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三章 錦州(一)

山縣有朋的態度得到了大部份人的贊同,當然這也和他的身份有關,他可是開始明治維新局面以來,所剰無幾的重臣之一。

隨後日本又和英國舉行了協商,英國也再次向日本保證,一定會向華東政府施壓,阻止華東政府參戰,而且如果華東政府真的和俄國聯手來對付日本,那麼英國將履行【英日同盟】的條約,出兵參戰,幫助日本。

得到了英國的承諾之後,日本政府也終於安下心來,於是定下了這次談判的基調,既不是協商也不是建議,而是正式的要求。當然,日本還是不想現在就和華東政府徹底翻臉,因此還像再做一點最後的努力,願意向華東政府承諾,在戰爭結束之後會保障中國的利益,甚致可以和華東政府簽定協議,保證在戰爭結束以後的6個月時間裡,撤出東北,將佔領地區移交給華東政府。

當然日本的目地只是希望穩住華東政府,反正打完仗以後再說,被日本佔領的地方,那有那麼容易就拱手讓出的道理,隨便找個什麼理由都可以賴過去的。

不過這種把戲當然騙不了穿越者,在舊時空裡,他們見過太多比翻書還快的翻臉,什麼條約、協議,說撕就撕、說退就退,所謂的“契約精神”本質是就是“棄約精神”,自身的實力纔是維護條約的最好方法,沒有實力的條約就是一張擦屁紙。因此華東政府當即就拒絕了日本的要求,堅持是否參戰,將由華東政府根據自己對局勢的判斷決定,不會因日本的態度而改變。而對日本提出的承諾和簽定協議,華東政府的回覆是除非日本現在將旅順交給華東政府管理,表示誠意,華東政府才能相信日本。

這個要求顯然是日本不能接受的,這不僅僅是因爲旅順是日本損兵拆將,幾乎是靠用人命堆才攻下來的,而且在以後的戰爭中,旅順也是日本的一個重要運輸節點,儘管日本可以通過朝鮮半島運送物資,但這時的朝鮮交通十分落後,物資橫穿朝鮮半島,全靠人馱馬運,而旅順是中東鐵路的南線端點,物資下船之後可以直接上火車運送到遼陽、瀋陽等地,可以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這樣一個重要的戰略日本當然是不可能讓給華東政府,由其是在這個時候。

談判的結果自然是不歡而散,雙方本來就不牢固的合作也就此破裂,當然這個結果也早在日本內閣的預料之中,因此到日本政府對於雙方破裂到也並不在意,當然少了華東政府提供物資確實給日本帶來了一定的麻煩,但也不會影響到整個東北地區的局勢,而且有英國的保證也讓日本頗有些有恃無恐,認爲華東政府最多也只是在口頭上說幾句,未必敢真的出兵參戰。

果然小村壽太郎離開青島,英國駐青島領事歐文馬上約見李三傑,表達了英國政府對遠東局勢的關切態度,認爲日俄之間的戰爭己經進入尾聲,遠東地區將要恢復和平,希望華東政府不要介入戰爭,使地區局勢又複雜化,這樣會影響到英國的利益。當然英國也承諾,在戰爭結束之後,會維護中國的利益,並十分坦誠的表示,英國也不會希望日本在戰後強大起來。

不過英國的態度同樣也不能讓華東政府接受,因此怎麼懟日本的詞令,原封不動的送給了英國。但英國也和日本一樣,對華東政府的態度並不感到意外,並且堅信在英國施壓之後,華東政府一定會慎重行事。

只是日本、英國都沒有相到,就在三天以後,華東政府就和俄國正式簽定了【交付錦州議定】,俄國正式將錦州交付給華東政府。

其實在和日本、英國糾結的時候,華東政府一直都在和俄國保持着協商,不過俄國似乎比華東政府更急,在談判中幾乎沒有設置任何障礙,唯一的條件就是華東政府只能在錦州進駐3000士兵,華東政府接受了這個要求之後,雙方就達成了共識。

俄國急着把華東政府拉進東北這個棋局,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爲這時俄國國內己經亂起來了。

日俄戰爭打了一年,俄國連連敗陣,損兵拆將,丟城失地,雖然俄國國內的上層社會仍然過着醉生夢死的日子,但對中下層社會來說,卻造成了極大的衝擊,一些知識份子,小資產階級對沙皇政府失去了信心,而且戰爭對俄國的社會經濟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物價上漲,大量中小工廠倒閉,民衆失業或是實際收入大幅下降,巨大的社會危機正在醞釀當中。

