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殿試

此次恩科,由姬長安親自監察,主考官爲應國公武信,也就是武則天的父親擔任。

此次,姬長安還開了殿試之風,並且規定,諸子百家學子,皆可在學院的舉薦下參加科舉考試,因此,這次的考試規模比上一次起碼要大三四倍。

姬長安對於科舉制度,做了一些改變。

在姬長安看來,一個帝國,如果武風不盛,那麼軍隊定然羸弱,所以,一個帝國的高層,必須有武夫的存在,不然的話,軍隊招人,就沒那麼容易了。

所以姬長安必須要削弱科舉制度,讓更多的人去參軍,去戰場上博取功名利祿,建功立業,而不是死讀書,然後參加科舉,入朝爲官。

文武雙全,這將成爲三品以上大員的標準,不是硬性要求,但是起碼得有一大半人,武能上馬拉弓領兵,文能下馬提筆理政。

爲了實現這個目標,姬長安決定了一件事情……科舉擴招。

在姬長安看來,科舉大概就和大學差不多,前世大學生多值錢啊!但是擴招以後,呵呵。

同理,科舉擴招,考上的人越多,科舉就越不值錢了,想出頭,要不去地方,做出成績,要不就去參軍,如果兩個都不想選擇,那就只能在家裡混吃等死了。

帝國不可能無意義的擴大官員階級,畢竟要是冗官,問題就大了。

當然,姬長安此舉也並不是毫無意義的,帝國確實是需要更多的官員。

帝國未來的擴張,是需要大量的官員去穩定地方的,明國那些被大唐打下來的土地,現在可是還是在軍管中,將來必定是要大量的官員去管理的。

想獲得更多的官員,擴招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這次的科舉,會讓很多人驚喜不已,那些本來可能考不上,無法金榜題名的,將成爲帝國的一份子,爲帝國的戰爭機器,免去後顧之憂。

科舉一連考了五天,一個月的時間纔出成績。

十一月一日,晴,天剛矇矇亮,姬長安就召開了朝會。

這是姬長安罕見的上早朝,因爲今天,要舉行殿試。

歷史上的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唐高宗親自在大殿上開科取士,由皇帝親自監考選拔人才,是科舉史上第一次“殿試”,此次殿試規模不大。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即將稱帝,她親自主持考試,各地精英雲集洛陽,考生有上萬人之多,連續考了幾天。這次殿試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資治通鑑》乾脆抹殺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試,稱殿試是武則天開創的。

但成書更早的《舊唐書》記錄了唐高宗的這次殿試:(顯慶)四年春二月乙亥,上親策試舉人,凡九百人,惟郭待封、張九齡五人居上第,令待詔弘文館,隨仗供奉。(《舊唐書·高宗本紀》)

也就是說,唐高宗在殿試中只取了五人,讓他們居上第,然後進入弘文館。

很顯然,姬長安不會這麼做,但是他也不知道歷史上的唐代的殿試是一個什麼章程,因爲唐代殿試並不是常例,皇帝可以開,也可以不開,全憑心情,所以姬長安也只能憑心情了。

姬長安把殿試名次分爲三甲。

一甲三人,稱狀元、榜眼和探花,賜秀才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之所以是秀才及第,而不是進士及第,那是因爲,大唐秀才科是高於進士科的,如果是進士及第,別人反而會不習慣。

按道理,一甲三人,殿試後就應該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他進士,按殿試、朝考名次,分別授以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職。

由於殿試在大唐是第一次,所以姬長安基本上都參照了明清時期的方法。

試前須複試,複試畢,應殿試。

殿試只考策問,應試者自黎明入,歷經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

制策題目,務策一道,題長二、三百字,所詢一二事;此次策問內容由姬長安親自出題,題目爲二。

一題爲:“古人識貴精通,學重兼博。不有激發,何以相求?三禮何篇可刪?三傳何者可廢?墨氏非樂,其禮何以?儒家委命,此言當乎?彼天女、天孫,不知何物?彼日兄、月姊,弟妹是誰?駔儈與傖奴寧分?一純將二精何說?孤竹之君何姓?新城老婦何名?棘竹出自何方?毒銅產於何國?何鄉無水可飲?何地臥冰而溫?何人恩信過於田橫?何人壯勇等於關羽?何人鑿坯而遁?何人終日掃門?無淺近之不爲,悉說。”

另外一題比較簡單,爲:“論天下大勢。”

