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四 告子言性正確

人性本是無善無惡,也即是可以爲善,可以爲惡。告子的說法,任從何方面考察,都是合的。他說:“性猶湍水也。”湍水之變化,即是力之變化。我們說:“心理依力學規律而變化。”告子在二千多年以前,早用“性猶湍水也”五字把他包括盡了。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意即曰:導之以善則善,誘之以惡則惡。此等說法,即是《大學》上“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的說法。孟子之駁論,乃是一種詭辯,宋儒不悟其非,力詆告子。請問《大學》數語,與告子之說有何區別?孟子書上,有“民之秉夷,好是懿德”之語,宋儒極口稱道,作爲他們學說的根據,但是《大學》於堯舜桀紂數語下,卻續之曰:“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請問,民之天性,如果只好懿德。則桀紂率之以暴,是爲反其所好,宜乎民之不從了,今既從之,豈不成了“民之秉夷,好是惡德”?宋儒力詆告子,而於《大學》之不予駁正,豈足服人?

孟子全部學說都很精粹,獨性善二字,理論未圓滿。宋儒之偉大處,在把中國學術與印度學術溝通爲一,以釋氏之法治心,以孔氏之法治世,入世出世,打成一片,爲學術上開一新紀元,是千古不磨之功績(其詳具見拙著《中國學術之趨勢》一書)。宋儒能建此種功績,當然窺見了真理,告子所說,是顛撲不破之真理,何以反極口詆之呢?其病根在誤信孟子。宋儒何以會誤信孟子?則由韓昌黎啓之。

昌黎曰:“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這本是無稽之談。此由唐時佛教大行,有衣鉢真傳之說,我們閱《五燈會元》一書,即知昌黎所處之世,正是此說盛行時代,他是反抗佛教之人,因創此“想當然耳”的說法,意若曰:“我們儒家,也有一種衣鉢真傳。”不料宋儒信以爲真,創出道統五說,自己欲上承孟子;告子、荀子之說,與孟子異,故痛詆之。曾子是得了孔子衣鉢之人,傳之子思,轉授孟子,故《大學》之言,雖與告子相同,亦不駁正。

昌黎爲文,喜歡戛戛獨造。伊川曰:“軻之死不得其傳,似此言語,非是蹈襲前人,又非鑿空撰得,必有所見。”即曰:“非是蹈襲前人。”是爲無稽之談。既曰“必有所見”,是爲“想當然耳”。昌黎之語,連伊川都尋不出來源,宋儒道統之說,根本上發生動搖,所以創出的學說,不少破綻。

程明道立意要尋“孔子傳之孟軻”那個東西,初讀儒書,茫無所得,求之佛老幾十年,仍無所得,返而求之六經,忽然得之。請問明道

所得,究竟是甚麼東西?我們須知:“人心之構成,與地球之構成相似:地心有引力,能把泥土沙石,有形有體之物,吸收來成爲一個地球;人心也有引力,能把耳聞目睹,無形無體之物,吸收來成爲一個心。”明道出入儒釋道三教之中,不知不覺,把這三種原素吸收胸中,融會貫通,另成一種新理。是爲三教的結晶體,是最可寶貴的東西。明道不知爲創穫的至寶,反舉而歸諸孔子,在六經上尋出些詞句,加以新解,藉以發表自己所獲之新理,此爲宋學全部之真相。宋儒最大功績在此,其荊棘叢生也在此。

孟子言性善,還舉出許多證據,如孩提愛親,孺子入井,不忍釁鐘等等。宋儒則不另尋證據,徒在四書五經上尋出些詞句來研究,滿紙天理人慾,人心道心,義理之性,氣質之性等名詞,鬧得人目迷五色,不知所云。我輩讀宋元學案,明儒學案諸書,應當用披沙揀金的辦法,把他這類名詞掃蕩了,單看他內容的實質,然後他們的偉大處纔看得出來,謬誤處也纔看得出來。

孟子的性善說和荀子的性惡說,合而爲一,就合乎宇宙真理了。二說相合,即是告子性無善無不善之說。人問:孟子的學說怎能與荀子相合?我說:孟子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荀子曰:“妻子具而孝衰於親。”二人之說,豈不是一樣?孟子曰:“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據孟子所說:滿了五十歲的人,還愛慕父母,他眼睛只看見大舜一人。請問:人性的真相,究竟是怎樣?難道孟荀之說,不能相合?由此知:孟荀言性之爭點,只在善與惡的兩個形容詞上,至於人性之觀察,二人並無不同。

