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九章 大明版人才培養計劃

治理個國家真困難,要是能像玩遊戲那麼簡單就好了——建造基地然後發展勢力,接着爆兵,最後a過去一波流,齊活。

但是實際上,治理一個國家遠不像玩遊戲那樣簡單,反而真的如同《道德經》裡面說的那樣兒,治大國,若烹小鮮。

國越大,越是如此。

在崇禎皇帝看來,大明就很大,不管是從人口還是面積來說,在崇禎十三年的時候放眼全世界,也只有這麼一個。

剩下的全是渣渣。

問題是,崇禎十三年跟2003年不一樣,甚至於連1903年都比不上。

崇禎十三年的時候沒有電報,沒有電話,沒有網絡,火車雖然被造了出來,可是行進速度比駿馬奔跑的速度要差很多,撐死了也就是跟騾子的速度差不多。

在這種情況下,不小心一些治理這個國家,真要是玩到四處烽煙的時候,自己也不用幹別的了,成天的充當救火隊員,把整個江山給徹底幹翻了重新再打一遍得了。

但是重打一遍是不可能的,大明的百姓不是npc,不會死了重置一下就滿血復活,死了就是死了。

徹底的把江山給打翻了再重來,對於崇禎皇帝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處不是?哪怕是少了一些掣肘。

所以在開局的時候大殺特殺,幹掉了建奴,穩定住局勢之後,崇禎皇帝就選擇了慢慢來。

這一次針對於科舉的變更就是第一步。

21世紀最貴的是什麼?是人才!

崇禎十三年最貴的是什麼?同樣是人才!

溫體仁已經老了,施鳳來也老了,就連剛剛在自己面前耍無賴的房壯麗,其實也已經不再年輕。

這些人就算是再能撐,再撐個十年八年的也就差不多了,就算是再撐上二十年又能如何?

該退下去的終究還是要退下去,到時候還是得換一批新人上來。

可是自己那少得可憐的歷史知識裡面,根本就沒記住幾個靠譜的官員能相信!

尤其是大明現在的面積比以前大了太多,光是遼東和奴爾幹都司這兩個地方需要的地方管,就得以千或者萬爲單位來計算,更不要說還有其他的地盤。

比如朝鮮,再小的朝鮮,那也是一個半島的地盤,上面需要的官員同樣是以千爲單位,甚至於是以萬爲單位的。

最讓人頭疼的地方就是科舉每三年一次!而且錄取的人數才區區三百人!

更重要的是,錄取了這三百人也不能直接安排到地方上當官去。

就像是崇禎皇帝嘴上總喊着我大明什麼時候缺了想當官的,但是他自己心裡也清楚,培養一個合格的官員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

起碼得在八部輪換着行走一段時間,觀察一下大佬們是怎麼玩的,學習合格後纔會下放到地方。

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這些官員們到了地方之後不會被師爺和其他小吏們左右,變成人形圖章一樣的存在。

至於說地方宗族勢力或者其他讓人糾結的問題,那就得看各個官員們自己的手腕了——從六部合格畢業後還玩不過地方勢力,死了也是活該!

但是不管怎麼說,反正缺人的問題就一直這麼存在着,而且短時間內並不是太好解決——想當官的不缺,缺的是合格的官。

要不是因爲這個原因,崇禎皇帝何至於從崇禎元年到十三年的時間裡加了五六次的恩科?

仔細想了半天之後,崇禎皇帝最終下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在社學中增加算學科目,並且增大鄉試、縣試、殿試中算學的題目比例——好歹也得從零提升到百分之十左右。

如果不是擔心大明的這些個讀書人掉鏈子太嚴重,崇禎皇帝甚至於想要增加格物科的題目進去,到最後實現進士科與明算、格物科三科合一。

聽完崇禎皇帝的想法之後,孟紹虞就是一陣蛋疼。

如果不增加算學比例,崇禎皇帝把三年科舉改成兩年,就妥妥的是自己的政績,增加了算學的比例,自己少不得要被人罵。

左右是兩面不討好。

斟酌了半晌之後,孟紹虞纔開口道:“陛下,若是現在增加了算學的比例,那崇禎十三年的春闈和秋闈?”