1904年12月,一位叫加邦的神父,組織位於聖彼得堡的普梯洛夫鋼鐵廠的工人舉行罷工,向工廠提出了包括撤銷解僱決定、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設立工會、託兒所、、最低工資線、改善衛生條件等要求。但這些要求遭到了廠方的強硬拒絕,並威脅參加罷工的工人,如果不復工,工廠將重新招募新工人。

見罷工無法取得成果,於是加邦神父決定擴大罷工的規模。這位神父雖然是一名宗教人員,但同時也是一位社會活動家,熱衷於扶貧救濟事業,並且持社會改良主義態度,在1902年還組織成立了貧民互助會,又稱加邦協會,這時加邦協會己有萬餘成員,11個分會,在俄國有不小的影響力。

於是在1月18日,共有陸家工廠近25000人加入了罷工行列。聖彼得堡各界認同罷工的民衆不斷增加,而且俄國的各黨派組織紛紛發聲行動,張貼標語口號,發表演說,呼應罷工,不過這時罷工行動已漸漸脫離了非政治運動軌道,加邦神父更進一步提出了召開制憲會議、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生命財產、停止對日戰爭等政治要求。

1月20日,參加罷工的工廠達到382間,人數達15萬,聖彼得堡的治安急速惡化,同時爆發了大量的暴力、搶砸、打燒事件,整個聖彼得堡城陷入了癱瘓狀態。沙皇尼古拉二世也不敢留在聖彼得堡裡,於1905年1月8日帶領着家人移居到聖彼得堡市南部的皇村,以躲開是非之地。而俄國政府則發出警告:一旦局勢不穩將動用強硬手段。並且迅速調倮了1.5萬軍隊和5千警察部署在市內各重要場所以應對不測。

而局勢不以沙皇的逃避而改變,反而進一步的惡化,1月22日,加邦神父組織前往冬宮的請願遊行,向沙皇遞交請願書,以表達勞工階層與社會底層人民的困苦,與遭受到的欺壓,請求沙皇進行社會改革與終止日俄戰爭,並期望不要有超時的工作與合理的待遇。

最終加邦神父帶領的遊行隊伍約3萬人,雖然在沿途和警察發生了十數起小衝突,並且有人員傷亡,但總體還在可控的範圍內。而隊伍到達冬宮之後,人越來越多,到下午的時候達到了20餘萬,由於這時尼古拉二世還在皇村,因此無人出面接收請願書,更無人出面安撫人羣,人們的情緒也越來越激動,而守衛冬宮的士兵也越來越緊張。

下午1點30分,軍隊來到冬宮廣場,意圖驅散人羣,但人羣不願離開;2點鐘時,三聲軍號響起,軍隊向人羣開槍射擊,騎兵隊則衝向人羣,揮舞着馬刀驅趕人羣;而在託羅伊斯基橋,納爾瓦凱旋門、尼古拉橋、海軍部等地守衛的士兵也開槍射擊,民衆在驚慌中逃亡而爭相推擠,大量的人員被打死、踩死或擠死,一直到下午5點,人羣才被完全驅散。而聖彼得堡家家緊鎖門戶,無人出門,街上只有三三兩兩的大學生和工人在救助傷員和搬運死者。

1月22日是星期天,因此這一事件被稱爲“流血的星期天”。事情發生之後,官方宣稱傷亡人數爲96人死333人受傷,也有宣稱死亡人數超過4000人,不過一般估計,傷亡人數應在1000人左右。

當然,到了這個時候追究具體的人數己沒有意義了,畢竟現在己經進入了現代社會,因此動用軍隊槍殺本國人民肯定不會是好事,對於正處於對日戰爭中的俄國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流血的星期天”很快從聖彼得堡傳播開來,釀成一場波及全國的大風暴。無數地主莊園被燒燬,無數的工廠機器被砸爛,除了罷工、示威遊行之外,在芬蘭、波蘭、高加索等地區甚至爆發了民族起義,國家甚致出現分裂的危機。