據宋儒的解釋,孩提愛親,是性之正,少壯好色,是形氣之私,此等說法,未免流於穿鑿。孩提愛親,非愛親也,愛其乳哺我也。孩子生下地,即交乳母撫養,則只愛乳母,不愛生母,是其明證。愛乳母與慕少艾,慕妻子,心理原是一貫,無非是爲我而已。爲我是人類天然現象,不能說他是善,也不能說他是惡,告子性無善無不善之說,最爲合理。告子曰:“食、色,性也。”孩提愛親者,食也;慕少艾、慕妻子者,色也。食、色爲人類生存所必需,求生存者,人類之天性也。故告子又曰:“生之謂性。”

告子觀察人性,既是這樣,則對於人性之處置,又當怎樣呢?告子設喻以明之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又曰:“性猶杞柳也,義猶也,以人性爲仁義,猶以杞柳爲。”告子這種說法,是很對的,人性無善無惡,也即是可以爲善,可以爲惡。譬如深潭之水,平時水波不興,看不出何種作用,從東方決一口,可以灌田畝,利行舟,從西方決一口,可以淹禾稼,漂房舍,我們從東方決口好了。又譬如一塊木頭,可製爲棍棒以打人,也可製爲碗盞以裝食物,我們製爲碗盞好了。這種說法,真可合孟荀而一之。

孟子書中,載告子言性者五:曰性猶杞柳也,曰性猶湍水也,曰性之謂性,曰食色性也,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此五者原是一貫的。朱子注食色章曰:“告子之辯屢屈,而屢變其說以求勝。”原書俱在,告子之說,始終未變,而孟子亦卒未能屈之也。朱子注杞柳章,謂告子言仁義,必待矯揉而後成,其說非是。而注公都子章,則曰:“氣質所稟,雖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雖本善,而不可以無省察矯揉之功。”忽又提出矯揉二字,豈非自變其說乎!

朱子注“生子謂性”章說道:杞柳湍水之喻,食色無善無不善之說,縱橫繆戾,紛紜舛錯,而此章之誤,乃其本根。殊不知告子言性者五,俱是一貫說下,並無所謂“縱橫繆戾,紛紜舛錯”。“生之謂性”之生字,作生存二字講。生存爲人類重心,是世界學者所公認的。告子言性,以生存二字爲出發點,由是而有“食色性也”之說,有“性無善無不善”之說,又以杞柳湍水爲喻,其說最爲精確,而宋儒反認爲根本錯誤,此朱子之失也。然朱子能認出“生之謂性”一句爲告子學說根本所在,亦不可謂非特識。

告子不知何許人,有人說是孔門之徒,我看不錯。孔子贊周易,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朱子以生字言性,可說是孔門嫡傳。孟子學說,雖與告子微異,而處處仍不脫生字,如雲:“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又云:“內無怨女,外無曠夫,於王何有?”仍以食色二字立論,竊意孟子與告子論性之異同,等於子夏子張論交之異同,其大旨要不出孔氏家法。孟子曰:“告子先我不動心。”心地隱微之際亦知之,二人交誼之深可想。其論性之爭辯,也不過朋友切磋,互相質證。宋儒有道統二字,橫亙在心,力詆告子爲異端,而自家之學說,則截去生字立論,叫婦人餓死,以殉其所謂節,叫臣子無罪受死,以殉其所謂忠,孟子有知,當心引告子爲同調,而擯程朱於門牆之外也。

宋儒崇奉儒家言,力闢釋道二家之言,在《尚書》上尋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四語,詫爲虞廷十六字心傳,遂自謂生於一千四百年以後,得不傳之學於遺經。嗣經清朝閻百詩考出,這四句是僞書,作僞者採自荀子,荀子又是引用道經之語。閻氏之說,在經學界中,算是已定了的鐵案,這十六字是宋儒學說的出發點,根本上就雜有道家和荀學的原素,反欲借孔子以排老子,借孟子以排荀子,遂無往而不支離穿鑿。朱子曰:“氣質所稟,雖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雖本善,而不可以無省察矯揉之功。”請問:所稟既有不善,尚得謂之本善乎?既本善矣,安用矯揉乎?此等說法,真可謂“縱橫繆戾,紛紜舛錯”。以視告子扼定生存二字立論,明白簡易,何啻天淵!