殿試只一天,日暮交卷,經受卷、掌卷、彌封等官收存。

至閱卷日,分交讀卷官八人,每人一桌,輪流傳閱,各加“○”、“△”、“\\”、“1”、“×”五種記號,得“○”最多者爲佳卷,而後就所有卷中,選○最多的十本進呈皇帝,欽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爲狀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稱“秀才及第”。

二甲若干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一,稱“進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稱傳臚。

三甲若干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後由填榜官填寫發榜。

一甲三人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二、三甲進士如欲授職入官,還要在保和殿再經朝考次,綜合前後考試成績,擇優入翰林院爲庶吉士,即俗稱的“點翰林”,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職。

不過姬長安並不準備那麼做,因爲這次恩科,姬長安並不是爲了填補朝堂上的什麼空缺,而是爲了被征服的那些土地,所以,所有人都要外放。

從清晨,到日暮,殿試終於完畢,上千名學子,離開了皇宮,等待發榜日的到來。

次日,閱卷便開始了,姬長安親自坐鎮,也一起閱卷,等他看到一個名叫方清的人所寫之策問時,他輕輕的“噫!”了一聲。

第三百七十一章 雙喜臨門第四百四十五章 一切的真相與,龍第二百九十四章 大爭之世,強存弱亡第五十章 秀才科第二百七十三章 天子之怒第二百三十二章 帝路無礙第二百七十一章 風雪交加第三百三十八章 謝南賦死(感謝宋子雅和書友160……打賞)第四百零九章 太極殿燈火永不熄第二百二十七章 神秘石頭第一百一十四章 十字坡第二十五章 暮鼓晨鐘第三百零三章 帝王循法第六十八章 火樹銀花第一百六十九章 同根相煎急(求訂閱,要窮死了)第一百三十九章 南鬥第二百七十八章 怒殺多爾袞(求訂閱)第八十五章 決生死第一百八十九章 彈劾第二百三十七章 南境異動第二百七十三章 天子之怒第三百六十四章 西征碩果第四百一十八章 走投無路的凱撒第一百七十二章 宴請第七十章 長樂入侯府第四十三章 李世民第四百三十五章 九龍塔第八十五章 決生死第三百七十九章 背叛?還是愛國?第六章 演員第七十五章 東征第一百四十二章 孤女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勢已定第一百九十章 儀禮·士昏禮第五十三章 求娶第一百六十四章 虎和狐第一百六十四章 虎和狐第一百三十章 殺戮結束第三百九十八章 巴爾思入長安第三百六十二章 蒸汽機車第一百四十章 世家十五第一百五十一章 佈局第二百六十六章 向死而生第三百零一章 鹽稅之貪第三百一十八章 穿越者又如何?第四百一十一章 豪賭第八章 薛仁貴第三百七十一章 雙喜臨門第三十二章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第四百四十一章 千古一帝的魄力第三十九章 不良帥第一百三十章 殺戮結束第二百八十七章 諸子學院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明寺第六十章 找到了第十一章 馬上弓弦疾第一百零六章 復仇第二百八十八章 百家思想(一)第四百二十五章 顏真卿,李白,高力士第五十六章 長樂未央第三百三十四章 神秘的玩意第九章 南北兩衙 東宮六率第五十章 秀才科第二百四十六章 死守岷里拉第二百五十四章 吃火鍋第三百四十四章 自由之學風第一百八十三章 立軍虎賁第五十八章 不殺與殺第一百八十四章 豈曰無衣第五十一章 任俠第二百五十章 卑微的來俊臣第一百九十八章 防禦第一百一十章 陷坑第一百零九章 帝國之南第二百二十六章 出頭死鳥第六十三章 夏禹鑄九鼎第七十四章 “死士”第三百三十一章 雞皮疙瘩吹上天了第三百七十五章 送人?送死第二百九十六章 墨家的不屑第一百四十二章 孤女第一百一十章 陷坑第二百七十五章 三族朝覲第四百三十六章 跨海帶來的後勤壓力第一百三十一章 效忠第四百三十二章 亞瑟的諾言第五十五章 詩鬼與藥王第六十一章 百載之密第六章 演員第二百一十一章 權利制衡剛纔是第三百一十五章第五十二章 冬獵第二百二十五章 盯上武則天第二百六十五章 視死如歸第四十七章 入宮第三百七十九章 背叛?還是愛國?第三百零三章 帝王循法第三百七十二章 幸運之神眷顧的大唐艦隊第一百三十四章 胡思亂想第三百八十八章 破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