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3)

講解:太陽篇第176條言脈浮滑,表有熱裡有寒,爲表裡俱熱。此處脈浮而遲,實爲表熱裡寒,此表指少陰而言,少陰亦爲表,下利清谷說明裡虛寒,不化水谷,故舍表救裡,以四逆湯,但不若白通湯更爲合拍,方中以附子、乾薑溫裡,蔥白性溫發汗而解表,兩解其表裡。故下利兼有表證,可分兩法,兼表陽證以葛根湯,兼表陰證以白通湯。本條及以下幾條均非陽明病,乃是不可下之證,放於本篇中,以資鑑別與重視。

226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講解:胃中虛冷則不能食,名中寒,胃虛指胃氣虛,冷指胃有寒飲,胃虛有飲,再飲難化故噦。

227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講解:脈浮發熱爲表熱,口乾鼻燥,爲熱傷津液之象,或可見於少陽熱證,能食爲裡熱,表裡內外俱熱,極易傷人體津液、血液,故易發衄。

228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講解:陽明病,裡尚未實當以白虎湯清肅表裡,若下之過早,熱不除則外有熱而手足溫,所餘虛熱鬱於胸膈,則心中懊,因結胸證亦可發爲心中懊,故特別指出“不結胸”三字,以資鑑別。有熱則善飢,但此熱爲客氣邪熱,不能消谷,而不能食,鬱熱上攻則頭汗出,梔子豉湯主之。

229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講解:陽明病,潮熱、下利、而小便自可,則除外小便不利,水走腸間所致之便溏,此病多見於熱性痢疾。痢疾一病,小便不利,可利小便而實大便。若小便自可,則不可再利小便,若再通利,津傷而熱盛,爲誤也。若胸脅滿而現少陽證,則可以小柴胡湯既治胸脅滿,又可解熱治痢。臨牀小柴胡湯有治痢疾的機會,甚至“噤口痢”都可使用,若有熱而無實,可加石膏。本條說明,小柴胡湯可治熱痢而現柴胡證者。

230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講解:脅下硬滿,即胸脅苦滿,胸脅苦滿而嘔爲少陽證,不大便爲陽明證,苔白,主熱而未實,結實則苔色轉黃,不大便而現柴胡湯證,可與小柴胡湯。柴胡湯證正邪交爭,結於脅下,影響津液上下交通,故而大便幹,服小柴胡湯,脅下結消,三焦通暢,津液輸布,胃氣回覆調和,汗出而病解。

231、232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講解:少陽脈弦,太陽脈浮,陽明脈大。腹都滿,即上下腹俱滿的意思。短氣而腹都滿,爲裡有水氣。脅下及心痛,指脅下和心下俱痛,爲少陽證。久按之氣不通,謂按其脅下和心下稍久,則覺呼吸困難的意思。鼻幹屬陽明證。不得汗,即不得汗出,屬太陽證。嗜臥屬少陽證。一身面目悉黃、小便難,爲黃疸病。有潮熱,屬陽明證。時時噦、耳前後腫,屬少陽證。由以上的脈和證,可知此爲三陽合病而又發黃疸證。刺之小差者,謂耳前後腫,經過針刺後而小差也。外不解者,謂仍不得汗出,其他外證不解也。病過十日,脈續浮者,則可與小柴胡湯;若脈但浮而無餘症者,則可與麻黃湯。至於黃疸,雖以利小便的方法治之,而終不得尿,腹內水氣不消,腹滿有增無減,又見噦逆者,屬胃氣已敗,故稱不治。

此兩條所述,很近似黃疸併發腹水而現三陽交錯互見的重證。臨牀觀察,肝硬化腹水而發黃疸者,或黃疸型肝炎併發腹水者,預後多兇,謂爲不治,並非虛言。而治用小柴胡湯,可以理解,但麻黃湯之用,實難理解,其中必有錯簡。

233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爲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爲導。

【蜜煎導】

食蜜七合。

右一味,於銅器內,微火煎,當須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着,欲可丸,並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土瓜根導】

用鮮土瓜根,削如指狀,再蘸豬膽汁,納入肛門。

【豬膽汁導】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少許法醋,以灌穀道內,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講解:陽明病汗出,若再發汗,小便頻數,津液亡失太過,組織枯燥而大便硬,此大便硬非熱邪所致,故不可攻,可使其大便自行通下即可。用蜜、土瓜根、豬膽汁都可以通導,此種方法類似於現代西醫灌腸療法。

蜜煎方:將蜜入銅器中微火熬,黏稠至可以和丸的程度,趁熱用手搓成挺,一頭稍尖,如小指大小粗細,做好後晾涼備用。用時以稍尖一頭向裡,放入肛門中,用手捂住,等待大便即可。方後言“疑非仲景意”無根據,用之多驗。

