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4)

這裡可知,“陽絕於裡”爲津液絕於裡,不是後世注家所說:“陽氣極於裡”、“陽熱絕於裡”。

246脈浮而芤,浮爲陽,芤爲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講解:浮爲陽者,謂浮爲衛氣強於外,主表,故謂爲陽;芤爲陰者,芤脈主營氣、津血虛於內,故謂爲陰。浮芤相搏者,即指熱和津液相互影響,營衛不諧、常自汗出,必致熱者愈熱,虛者愈虛,津液外越則胃氣生熱,終必致陽絕於裡,大便因硬也。

這裡的陽仍是指津液。本條從脈論述津液自虛,非因他之亡失所致。津虛本可致熱,熱盛更使津虛,二者相搏,其結果必致胃氣生熱,陽(津液)絕於裡,其亦必使大便硬,自在言外。

247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爲約,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炙)半斤,大黃(去皮)一斤,厚朴(炙,去皮)一尺,杏仁(去皮尖,熬,別作脂)一升。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爲度。

講解:趺陽脈以候胃,浮爲熱,胃氣生熱則脈浮,故謂浮則胃氣強。澀爲津液虛,小便數亡津液,則脈見澀,故謂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亦必使陽絕於裡而致大便硬。古人謂脾爲胃運行津液,今胃中幹已無津液可運,則脾的功能受到制約,故謂其脾爲約,這種情況用麻子仁丸治療。

這裡可看出,由於津液亡失,因致大便硬者,與熱結於裡發潮熱、譫語、煩亂者顯異,即如前述,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惟其如此,故不可用大承氣湯猛攻,而宜麻子仁丸以緩下也。

以上4條,是爲脾約證作較詳細的說明,雖所因各有不同,但津液絕於裡,而致大便硬結的結果是一致的,此與大承氣湯證熱實燥結者,大不一樣。若就大便難一證取治,最易弄錯,因此連續論述,或以證分,或以脈辨,處處示人以人辨證之道,併名之爲脾約,出麻子仁丸的主治方,以示與大承氣湯顯然有別之治。

248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有熱者,屬胃也,謂胃承氣湯主之。

講解:太陽病三日,雖發汗而病不解,其人反蒸蒸發熱者,此熱爲發自於裡也,不似太陽病的發熱翕翕然鬱於外也,故謂屬胃也,宜以調胃承氣湯主之。

太陽病才3日,發汗不解,馬上即蒸蒸發熱,傳變可謂迅急,而不用大承氣湯者,以無大汗出和腹滿痛等證故也。

249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講解:吐後,胃氣逆,胃氣不和而腹脹滿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這裡要注意,吐後,胃氣不和而腹脹滿者,不要誤認爲是大實滿,而與大承氣湯以攻之。吐後,胃常不和,與調胃承氣湯和其胃氣,乃常法,宜注意。

250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講解:太陽病,若誤用汗、下、吐,均足以亡津液,使病傳裡。微煩者,胃不和也;小便數、大便因硬者,亦津液內竭,脾約之屬,但以微煩,故不用麻子仁丸,宜與小承氣湯以和胃則愈。

此由太陽病誤治而轉屬陽明病者,但裡熱不甚,故只微煩。雖使大便硬,不宜大承氣湯猛攻。此雖有似脾約證,但脾約證爲雖十日不大便無所苦,而此則只微煩,故不用麻子仁丸,而用小承氣湯。辨證必如此入細,用藥方能恰到好處。

251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講解:得病三日,脈弱,爲外慾解。無太陽證,則表已罷。無柴胡證,則未傳少陽。煩躁、心下硬,爲陽明內結。但以脈弱,當慮其虛。至四五日,雖能食,顯然有熱,亦只可少少與小承氣湯,微和其胃,稍安其煩躁,即令小安,再行觀察,至六日仍不大便,雖不能食,爲裡當有燥屎,可再與小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而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似有燥屎,但必初頭硬後必溏,屎未必成硬,攻之必溏瀉不止,必須待其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此時宜用大承氣湯。

本條的脈弱和前條的脈遲,均屬不及的一類脈,陽明病見之,必須細心觀察,慎重用藥,尤其脈弱而心下硬,更當慮其胃虛,攻之有下利不止則死之誡,即有一二實候,亦不可妄試攻下。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至六日再與1升,用藥何等謹慎,四五日,五六日,六七日觀察何等周詳。治大病難,治疑病更難,病家急躁,醫者粗心,未有不敗事者。四五日至六日雖無不大便的明文,然據不大便六七日一語,則四五日至五六日當未大便甚明,古文簡練,須細玩之。

252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爲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講解:目中不了了,是說視物不明。睛不和,爲眸子暗無光澤。傷寒六七日,爲病傳裡時期,其人突然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發熱惡寒的表證和大實大滿的裡證,雖只見大便難而身微熱,此熱於裡爲候殊惡,雖外迫尚微,但上攻甚烈,勢須急下,急大承氣湯。