而且俄國在國際上本來就一向沒有什麼好名聲,因此“流血的星期天” 傳開之後,各國政府都強烈抨擊俄國的殘暴行爲,媒體報紙更是對俄國口誅筆伐,巴黎的證券交易所甚致拒絕發行俄國債券,己購買的也紛紛退單,讓俄國外交上十分被動。德國、奧匈帝國甚致開始計劃,如果俄國真的發生內亂,將準備出兵干涉,當然是要趁火打劫。

俄國政府自然也知道現在的局勢危機,而要化解危機只有兩條路,而且也都和遠東戰場有關,一是儘快在戰場上取得勝利,用勝利來提高政府的威望,獲得民衆的支持,但誰都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二太平洋艦隊至少還要3、4個月才能到達遠東,而陸軍能夠守住奉天就不錯了,根本無力向日本發動進攻,因此指望用勝利來化解危機,是絕對指望不上的。

另一條路就是以比較體面的形式結束戰爭,那怕是暫時停戰也行,但問題就難在“體面”兩個字,日本是絕對不可能讓俄國體面的結束戰爭。因此這個時候,把華東政府拉進遠東這個大棋局,就十分重要了。

第二六零章 根據地(二)第四十四章 錦州之戰(二)第九十七章 巡視(二)第六八零章 結束戰爭(一)第七一九章 上海談判(六)第五八二章 張作霖歸附(上)第六零三章 西安之行(三)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一一五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一)第二四七章 天誅(四)第五三八章 聯合軍演(三)第六五九章 遠東遠征軍(六)第五八三章 張作霖歸附(下)第四一六章 遼河之戰(二)第五三八章 袁世凱復出(下)第三六三章 媒體(一)第五九八章 濟南衆態(七)第二七二章 陰島(三)第二三三章 作戰計劃(一)第五六五章 美國(八)第六五一章 撤僑(三)第六二五章 登陸日本(七)第一零七章 造艦(二)第四五三章 新聞發佈(二)第一四二章 北倉之戰第五零五章 清廷招撫(二)第五三五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六)第二四四章 第一家族(三)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三三一章 李鴻章來訪(八)第三二八章 李鴻章來訪(五)第一八八章 德國海軍戰略(六)第五四七章 土地改革(二)第五十三章 上海新區(六)第五三四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五)第二三二章 訪日艦隊(三)第四一九章 遼河之戰(五)第二三四章 作戰計劃(二)第七十六章 規劃(二)第二九九章 告密(上)第三十三章 市長上任(五)第一六一章 日本的訪問(四)第四三四章 進京(一)第七零六章 求和(十三)第一零七章 考查(四)第三三五章 李鴻章來訪(十二)第三零八章 備戰(二)第一二五章 秋收行動(十四)第六九二章 再度出擊(三)第十一章 五年規劃(二)第六百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下)第一二六章 秋收行動(十五)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第四四六章 外交斡旋(三)第五四五章 鎮南浦登陸(五)第四三零章 戰爭再啓(一)第十章 接管濟南(三)第九十七章 天津租界(四)第一九七 日本的算盤第三十六章 圈孑第二九八章 脅迫(三)第二一一章 奇襲庫倫(五)第三六一章 大戰之前(八)第三八五章 足球比賽(六)第四十二章 造艦計劃(六)第二十九章 出兵(二)第六零六章 西安之行(六)第二五二章 八國聯軍分裂(下)第二十九章 市長上任(一)第一百章 天津租界(七)第二十七章 錦州告急(六)第一八二 開平煤礦(下)第五一二章 清廷招撫(九)第一章 撤僑艦隊第五零四章 清廷出兵(四)第二四三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六)第六一四章 朝見風波(六)第四四一章 遼陽之戰(三)第三九四章 全面開戰(三)第五五七章 接受談判(九)第一二五章 天津會議第五二八章 攻佔哈爾濱(三)第一九一章 訪問英法(二)第三四八章 上海警戒(一)第三七六章 上海(四)第九十二章 天津戰役(五)第六十六章 艦上見聞(下)第一九七章 巴達維亞(五)第一四七章 北倉之戰(六)第四十一章 敘舊(下)第四五一章 外交斡旋(八)第一六三章 外交之爭(上)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一三四章 外調(八)第二三二章 訪日艦隊(三)第二五一章 創業(四)第二七二章 陰島(三)第一一八章 秋收行動(七)第十五章 接管濟南(八)第三三八章 工業成就(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