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彈劾如雲暗殺機(二)

回到府裡,潘籍、李公亮早就等在那裡,他們也把彈劾劉玄的奏摺抄了一份,放在書桌上。

“還是這份最歹毒。這個樑鳴贊,倒有幾分眼力和心計。”劉玄把那份抄件拿了出來,潘籍和李公亮掃了一眼,點頭道。

“我們都看過了,這麼多奏摺裡就這份是暗藏殺機。”

“是啊,大部分摺子,或秉承盧首輔、魏次相等閣老意思,或是長輩們例行公事,甚至也有聖上的意思,都是意思一下而已。只是這封摺子,是想置我於死地。”

“那四郎知道這樑鳴贊是誰的人嗎?”

“榮國府政老爺正好認識他,說是做過忠順王爺側妃弟弟的老師。”

“沒錯,我打聽過了,這樑鳴贊是託了忠順王爺的舉薦才進得鴻臚寺爲寺丞的。”潘籍冷笑道。

“這忠順王還是忍不住下場了。他難道不知道這裡面的玄機嗎?不清楚四郎只不過是替聖上演這齣戲嗎?”李公亮袖着手,冷然地說道。

“他肯定知道。只不過在漠北出手之後,他已經沒法下船了,只能繼續硬撐下去了。”潘籍微眯着眼睛,一邊思量着一邊說道,“事到如今,太上皇和皇太后再過幾日就要移宮內北苑,叩闕這事總要有個結果了。想必聖上和相爺閣老都達成了默契,揪住四郎彈劾一通,雷聲大雨點下小,再給一個不大不小的處分,明詔天下,大局皆定,這事就算過去了。從此太上皇、皇太后安居內北苑,聖上獨掌乾坤。這忠順王偏偏要趁機搗亂,攪混這潭水。他是心有不甘呢?還是另有想法?”

“另有想法?什麼想法?王太尉和四郎去漠北點檢九邊兵馬,軍機班、五軍都督府和諸軍鎮皆按詔行事,表明了態度。少數跳樑小醜亂事,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把他們的小心思和狐狸尾巴都露出來了,得不償失。現在到了這個地步,他忠順王還有什麼想法?”

“淳之,重明,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

“什麼問題?”

“忠順王真的很暴戾乖張嗎?”

“四郎爲何這麼說?”

“我從賈府回來的路上,一直在琢磨忠順王這個人。這一位其他的暫且不說,但對當今聖上的秉性脾氣的熟悉,只怕要遠在我等外臣之上。”

聽到這裡,潘籍和李公亮眼睛不由一亮。

“四郎說得沒錯!”李公亮急匆匆地搶着開口道,“從太上皇繼嗣大寶後,幾位王爺的奪嫡之爭,明裡暗裡就沒斷過。當初忠義王爺呼聲最高,最被看好。當初已經是遙領京兆府尹,離儲君之位就差遙領上將軍兼五軍大都督了。突然一夜之間就壞了事,爲何壞事,被誰給壞的,至今是個迷。後來忠順王爺跟當今聖上又爭了好幾年,甚至不落下風。如此看來,忠順王爺應該對聖上了解頗深。”

“四郎,你的意思是忠順王已經琢磨出聖上下一步的動作,提前佈局了,唆使樑鳴贊下此毒手,或是在佈局,又或是在轉移我等視線?”潘籍轉向劉玄問道。

“我想恐怕是的。”劉玄點頭道,“淳之、重明,你們猜猜,聖上收回權柄,下一步會做什麼?”

“清理虧空積欠!”

“整頓吏治勳爵!”

潘籍和李公亮異口同聲地答道,但說的答案卻不一樣。兩人聽完對方的答案後,都瞪着對方,各不服氣。

“哈哈,你們猜得都對。”

“那總得有個主次前後吧。我看當然是清理虧空積欠了,國庫現在都沒錢了,沒錢什麼都做不好。”

“當然是整頓吏治,打壓勳爵世家了。不如此,虧空和積欠能乖乖地補上嗎?”