熱實極於裡,或迫於外,發於體表,而爲身大熱汗出等症;或亢於上,波及頭腦,而爲煩躁、譫語等症。本條所述即系後者,不過傷寒表證,突然而罷,而裡實諸證候不待形成,竟出現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的陽惡證候,其來勢猛暴,傳變迅急,大有不可終日之勢,那得以只大便難、而身微熱,再行觀察之理,應急制變,惟有釜底抽薪,以大承氣湯急下之一法。

253陽明病,發熱汗出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講解:陽明病,蒸蒸發熱,大汗如流,爲熱盛蒸騰於裡,津液欲竭於外的形象,應急下其熱,以救津液,緩則無及,宜大承氣湯。

壯熱內迫,津液外越,故發熱汗多如流,如不急下,則津液立可枯竭,惡證蜂起,必致不救。

254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講解:發汗不解,指太陽病發汗後而病不解,徑直傳於裡。腹滿且痛,可見實結已甚傳變迅急,勢甚猛惡,不可等閒視之,須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以上三條,均屬病熱進展迅速、傳變迅急的證候,看似不重,稍有延誤,惡候蜂起,禍變立至,故須急下,學者宜細玩而熟記之。

255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講解:此承上條的腹滿痛言,雖以大承氣湯急下之,但腹滿不減,即有所減,亦微不足道,此爲實,還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雖屬實滿,則用三物厚朴湯即可,當無須大承氣湯的峻攻,其承上條而言甚明。蓋病重劇,常非一法即能收功,除惡務盡,故須再下。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曰:“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爲寒,當與溫藥”。與本條所述恰成對子,宜對照互參。

256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爲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爲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講解:本條應讀爲:下利,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脈滑而數,爲裡有熱,下利見此脈,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本不下利,由於木來克土,故反而下利,因以陽明少陽合併名之。此和其脈不負以下一段文字,均屬附會五行家言,不足取法,可能是後人所附,宜去之。其實本條所述下利,即指今之腸炎、痢疾而言。中醫治病在辨證,其以太陽病出現者,即依法汗以解之,其以陽明病出現者,即依法下以解之,應是活潑潑的,不存任何成見,治痢疾如是,治它疾亦莫不如是也。

257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屬抵當湯。

講解:病人沒有發熱惡寒之表證,也沒有身熱、汗出不惡寒、但惡熱之裡證,僅見發熱七八日不退,雖脈浮數,浮主表,但亦主熱,數亦主熱,當屬裡熱,故可下之。下之後,無形之熱所附有形之燥屎已去,熱當隨燥屎並走,假若此時脈數、發熱均不解,而六七日不大便,定有其他有形之物可資依附,何物與熱相合而不影響胃納而消谷善飢?當責之瘀血,宜抵當湯祛瘀解熱。

流感或重感冒等急性熱病,發汗表解,但仍高熱不退,脈浮數、舌苔黃、大便乾燥者,多宜下之,尤以大柴胡加石膏湯證爲最常見,下之即愈。不過形似傷寒,發熱、脈浮數,亦有由於瘀血所致者。若瘀血證而以他藥下之,則熱不解。條文之脈數不解,即熱不除的互詞,其實脈浮數和發熱俱未解也,成無己解爲“脈浮解,而數未解”,後之注家多信從之,實非!此與前第126條互參自明。又由於本條合熱則消谷善飢的說明,如爲嗜食證亦有瘀血所致者,宜注意。

258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便膿血也。

講解:本條當與上條合看,承於第257條“假令已下”之後,與抵當湯證相併列。若下之後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即熱與瀉藥注於大腸而爲協熱利,熱傷血絡而便膿血。

259傷寒發汗已,身目爲黃,所以然者,以寒溼在裡不解故也。以爲不可下也,於寒溼中求之。

講解:太陽傷寒,法當發汗,汗後反皮膚、鞏膜發黃而爲黃疸,因其內有寒溼,又不能自小便而出,留於體內。兼有表證時,當先利其小便,去其寒溼而解表,此點已於太陽篇中詳細論述。古人認爲熱與水相合,稱爲瘀熱,即溼熱,溼勝熱,熱隨溼化,發爲陰黃,歸於太陰病,不可下之,當以茵陳五苓散類溫性方劑治療;若熱勝於溼,溼隨熱化,發爲陽黃,歸於陽明病,治以茵陳蒿湯。

260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講解:太陽傷寒七八日,常爲由表傳裡而爲陽明病之時,小便不利,溼留在裡,與熱相合,而爲瘀熱,此時發黃,黃色鮮豔爲橘子色。熱色鮮豔,寒色黑褐。此時黃如橘子色,說明寒少熱多。由於二便不利而腹微滿,茵陳蒿湯主之,本方一方面去黃利溼,一方面以大黃通腑泄熱。