崇禎皇帝道:“不教而誅謂之虐也,朕也沒打算不教而誅,更不可能一點兒時間都不給我大明的學子們留下。

這樣兒吧,崇禎十三年到崇禎十七年的科舉,還是按原來的科舉規則來辦,崇禎十七年以後,考試時增加上算學的比例。

至於社學之中,先增加一些簡單的格物科內容,暫時先不用之於考試。”

崇禎十三年到崇禎十七年,一共會有三次的春諱和三次的秋闈,而時間跨度更是達到了五年。

如果說五年的時間還不能讓這些傢伙們開始學習算學,那這些讀書人也就只能說是一羣死讀書的渣渣,沒有什麼重視的必要了。

經過崇禎皇帝改造後,大明跟蟎清最大的不同就是學術風氣上面可謂是開放的一逼。

什麼理學心學都有人在研究,甚至於連黃老學說和法家學說墨家學說都已經開始冒出了頭來。

可以預見的是,這種學術開放的風氣保持下去,再現百家爭鳴的情況也不見得是什麼難事。

想了想,崇禎皇帝乾脆又吩咐道:“孟愛卿準備一下,朕有意將皇史宬中的藏書公開。”

崇禎皇帝的話一出口,不光是孟紹虞,就連郭允厚都有些激動了。

建於嘉靖年間皇史宬是什麼地方?

就跟老劉家的石渠閣一樣,皇史宬裡面存放着大明曆代皇帝的實錄、聖訓、玉碟、詔書之類的文檔,還有大量皇室搜刮而來的典籍。

很多已經絕版甚至於已經失傳的典籍,很有可能在皇史宬中找到!

這其中,就包括了嘉靖年間謄抄的《永樂大典》副本,甚至於有可能找到傳聞陪葬於永陵的正本!

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後,孟紹虞乾脆躬身道:“啓奏陛下,臣請入皇史宬內謄抄典籍!”

崇禎皇帝搖了搖頭道:“朕要的不是謄抄一份,而是所有的秘藏都謄抄一份出來,另外再印刷出來幾份。

兩京一十三省,再加上奴爾幹都司、朵甘思、烏思藏、新明島、呂宋、朝鮮等地,各地皆立書閣以存之,供天下之閱覽。”

強行按下心中的激動之後,孟紹虞卻躬身反對道:“陛下三思!”

見崇禎皇帝投過來好奇的目光,孟紹虞斟酌着道:“啓奏陛下,皇史宬中藏書繁雜,甚至於有不少屬於不傳之秘,或者涉及到了某些秘辛。

陛下一片愛民之意,公開皇室藏書給天下人閱覽原本是好事兒,但是其中的某些秘辛若是傳了出去?”

崇禎皇帝點了點頭道:“這個,朕會安排人去盯着,某些不適合現在就公開的東西肯定不會現在就公開。愛卿放心便是了。”

其實在崇禎皇帝看來,根本就沒有什麼不能對外公開的,就算是現在藏着掖着,以後也早晚會被人扒出來。

不過孟紹虞擔心的問題也沒有錯,自己前面還有那麼多的皇帝呢,這些傢伙誰身上還沒有點兒黑歷史了?

像老贏家老劉家老楊家老李家還有老趙家的那些黑歷史放出來也就算了,反正跟自己沒什麼關係,可是老朱家的呢?

前邊一十五位皇帝的黑歷史,雖然自己不太在乎,可是就這麼給放出來,未免有些不太厚道吧?

孟紹虞斟酌了半晌之後,又接着躬身道:“陛下,是不是藉着這個機會,再重新從民間收錄一些典籍?”

崇禎皇帝點頭道:“朕也有這個打算,趁着此次謄抄典籍的機會,看看民間有什麼孤本典籍一類的,都多多謄抄幾份。

等謄抄完了,原本還給其主人,副本往天下各書閣中收錄,也省得以後再出現典籍失傳一類的事兒了。”

孟紹虞更激動了。

除了自己的意見被崇禎皇帝採納之外,還因爲崇禎皇帝提出來多多謄抄典籍往天下書閣中收錄的事兒。

這是什麼?

這妥妥地的就是文治!盛世纔能有的文治!

斟酌一番後,孟紹虞又躬身道:“陛下,這書閣?”

