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吸納

入京三日後,前明降臣開始勸進,今天達到。

前明兵部張縉彥,崇禎詢問大臣關於南巡時他反對得最爲激烈,竭力主張皇帝堅守北京與順軍死戰;順軍兵臨城下時崇禎皇帝詢問軍情時他一問三不知,被明皇責怪時自辯說:偵騎探馬需要軍餉,兵部一文皆無所以一個偵騎也派不出;攻城時開城投降。以此諸多功績,明朝的國防部長張縉彥成功跳槽到大順,領導着幾支勸進隊伍中的一支。

在黃石前來的世界裡,張縉彥在順軍敗北後降清,逐漸與清廷離心離德,開始撰文攻擊清廷,獲罪充軍寧古塔,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裡著有《寧古塔山水記》等文章,被當時的流放犯成爲寧古塔三傑之一。

指揮禁衛軍向劉芳亮投降的大學士李建泰,崇禎皇帝任命他爲督師是指望他出自己的家財助餉擊闖。可李建泰一毛不拔,出京後專事攻掠地方百姓。此時李建泰成功的在大順朝廷中繼續當官,他上表順王,稱明軍聞風而降是順天應命,極力主張順王立刻登基。

在黃石前來的世界裡,順敗後李建泰投降清軍,不久辭官返回曲沃老家,後來散盡家財起兵抗清,兵敗後自殺身亡。

除去高官外,許多著名的才子也向大順政權投降,比如聞名京師的廣東才子張家玉,李自成知道他的名聲就親自勸降,張家玉當殿發誓向李自成和大順盡忠。離開順王后,有朋友奇怪張家玉爲啥降得這麼快,張家玉解釋道:若不投降的話,恐怕李自成會派人去廣東老家殺他的父母,忠孝不能兩全,爲父母的安危計,只好放棄對明廷的忠誠。

在黃石的世界,張家玉在順敗後逃回南方老家,散盡家財起兵抗清,兵敗重傷時投水自盡。

東林名流周鍾,此時剛剛得拜牛金星爲老師,在京師裡逢人便道:“牛老師愛我”、“牛老師知遇。”,並做勸進表稱李自成“比堯舜更多武功,較湯武尤無慚德”,以及崇禎是:“****授首,四海歸心。”

在黃石的世界,清兵入關後,數千京官皆降,周鐘不降,化妝逃出北京前去南京,上表力勸弘光朝廷不要對滿清心存幻想,竭力主張全力抗清,因爲投順一事被馬士英所殺。

在這些投順明臣發出的喧囂聲中,剛剛被赦免死罪的魏德藻剛收拾好東西準備帶着家人離京,許平打算親自去送他一程。

“大人,有這個必要嗎?”許平的左右現在已經知道許平對魏德藻的女兒毫無興趣,不明白他爲什麼要自處是非之地,因爲魏德藻在金鑾殿上喊的那一句話,已經有人說許平出言求情是貪圖美色。

“有這個必要。”現在大順肇造,有不少混亂之處,許平擔心魏德藻這樣的名人會被什麼人盯上,沒能安全離開。

因爲崇禎、周皇后和王承恩都不太好摸黑,所以李自成本來計劃狠狠收拾一批投降的明臣來證明大明是奸佞蔽朝,只是因爲許平對此持堅決反對意見所以作罷。

“桔生淮南則爲桔、生淮北則爲枳。”許平認爲大順若是能用好這些明臣,反倒更能證明大順的合法性,而且許平還是認爲在亡國問題上崇禎的責任最大,一個皇帝提拔任用的大臣有幾個貪贓無德之徒不奇怪,但個個如此就很成問題了。

帶着衛士把前明首輔安全帶出戒備森嚴的北京城門,許平把魏藻德一直送到郊外的大路上:“魏大人,恕不遠送,我們就此別過吧。”

好不容易逃得一條性命的魏藻德,一直想不明白爲什麼李自成說什麼也不肯用他,許平也沒有對他明說這是因爲順王依舊打算拿魏藻德當個奸佞典型,在必要的時候用來宣傳大順得國的正義性。

“我十歲開始唸書,專心致志二十年,”三十歲出頭就靠中狀元的魏藻德,智力、才學自然都是極好,現在他的精力、智力也都還在巔峰期,想到那些遠遠不如自己的人都還能留在大順做官,而自己卻只能黯然回鄉,魏藻德突然失聲痛哭起來:“我書念得這麼好,他們都比我差很多啊,不忠大明又不止我一個人,大家都是一樣的,爲什麼順王用他們不用我呢?我真是不甘心啊。”

許平不再搭理扶着樹痛哭失聲的魏藻德,這種事這些天他已經見得多了。

前幾天牛金星親自主持對大明降官的考試,計劃選拔一百人作爲第一批分派地方的大順官員,結果聞風前來趕考的前明官員超過兩千人,只准備了五百個座位的牛金星只得在開考前兩個時辰就下令關閉考場大門。

崇禎的兵科給事中時敏,以曉暢兵事著稱,是崇禎朝少有的精於計算軍備消耗的官員,當日他因爲過於自信所以一直等到原定開考時間前一刻才趕到考場,見大門禁閉後時敏急得不顧禮儀,在考場外拾起石頭猛砸大門,狂呼:“吾乃兵科時敏,順王不欲得天下乎?奈何棄壯士?”