宋儒謂人心爲人慾,蓋指飲食男女而言,謂道心爲天理,蓋指愛親敬兄而言。朱子中庸章句序曰:“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無異於說:當小孩的時候,就是孔子也會搶母親口中糕餅;我與孺子同時,將入井,就是孔子也是隻有怵惕而無惻隱。假如不是這樣,小孩生下地即不會吸母親身上之乳,長大來,看見井就會跳下去,世界上還有人類嗎?道理本是對的,無奈已侵入荀子範圍去了。並且“人生而靜”數語,據後儒考證,是文子引老子之語,河間獻王把他採入《樂記》的。《文子》一書,有人說是僞書,但也是老氏學派中人所著,可見宋儒天理人慾之說,不但侵入告子荀子範圍,簡直是發揮老子的學說。然則宋儒錯了嗎?曰不惟莫有錯,反是宋儒是大功績。假使他們立意要將孔孟的學說與老荀告諸人融合爲一,反看不出宇宙真理,惟其極力反對老荀告諸人,而實質上乃與諸人融合爲一,才足證明老荀告諸人之學說不錯,才足證明宇宙真理實是如此。

朱子中庸章句序又曰:“必使道心常爲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主者對僕而言,道心爲主,人心爲僕;道心者爲聖爲賢之心,人心者好貨好色之心;聽命者,僕人職供奔走,惟主人之命是聽也。細繹朱子之語,等於說:我想爲聖爲賢,人心即把貨與色藏起,我想吃飯,抑或想及“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人心就把貨與色獻出來,必如此,方可曰:“道心常爲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然而未免迂曲難通矣。總之,宇宙真理,人性真相,宋儒是看清楚了的,只因要想承繼孟子道統,不得不擁護性善說。一方面要顧真理,一方面要顧孟子,以致觸處荊棘,愈解釋,愈迂曲難通。我輩厚愛宋儒,把他表面上這些渣滓掃去了,裡面的精義,自然出現。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下文孟子只駁他義外二字,於食色二字,無一語及之,可見“食色性也”之說,孟子是承認了的。他對齊宣王說道:“王如好貨,與民同之,於王何有?”“王如好色,與民同之,於王何有?”並不叫他把好貨好色之私除去,只叫他推己及人,使人人遂其好貨好色之私。後儒則不然,王陽明傳習錄曰:“無事時,將好貨好色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爲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聽着,纔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能掃除廊清。”這種說法,彷彿是:見了火會燒房子,就叫人以後看見一星之火,立即撲滅,斷絕火種,方始爲快,律以孟子學說,未免大相徑庭了。

傳習錄又載:“一友問:欲於靜坐時,將好色好貨等根逐一搜尋出來,掃除廊清,恐是剜肉做瘡否?先生正色曰:這是我醫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過了十餘年,亦還用得着,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壞我的方法。是友愧謝。少間曰:此量非你事,必吾門稍知意思者,爲此說以誤汝。在坐者悚然。”我們試思:王陽明是極有涵養的人,平日講學,任如何問難,總爲勤勤懇懇的講說,何以門人這一問,他就動氣,始終未把道理說出?又何以承認說這話的人,是稍知意思者呢?這就很值得研究了。

怵惕與惻隱,同是一物,天理與人慾,也同是一物,猶之燒房子者是火,煮飯者也是火,宋明諸儒,不明此理,把天理人慾看爲截然不同之二物。陽明能把知行二者合而爲一,能把明德親民二者合而爲一,能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五者看作一事,獨不能把天理人慾二者看作一物,這是他學說的缺點,門人這一問,正擊中他的要害,所以就動起氣來了。

究竟剜肉做瘡四字,怎樣講呢?肉喻天理,瘡喻人慾,剜肉做瘡者,誤天理爲人慾,去人慾即傷及天理也。門人的意思,即是說:“我們如果見了一星之火,即把他撲滅,自然不會有燒房子的事,請問拿甚麼東西來煮飯呢?換言之,把好貨之心連根去盡,人就不會吃飯,豈不餓死嗎?把好色之心連根去盡,就不會有男女居室之事,人類豈不滅絕嗎?”這個問法,何等利害!所以陽明無話可答,只好忿然作色。此由陽明沿襲宋儒之說,力闢告子,把“生之謂性”和“食色性也”二語,欠了體會之故。