崇禎皇帝嗯了一聲後,乾脆向王承恩吩咐道:“去找溫閣老還有來閣老,還有工部尚書薛鳳翔入宮來見朕。”

崇禎皇帝把這幾個人召進宮來是爲了什麼,郭允厚和孟紹虞用屁股想都能想得出來。

孟紹虞是無所謂,巴不得崇禎皇帝把這事兒搞的動靜再大一點兒,郭允厚則是在微微一陣蛋疼後就釋然了。

身爲大明的戶部尚書,最怕的是什麼?

別說是大明的戶部尚書了,歷朝歷代凡是跟銀子這個詞掛鉤的,就沒有誰是不怕缺錢這兩個字的!

但是自己不一樣,最難熬的也就是天啓年到崇禎初年的那一段時間,後來就很少有缺錢的時候了。

尤其是現在,國庫裡面大量的銀子就在那裡堆着,時不時的還得翻出來打理一翻才成。

別說是什麼兩京十三省再加上其他幾個地方建書閣了,就算是把這個數量再翻上幾倍,現在的國庫也支撐的起!

而且皇帝把錢花了,等他下次再琢磨着帶兵出去浪的時候,自己也有更好的理由反對了不是?

一舉兩得!

溫體仁和來宗道則是很懵逼,完全搞不明白崇禎皇帝爲什麼會把兩人跟薛鳳翔這個平時八杆子打不到的工部尚書一起召進宮中。

等聽完了孟紹虞的話後,三個還一臉懵逼的人頓時也激動了起來。

別說是大明瞭,就算是從強秦開始算起一直到故宋,誰手裡有本書不寶貝的跟什麼似的?

就連皇家也不例外,各種典籍蒐羅了不少,可是都放在皇室秘藏裡面吃灰,從來就沒有人想着把這些典籍刻印無數份後公之於天下。

自己這些人在任的時間搞成了這麼一件大事兒,後世的史書上再怎麼瞎雞兒寫,自己這些人的功勞都是無法抹去的!

哪怕是自己這些人支持着崇禎皇帝南征北戰,殺人盈野,那也改變不了自己這些人的功勞,甚至於會因此而往好了大寫特寫!

但是在冷靜下來後,溫體仁還是躬身道:“啓奏陛下,此事牽連太廣,還需要從長計議。”

崇禎皇帝點了點頭道:“一人智短,三人計長,溫愛卿和來愛卿回去後先各衆位閣臣商議一番,差不的時候再拿到大朝會上討論便是。”

告辭出宮之後,溫體仁就笑眯眯的捋着鬍子道:“本官這一生,值了啊!”

來宗道湊趣道:“輔弼天子平天下,又逢此等盛事,溫閣老當真是羨煞旁人啊!

便是我等,能得附驥尾,也是三生有幸的大喜事啊!”

笑眯眯的擺了擺手之後,溫體仁才道:“陛下一片苦心,我等千萬可不能出了岔子,幾位不如一起去內閣,好生商議一番?”

孟紹虞道:“下官求之不得!正有一個問題想要向首輔大人請教呢。”

溫體仁依舊笑眯眯的道:“孟大人有話請講。”

孟紹虞道:“我大明人口何止萬萬?然則除了我大明百姓之外,便是異族在我大明之人,也有近萬萬之數吧?”

旁邊的郭允厚開口道:“依着前番大造黃冊的結果來看,我大明百姓已近兩萬萬之數。居於大明而無大明戶籍的異族蠻子,差不多有兩三千萬之衆。

只是這大造黃冊之事非一日之功,想要徹底理順清楚,只怕還需要數月的時間才行。”

孟紹虞道:“正是如此。本官擔憂的就是這許多學問會被外族蠻子們學了去。

陛下當初曾有言道,經史一類的典籍任憑蠻子們學了去都行,唯有許多的學問,非我大明百姓不可學,不可看,凡有蠻子妄圖帶回去本國者,殺無赦。

大明以後幾十座書閣拔地而起,又如何擋住蠻子冒充我大明百姓去學習這些學問?”

