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五 心理依力學規律而變化

宇宙之內,由離心向心兩力互相作用,才生出萬有不齊之事事物物,表面上看去,似乎參差錯亂,其實有一定不移之軌道。人與物,造物是用一種大力,同樣鼓鑄之,故人事與物理相通。離心力與向心力,二者互相爲變,所以世上有許多事,我們強之使合,他反轉相離,有時縱之使離,他雙自行結合了。瘋狂的人,想逃走的心,與禁錮的力成正比例,越禁錮得嚴,越是想逃走,有時不禁錮他,他反不想逃走了。父兄約束子弟,要明白這個道理,官吏約束百姓,也要明白這個道理。

秦政苛虐,羣盜蜂起,文景寬大,民風反轉渾樸起來,其間確有規律可尋,並非無因而至。我們手搓泥丸,是增加向心力,越搓越緊,若是緊到極點,即是向心力到了極點,再用大力搓之,泥丸立即破裂,呈一種離現象。水遇冷則收縮,是向心現象,越冷越收縮,到了攝氏四度,再加冷也呈離心現象,越冷越膨脹,可知離心向心,本是一力之變。比方我們持一針向紙刺去,愈前進距紙愈近,這是向心現象,刺破了紙,仍前進不止,即愈前進距紙愈遠,變爲離心現象,此針進行之方向,並未改變,卻會生出兩種現象。因爲凡物都有極限,水以攝氏四度爲極限,紙以紙面爲極限,過了極限,就會生反對的現象,父兄約束子弟,官吏約束百姓,須察知極限點之所在。

由上面之理推去,地球之成毀,也就可知了,地球越冷越收縮,到了極限點,呈反對現象,自行破裂,散爲飛灰,迷漫太空,現在的地球,於是告終。又由引力的作用,歷若干年,又生出新地球。我們身體上之物質,將業是要由現在這個地球介紹到新地球去的。人身體的物質,世世生生,隨力學規律旋轉,所以往古來今的人的心理,都是隨力學規律旋轉。

萬物有引力,萬物有離力,引力勝過離力,則其物存,離力勝過引力,則其物毀。目前存在之物,都是引力勝過離力的,故有萬有引力之說,其離力勝過引力之物,早已消滅,無人看見,所以萬有離力一層,無人注意。

地球是現存之物,故把地面外的東西向內部牽引,心是現存之物,故把六塵緣影向內部牽引,小兒是求生存之物,故看見外面的東西,即取來放入自己口中。人類是求生存之物,故見有利己之事,即牽引到自己身上去。天然的現象,無一不向內部牽引,地球也,心也,小兒也,人類也,將來本是要由萬有離力作用,消歸烏有的,但是未到消滅的時候,他那向內部牽引之力,無論如何,是不能除去的,宋儒去私之說,怎能辦得到?

人心之私,既不能除去,我們只好承認其私,把人類畫爲一大圈,使之各遂其私,人人能夠生存,世界才能太平。我們人類,當同心協力,把圈外之禽獸草木地球(如本書第三章丙圈)當作敵人,搜取他的寶物,與人類平分,這纔是公到極點。也可以說是私到極點。如其不然,徒向人類奪取財貨,世界是永不得太平的。

心理之變化,等於水之變化,水可以爲雲雨,爲霜露,爲冰雪,爲江湖,爲河海,時而浪靜波恬,時而崩騰澎湃,變化無方,幾於不可思議,而科學家以力學規律繩之,無不一一有軌道可循。

人的心理,不外相推相引兩種作用,自己覺得有利的事,就引之使近,自己覺得有害的事,就推之使遠。人類因爲有此心理,所以能夠相親相愛,生出種種福利;又因爲有此心理,所以會相爭相奪,生出種種慘禍。主持政教的人,當用治水之法,疏鑿與堤防二者並用。得其法,則行船舟,灌田畝,其利無窮,不得其法,則漂房舍,殺人畜,其害也無窮。宋儒不明此理,強分義理之性,氣質之性,創出天理人慾種種說法,無異於說,行船舟,灌田畝之水,其源出於天,出於理,漂房舍殺人畜之水,出於人,出於氣。我不知一部宋元明清學案中,天人理氣等字,究竟是什麼東西,只好說他迂曲難通。