幸好牛金星從好多人口中聽說過時敏的才能,就特意下令放他進來,並把他放在很靠前的位置予以考察。

發現時敏確實政務嫺熟後,牛金星立刻宣佈他會被大順留任,時敏出來後爲牛金星的慧眼識才大發感慨:“有太師輔佐,天下行將一統。”

考功司郎中劉廷諫雖然有才學、政務通達,可是已經年近花甲,牛金星審查後有些遺憾地說道:“公老矣,須白了。”

劉廷諫生怕就此不能繼續在大順做官,連忙向牛金星賭咒發誓:“太師用我則鬚子自然變黑,某未老也。”

聞言牛金星覺得劉廷諫真稱得上是老當益壯,便把他也收錄在大順頭批採用的降官之中。

李自成和劉宗敏都認爲縉紳官宦的家財,“非貪上則剝下,皆贓也。”,所以劉宗敏主張盡數抄沒了事,牛金星當然不同意,不過他一個人對付不了李自成加劉宗敏,幸好在這個問題上許平、孫可望一派也是支持他的。許平、孫可望雖然承認劉宗敏說得基本不錯,但他們都擔心追贓會導致縉紳會與大順離心,孫可望比較支持牛金星的主張,就是改變大順之前的一概免徵爲減免徵,恢復對民間的賦稅來供給大順朝廷,同時大赦天下,對發生在前明的罪行既往不咎。

李自成是不同意這樣的處理手段的,不過許平提醒他黃石尚在南方,現在遠遠稱不上高枕無憂。在黃石的威脅下,李自成勉強同意停止無限制追贓活動,許平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就是繼續執行三年免徵政策,全盤沒收皇莊、皇產以及明廷宗室的財產補貼大順國庫,同時進行有限定的追贓,那就是清查賬冊,追討前明官員在任職期間貪污的錢。

同時許平還代表顧炎武一派的勢力,向李自成推薦在開封府施行的新政,那就是政府服務有償化,最典型的就是打官司要收訴訟費,政府設法靠行政服務換取一部分收入。不過這點牛金星堅決反對,認爲這是把朝廷當成生意一樣地經營,他大概地計算了一下,覺得實行有限追贓加上沒收前明皇產能讓大順撐上一段日子,甚至撐過三年免徵期,所以說什麼也不同意許平更激進的政治改革。

此外還有南征問題,南京的明朝留守拒絕投降,準備擁立新君。對此大順勢必要進行武力征服以便儘快事先一統,一旦全國統一軍事壓力減小,牛金星就可以考慮裁軍問題來進一步降低大順的財政壓力。

送走魏藻德後,許平迅速返回北京,不久李自成還要召集羣臣討論南征問題。在趕往紫禁城的路上,許平突然又被一大羣官員攔住,爲首一人向許平進言道:“大將軍,主上欲南征,必令大將軍領兵,吾等願隨行大將軍左右啊。”

這些官員自行擋住許平的馬隊,是相當無禮的行爲,但許平的衛士們出言呵斥他們也不肯散開。

許平擺手讓衛士們不要繼續驅趕這些官員,和魏藻德一樣,這些都是讀書人,一輩子除了唸書、做官,再無其他所長,如果不讓他們當官就是斷了他們的生計,讓他們回去種地先不說會不會,恐怕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放過魏藻德、從輕追究崇禎舊官的罪責,就是許平希望能夠讓南方的士人官吏看清大順的寬容,許平希望他們看到李自成連崇禎的首輔和閣老都不窮追不捨之後,能徹底對自己的身家性命感到放心。而雖然在收稅問題上許平和牛金星有相當的分歧,但是在儘可能地利用投降官吏問題上他們倆是一致的,就算不委以重任,也要保證大部分投降官吏不至於去街邊要飯。現在天下的明朝臣子全神貫注地看着大順如何處置北京的這批降官,許平不希望處置不當以致激起南方的抵抗。

擋住許平去路的都是那些還沒能在牛金星那裡找到一席之地的降官,雖然投靠武人與幫太師做事相比明顯是邪門歪道,不過所謂“人不擇路,鬼不擇山。”,有工作總比失業強。

經許平垂詢,爲首的人名叫項煜,他的名字和當年那個名震天下的楚霸王也就是讀音上稍有差異。這個官員代表他周圍的同僚表示,他們知道自己並沒有軍中經歷,所以也不敢要求許平對他們委以什麼重任。但是不會可以學,這些人都是能夠金榜題名的士人,在這個時代能夠考中個秀才就是家鄉周邊數得上的聰明人了。如果科舉是那個時代的智商考覈的話,這些人表現出來的智商水平比大順的太師牛金星都還要高,項煜他們向許平保證他們不會可以學,無論練兵帶軍有什麼艱辛,他們都絕不敢叫苦,一定會在許平身邊努力學習,如同之前寒窗苦讀一般,爲大順的皇圖霸業盡心盡責。