溫體仁道:“老夫也隱約有些擔心,正好回到內閣後好生商量一番。”

宮中的崇禎皇帝不清楚自己手下的馬仔們正在頭疼,在收到了王承恩回報說永樂大典正本已經陪葬永陵,而嘉靖副本也抄錄不全之後,崇禎皇帝就摸着下巴上不多的鬍子頭疼了起來。

過來半晌之後,崇禎皇帝才吩咐道:“命許顯純六百里加急回京來見朕。”

ps:今天獻祭都市文《逆流完美青春》

第七百四十九章 誰不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第十七章 錦衣衛辦事,白桿兵進京第三百一十八章 崇禎小兒不過如此第六百九十五章 臉都丟光了……第三百四十四章 殺雞儆猴第七百五十八章 拆分合並第五十五章 觀刑第七十五章 噁心第一百四十六章 五行缺德溫體仁第一百八十六章 超大的京觀第一百一十九章 暗手第三十五章 朕要公審他們第一百六十六章 毛文龍的決斷第四百三十章 該怎麼辦?第六百八十四章 皇帝有些睚……第一百六十九章 日子不好過第六百四十五章 這誤會大了!第一百一十二章 華夷之三問第四百七十章 得有人背鍋才行第三十七章 築京觀第五百零五章 朕說過要殺你全家!中獎的速度加羣領獎,過期不候。第七百三十五章 去到天地的盡頭看看(4000字章第三更)第八百一十六章 立太子,嚴打第二百七十一章 原本真的有腦殘第八百零七章 滿滿的都是黑歷史第六百五十二章 吊起來抽第二百二十七章 我家主人叫崇禎第三百零七章 開科取士的建奴第八百二十七章 黃泥差點兒落褲襠第三章 朕沒有金手指?導演,換劇本!拿錯了!第五百九十六章 咱們可是一家人啊!第七百五十八章 拆分合並第一百七十二章 接着挖坑坑人第五百四十五章 他們用過的名字,是漢唐第六百一十章 是朕提不動刀了?第二百九十七章 誤會了第四百六十八章 都是自己作死第八百零四章 幸福是對比出來的第二百一十章 有錢了不起啊第四百四十九章 坑人,坑七個藩王第七百三十六章 玩狼的野人?狼人?第八百一十一章 陛下說笑了(第一更)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第三百九十一章 你,敢造反麼?第三百三十八章 城頭鏖兵誰更狠第七百六十三章 經不可輕傳第八百四十七章 真正的無組織無紀律第七百一十七章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第三更!)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二宗第二百五十二章 趙平戰三賊,高迎祥北上(4千字大章)第一百八十九章 他們不死,朕心不安!第七百五十七章 籠罩在世界幕後的黑手第三十九章 難收的商稅第九十七章 和親第五十二章 養廉第二百一十五章 貪心不足第六百零三章 廠衛給禮,夜貓子上門第六百章 朕,心中有愧啊!第六百二十四章 我拿你當朋友,你卻想坑我?第四百四十九章 坑人,坑七個藩王第三百零三章 好膽識的老鴇子第二百二十七章 我家主人叫崇禎第五百七十四章 真香!第八百一十章 天子詔至,冊封教皇!第三百八十章 大明人多的是第四百五十二章 進退維谷的兩難選擇第二百七十七章 太他孃的嚇人了第七百四十七章 兒子養偏了怎麼辦?第九十五章 挖牆角第三百七十二章 他孃的,不對勁啊第六十四章 忠奸實錄第四百一十六章 又被皇帝給坑了第五百七十九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二百九十五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三十六章 商業無國界,商人有國界!第五百零三章 請萬歲爺北狩奴爾幹(4/5)中獎的速度加羣領獎,過期不候。第五百四十三章 慫!第五百一十五章 莫臥兒,海洋第三百四十五章 給叛軍找樂子第四百四十五章 給自己找個主人第七百一十章 朕是不是太殘忍了?第四百六十三章 吐血的阿黃第八百二十三章 最好的去處是青樓第八百六十四章 我們需要孔代親王是正義的一方第一百三十四章 朝臣奮迅如霹靂第四百九十八章 連你也算計我!第三百六十四章 求個恩典去倭國第二十章 皇帝不要臉了第五十四章 銀行第二百五十二章 趙平戰三賊,高迎祥北上(4千字大章)第八百一十五章 矯枉不怕過正第五百七十二章 佛曰,我不認地獄誰入地獄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二宗第八百五十五章 沒救了,等死吧第二百八十八章 瘋子囈語大全第八百一十章 天子詔至,冊封教皇!第一百九十五章 左右都是不要臉第一百九十九章 蛋疼的黃臺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