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節 兩漢論根本

心意已定,張角的精神居然好了些。趁自己還能支撐的時候,張角抓緊時間,爲張狂從本質上介紹了一番太平道以及黃巾軍的由來和根本。

作爲一代人傑,張角的眼光自然是深刻無比,足以看透事物的本質。特別是他在經歷過天地元氣反噬的傷害以後,眼界居然能再一次拔高,將原來一心發動黃巾軍時,所染上的執念脫卻。

有這樣一位認識深刻的指導者在一旁介紹,再結合後世張狂所接受過的政治、經濟等多門學科的教育,對如今的世間形勢,張狂又有了更加本質的認識。

東漢與西漢,雖然都是劉氏做天子。可是兩朝皇帝之間的血緣,其實並沒有多少。更加根本性的區別,則是兩漢在朝廷基本國策上的差異。這種國本差異,讓兩漢在統治中所需要面對的問題大不相同。

漢高祖開國之道,全憑自身的文韜武略,一路拼殺。期間打倒的王侯,數以十計。自降服秦三世子嬰以降,高祖劉邦在一班能力過人的文臣武將輔佐下,先後誅滅各路諸侯,又擊敗了當時的世間最強者——“霸王”項羽,皇位可謂是全靠自身一手打下來的。

若從得國之正的角度來看,在張狂眼中,後世只有明太祖可以比擬。而得國越正,對皇帝的統治權威就越爲有利。如此一來,在皇位傳承中,天下人都必須共同尊奉劉氏爲天子,讓漢室朝廷的威嚴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此時,由於秦朝建立時,遷徙天下富戶於咸陽的政策,將六國的大姓豪強幾乎一掃而空。故而在西漢的前期,地方上並沒有什麼過於強大的豪強。地方官員依靠漢室朝廷的行政力量,足以輕易的將地方州郡裡,某些不太馴服的豪強家族拔除。

所以,西漢,或者稱爲前漢,因爲有着劉邦留下的“非劉氏不王”政策,最大的問題,不是壓制那些異姓官僚的野心,而是解決同姓王爵對皇位的覬覦。赫赫有名的“七國之亂”,並非唯一的例子。反倒是異姓大臣的謀反,終前漢二百年裡,都顯得極爲罕見。

順便的,若是在地方上出現了有力的豪族,州郡長官也有義務抑制豪強的發展,並對其進行有效的打壓。

但是,到了漢武帝劉徹時期,伴隨着劉徹的雄心壯志,整個大漢朝廷的格局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推恩令”的下達,讓劉姓諸侯王的力量被嚴重分割削弱,再也沒有強大到足以挑戰中央朝廷的諸侯王了。而武帝劉徹討伐匈奴人的戰爭,不但耗盡了國庫的所有財富,還讓天下小民的生存環境極度惡化。

隨着大批提供稅賦的自耕農紛紛破產,大漢的國力一度嚴重下挫,以至於武帝劉徹最後不得不下達“輪臺罪己詔”,來收拾國內的殘破局面。

伴隨着自耕農的紛紛破產,在鄉間得以倖存的,自然是家底比較殷實的大戶人家了。藉助朝廷對民家的收刮,破產農戶的土地紛紛被鄉間的豪強大戶所兼併。由此一來,在秦末漢初,被始皇帝攜破滅六國之威順帶拔除,而大傷元氣的地方豪強,終於藉機重新崛起。

受到財政問題困擾的武帝劉徹,雖然也想要對這些地方豪強打壓一番,最終卻爲了支撐朝廷的運轉,不得不選擇公開向豪強大戶們出售爵位,以籌措維持朝廷運作所需要的錢財。這種由於面臨朝廷破產而做出的決定,終於埋下了導致前漢滅亡、後漢光復的種子。

如此情形,維持到西漢末年。由於王莽篡位,又遇到各種天災**,天下盜賊蜂起,拉開了亂世的序幕。天下豪強大族經過了百餘年的發展,再次強盛起來。藉着這次大亂,豪強們紛紛修建塢堡,聚攏私兵,或主動、或被動的參與到這次天下決定歸屬的紛爭。

