍校的還有愛國華僑和朝鮮、越南、新加坡等國家的進步分子。因此,改組後的黃埔軍校,被人們譽稱爲“東方的紅軍”、“國民革命的中心”。

南京時期。1928年3月6日,原在廣州的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大部分遷到南京,重新成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學校實行校務委員會制,由蔣介石、胡漢民、吳稚暉、戴季陶、馮玉祥、閻錫山、何應欽、李宗仁、李濟深等組成,何應欽爲常務委員。其中出任教育長的將領中,何應欽任過一年餘,自蔣桂戰爭起到1937年初,一直由張治中出任,後由陳繼承接替。1933年起,學校恢復校長制,由蔣介石自兼校長,實際事務由教育長兼任。軍校招生從第7期至12期。學校自第8期起,增設高等教育班、軍官補習班、軍官訓練班,並受航空委員會、海軍部、軍政部的委託,代訓空軍、海軍、軍需、軍醫、工兵、測繪等學生,其中空軍學生後單獨成立空軍營。在這一時期,南京政府爲實現軍事教育正規化,成立了一批軍校,但卻不如陸軍軍官學校。

成都時期。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從南京遷往大後方,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遷往成都。校本部在位於北較場的原成都分校辦公,學生分住西較場、南較場、皇城遺址、西草堂、青羊宮等地,一度取消總隊制,按駐地分爲4個督練區。恢復原高等教育班,增設軍官教育隊、戰術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擊訓練班、技術訓練班、特務長訓練班等。知識青年從軍運動時,又代訓青年遠征軍教導團兩期。學校領導機構擴大,增加校務委員唐生智、程潛、白崇禧、鄧錫侯、龍雲、餘漢謀、陳誠、張治中等人,到1943年萬耀煌出任教育長。

1946年初,學校最後定名爲陸軍軍官學校。4月,學校由本校一期生關麟徵出任教育長,第二年底蔣介石免兼校長,關升任校長,由黃埔畢業生任母校校長,僅歷20年,可見黃埔系升遷之快。1949年3月,關麟徵升任陸軍總司令,同爲黃埔一期生的張耀明繼任校長,不過他只是個“送終校長”,任期不到1年,陸軍軍官學校即從大陸上消失。國民黨在大陸失敗時,陸軍軍官學校的最後一期學生——第23期的三千多名學生隨胡宗南去西昌一帶固守,除投誠、被俘外,全部被殲,至此,軍校覆滅。

黃埔軍校培養了中隊中的一個系統,即黃埔系,他是國民黨內以黃埔軍人爲主體的一個派系,蔣介石是黃埔系的領袖,黃埔系是蔣介石最大的政治資本,蔣介石靠黃埔系起家、輝煌,黃埔系成員靠蔣介石晉升、發達。

黃埔系可分爲兩部分,黃埔教官和黃埔學生,在蔣介石掌權之前和初期主要依靠黃埔教官,訓練學生,當做後盾。之後,蔣越來越重視和扶植黃埔學生。黃埔繫有所謂“八大金剛”,而其中代表人物有3個,這就是黃埔教官中資望最高的是何應欽,後來居上受到破格提升的陳誠,黃埔學生中位高權重的胡宗南。

黃埔系在國民黨軍政界可謂將星閃爍,冠蓋雲集。從軍銜上看,一級上將何應欽和陳誠,二級上將劉峙、顧祝同和蔣鼎文,中將加陸軍上將銜張治中、錢大鈞、湯恩伯、胡宗南。黃埔教官中,所任的要職有侍從室主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徐州“剿總”空軍總司令、國防會議秘書長、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參謀總長、軍政部長、行政院院長、中央評議會主席團主席、國民黨副總裁,臺灣當局“副總統”、“行政院”院長。黃埔學生中,擔任兵團司令以上將領的有百餘人。

更有一些有志青年來到軍校後,接受了的觀點和主張,在國共兩黨分裂後,走上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道路。在人民革命武裝力量中,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爲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爲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豐功偉績。新中國成立後,軍隊內的黃埔軍校前6期師生,有3人先後出任新中國的國防部長、有3人先後出任總參謀長、有5人被授予元帥軍銜,有3人被授予大將軍銜。其他方面的傑出人才也很多。

無論最終的去向如何,在黃埔建校初期,這些黃埔之子都是黃埔學校現代教育的受益者,黃埔初期事業和所獲榮譽都是他們用血汗和生命換來的。

二、平定商團叛亂和第一次東征

1.黃埔校軍出發平叛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後,廣東革命政府實施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工農運動有所發展,國民革命即將到來。但,廣東革命政府卻遭到了商團的嚴重挑戰。

廣州商團成立於辛亥革命前夕,是商人的武裝自衛組織,其宗旨是“防禦內匪,保全生命財產,維持公安”,其首領是陳廉伯和陳恭受,他們與地方勢力和帝國主義關係密切,面對日益高漲的國民革命,他們竭盡破壞之能事。

1924年8月初,孫中山獲悉廣州商團陳廉伯,在英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協同陳恭受等人向香港德商購得大批軍械——長槍九千餘支,由一丹麥貨輪秘密運往廣州,立即指示廖仲愷、蔣介石進行查處。

1924年8月9日夜晚,蔣介石在接到孫中山飭其偵緝廣州商團偷運槍械的命令後,即派遣永豐、江固兩艦出巡盤查。翌日清晨,在白鵝潭附近,一艘懸掛挪威國旗的丹麥商船哈佛號鬼鬼祟祟地駛來。蔣介石立即下令江固艦截獲哈佛號,扣下船上所運槍支。

第77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1)第74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3)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3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3)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83章 成爲大國領袖 (1)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78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2)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72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1)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56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2)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6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2)第47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5)第52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3)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91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3)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1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1)第78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2)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61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2)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36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6)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13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3)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41章 蕩平地方軍閥 (5)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第71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6)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7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3)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76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5)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41章 蕩平地方軍閥 (5)第83章 成爲大國領袖 (1)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第92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4)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7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3)第41章 蕩平地方軍閥 (5)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5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1)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32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2)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68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3)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62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3)第91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3)第84章 成爲大國領袖 (2)第54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5)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6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2)第76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5)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6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2)第33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3)第72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1)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7)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