我們細察己心,種種變化,都是依着力學規律走的,狂喜的時候,力線向外發展,恐懼的時候,力線向內收縮。遇意外事變,欲朝東,東方有阻,欲朝西,西方有礙,力線轉折無定,心中就呈慌亂之狀。對於某種學說,如果承認他,自必引而受之,如果否認他,自必推而去之,遇一種學說,似有理,似無理,引受不可,推去不能,就成孤疑態度。

我心推究事理,依直線進行之例,一直前進,推至甲處,理不可通,即折向乙處,又不可通,即折向丙處,此心之曲折,與流水之迂迴相似。水本是以直線進行的,雖是迂迴百折,仍不外力學規律。我們的心,也是如此。此外尚有種種現象,細究之,終不外推之引之兩種作用。有時潛心靜坐,萬緣寂滅,無推引者,亦無被推引者,如萬頃深潭,水波不興,即呈一種恬靜空明之象。此時之心,雖不顯何作用,其實千百種作用,都蘊藏在內。人之心理,與磁電相通,電氣中和的時候,毫無作用,一作用起來,其變態即不可思議。我們明白磁電的理,人的心理,就可瞭然了。

水雖是以直線進行,但把他放在器中,它就隨器異形,器方則方,器圓則圓,人的心理,也是如此。人有各種嗜慾,其所以不任意發露者,實由於有一種拘束力,把他制住。拘束力各人不同,有受法律的拘束,有受清議的拘束,有受金錢的拘束,有受父兄師長朋友的拘束,有受因果報應及聖賢學說的拘束,種種不同,只要把他心中的拘束力除去,他的嗜慾,立時呈露,如貯水之器,有了罅漏,即向外流出一般。

貪財好色之人,身臨巨禍,旁人看得清清楚楚,而本人則茫然不知。因爲他的思想感情,依直線進行公例,直線在目的物上,兩旁的事物,全不能見。譬如寒士想做官,做了官還嫌小,要做大官,做了大官,還是向前不止;袁世凱做了大總統,還想做皇帝。秦皇漢武,做了皇帝,在中國稱尊,還嫌不足,要起兵征伐四夷,四夷平服了,又要想做神仙。這就是人類嗜慾依直線進行的明證。

耶教志在救人,以博愛爲主旨,其教條是:“有人批我左頰者,並以右頰獻上。”乃新舊教之爭,釀成血戰慘禍,處置異教徒,有焚燒酷刑,竟與教旨顯背,請問這是甚麼道理?法國革命,以自由平等博愛相號召,乃竟殺人如麻,稍有反對的或形跡可疑的,即加誅戮,與所標主旨全然違反,這又是甚麼道理?我們要解釋這個理由,只好求之力學規律。耶穌、盧梭的信徒,只知追求他心中之目的物,熱情剛烈,猶如火車開足了馬力向前奔走一般,途中人畜無不被其碾斃。凡信各種主義的人,都可本此公例求之。

凡事即都有變例,如本書乙甲兩圖,是指常例而言,是指靜的現象而言,是指未加外力而言,若以變例言之,則有幫助外人攻擊其兄者,則有愛花,愛石,愛山水,而忘其身命者。語云:“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嫁二夫。”心中加了一個忠字、烈字,往往自甘殺身而不悔。又云:“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慷慨者,動的現象也,從容者,靜的現象也。中日戰爭,我國許多無名戰士,身懷炸彈,見日本坦克車來,即奔臥道上,己身與敵人同盡,彼其人既不爲利,復不爲名,而有此等舉動,其故何哉?孟子曰:“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蓋我之外,另有一物,爲其視線所注也。耶穌、盧梭信徒,求達目的,忘卻信條,吾國志士,求達目的,忘卻己身,此其間確有一定的軌道,故老子曰:“民不畏死,奈可以死懼之。”目的可以隨時轉變,其表現出來者,遂有形形色色之不同,然而終不外力學規律。我們悟得此理,纔可以處理事變,纔可以教育民衆。