光武帝劉秀的崛起,便是藉助有力豪強的結果。由於劉秀身邊的親信大將都爲豪強出身,當他中興大漢,建都雒陽以後,朝廷對豪強大族的態度,自然由抑制變成了放任。

光武帝是個聰明人,當然知道這樣做的弊端。然而,他以“度田”1之策略一試探,發現豪強大族的勢力已經再難抑制。爲了新建立的東漢政權的安全,劉秀只得默認了豪強們的特權,不再試圖壓制。

連皇帝都奈何他們不得,如此一來,天下間的豪強大族,便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勢頭。以至於作爲官員補充階級的士人,幾乎大半都出自各路豪強大族。

豪強大族在朝廷中的勢力越來越大,則漢家天子的權柄便開始縮水。歷任漢家天子當然不肯容忍這種臣強主弱的局面,自然要想方設法重新奪回權柄。

爲了試圖強化自己對朝廷的控制,以便於和朝中的豪強世家大族爭奪權柄,歷任漢朝天子都不得不扶植外戚和宦官來充當打手,爲自己衝鋒陷陣。

以外戚與宦官自身的實力,當然算不上有多強大。然而,天下豪強世家那麼多,自然不可能都是一條心。爲了壓倒其他的豪強世家,讓自己的子弟更多的入朝爲官,分享朝堂權柄,豪強之間也存在着激烈的相互傾碾。

爲了自家的私利,一些勢弱的豪強,便投靠到外戚與宦官一方,通過打擊其餘豪強,爲己方的上升鋪路。如此一來,那些入朝爲官的士人,便分成了好幾個不同的派系。有投靠外戚的,有依附宦官的,也有嚴守獨立性的,以及堅定反對宦官、外戚的。

由於十多年前的“黨錮之禍”,目前的漢室朝廷中,並沒有多少反對宦官一派的官員。而由於大部分豪強大族,對宦官一系或明或暗的抵制,宦官一派只能夠在中央朝廷裡呼風喚雨,並不能真正把握幾處郡縣地方。

結果,目前在大漢朝廷裡最爲龐大的一股勢力,居然變成了以汝南袁氏和弘農楊氏爲代表的中立士族派系。這一派系在朝廷中的立場,從來不會完全明確。他們既不會與皇帝正面對抗,也不會明確對被貶斥的黨人一脈進行打擊。

因爲對各方關係處理的好,中立士族派系不但被天子和宦官一派倚重,擔負起治國的重任,而且也被潛伏的黨人們視爲可以聯手的同盟,在天下士人中威信不低。可以說,無論是哪一派上臺執政,都需要這些盤踞着從朝廷中央到地方郡縣的官吏幫助,才能夠有效的治理國家。

當然,汝南袁氏和弘農楊氏之所以可以逍遙的做着中立派,是因爲宦官一系和反對宦官一系勢力相差並不懸殊的結果。如果一方被徹底的打垮了,那勝利的一方便會毫不客氣的對汝南袁氏一派下手。

爲此,這一派需要在朝野中始終保有兩個相互敵對的勢力。哪一方勢弱,他們便會暗中支持這一方。

太平道之所以能夠在過去的十多年中發展迅速,與中立士人派系的暗中支持是分不開的。要不然,就算張角實力再高,畢竟只是一介布衣。別的不說,朝廷只要下一道旨意,宣佈太平道是所謂的“淫祀”2,就可以讓天下郡縣大吏取締太平道的公開活動了。

可是,當太平道一朝發動了震動天下的“黃巾大起義”之後,意識到黃巾軍所具備的強大破壞力,中立士人派系立刻感受到對自身的威脅,極爲果斷的確定了全力鎮壓黃巾軍起義的策略。

若是袁氏楊氏他們能夠不改變暗中支持的立場,張角對張狂感慨着說道,只怕黃巾軍早就進入雒陽城,完成“清君側,中興大漢”的目標了。

從張角口中親自說出來的黃巾軍終極目標,讓張狂真正感到有些意外。張狂之前對此就有些猜測,卻覺得相當的古怪和不可思議。但是,既然張角都親口承認了這一點,張狂只覺得整個黃巾軍的浴血奮戰,一下子變得相當的無謂。

“內外俱起,八州併發”的百萬人級別起義,最終的目標居然不是改朝換代,而是爲了匡扶漢室,實現大漢的再次中興?

