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束手小心觀浮世

“不就是杜、楊兩位宰輔主持的新法,在河南、南直隸、嶺東、江西、兩湖大力推廣,富掌院、歐陽先生和他們的門生故吏上奏章彈劾。富掌院彈劾煙溪先生‘初無遠略,惟務改作立異,罔上欺下,文言飾非,誤天下蒼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廟堂,必無安靜之理。’”

“文則先生彈劾煙溪先生是‘不達政體,專用私見,變亂舊章,誤聖上任使’,說新法是‘舍是取非,興害除利,名爲愛民,其實病民,名爲益國,其實傷國。’而且他們目標,集中在《官貸法》上。”

孫傳嗣接過李公亮的話,介紹道。

“《官貸法》以四郎、謝大人在兩浙商辦‘改稻爲桑’的基礎總結而出,目的是改‘遇貴量減市價糶,遇賤量增市價糴’的常平舊法。以見存部分省州常平、廣惠倉的一千五百萬石錢各爲本,如是糧谷,即與轉運司兌換成現錢,以現錢貸給廣大百姓民戶,有剩餘也可以貸給鎮坊郭戶。民戶貸請時,須五戶或十戶結爲一保,由上三等戶作保,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貸請夏料,五月三十日以前貸請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別於五月和十月隨二稅償還,各收息二分。”

“原本是一好事,可是河南、兩湖等州縣,地方官員強行讓百姓向官府借貸,而且隨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吏爲了邀功,額外還有名目繁多的勒索,百姓苦不堪言,逐漸成了惡法。義理派就此攻擊不止。”

“是啊,法度爲好法,卻因爲吏治崩壞。和尚嘴歪了,把好好的一部經,生生念成了壞經。”李公亮嘆息道,“煙溪先生和杜大人也知道弊端,已經着手改進。而聖上對新法支持力度也不改,直接下了中旨,以富掌院提舉杭州洞宵宮事,文則先生提舉洛陽太清宮事。再以煙溪先生兼掌翰林院,以周大人兼署國史館《周史》編撰總裁官。聖眷正隆啊,這有什麼異樣?”

聽了李公亮的問話,劉玄不急不緩地說道:“前些日子,聖上去西山例行秋獵,按例爲五日,誰知才一天就因病回宮,然後過了幾天,下旨訓斥廣安郡王,肆意妄爲、侵擾民生、屢教不改,降爵莒國公。忠順親王,國喪期間逾越守制,大不孝,降爲郡王爵。”

“難道爭嫡居然猛烈到了這個地步?”李公亮、孫傳嗣、徐天德等人不無變色道。

“我從樞密院、侍衛司聽到消息,銳衛營統領黃金標、西山營左都監修安齊等五位被密旨賜死,其餘七位流配南安、星瞻州。”

衆人不敢做聲了,這麼明顯了,瞎子都看得出來。

“這等獠賊竟敢如此膽大啊!”孫傳嗣嘆息道。

“這可是皇位大統,要是僥倖贏了,那可是一本萬利,不,是億利。”李公亮不屑道。

“這些傢伙,就算真的得逞,朝中還有這麼多重臣軍將們在,怎麼可能讓他們弒君篡位?”徐天德搖頭道。

“所以說這兩個傢伙不智。廣安郡王是個什麼貨色,大家心裡有數。這次有他在其中不知爲怪。只是忠順王也被牽連其中,就有些奇怪了。當年奪嫡時,他就被聖上視爲眼中釘,而今還不知收斂,尋死也沒有這麼尋的啊。”

“四郎的意思是其中必有隱情?”

“本朝從太祖年間,皇嗣不興。高廟先皇有三位兄弟,兩個未成年就死了,一個只是生下兩個女兒未及成年,相繼亡故,無後。仁廟先皇有兩位兄弟,一位未成年夭折,另一位就是悼隱侯,因爲壞了事,被殺絕嗣。當今聖上有四位兄弟,忠義千歲早壞了事,一門或死或流,已爲罪臣庶民。忠順王爺看樣子怕是也沒得善終,怕只有忠廉親王唯一能夠延福。而當今聖上不過四位皇子,廣安郡王先拔頭籌,最先出局,就看後面三位的了。”孫傳嗣嘆息道。

“天家就是如此,兄弟子侄終究是仇人。”劉玄也苦笑着搖頭說道,“涉及到君權,沒有任何親情和道理可講。只是我們這位聖上,還是太好面子,有些優柔寡斷了。”

“四郎爲何這般說?”

“我接到消息,這件案子是皇城司探知到的,只是忠順和廣安兩王涉案的關鍵證人,蘭汝陽和苗可欽等幾位卻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聖上不知爲何居然放了兩人一馬。仁廟先皇,仁君無疑,可遇到悼隱侯謀逆和忠義千歲壞事,下手也是極其狠厲。悼隱侯不說,滅門絕嗣,還給了惡諡,流臭青史。忠義千歲當即圈禁,沒半年就報了病故。”

“聽四郎這麼一說,聖上此舉確實有些欠妥。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聖上仁德善慈,可是在某些賊子心裡,怕是會起別樣心思。”李公亮嘆息道。

“重明所言極是,聖上原本是想,而今朝上時進派大行新法,義理派固守陳規,竭力反對。舊臣派名義上不偏不倚,實地裡暗中煽風點火,想坐收漁翁之利。要是再添一項奪嫡之患,怕羣臣心中更加動盪,所以只是稍加懲戒。可是帳不是這麼算的...”