豬膽汁法:取大豬膽汁1枚,剪一小口,倒出少許膽汁,再於豬膽內加入少許食醋,用毛筆(竹製)插入小孔一部分,封住,筆管另一端抹少許蜂蜜或蠟,納入穀道,擠壓豬膽,膽汁即可流入穀道。土瓜根即苦瓜根,根中含有黏液,亦可用之。

本條說明大便硬亦當詳審情形,不可一見便硬,便用承氣,沒有大滿、大實、大痛、大熱不可妄用大承氣湯。

234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講解:脈遲,主陰虛血少,津液不足。汗出多,津更虛,但表未解,仍微惡寒,本病是裡實不顯,陽明外證已現,故冠以“陽明病”,實際是太陽病表證未解,裡實不著,法當解表,宜桂枝湯。

235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講解:上條言太陽中風轉屬陽明,本條論述太陽傷寒轉屬陽明,兩者均是太陽陽明證。脈浮、無汗而喘,爲傷寒表實證,雖已現陽明外證,但仍當發汗解表,宜麻黃湯。

236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爲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爲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兩、梔子(擘)十四枚,大黃(去皮)二兩。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講解:陽明裡熱,發熱汗出,熱越於外,有所出路,則不能發黃。若僅僅頭部出汗,劑頸而止,頸下無汗,爲熱不能外越,小便不利,溼不得下泄,渴引水漿一則爲熱盛之象,二則又爲內溼之助,此爲熱與水溼瘀結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方中茵陳,爲利尿藥,其性苦寒又可解熱。梔子、大黃亦是苦寒解熱藥,三藥相合,正是治療瘀熱在裡,小便不利之法。

237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講解:陽明證,說明只具有某些陽明症狀,未計入陽明病中,其人好忘,與前文桃核承氣湯之“如狂”同爲腦系症狀,其中必有蓄積之瘀血,體內原有之瘀血,不足發病,此時與陽明之熱一起,熱瘀互結,影響腦系,故令喜忘。大便雖然硬,但血性濡潤,血與便合,解大便時反倒容易,但便中有血色故黑,即便有潛血之意,可以抵當湯去熱下血。

本條說明兩點:一爲腦系神經狀態之異常,多由於瘀血證而起;二爲凡出血證,有很多是由於瘀血而成,不可一見出血便止其血,瘀血不去則出血不止,《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證即是此意,臨牀上實證出血多應考慮祛瘀法。

238陽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講解:陽明病,本應下,下後心中懊而煩。心中懊而煩是承氣湯與梔子豉湯共有的症狀,此時必須細辨,若內有燥屎、腹大滿、按之痛,則爲承氣湯證,可以大承氣湯攻之。僅是腹微滿,雖有裡實,但初頭硬而後溏,非大承氣湯可攻之證,當爲虛煩,與梔子豉湯。

若沒有“潮熱、譫語、手足漐漐汗出”這些提示內有燥屎症狀時,當以腹診辨別,《金匱要略》言:“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爲虛,痛者爲實,可下之”,另本條大滿與微滿,均可資鑑別。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講解: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燥屎內結,阻於腸中而生熱,熱起則煩躁,腸蠕動欲將燥屎向下推動,而燥屎結於腸壁,二者用力相較,則圍繞肚臍而作痛,腸道不蠕動時,燥屎安於腸中,則不痛,故曰“發作有時”,當以大承氣湯攻之。

燥屎、大便硬、宿食三者稍有不同:大便硬爲大便幹,欲排出而難以排出;燥屎爲大便久結腸中,不向下行,未有排出之意;而宿食所居位置更上。但三者均宜以大承氣湯攻下。

240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講解:“又如瘧狀”《玉函經》中作“復如瘧狀”,“復”作“反”意。病人煩熱,結合“汗出則解”,可斷定此煩熱乃是大青龍湯證,汗出病雖解,反而像發瘧疾一樣,日將暮則定時發熱,此病轉屬陽明。若脈沉實而有力,爲由表傳裡,應以大承氣湯下之;若脈浮虛,爲表不解,前文亦提到桂枝湯可治“時發熱,自汗出”,故與桂枝湯。

241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講解:大下之後,除非特殊情形,一般不會再不大便。大下之後六七日又不大便,且煩始終不解,大下之後理應腹中暢快,而反而滿痛,爲實,有燥屎,因其人飲食不節,本有宿食,六七日後,胃中宿食移於腸腑,而爲新的燥屎,去病務盡,仍當以大承氣湯下之。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講解:病人小便不利,水走腸間,多爲下利便溏,而大便不稀反時難時易,有燥屎則大便可硬,水在腸中則大便可稀,爲有燥屎之明證,雖然偶爾發微熱,但喘冒不能臥,說明內熱不現於外而上攻特甚,不可輕視,宜大承氣湯。