261傷寒身黃髮熱,梔子櫱皮湯主之。

【梔子櫱皮湯】

肥梔子(擘)十五個,甘草(炙)一兩,黃櫱二兩。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講解:傷寒發熱,爲翕翕發熱,籠罩全身,此處發熱當爲由裡及外,熱勢洶涌,與傷寒熱型不同,若身黃,梔子櫱皮湯主之。本證既無裡實,也無寒溼,只是發熱,臨牀可見煩躁不安,大便通調,有熱無寒,可用一派苦寒解熱,爲防苦寒傷胃,酌加炙草。

262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去節)二兩,連軺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個,赤小豆一升,大棗(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薑(切)二兩,甘草(炙)二兩。

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講解:瘀熱在裡,雖有傷寒表證,但仍將發黃,以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解表去熱,利溼退黃。

本方赤小豆利溼,生梓白皮、連翹解熱,姜、棗配合麻黃、杏仁解表。臨牀見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而無汗之表證,兼有發黃,則用此方,若有汗者,當遵《金匱要略》之旨與桂枝加黃芪湯。

黃疸兼有表證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或桂枝加黃芪湯;兼有裡證用茵陳蒿湯;兼有裡實用《金匱要略》梔子大黃湯;兼有少陽證用大、小柴胡湯;兼有寒溼用茵陳五苓散;無明顯兼證,但發熱煩躁明顯者用梔子櫱皮湯。

陽明病小結

陽明病在八綱分型中,即是裡陽證。陽明病的特徵:一是胃實,病實於胃腸之裡,按之抵抗壓痛。二是隻熱而不實,見陽明外證“身熱汗出,不惡寒,但惡熱”,換言之,無論何病,有胃實或陽明外證者,都可稱爲陽明病。凡是陽明病,必須具備二者之一或者兼俱。陽明病來源有三:太陽病不解轉屬陽明者稱太陽陽明;少陽病傷津液後轉屬陽明稱爲少陽陽明;無他經病證存在而發爲陽明病者稱正陽陽明。陽明病裡實當以承氣湯攻下,裡熱而不實當以白虎湯清熱,故很多寫於太陽篇中的病證,如結胸證、桃核承氣湯證、抵當湯丸證、大黃黃連瀉心湯證、瓜蒂散證等等,或是胃腸道中或吐或下之證,或是裡熱當清之證,在某種意義上講,都應歸於陽明病中。

疾病萬變,在人體不出於表、裡、半表半里,而人人皆同,故六經之所以大有用處,即萬病之中都有六經,非獨傷寒。僅辨出陽明病,知道治則,尚不足以辨證施治,當繼續辨其具體方證,如本篇瀉下,即包括三承氣湯與麻子仁丸證,當細辨。其中大承氣湯,力量最猛,醫者誤用害處最大,故文中詳論此方證,若用此方,必胃實之燥屎、大便硬,外證之汗出、潮熱或譫語並見,乃可用之。大承氣湯方並非單爲大便硬而設,故論中言及津液少者可行導法,素日津虧者用麻子仁丸,就是爲說明此點。大承氣湯除常規用法外,另有三種急下症狀: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發熱汗多,津液將盡;發汗後腹滿痛。故爲醫之道,既要小心謹慎,又要當機放膽。調胃承氣湯與小承氣湯均治大便幹,但前者以芒硝、大黃去熱爲主,後者以枳、樸消滿爲主。發黃屬陽明者,可攻裡泄熱,方選茵陳蒿湯,梔子櫱皮湯,麻黃連軺湯等。

第10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6)第19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4)第4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4)第21章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54章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 (1)第4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4)第23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2)第22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1)第21章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18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3)第33章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第2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2)第49章 嘔吐噦下利病脈 (2)第7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3)第24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3)第40章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第8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4)第6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2)第9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5)第50章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第35章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第44章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1)第42章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2)第48章 嘔吐噦下利病脈 (1)第34章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第54章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 (1)第42章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2)第22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1)第46章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第26章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2)第50章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第32章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第24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3)第35章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第46章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第1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1)第5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1)第14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4)第54章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 (1)第39章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第32章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第21章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25章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1)第8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4)第47章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第42章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2)第9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5)第31章 痙溼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2)第36章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第54章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 (1)第33章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第23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2)第3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3)第34章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第54章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 (1)第13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3)第54章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 (1)第33章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第38章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第21章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50章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第13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3)第33章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第31章 痙溼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2)第48章 嘔吐噦下利病脈 (1)第54章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 (1)第52章 婦女妊娠病脈證並治第二十第6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2)第34章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第16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1)第33章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第7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3)第21章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51章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第43章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第47章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第13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3)第45章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2)第39章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第24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3)第17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2)第32章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第1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1)第20章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6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2)第40章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第21章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34章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第1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1)第48章 嘔吐噦下利病脈 (1)第27章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52章 婦女妊娠病脈證並治第二十第41章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1)第38章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第51章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第49章 嘔吐噦下利病脈 (2)第6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