這是張狂自從穿越以來,所聽到過的最大笑話。可惜,在確定了這一目標的真實性以後,張狂哪裡能夠笑得出來呢?

當然,由於形勢的發展,黃巾軍目前不再是以中興大漢爲目標了。他們現在,只是爲了自身的生存而戰。張狂心中暗自推測,只怕張角的傷勢如此迅速的惡化,也是由於他最初目標已經不可能實現,從而導致的心病?

ps:1度田:東漢初年光武帝爲加強封建國家對土地與勞動力的控制,增加政府租稅與賦役收入而採取的政策。具體來說,就是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此一政策引起豪強地主的普遍不滿,“郡國大姓及兵長羣盜,處處並起”。迫於壓力,光武帝在平息了這一次動亂以後,放鬆了度田的尺度。度田令由此淪爲形式。

2淫祀,指不合禮制的祭祀,不當祭的祭祀,妄濫之祭。簡而言之,就是沒有被國家認可的廟宇祭祀宗教等等。

第21節 烽火遍地起(三)第71節 袁術累三軍第31節 張楊思太原第37節 何爲萬人敵?第52節 內廷見尚書第92節 細分狐與豺(下)第2節 名族遭毒手第27節 司隸又交兵(上)第95節 兩軍鬥智勇(上)第46節 何爲千金子?第66節 大旗力可扶第27節 決勝制萬騎(三)第10節 躊躇黃河岸(中)第30節 宮掖藏殺機(下)第2節 名族遭毒手第4節 兗州名士劫(下)第27節 華雄戰不休(上)第43節 談判無二意第31節 何進立少帝第4節 遊俠探可疑(下)第8節 戰炁耀三軍第45節 大刀斬虜敵(中)第9節 智士款款析(三)第1節 梟雄報新仇第33節 客來意帶殤第32節 兩敗未俱傷!第26節 白馬悠悠突(下)第52節 白波現故人第16節 虎士癡未成(下)第3節 需勝方由己(上)第五 卷終·是非成敗轉頭空第41節 白波起亂戰(五)第58節 趙氏有佳麗第39節 白波起亂戰(三)第34節 郭太託大事(下)第36節 相逢是冤家第43節 談判無二意第29節 顏良意且猶(上)第8節 小人偏遇吉第44節 勝負難明言第32節 天師登神壇第1節 冥冥我是誰?第56節 董卓大起兵第11節 北騎若入口(上)第61節 料中是良驥第47節 越河襲糧道第16節 虎士癡未成(下)第49節 公曹當覆滅(上)第38節 小錘可獲“獐”第43節 徐州變數起第58節 貳臣動干戈(下)第71節 袁術累三軍第57節 本初終隕落(上)第57節 短弓對強弩第1節 縱敗無降意(上)第62節 無忌思好逑(上)第35節 張狂行暗計(上)第57節 本初終隕落(上)第39節 武夫做干城第50節 自當順人意(四)第23節 回春有良方第49節 自當順人意(三)第11節 兩軍窺匈奴(五)第1節 縱敗無降意(上)第33節 敵前徐緩動第45節 孰能橫刀立?第58節 趙氏有佳麗第33節 郭太託大事(上)第28節 華雄戰不休(下)第35節 眭固獻大郡第20節 苦肉收軍心第22節 復仇起草莽(四)第32節 天師登神壇第100章 張亦難躲過第1節 梟雄報新仇第56節 李郭功皆高第16節 一城獨臨危第34節 金毛現獅王?第3節 兗州名士劫(上)第15節 樂進破陣弩(上)第37節 白波起亂戰(一)第46節 何得識天機(六)第13節 浴血豪強間(中)第4節 劉虞心在帝第15節 三英戰呂布(四)第22節 二帥意自平(下)第49節 陷地終有計(五)第60節 王庭選良馬第79節 料敵暫爲停第1節 冥冥我是誰?第24節 萬軍無主將第9節 冀土奇襲諧(一)第25節 決勝制萬騎(一)第19節 伏擊成笑柄第9節 冀州一人故第54節 迴天因無意(五)第81節 智者細細思第43節 歡宴隱殺機(下)第72節 董卓終不存第54節 斷腕且避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