許平好言安慰了這些人一番,讓他們跟着自己的一個衛士去自己家錄下名字:“若主上果然派本將南征,自然會請諸君同行。”

收下這些求職者投來的簡歷後,許平帶着衛士繼續趕往金鑾殿。

“大人,要這些書生何用?”一個衛士問道。

“反正軍中不會少了他們的衣食,不會讓他們忍飢挨餓,說不定還真有幾個有本事的話,能替大王找到人才。”許平隨口答道,將來南征之時,說不定還會需要勸降地方,這些文人也是不錯的說客和榜樣。

在許平的大將軍府報名後,項煜興高采烈地大笑起來,一副志得意滿的模樣,有幾個和他一起來的人則不像他這麼樂觀,還是覺得跟着武人混前途黯淡。甚至有人臨陣退縮,又不想留下名字而是繼續等待牛金星後續的人才招募會。

其他一些夥伴雖然也留下了名字,但他是因爲覺得很難通過牛金星的考覈進入大順中央工作,他們見項煜這樣興奮,都顯得有些不解,看上去今天項煜高興的程度甚至要超過之前他落選大順首批公務員招募會。

“大丈夫名節既不全,當立蓋世功名如管仲、魏徵可也。”項煜大聲說道。

“吾知兵事亦是不易,不過諸君與在下,俱是讀書人,而是是千里選一的上上之才,”得到一片讚歎聲後,項煜繼續說道:“只要我們拿出十年寒窗時那份堅韌,我就不信這兵法會難得高不可攀!諸君,我們一定能把兵法學好,爲大順立下不朽之功的。”

私下裡,項煜還和幾個親密夥伴說過,將來大順遲早一統天下,到時候兵戈不興、良將無用,順王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多半還是要做杯酒釋兵權的事。

不過就算大順的注意力從軍事轉向內政,但只要軍隊還在就需要有人去管理,那個時候他們這些有軍事經驗的文官想來還是會有前途的:“現在幾千京官都去擠太師的獨木橋,我們還是另闢蹊徑吧。”

第75章 突圍第505章 道義 (2)第28章 求親 (1)第363章 影響第234章 前路 (1)第211章 後事 (2)第175章 新政 (2)第258章 密謀 (2)第570章 辭職 (1)第516章 調任 (1)第110章 許州 (2)第375章 東征第473章 輪迴 (1)第423章 奸黨第16章 轉折 (1)第113章 借兵 (1)第269章 友軍 (1)第191章 抵抗 (1)第492章 前景第546章 軍歌 (1)第340章 信念第475章 逆流第104章 紛爭 (2)第237章 潛流 (2)第199章 僵持 (2)第498章 包抄第1章 序章 (1)第232章 亂局 (1)第5章 自薦 (3)第83章 脫身 (2)第244章 內憂 (1)第279章 對決 (2)第573章 返京 (2)第343章 矛盾第136章 退兵 (1)第266章 決心 (2)第19章 遲疑 (2)第381章 疑案 (1)第76章 斷後第139章 安泰 (2)第466章 寬容第116章 閱兵 (2)第231章 補充 (2)第277章 朝堂 (2)第13章 交兵 (2)第8章 冒名 (1)第471章 孿生第133章 爭奪 (2)第37章 敲打 (2)第276章 朝堂 (1)第8章 冒名 (1)第445章 倒戈第478章 官營第390章 對壘第389章 時代第239章 矛盾 (2)第239章 矛盾 (2)第246章 爭鬥 (1)第408章 坦誠第123章 壓力 (1)第409章 詔獄第427章 忠良第159章 受降 (2)第223章 善後 (2)第304章 保守 (2)第502章 義釋 (1)第276章 朝堂 (1)第144章 應對 (1)第325章 天平 (2)第78章 落敗 (1)第506章 協議 (1)第571章 辭職 (2)第584章 開始 (3)第78章 落敗 (1)第214章 潛渡 (1)第101章 鷹營 (1)第408章 坦誠第171章 攻城 (2)第153章 針對 (2)第377章 攤牌 (2)第424章 養士第104章 紛爭 (2)第509章 動搖 (2)第552章 勾心 (1)第446章 兩難第445章 倒戈第461章 矛盾第439章 召集第129章 修正 (1)第536章 攔截 (1)第80章 隱姓 (1)第573章 返京 (2)第119章 摧枯 (1)第225章 戰俘 (2)第361章 剿匪第128章 臨戰 (2)第57章 誘惑 (1)第482章 安慶第309章 等待 (1)第223章 善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