陽明研究孟荀兩家學說,也未徹底。傳習錄載陽明之言曰:“孟子從源頭上說來,荀子從流弊上說來。”我們試拿孟子所說“怵惕惻隱”四字來研究,由怵惕而生出惻隱,怵惕是“爲我”之念,惻隱是“爲人”之念,“爲我”擴大,則爲“爲人”。怵惕是源,惻隱是流。荀子學說,從爲我二字發出,孟子學說從爲人二字發出。荀子所說,是否流弊,姑不深論,怵惕之上,是否尚有源頭,我們也不必深考,惟孟子所說惻隱二字,確非源頭。陽明說出這類話,也是由於讀孟子書,忘卻惻隱上面還有怵惕二字的原故。

傳習錄是陽明早年講學的語錄,到了晚年,他的說法,又不同了。《龍溪語錄》載,錢緒山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四語,是師門定本。王龍溪謂:“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亦即是無善無惡之意,知即是無善無惡之知,物即是無善無惡之物。”時陽明出征廣西,晚坐天泉橋上,二人因質之。陽明曰:汝中(龍溪字)所見,我久欲發,恐人信不及,徒增躐等之弊,故含蓄到今,此是傅心秘藏,顏子問道所不敢言。今既說破,亦是天機該發泄時,豈容復秘!陽明至洪都,門人三百餘人來請益,陽明曰:“吾有向上一機,久未敢發,以待諸君之自悟,近被王汝中拈出,亦是天機該發泄時。”明年廣西平,陽明歸,卒於途中。龍溪所說,即是將天理人慾打成一片,陽明直到晚年,才揭示出來。因此知:門人提出剜肉做瘡之問,陽明正色斥之,並非說他錯了,乃是恐他躐等。

錢德洪極似五祖門下之神秀,王龍溪極似慧能。德洪所說,即神秀“時時勤拂拭”之說也,所謂漸也。龍溪所說,即慧能“本來無一物”之說也,所謂頓也。陽明曰:“汝中須用德洪工夫,德洪須透汝中本旨,二子之見,止可相取,不可相病。”此頓悟漸修之說也。龍溪語靈,所講的道理,幾於六祖壇經無異。此由心性之說,惟佛氏講得最精,故王門弟子,多歸佛氏,程門高弟,如謝上蔡、楊龜山諸人,後來也歸入佛氏。佛家言性,亦謂之無善無惡,與告子之說同。宇宙真理,只要研究得徹底,彼此雖不相師,而結果是相同的。陽明雖信奉孟子性善說,卒之倡出“無善無噁心之體”之語,仍走入告子途徑。儒家爲維持門戶起見,每日“無善無惡,是爲至善”。這又流於詭辯了,然則我們何嘗不可說:“無善無惡,是爲至惡”呢?

有人難我道:告子說:“性無善無不善。”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一個言性,一個言心之體,何爲混爲一談?我說道:性即是心之體,有陽明之言可證。陽明曰:“心統性情,性心體也,情心用也,夫體用一源也。知體之所以爲用,則知用之所以爲體矣。”性即是心之體,這是陽明自己加的解釋,所以我說:陽明的說法,即是告子的說法。

吾國言性者多矣,以告子無善無不善之說最爲合理。以醫病喻之,“生之謂性”和“食色性也”二語,是病源,杞柳湍水二喻,是治療之方。孟荀楊墨申韓諸人,俱是實行療病的醫生,有喜用熱藥的,有喜用涼藥的,有喜用溫補的,藥方雖不同,用之得宜,皆可起死回生。我們平日把病源研究清楚,各種治療技術俱學會,看病情如何變,施以何種治療即是了。

治國者,首先用仁義化之,這即是使用孟子的方法,把一般人可以爲善那種天性誘導出來。善心生則噁心消,猶之治水者,疏導下游,自然不會有橫溢之患。然人之天性,又可以爲惡,萬一感化之而無效,敢於破壞一切,則用申韓之法嚴繩之,這就等於治水者之築堤防。治水者疏導與堤防二者並用,故治國者仁義與法律二者並用。孟子言性善,是勸人爲善;荀子言性惡,是勸人去惡。爲善去惡,原是一貫的事,我們會通觀之可也。