人的思想感情,本是以直線進行,便表現出來,卻有許多彎彎曲曲、奇奇怪怪的狀態,其原因出於人羣衆多,力線交互錯綜,相推相引,又加以境地時時變遷,各人立足點不同,觀察點不同,所以明明是直線,轉變成曲線。例如:我們取一塊直線板,就在黑板上,用白墨順着直線板畫一線,此線當然是直線,假使畫直線之時,黑板任意移動,結果所畫之線,就成爲曲線了。我們如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運用到人事上,就可把這個道理解釋明白。

人人有一心,即人人有一力線,各力線俱向外發展,宜乎處處衝突,何以平常時,衝突之事不多見?因爲力線有種種不同:有力與力不相交的,此人做甲事,彼人做乙事,各不相涉。有力與力相消的,例如有人起心,想害某人,旋想他的本事也大,我怕敵他不過,因而中止。有力與力相合的,例如擡轎的人,舉步快慢,自然一致。有力與力相需的,例如賣布的和縫衣匠,有布無人縫,有人縫無布賣,都是不行,相需爲用,自然彼此相安。又有大力制止了小力的,例如小孩玩得正高興的時候,父母命他作某事,他心中雖是不願,仍不能不作,是父母之力把他的反對力制服了。又如交情深厚的朋友,小有違忤,能夠容忍,因爲彼此間的凝結力很大,小小衝突之力,不能表現。諸如此類,我們下細考察,即知人與人相接,力線交互錯綜,如網一般,有許多線,不惟不衝突,反是相需相成,人類能夠維繫,以生存於世界,就是這個原因。

通常的人,彼此之力相等,個個獨立,大本事人,其力大,能夠把他前後左右幾個人吸引來成一個團體,成了團體以後,由合力作用,其力更大,又向外面吸引,越吸引越大,其勢力就遍於天下。東漢黨人,明季黨人,就是這種現象。如果同時有一人,力量也大,不受他的吸引,並且把自己前後左右幾個人吸引成一團體,也是越吸引越大,就成了對峙的兩黨。宋朝王安石派的新黨,司馬光派的舊黨,是這種現象,程伊川統率的洛黨,蘇東坡統率的蜀黨,也是這種現象,現在各黨之對峙,也是這種現象。兩黨相遇,其力線之軌道,與兩人相遇一樣。凡當首領的人,貴在把內部衝突之力取消,一致對外,如其不然,他那團體,就會自行解散。有些團體,越受外界壓迫,越是堅固,有些一受壓迫,即行解體,其原因即在那當首領的人,能否統一內部力線,不關乎外力之大小。

有人說:羣衆心理,與個人心理不同,個人獨居的時候,常有明瞭的意識,正當的情感,一遇羣衆動作,身入其中,此種意識情感,即完全消失,隨衆人之動作爲動作。往往有平日溫良謙讓的人,一入羣衆之中,忽變而爲獷厲囂張,橫不依理的暴徒。又有平日柔懦卑鄙的人,一入羣衆之中,忽變而爲熱心公義,犧牲身命的志士。法人黎朋著《羣衆心理》一書,歷舉事實,認爲羣衆心理,不能以個人心理解釋之,其實不然,我們如果應用力學規律,就可把這個道理說明。

人人有一心,即人人有一力,一人之力,不敵衆人之力,羣衆動作,身入其中,我一己之力,被衆人之大力相推相蕩,不知不覺,隨同動作,以衆人的意識爲意識,衆人的情感爲情感,自己的腦筋,就完全失去自主的能力了。因爲有這個道理,所以當主帥的人,才能驅千千萬萬的平民效命疆場,當首領的人,才能指揮許多黨徒爲殺人放火的暴行。

個人獨居的時候,以自己之腦筋爲腦筋,羣衆動作,是以首領之腦筋爲腦筋。當首領的人,只要意志堅強,就可指揮如意。史稱:“李光弼入軍,號令一施,旌旗變色。”欲語說:“強將手下無弱兵”,就是這個道理。

