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華夏不可分割

拔都一邊高呼血債血償,一邊看着拖雷,心中有了一絲感動。

朮赤一系諸王本來就和拖雷一系關係良好,現在拖雷說出這話,無疑是讓朮赤一系更加歸心了。

說實話,拖雷有表演的成分在裡面,拔都也很清楚,不過他們兩個人都知道,這裡面其實是不乏真情實意的。

拔都爲人本來就十分的重情義,而拖雷很像鐵木真,鐵木真本來也是一個十分看重情義的人,所以雖然他們之間摻雜了一些其他東西,但是情義卻是不少。

所以拔都毫不猶豫,就帶着諸王開始整頓兵馬,然後隨着拖雷,開始進攻窩闊臺的部族。

窩闊臺的部族由於在突襲大唐,圍攻岳家軍時死了不少,本來面對拖雷的大軍就有一些支持不住,本來朮赤死了,拖雷還鬆了一口氣,但是他沒想到,拔都居然來了。

拔都絕對是一個極其優秀的將軍,他打起仗來,簡直是勢如破竹。

拔都在草原上的威望本來就十分的高,再加上哲別,拖雷,四傑等人的名氣,拖雷一方再次進攻簡直就是如虎添翼。

朮赤一系諸王如同猛虎一般,將窩闊臺和察合臺的騎兵防線撕得粉碎,一天的時間,他們就推進了上百里,若不是都是騎兵,這種推進速度,窩闊臺簡直可以算得上潰敗了。

不過,他離潰敗,恐怕也不遠了,拔都帶領着朮赤一系諸王到來以後,就算是現在深受拖雷信任的哲別,也沒辦法再放水了。

現在的哲別,反而想盡快的弄死窩闊臺和察合臺,因爲當初,他們兩個可是自己幫忙才逃出去的,要是被拖雷知道了……

當然,哲別的事情做得很乾淨,並沒有留下什麼手尾,不過哲別還是想,把自己的手尾徹底清除乾淨的,也就是,殺了他們!

因此現在的哲別絲毫沒有放水的意思,他反而帶着自己的部族衝在最前面,和朮赤一系諸王,對着那些部族,揮起了自己的屠刀。

草原向來都是弱肉強食的,每一個被攻下的部族,高於車輪的男子,皆殺!女人則是成爲了生育工具。

事實上,草原上的女人適應力還是極強的,服從強者,也是他們的天性或者說常態。

當初鐵木真的妻子也被人搶走了,若是他妻子不聽話,會活下來,並且生下血脈未知的朮赤?想想都不可能。

殘陽如血,哲別冷臉看着一個部落被屠殺完畢後,望向西南方,那裡,是窩闊臺和察合臺的所在,他相信,很快,他就可以親手把他們兩個人宰掉,然後,在蒙古帝國中,再進一步!

哲別臉上泛起一絲微笑,他相信,那一天,並不會太遙遠。

此刻,東海,流求(臺灣)。

早在春秋時期,臺灣就被我們的先輩稱爲“島夷”。

先秦時,稱臺灣爲“瀛洲”,秦滅漢興,稱臺灣爲“東瀛”。

三國時,又稱臺灣爲“夷洲”,隋唐至宋朝時,稱臺灣爲“流求”。

元朝時,又稱臺灣爲“琉球”,明朝初葉,稱臺灣爲“東番”;商船橫渡海峽時,習慣上以臺灣北部高山爲辨別方向的標記,因山勢如罩雞之籠,故又稱“雞籠”。

明朝中葉,臺灣又有了“大灣”、“大員”、“臺員”之稱

福建沿海人民又稱之爲“埋冤”,因爲在開發臺灣過程中,不少大陸人民或遇風浪葬身魚腹,或水土不服客死他鄉,“其狀其慘,故以‘埋冤’名之”。

以上四個名稱與閩南土語“臺灣”的讀音相同,故稱之。

明朝萬曆年間,因臺灣“地形如彎弓,浮海如平臺”,遂稱之爲“臺灣”。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鄭成功打敗了盤踞臺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次年改臺灣爲“東都”。後來,其子鄭經又改“東都”爲“東寧”,而西方殖民者一度稱臺灣爲“福摩薩”。

在古老的中國出現國家機器時,就把中國劃分爲九州管理,記載這一史實的是中國最早的史書之一《尚書·禹貢篇》。

九州中的揚州管轄範圍北至淮河,東面至海,書中的“島夷卉服”就是指臺灣,“島夷”,就是臺灣的第一個名稱。

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臺灣府志》中表示,夏商時期的揚州包括臺灣。

《前漢書·地理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在會稽海外有“東人”,分爲20餘國,“以歲時來獻見”;後來許多學者認爲“東”應該指的就是臺灣。