持性善說者,主張仁義化民;持性惡說者,主張法律繩民。孟子本是主張仁義化民的,但他又說道:“徒癢不足以爲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則又是仁義與法律二者並用,可見他是研究得很徹底的,不過在講學方面,想獨樹一幟,特標性善二字以示異罷了。我們讀孟子書,如果除去性善二字,再除去詆楊墨爲禽獸等語和告子論性數章,其全部學說,都粹然無疵。

世界學術,分三大支,一中國,二印度,三西洋。最初印度學術,傳入中國,與固有學術發生衝突,相推相蕩,經過了一千多年,程明道出來,把他打通爲一,以釋氏之法治心,以孔子之法治世,另成一種新學說,即所謂宋學。這是學術上一種大發明。不料這種學說,剛一成立,而流弊跟着發生,因爲明道死後,他的學說,分爲兩派,一派爲程(伊川)朱,一派爲陸王。明道早死,伊川享高壽,宋學中許多不近人情的議論,大概屬乎伊川這一派。

中國是尊崇孔子的國家,朱子發見了一個道理,不敢說是自己發見的,只好就《大學》“格物致知”四字解釋一番,說我這種說法,是爲孔門真傳。王陽明發見了一個道理,也不敢說是自己發見的,乃將《大學》“格物致知”四字加一番新解釋,說道:朱子解釋錯了,我的說法,纔是孔門真傳,所以我們研究宋明諸儒的學說,最好的辦法,是把我們所用名詞及一切術語掃蕩了,單看他的內容。如果拿淺俗的話來說,宋明諸儒的意思,都是說:凡人要想爲聖爲賢,必須先將心地弄好,必須每一動念,即自己考察,善念即存着,惡念即克去,久而久之,心中所存者,就純是善念了。關於這一層,宋明諸儒的說法,都是同的。惟是念頭之起,是善是惡,自己怎能判別呢?在程朱這一派人說道:你平居無事的時候,每遇一事,就細細研究,把道理融會貫通了,以後任一事來,你都可以分別是非善惡了。陸王這一派說道:不需那麼麻煩,你平居無事的時候,把自家的心打掃得乾乾淨淨,如明鏡一般,無纖毫渣滓,以後任一事來,自然可以分別是非善惡。這就是兩派相爭之點。在我們想來,一面把自家心地打掃得乾乾淨淨,一面把外面的事研究得清清楚楚,豈不是合程朱陸王而一之?然而兩派務必各執一詞,各不相下。此正如孟荀性善性惡之爭,於整個道理中,各截半面以立論,即成對峙之兩派,是之謂門戶之見。

孫中山先生曾說:馬克思信徒,進一步研究,發明了“生存爲歷史重心”的說法,而告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已有“生之謂性”一語,這是值得研究的。達爾文生存競爭之說,合得到告子所說“生之謂性”。達爾文學說,本莫有錯,錯在因生存競爭而倡言弱肉強食,成了無界域之競爭,已經達到生存點了,還競爭不已,馴至歐洲列強,掠奪弱小民族生存的資料,以供其無厭之慾壑。尼采則由達爾文之說更推進一步,倡超人主義,謂愛他爲奴隸道德,謂剿滅弱者爲強者天職,因而產出德皇維廉第二,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產出墨索里尼、希特勒和日本軍閥,又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推原禍始,實由達爾文對於人生欠了研究之故。假使達爾文多說一句曰:“競爭以達到生存點爲止。”何至有此種流弊?

中國之哲學家不然,告子“食色性也”的說法,孟荀都是承認了的,荀子主張限制,不用說了,孟子對於食字,只說到不飢不寒,養生喪死無憾爲止,對於色字,只說到無怨女無曠夫爲止,達到生存點,即截然止步,雖即提倡禮義,因之有“衣食足而禮義興”的說法,這是中國一貫的主張,絕莫有西洋學說的流弊。