水之變化,依力學規律而變化,吾人心理之變化,也是依力學規律而變化,每每會議場中,平靜無事,忽有一人登臺演說,慷慨激昂,漏*點立即奮發,釀成重大事變,此會議場中的衆人,猶如深潭的水一般,堤岸一崩,水即洶涌而出,漂房舍,殺人畜,勢所不免。所以我們應付羣衆暴動的方法,要取治水的方法,其法有三:(1)如系堰塘之水,則登高以避之,等他流乾了,自然無事;(2)如繫有來源之水,則設法截堵,免其橫流;(3)或疏通下游,使之向下流去。水之動作,即是力之動作,我們取治水之法,應付羣衆,斷不會錯。

兩力平衡,才能穩定,萬事萬物以平爲歸,水不平則流,物不平則鳴,資本家之對於勞工,帝國主義之對於弱小民族,不平太甚,可斷定他終歸失敗。處順利之境,心要變危,處憂危之境,又要有一種邁往之氣,使發散收縮二力保其平衡,纔不失敗。達而在上的人,態度要謙遜,窮而在下的人,志氣要高亢,不如此則不平。倘若在上又高亢,我們必說他驕傲,在下又謙遜,我們必說他卑鄙。此由我們的心,是一種力結成的,力以平爲歸,所以我們的心中,藏得有一個平字,爲衡量萬事萬物的標準,不過自己習而不察罷了。心中之力,與宇宙之力,是相通的,故我之一心,可以衡量萬物,王陽明的學說,就是從這個地方生出的。

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一第14章 致讀者諸君第29章 厚黑叢話卷六(1)第3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二第32章 厚黑叢話卷六(4)第30章 厚黑叢話卷六(2)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六 人事變化之軌道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1章 《厚黑學》導讀第2章 緒論第41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七 世界進化之軌道第8章 辦事二妙法第7章 做官六字真言第30章 厚黑叢話卷六(2)第42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八 達爾文學說之修正第42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八 達爾文學說之修正第22章 厚黑叢話卷四(1)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一 性靈與磁電第10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自序)第10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自序)第30章 厚黑叢話卷六(2)第2章 緒論第24章 厚黑叢話卷四(3)第14章 致讀者諸君第30章 厚黑叢話卷六(2)第39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五 心理依力學規律而變化第3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二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4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 我國古哲學說含有力學原理第8章 辦事二妙法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一 經濟、政治、外交三者應採用合力主義第30章 厚黑叢話卷六(2)第1章 《厚黑學》導讀第24章 厚黑叢話卷四(3)第15章 厚黑叢話卷一(1)第14章 致讀者諸君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九 克魯泡特金學說之修正第38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四 告子言性正確第5章 厚黑傳習錄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一 性靈與磁電第5章 厚黑傳習錄第28章 厚黑叢話卷五(3)第18章 厚黑叢話卷二(2)第22章 厚黑叢話卷四(1)第25章 厚黑叢話卷四(4)第16章 厚黑叢話卷一(2)第21章 厚黑叢話卷三(3)第12章 讀書三訣: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一第13章 厚黑叢話(自序)第7章 做官六字真言第22章 厚黑叢話卷四(1)第5章 厚黑傳習錄第30章 厚黑叢話卷六(2)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一 性靈與磁電第7章 做官六字真言第29章 厚黑叢話卷六(1)第42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八 達爾文學說之修正第5章 厚黑傳習錄第4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 我國古哲學說含有力學原理第3章 厚黑學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一第3章 厚黑學第28章 厚黑叢話卷五(3)第28章 厚黑叢話卷五(3)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九 克魯泡特金學說之修正第20卷 厚黑叢話卷三(2)第10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自序)第3章 厚黑學第16章 厚黑叢話卷一(2)第3章 厚黑學第38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四 告子言性正確第2章 緒論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4章 厚黑經第21章 厚黑叢話卷三(3)第9章 結論第42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八 達爾文學說之修正第10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自序)第32章 厚黑叢話卷六(4)第29章 厚黑叢話卷六(1)第39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五 心理依力學規律而變化第23章 厚黑叢話卷四(2)第24章 厚黑叢話卷四(3)第11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第8章 辦事二妙法第16章 厚黑叢話卷一(2)第15章 厚黑叢話卷一(1)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六 人事變化之軌道第14章 致讀者諸君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一 性靈與磁電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九 克魯泡特金學說之修正第23章 厚黑叢話卷四(2)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