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衝突(二)

楊道嗣之所以這麼做,是在觀望,江南之戰,隴右之戰以及隴右西部七州之地的收復,幾場大戰下來,趙智的威望被推到了頂點,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與楊道嗣爭鬥糾纏了多年的劉桀,選擇了離開,他的離開,導致左相一黨的瓦解,朝堂上,楊氏一族徹底佔據了主導位置,風光一時無兩。

但也就在這個時期,楊道嗣變得越來越低調,幾乎沒有了任何聲音,就算上朝,也少有意見,多聽多看,少言。

劉桀的離開,左相一黨的瓦解,朝堂上的均衡已然被打破,這樣的局面,楊道嗣不願看到,趙智更不願看到,不管是楊家獨大,還是趙智獨大,都不是一件好事,若是沒有其他勢力制衡,楊家的權利膨脹,將無法得到控制,到了一定程度,會發生什麼?反觀趙智,也是如此,只有忌憚,雙方纔能互有妥協,也才能共存,這是基本原則,若是沒有了這個基本,那就只能有一個結局,你死...我活。

所以,趙智一定會有所動作,只是這個動作,會以何種目標爲前提?

趙智重組政事堂,任命李忠爲兵部尚書,建立新的左相一黨,其中的過程,手段不可謂不高明,更是狠辣,非常強勢,這就引起了楊道嗣的擔憂,趙智這一系列的動作,意欲何爲?

最終,對於楊炳林的那番動作,楊道嗣選擇了沉默,以他爲前沿,去試探趙智的心思,也不失爲良策。

在隨後的很多事情上,楊道嗣都是主動的妥協與退讓,包括刑部尚書王仁鋯,工部尚書嶽繼明兩人的免官罷相,楊道嗣都是沒有任何動作。

隨着楊道臨交出兵權,趙智最終有了動作,幾次主動召見楊道嗣進宮面議,看似只是說了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但是其中的味道,外人又如何能知?

趙智的幾次召見,楊道嗣都是提到自己已然老邁,可能做不了幾年了,而每次楊道嗣這麼說,趙智便會提到楊道臨,對其大加讚賞,言其有治國大才,可堪重用。

兩人君臣這麼多年,有些話,不說比說出來,更爲美妙。

楊道嗣表明自己的態度,劉桀走了,左相一黨沒有了,這塊蛋糕,我絕不會染指,你趙智想怎麼幹就怎麼幹,我楊家甚至可以讓出一部分利益,讓你趙智主導政事堂,但不能太過,過了,心中沒有了那份隱忍,對你,對我,都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趙智先前所做的那些,同樣也是一種試探。

楊氏一族,在楊道嗣的手中,發展到了頂峰,其勢力之強,大晉幾十朝皇帝當中,也屬少見。

廣元七年,李忠在安北大敗漠北胡族,李忠親率兩萬安北精銳,押送十餘萬俘虜(包括普通百姓),返回豐京。

所有人都在爲這場大勝感到興奮激動之時,楊道嗣卻是立即看穿了趙智的意圖,親筆書信,連夜派人送往蜀州的楊道安,並緊急聯繫當時正值禁軍大將的楊道臨。

也就在李忠進入威州,離豐京不足五百里之時,楊道嗣第一個有所動作,率領衆臣,以牧邊之軍,不可輕易入京爲由,力勸趙智,駁回李忠押送俘虜到豐京的建議,下詔讓其立即領軍回返安北。

楊道安也是在蜀州有所動作,上書趙智,參劾李忠,言其名爲押送俘虜,實則領兵兩萬回返豐京,圖謀不軌,同一時間,楊道安領兵三萬,逼近興元府,名爲勤王護駕,實際動機不明。

握有數萬禁軍兵權的楊道臨,領軍後退,與豐京保持百里之距,動機同樣不明。

一直到了這個時候,很多人才是反應過來,楊氏一族的這番舉動,聯想到了李忠那邊。

隨着劉桀出面附和楊道嗣,趙智最終下詔,讓李忠把俘虜留在威州,本人令兩萬安北士兵,即刻返回安北,不得繼續前行。

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楊道嗣明白了水滿則溢的道理,開始自我打壓,控制楊氏一族勢力的發展,努力保持一個平衡,一個既能自保,又不會讓趙智過度忌憚的局面。

事後,解除楊道臨的禁軍兵權,調往他地,看似是趙智的秋後算賬,實際上,沒有楊道嗣的默許與促成,楊道臨的兵權,趙智很難奪走。

從廣元七年之後,到如今的十多年,楊道嗣其實就做了兩件事,第一,減少楊氏一族族人在官場的人員數量,對內,無德之人,踢出官場,有德之人繼之,第二,主動讓出一部分權利,讓朝堂形成一種平衡,有了平衡,大家纔不會做出太過激烈的舉動,有了平衡,纔能有了顧忌,有了顧忌,大家纔能有緩和、妥協的可能。