欲世界文明,不能於西洋現行學說中求之,當於我國固有學說中求之。我國改革經濟政治,與夫一切制度,斷不能師法歐美各國。即以憲法一端而論,美國憲法,算是製得頂好的了,根本上就有問題。美國製憲之初,有說人性是善的,主張地方分權,有說人性不能完全是善,主張中央集權,兩派之爭執,經過許久,最終後一派戰勝,定爲中央集權(詳見孫中山先生民權主義),此乃政爭上之戰勝,非學理上之戰勝,豈足爲我國師法?據我們的研究,人性乃是無善無惡的,應當把地方分權與中央集權融合爲一,製出來的憲法,自地主看之,則爲地方分權,自中央看之,則爲中央集權,等於渾然的整個人性,自孟子看之,則爲性善,自荀子看之,則爲性惡。

古今中外,討論人性者,聚訟紛如,莫衷一是,惟有告子性無善無不善之說,證以印度佛氏之說,是合的。他說:“生之謂性。”律以達爾文生存競爭之說是合的,律以馬克思信徒“生存爲歷史重心”之說,也是合的。至於他說:“食色性也。”現在的人,正瘋狂一般向這二字奔去,更證明他的觀察莫有錯。我們說:“心理依力學規律而變化。”而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水之變化,即是力之變化,我們這條臆說,也逃不出他的範圍。性善性惡之爭執,是我國二千多年未曾解決之懸案,我們可下一斷語曰:告子之說是合理的。

第7章 做官六字真言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二 孟荀言性爭點第5章 厚黑傳習錄第24章 厚黑叢話卷四(3)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一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九 克魯泡特金學說之修正第31章 厚黑叢話卷六(3)第3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二第39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五 心理依力學規律而變化第37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三 宋儒言性誤點第17章 厚黑叢話卷二(1)第42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八 達爾文學說之修正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九 克魯泡特金學說之修正第3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二第26章 厚黑叢話卷五(1)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學第20卷 厚黑叢話卷三(2)第31章 厚黑叢話卷六(3)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二 孟荀言性爭點第26章 厚黑叢話卷五(1)第13章 厚黑叢話(自序)第32章 厚黑叢話卷六(4)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13章 厚黑叢話(自序)第39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五 心理依力學規律而變化第16章 厚黑叢話卷一(2)第41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七 世界進化之軌道第39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五 心理依力學規律而變化第1章 《厚黑學》導讀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14章 致讀者諸君第3章 厚黑學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二 孟荀言性爭點第17章 厚黑叢話卷二(1)第4章 厚黑經第26章 厚黑叢話卷五(1)第26章 厚黑叢話卷五(1)第17章 厚黑叢話卷二(1)第42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八 達爾文學說之修正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一 性靈與磁電第3章 厚黑學第26章 厚黑叢話卷五(1)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六 人事變化之軌道第31章 厚黑叢話卷六(3)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一 經濟、政治、外交三者應採用合力主義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二 孟荀言性爭點第30章 厚黑叢話卷六(2)第38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四 告子言性正確第5章 厚黑傳習錄第28章 厚黑叢話卷五(3)第17章 厚黑叢話卷二(1)第22章 厚黑叢話卷四(1)第19章 厚黑叢話卷三(1)第14章 致讀者諸君第8章 辦事二妙法第14章 致讀者諸君第26章 厚黑叢話卷五(1)第26章 厚黑叢話卷五(1)第22章 厚黑叢話卷四(1)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11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第18章 厚黑叢話卷二(2)第14章 致讀者諸君第38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四 告子言性正確第16章 厚黑叢話卷一(2)第25章 厚黑叢話卷四(4)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一 性靈與磁電第29章 厚黑叢話卷六(1)第1章 《厚黑學》導讀第38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四 告子言性正確第41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七 世界進化之軌道第2章 緒論第1章 《厚黑學》導讀第4章 厚黑經第3章 厚黑學第32章 厚黑叢話卷六(4)第9章 結論第20卷 厚黑叢話卷三(2)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3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二第2章 緒論第24章 厚黑叢話卷四(3)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學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23章 厚黑叢話卷四(2)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九 克魯泡特金學說之修正第21章 厚黑叢話卷三(3)第21章 厚黑叢話卷三(3)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19章 厚黑叢話卷三(1)第4章 厚黑經第15章 厚黑叢話卷一(1)第7章 做官六字真言第16章 厚黑叢話卷一(2)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學第29章 厚黑叢話卷六(1)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九 克魯泡特金學說之修正第4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 我國古哲學說含有力學原理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九 克魯泡特金學說之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