在《後漢書·東夷列傳》中,更是把臺灣分爲三部分,“東”即爲北臺灣,“夷州”爲中颱灣,“澶州”爲南臺灣。

《三國志》中談及在孫權黃龍二年(230年)派軍隊出海遠征夷洲。不少學者認爲“夷洲”就是臺灣。

三國東吳臨海郡太守沈瑩可以稱之爲最早的臺灣學者,在他的《臨海水土誌》對當時被稱爲“夷洲”的臺灣情況有着專門記載,只是此書已經流失,主要內容記載在《太平御覽》之中。

從所記內容來看,這是當時最完整的關於臺灣的文字資料。

通過《臨海水土誌》,使得遠離臺灣海峽的許多內地人,知道了儘管是有限的、但是極爲難得的臺灣的具體情況。

頗有大志的隋煬帝,施政並無多少值得誇耀的紀錄,但對外對內征戰卻有特殊的喜好,當然也對早有前朝前代所關注的臺灣起兵。

據《隋書·東夷傳》所載,隋煬帝曾於大業六年(610年)發動遠征琉求之戰。

“琉求”是何處?歷來爭議較大,但絕大部分學者都認爲“琉求”即爲臺灣,而非日本琉球。

不管如何,隋代對臺灣已經相當瞭解。

在《宋史·外國列傳》中則明確記載,琉求國在泉州之東,有海島稱“澎湖”,煙火相望。

趙汝適的《諸蕃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當然所記內容並不是太詳細。

作者寫了如此多的記載,只爲了證明了一件事情,臺灣,是中國的!

第四百零九章 太極殿燈火永不熄第二百七十六章 西內苑練兵第二百零九章 未談先崩第三百五十六章 臥薪嚐膽第四百一十五章 攻城第四百零八章 女人多真麻煩……第四章 成吉思汗第二百九十八章 草原將亂第二百六十章 拔刀相向第二百四十八章 武媚第一百五十五章 塵封的往事第一百九十九章 交手第一百四十二章 孤女第三百八十九章 宋滅第二百七十一章 風雪交加第三百八十八章 破東京第四百二十五章 顏真卿,李白,高力士第七十章 長樂入侯府第一百五十四章 岷里拉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唐海軍之精華第一百三十章 殺戮結束第八十二章 圍三闕一第二百七十三章 天子之怒第一百二十八章 治療與猜測第三百零四章 逼位第三百一十六章 老朽第七十八章 城破第十一章 馬上弓弦疾第三百九十一章 血海深仇第二百一十一章 權利制衡第三百八十七章 爲血仇,秦懷道求戰第一百八十七章 挑撥離間第三百五十六章 臥薪嚐膽謹記汶川地震十年第二百二十五章 盯上武則天第四十五章 倒拽九牛第二百八十三章 四件事(求訂閱,要餓死了)第四百二十章 王者末路第二百章 將軍百戰死第二百七十五章 三族朝覲第三百五十六章 臥薪嚐膽關於第三百六十一章第一百三十六章 局勢第三百三十四章 神秘的玩意第一百四十八章 墜海第三百五十九章 高力士歸第一百二十九章 黑夜中的殺戮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唐海軍之精華第二百八十六章 蒼狼子孫第六章 演員第二百三十三章 衆臣一心第一百二十五章 說佛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唐海軍之精華第三百六十章 教育興國第一百七十二章 宴請第六十章 找到了第三百四十六章 長安四年第四百二十三章 代價第五十五章 詩鬼與藥王第一百二十八章 治療與猜測第三百五十七章 殘酷的培養第二百二十八章 欲擒故縱第三百四十六章 長安四年第一百三十章 殺戮結束第五十四章 交易第四百二十章 王者末路第一百九十章 儀禮·士昏禮第一百七十四章 重回長安第六十八章 火樹銀花第二百一十章 靈均靈玉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港第三百三十七章 與朱棣談判第四百三十七章 太子之位第一章 穿越錯亂時空第二十章 安敬思第三百四十七章 黃河之水天上來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之情第一百五十七章 軍營第三十九章 不良帥第三百九十二章 草原風雲再起第三百九十七章 帶他回家第一百三十章 殺戮結束第一百八十六章 入東宮第一百零九章 帝國之南第二百六十六章 向死而生第四百零二章 凱撒瀕死第一百零三章 脊樑第三十五章 麻辣小龍蝦第三章 秒殺第三百四十二章 血脈的延續第一百五十一章 佈局第一百八十九章 彈劾第八十三章 繼續攻城第五十章 秀才科第四十七章 入宮第四百三十八章 破雒邑第三百一十章 思子第八十六章 之後第十九章 與薛仁貴的“恐怖”對話第二百九十五章 屠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