潘籍和李公亮還在那裡擡槓,互相擠兌。

“爲什麼這兩件事不合作一件來做?”劉玄慢悠悠地問道。

潘籍和李公亮聽了後一愣,隨即仰首大笑起來。

“是我等想茬了,這本來就是互爲表裡,合二爲一的事情,我們還非得將其分開。”潘籍搖着頭笑道。

“是的啊,積欠最多的是勳爵世家,虧空的官吏也跟勳爵世家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藉着清理積欠虧空一事,完全可以整頓吏治,徹底打壓勳爵世家,兩件事做成一件。”李公亮點頭道,“還是四郎比我們高明。”

“如果忠順王爺猜中當今聖上下一步的心思,又爲何走樑鳴贊這一步棋呢?莫非他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表面上要對付的是四郎你,實際上是煙溪先生?”潘籍遲疑地問道。

“沒錯,煙溪先生不僅是我的恩師,在遼陽這些年,名義上是‘交地方安置’,加以軟禁,但因爲家父的庇護,不僅可以開學院收弟子,更能刊行文章,廣交天下士子。名聲更甚往日。盯着我打,再把家父揪出來,那麼煙溪先生自然就被拖帶出來了。史書上哪次謀逆是沒有謀臣軍師的?”劉玄笑着說道。

“忠順王想必是猜到聖上要起用煙溪先生去整頓吏治,故而想先斬一翼。只是這樑鳴贊奏摺寫得陰險,會不會讓聖上生疑有了忌心?”李公亮陰沉着臉問道。

“原本看到前半截,我也是被嚇得出了一身冷汗,但是看到後半截,說我劉家興平號大肆斂財,這才舒了一口氣。他是不知道,旁人都以爲我興平號賺得金山銀海,實際上五成進了聖上的內庫,兩成孝敬了太上皇和皇太后,兩成肥了宮裡的諸位內相和公公們。我們劉家能落個一成已經不錯了。這些都是有賬目可查,且司內庫和幾位內相有派駐掌櫃或管事在興平商號,往來支出清清楚楚。”

聽到這裡,潘籍和李公亮都輕鬆地舒了一口氣。

潘籍笑道,“想必聖上看到前半截,還有些動心思,可看到後半截,估計是心思全無了。樑鳴贊那半截費盡心思想出來的妙筆,卻是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沒錯。而且我也琢磨出來了,太上皇和皇太后跟忠順王並不完全站在一起的。”

正當劉玄和潘籍聞之大笑時,徐天德在門口稟告道:“四郎,福伯來報,徐文禎徐公子、明國維明公子、虞文彬虞公子、孫傳嗣孫大人,相約來了府上,還有一位宋恪元宋博士中午就來過了,這會子又來了。另有沈自省沈大人,李桂芳李大人,盧介瞻盧大人等十幾位大人遣人投了帖子來,說明日想過府來拜訪一二。”

劉玄不由欣慰地說道:“患難見真情,我這幾位朋友沒有白交。我去迎迎他們。他們來的也正好,幫忙參謀下,我這請罪摺子怎麼寫。對了,三姐和姐夫呢?”

“四郎,福伯說了,中午時分接到消息後,三娘子就去了幾家世交府上,找那幾位誥命打聽消息去了。丘姑爺去了他的幾位世交叔伯那裡打聽消息去了,都叮囑叫四郎務必沉住氣,等他們晚上回來再說。”