“奪嫡成功,收效何其大?失敗了,只要手尾收拾得乾淨,不過薄懲略罰而已。收益與懲罰如此失衡,想必很多人看了這件隱而不發的大案,不引以爲戒,反而會躍躍欲試了。”

劉玄的一席話讓李公亮等人更是眉頭緊皺。

“四郎這般調兵要糧,爲的長久打下去?”

“是啊,從而今朝中局勢看來,高麗之事急不得,必須求穩。”

“四郎所慮極是。義理派和時進派兩邊算是徹底撕破臉。雖然時進派實力強勁,又得聖眷。但義理派經營多年,在世家士林中享譽甚高,有不少擁躉。加上根深蒂固的舊臣派暗中幫襯,殺傷力不小。我們援徵大事,一旦被他們揪住把柄,可能會視爲擊破時進一派的突破口。”

李公亮點頭答道。

劉玄看着自己這位頭號謀臣,卻沒有多說什麼。

第四百零三章 閒庭曲檻無餘雪金釵記後記第一百一十三章 又是一年上元節(二)第四百章 冰雪招來露砌魂(二)第三百九十一章 觸目人情但可哀(一)第四十八章 薛呆事敗立重誓(二)第三百三十三章 檄文馳騎諭幽並(一)第三百九十章 高檐曲閣映紅簾第二百三十章 桐君懸壺誰濟世(一)第四百三十二章 忽來新燕飛春岸(四)第三百八十八章 樓臺綠瓦沍琉璃(一)第四百二十四章 只當遠引過平生第三百九十一章 觸目人情但可哀(一)第一百八十六章 御前對答話國事(二)第四百三十章 忽來新燕飛春岸(二)第二百零一章 暨陽鎖關定會稽(一)第二十八章 金玉良緣化虛幻(五)第四十六章 春露樓裡救薛呆(三)第一百九十四章 三吳大案終判定第二百三十四章 老少狐狸志同道(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甌江啼曉解奇案(二)第九十三章 秋風蕭索蕭風關(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鄞江慈溪事危急(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雲起且聽錢江潮(三)第四百二十四章 只當遠引過平生第四百五十章 黃沙百戰穿金甲(一)第二百三十一章 桐君懸壺誰濟世(二)第二百七十章 吳淞河畔論財路第九十章 漠北列陣受點檢(二)第一百七十九章 觀江樓上玉壁連(一)第十四章 寧府小聚爲拜師(三)第六十七章 折桂鹿鳴明師恩第三百五十四章 同袍借問誰家子(二)第一百零四章 待罪閒置思功過第四十一章 榮寧國府暗波瀾(二)第一百九十四章 三吳大案終判定第二百一十七 春江潮水自東去(一)第一百六十七章 鄞江重霧天難明第二百六十七章 甄玉賈玉異際遇(二)第二百零三章 衆軍齊整蓄勢發第六十四章 辛丑鄉試捷報來(一)第三百一十九章 堂前簡牘紛朱黃第三百五十六章 矢交墜兮士爭先第二百三十九章 春暖水寒風似刀第二百四十六章 在泮獻功求伊祜第十四章 寧府小聚爲拜師(三)第二百二十二章 薛府私會話機密(一)第二百三十二章 桐君懸壺誰濟世(三)第三百七十七章 湖雲一片閒舒捲(二)第六十二章 撲朔迷離勘奇案引子第三百五十六章 矢交墜兮士爭先第三百三十一章 天地固將容小丑(一)第七十章 栩栩如生丹青手第四百五十一章 黃沙百戰穿金甲(二)第十章 喜逢茶樓有私會第二百一十一章 度朔仙桃逢細雨(二)第三十四章 西山馬疾弓弦響(三)第二章 關東生客至京師(二)第五十九章 寧國府裡起變故第九章 國子監裡只讀書(二)第三百一十二章 高牆春草幾番生(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忽來新燕飛春岸(三)第二百六十四章 萬里賓客自西來(一)第三百三十二章 天地固將容小丑(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又是一年上元節(一)第二百六十九章 甄玉賈玉異際遇(四)第四章 初到太學來報到(二)第四百五十二章 黃沙百戰穿金甲(三)第一百六十一章 鄞江慈溪事危急(一)第四百一十六章 黃昏獨愁著風雨(三)第三百九十七章 昔聞僧道開清淨(一)第六十四章 辛丑鄉試捷報來(一)第八章 國子監裡只讀書(一)第二百三十五章 老少狐狸志同道(二)大秦官職 三第十五章 花萼樓揚名相見歡(一)第二百七十二章 太湖風冷吟吳越(二)第三百八十六章 早歲已知世事艱(一)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地人心自省在(二)第三百八十五章 卷罷六經臥看山(二)第三百一十九章 堂前簡牘紛朱黃第九十四章 榮府雙喜皆臨門(一)第一百零三章 東華門前風雷動(三)第二十三章 王氏姐妹再重逢第三百六十章 熟聽風雨傾國顏(一)第六十八章 深秋賦詩菊黃華(一)第五十三章 寧國府裡暗刀劍第四十七章 薛呆事敗立重誓(一)第二百五十八章 甄賈寶玉會金陵(二))第二百八十六章 風捲清江暗雨來(一)第二百八十九章 鐵馬秋風鬱洲山(二)第一百三十章 江南金陵多人事第二百九十四章 明悟深藏要若無(一)第四十二章 周府壽宴聞奇案(一)第五十八章 祖制難違自從循第一百六十八章 鄞江南岸旌旗展第三十九章 賈府門裡訓弟子第一百二十八章 萬里海路波難平(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