243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湯】

吳茱萸(洗)一升,人蔘三兩,生薑(切)六兩,大棗(擘)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講解:食谷欲嘔,爲胃虛有寒,不能消谷,與胃家實之陽明病不符,故應將“屬陽明也”,改爲“屬胃也”,以吳茱萸湯溫胃止嘔。若服吳茱萸湯嘔吐反劇者,病在少陽,此處上焦即指胸腹腔間少陽而言,少陽邪熱激動裡飲,亦可作嘔。本條論述吳茱萸湯與小柴胡湯的鑑別。

吳茱萸湯以吳茱萸、人蔘、大棗健胃,大量生薑以去飲,不僅可治食谷欲嘔,還可以治療胃虛有寒飲,向上攻衝頭腦,而見頭暈、頭疼,如:美尼爾氏綜合徵、偏頭痛,都可應用吳茱萸湯,且本方溫胃去飲可治胃疼。

244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講解:本爲太陽病,脈“寸緩關浮尺弱”,緩,與緊相對,弱,與弦相對,理論上雖有差別,但指下實難分辨,均爲不充實、鬆緩之感,在論中常爲互詞,故此脈即是脈浮緩,爲中風證之脈,爲何採取這種寫法,因關以候胃,脈浮除主以表證之外,胃中有熱而作熱痞時關脈亦可浮。發熱、汗出、惡寒爲中風證,不嘔爲未傳少陽,此時又見心下痞,多爲誤下所致,表邪未解,誤下虛其裡,表邪內陷,而爲心下痞。治法如前所述先以桂枝湯解外,再以瀉心湯攻痞。若出現心下痞不是由於醫者誤下,而不惡寒、口渴,說明內熱已現,發爲太陽陽明並病。小便頻數,津液外流,大便必硬,雖不大便,而不發生譫語等症,說明熱尚未盛,不可攻裡,若有熱則可用麻子仁丸,熱不著則可以蜜煎導之法導便而出。若口渴欲飲水,可少少與之,不可過多,多飲則喘,令胃氣回覆,津液復還則可。“渴者,宜五苓散”是承接上兩段而言:下之後表熱未解而作心下痞,小便不利,微熱而渴,可服五苓散;未下,病人微熱不惡寒而渴,非是轉屬陽明證,而是水飲停聚而爲心下痞,常見小便頻數,亦可服用五苓散。

245脈陽微而汗出者,爲自和也。汗出多者,爲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爲太過。太過者,爲陽絕於裡,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講解:浮爲太過屬陽,沉爲不及屬陰。脈陽微,指脈浮按之微,即太陽中風之脈浮弱。陽脈實,指脈浮按之不微而實,即太陽傷寒之脈浮緊。中風則自汗出,若汗出少者,津液無大損傷,故謂爲自和。若汗出多者,則津液大量亡失,故謂爲太過。太陽傷寒當發汗,但發汗宜取微似汗出者佳。若大發其汗,使汗出多者,亦爲太過。無論自汗或發汗,若汗出太過,則亡津液,其結果必使陽絕於裡,大便因而成硬。

第4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4)第54章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 (1)第3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3)第43章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第42章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2)第20章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17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2)第19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4)第20章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16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1)第28章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第48章 嘔吐噦下利病脈 (1)第4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4)第8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4)第14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4)第11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1)第40章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第38章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第10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6)第27章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38章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第26章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2)第37章 奔豚氣病脈證並治第八第20章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45章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2)第5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1)第3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3)第53章 婦人產後病脈證並第49章 嘔吐噦下利病脈 (2)第49章 嘔吐噦下利病脈 (2)第25章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1)第49章 嘔吐噦下利病脈 (2)第1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1)第33章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第36章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第53章 婦人產後病脈證並第46章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第32章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第51章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第16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1)第46章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第8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4)第30章 痙溼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1)第6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2)第3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3)第15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5)第44章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1)第18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3)第52章 婦女妊娠病脈證並治第二十第48章 嘔吐噦下利病脈 (1)第9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5)第19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4)第28章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第38章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第10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6)第51章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第21章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45章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2)第8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4)第7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3)第1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1)第44章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1)第9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5)第8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4)第41章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1)第46章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第41章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1)第17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2)第29章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第41章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1)第30章 痙溼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1)第7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3)第21章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10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6)第47章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第30章 痙溼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1)第49章 嘔吐噦下利病脈 (2)第23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2)第31章 痙溼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2)第52章 婦女妊娠病脈證並治第二十第15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5)第9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5)第8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4)第33章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第39章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第6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2)第44章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1)第22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1)第43章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第39章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第35章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第9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5)第27章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37章 奔豚氣病脈證並治第八第7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3)第32章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第48章 嘔吐噦下利病脈 (1)第36章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第11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