“我一時貪功孟浪,倒是叫他們操心了。”劉玄嘆了口氣道。

第二百九十一章 樓船夜雪熊津鎮(二)第二百八十章 榮禧國府添喜事(二)第三百五十四章 同袍借問誰家子(二)第六章 榮府榮華百生相(二)第七十一章 糊塗奇案牽朝局第三百五十五章 旌蔽日兮敵若雲第三百九十七章 昔聞僧道開清淨(一)第三章 初到太學來報到(一)第一百一十六章 白山之遠憂其君(一)第三十五章 西山馬疾弓弦響(四)第一百七十二章 妖僧狐心行詭事(一)第五章 榮府榮華百生相(一)第三百六十一章 熟聽風雨傾國顏(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繁花暗影半山堂(一)第四十九章 清虛觀裡蘸事忙(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鄞江慈溪事危急(二)第三百四十三章 洪州輕舟連夜至第二百一十二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一)第二百一十六章 便勝卻人間無數(二)第五十章 清虛觀裡蘸事忙(二)第四百三十二章 忽來新燕飛春岸(四)第一百七十一章 戰後點驗有玄機第三百八十五章 卷罷六經臥看山(二)第四百二十章 尋仙問丹白雲間第二百二十九章 京師三吳千機牽(二)第二百二十四章 薛府私會話機密(三)第四百二十一章 曲肱飲水亦欣然(一)第一百三十一章 東南形勝吳都會(一)第二百七十二章 太湖風冷吟吳越(二)第三百二十一章 冶金韞玉忌輕沽(一)第四十二章 周府壽宴聞奇案(一)第一百二十四章 萬里海路波難平(二)第二百九十七章 明悟深藏要若無(四)第四百二十九章 忽來新燕飛春岸(一)第一百一十八章 白山之遠憂其君(三)第一百九十五章 三吳鼙鼓連聲來(一)第六十七章 折桂鹿鳴明師恩第二十七章 金玉良緣化虛幻(四)第二百六十七章 甄玉賈玉異際遇(二)第三百七十六章 湖雲一片閒舒捲(一)第十二章 寧府小聚爲拜師(一)第二百八十六章 風捲清江暗雨來(一)第三百九十九章 冰雪招來露砌魂(一)第四百零六章 奮向青門學種瓜(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戰後點驗有玄機第二百三十九章 春暖水寒風似刀第三百四十七章 春衫已換麴塵羅(二)第二百一十四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三)第十五章 花萼樓揚名相見歡(一)第四百四十四章 倚翠偎紅情最奇金釵記後記第二百三十八章 猶嫌五更雞鳴早第十七章 花萼樓揚名相見歡(三)第二百一十一章 度朔仙桃逢細雨(二)第二百七十章 吳淞河畔論財路第一百二十一章 廟堂之高思其民(三)第二百三十三章 桐君懸壺誰濟世(四)第十章 喜逢茶樓有私會第二百四十九章 灼灼其華之子歸(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甌江啼曉解奇案(三)第四百五十八章 誰知重見楚江濱(一)第一百五十五章 紫薇舍人當望衡(一)第一百七十一章 戰後點驗有玄機第四百三十七章 粟無人饋方差快(一)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朝京華看瓊花(一)第四百三十八章 粟無人饋方差快(二)第三十九章 賈府門裡訓弟子第四百三十四章 白玉堂前春解舞第四百二十三章 飄零已是無顏色第二百零二章 暨陽鎖關定會稽(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北新關裡揚威武(二)第三百五十五章 旌蔽日兮敵若雲第一百一十八章 白山之遠憂其君(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雲起且聽錢江潮(一)第三百五十三章 同袍借問誰家子(一)第四百三十三章 五百年前事總知第三百二十四章 乾坤成壞一浮漚第九十八章 成均館裡風波惡(二)第五十四章 太學年考有蹊蹺(一)第三百二十五章 君故不見九州悲(一)第二十五章 金玉良緣化虛幻(二)第四十八章 薛呆事敗立重誓(二)第三百三十五章 檄文馳騎諭幽並(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東南形勝吳都會(五)第二百三十六章 翁婿閒話無東西(一)第五十二章 奉國府裡話機要第一百七十六章 金陵城裡糊塗案(一)第二百一十四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三)第二百一十九章 狀元轉做伐柯人(一)第二百七十一章 太湖風冷吟吳越(一)第六十四章 辛丑鄉試捷報來(一)第三百五十八章 一事無成兩鬢霜(一)第四百五十一章 黃沙百戰穿金甲(二)第二十九章 金玉良緣化虛幻(六)第四十一章 榮寧國府暗波瀾(二)第七十五章 東寧軍帥京述職(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萬里海路波難平(四)第二百一十八章 春江潮水自東去(二)第四百三十六章 蜂團蝶陣委芳塵(二)第三百一十四章 世味年來薄似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