趙智的試探,其實也很簡單,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自己手中的力量,與剛剛繼位之時,不可同日而語,有了力量,趙智自然要有所改變與有所作爲,這就必定會觸及到,甚至是損害到一些人的利益,阻力肯定很大,其中阻力最大的,會是誰?恐怕當以楊氏一族最強。

趙智並不想與楊氏一族徹底決裂,只是讓他們割讓出一部分利益與權利罷了,雙方明白了對方的意圖與心思,最終互相妥協。

楊道嗣放棄政事堂的絕對話語權,讓趙智重組政事堂,而趙智則是保留楊家的核心,吏部,人事權,楊道嗣若是致仕,吏部尚書,右相之職,還是楊家的人。

看着陷入沉思之中的父親,楊城久靜立一旁,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不知過了多久,楊道嗣從沉思中醒來,看向楊城久,笑着自嘲道道:“人老了,腦子轉不動了,一些小事,都是要想半天。”

望着父親那蒼老的面孔,楊城久鼻子一酸,低聲說道:“父親,您要保重身體。”

“我這輩子,雖有遺憾,但也夠本了,生生死死,又算得了什麼?”

楊道嗣搖了搖頭,說道:“城久,你這次述職回去之後,把都督的兼職給辭了吧,你在地方多年,善文不善武,軍政方面的事情,你並不再行,做錯了,很容易授人以柄。”

楊城久點了點頭:“父親大人說的是,孩兒回去之後,立即上書請辭。”

第五百七十六章 窮途末路(六)第二百四十章 兵權統一(四)第兩百八十三章 真實意圖第六百九十五章 生與死的較量(九)第五百九十五章 紛爭第五百一十六章 驚險(五)第三百七十七章 雪與血(二)第一百一十章 別走了,跟我混(下)第一百八十五章 隴右,新的舞臺(八)第六章 相認(上)第二百二十四章 爭鋒(六)第五十章 不要臉咋了?(上)第四百四十六章 慘敗(七)第七十一章 小有威名(二)第二百一十四章 拿錢贖命第七百五十二章 本家第六百二十四章 一年(八)第六百七十二章 突來的變局(九)第七百三十五章 最後的教導第六百一十一章 微妙第五百四十七章 威震西域(二)第五十一章 不要臉咋了?(中)第五百八十七章 統一西域(五)第四百三十九章 戰爭開始第七百七十四章 沒有選擇第三百四十六章 成家(十三)第七百八十五章 合縱與連橫(十一)第五百六十四章 威震西域(十九)第六百零五章 出其不意(二)第兩百六十二章 鐵腕鎮壓(九)第三百一十三章 莫測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婚(六)第一百零三章 圍殺(三)第八十三章 趙智心思第七百八十六章 合縱與連橫(十二)第六百二十二章 一年(六)第三百九十九章 動盪(四)第兩百七十八章 人選第一百五十章 驚濤駭浪(八)第三百七十四章 反擊第二百五十章 禍起蕭牆(二)第三百八十一章 太子(一)第六百九十二章 生與死的較量(六)第四百三十七章 送禮第五百九十七章 出兵北部第三百九十九章 動盪(四)第一百零四章 圍殺(四)第四百八十八章 心思第一百九十三章 要人第七百九十二章 合縱與連橫(十八)第六百九十八章 生與死的較量(十二)第五百四十三章 屍橫遍野(十六)第五章 被擒第二十六章 監軍判官第三百五十二章 旁擊第一百一十二章 即敵即友第一百三十六章 升官與貶職(十一)第六百五十章 回京(三)第六百三十二章 帝王心思(六)第二百五十七章 鐵腕鎮壓(四)第七百九十一章 合縱與連橫(十七)第五百零六章 死守與內變(十)第六百一十五章 國滅第四百五十五章 孤獨一擲第二百五十三章 禍起蕭牆(五)第二百二十八章 內部分化(二)第三十六章 圍困(中)第三百六十二章 多生事端(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升官與貶職(十二)第五十八章 憂心第六百三十八章 調兵第一百八十五章 隴右,新的舞臺(八)第六百二十三章 一年(七)第四百九十五章 盛極而衰第六百七十四章 突來的變局(十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升官與貶職(三)第七百四十六章 心思第五百四十八章 威震西域(三)第八百零六章 人終歸要有底線(十)第六百五十八章 落定第三十六章 圍困(中)第二十九章 將帥不和第五百四十章 屍橫遍野(十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驚濤駭浪(一)第五十一章 不要臉咋了?(中)第二百二十九章 內部分化(三)第三百五十六章 交鋒(三)第一百四十章 升官與貶職(五)第六百九十二章 生與死的較量(六)第七百八十九章 合縱與連橫(十五)第七十四章 小有威名(五)第四百一十二章 歸途(四)第六百四十二章 由來第二百零五章 匪襲(四)第一百八十九章 隴右,新的舞臺(十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遠慮第四百零八章 動盪(十三)第三百七十九章 雪與血(四)第九百九十七章 生與死的較量(十一)第三百零八章 根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