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零章 投資考察(一)

參加了新艦下水的儀式,又參觀了造船廠,上海工商代表團才正式開啓了這次青島的考察之行。而華東政府首先安排他們考察的是中華銀行。

其實這個安排讓許多商人感覺到有些意外,因爲都以爲海外華人會安排他們參觀其他的工廠,誰也沒有想到第一站會是銀行。

當然在這個時候中國商人對銀行也並不陌生,因爲淸廷被打開國門以來,各國爲了方便在中國的商業活動,均在中國設了銀行。而且由於外國銀行的資金雄厚,經營規範,而且商業信用頗高,同時也不受清廷的政策的影響,因此也逐漸獲得了中國人的信任,大多數中國商人都己習慣將錢存入銀行裡,甚致是達官貴人也都喜歡將自己的錢存在銀行裡,這樣可以確保安全。最典型的就是慶親王,將自己多年貪腐積攢下來的1000餘萬兩白銀分別存入多家外國銀行裡。

其實清廷也逐漸意識到了銀行的重要性,因此在1897年,由盛宣懷主持成立第一家商辦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總部設在上海。應該說在通商銀行成立之初,清廷還是相應重現的,授予通商銀行發行銀元、銀兩兩種鈔票的特權,並且還可以代收庫銀,因此剛一成立時,業務就極一時之盛,在全國各大行省,均先後設立分行。

但庚子囯變期間,八國聯軍先後洗劫了北京、天津兩個重要的分行,將數千萬兩庫存的白銀洗劫一空,使通商銀行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等庚子國變結束之後,業務漸告不振,先後關閉了多家分行,己不復當年之盛了。因此中國的金融業依舊由外國的銀行把持。

不過外國銀行的實力雖然雄厚,但也存在普及程度不高的缺點,因爲外國銀行主要是依靠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而成立,基本都分佈在設爲通商口岸的城市裡,而沒有設爲通商口岸的城市,一般都不會開設,這也就造成了相當的侷限性。而且在庚子國變結束以後,外國銀行在華東政府的管轄區內的業務發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礙。

銀行是現代社會中,經濟活動中重要的金融機構。更是關係到國家的金融安全與穩定,穿越者是來自金融業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當然知道金融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更不會在金融上受制於人,成立的中華銀行就是一個重要的措施,而且還發行了新貨幣,進一步規範金融市場。

另外還充份利用行政手段,來扶植中華銀行的發展,首先就所有政府投資的企業、工廠,還有個人創業的穿越者,全部都在中華銀行裡開戶,大宗資金交易都通過銀行轉帳來完成,而在政府的帶動下,一些天津、青島的商人也都在中華銀行裡開戶,而且很快商人們就發現了這種模式的方便,不用攜帶大量的貨幣,交易既安全又有保障,因爲有銀行的交易記錄,想不認帳也沒有用,因此現在中華銀行己經吸引了大量的民間資金進入。

當然銀行光是吸引資金還是不行的,因爲銀行的收入主要是通過貸款或投資完成,因此下一步中華銀行主要定充份開展貸款業務。不過隨着華東政府的經濟發展,個人創業的穿越者越來越多,另外還有不少本土商人都有意投資實業,貸款業務還是有相當的保障的,同時華東政府還將投資興建多個工廠項目,投資機會也有大把。

而在發展中華銀行的同時,華東政府也不忘打壓國外銀行,畢竟完全靠公平市場競爭,中華銀行就算是能夠爭得過,也必將損失重大的利益,因此直接使用行政手段是成本最低的辦法,當然華東政府稱爲規範金融市場,首先嚴格審查國外銀行的註冊資金,稅務、同時制定銀行法規,統一利率,這樣就禁止國外銀行通過高利息吸收資金,用低利息發展貸款。

這一組連環組合拳下來,國外銀行果然都業務大跌,除了少數幾家大銀行還能夠免力支撐以外,其餘的銀行都紛紛關門停業,撤出華東政府的範圍。結果華東政府就這樣基本控制了自己的金融,現在山東10府、2州中,己在10個府都開設了分行,而天津分行早在初建時就開了。因此可以在山東各地都通過銀行來進行現金的交易,這樣可以極的方便了商人們,保障資金安全。

華東政府帶領上海工商團參觀了青島的中華銀行總部,這裡是按照舊時空的銀行樣式裝飾,寬闊整潔的大堂,大理石鋪設的櫃檯,上面用透明玻璃分成兩半,可以看到裡面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而且不同的業務,在不同的區域辦理,大堂裡還設有供客戶休息的座椅、茶水,並且還有叫號業務,來辦理業務的人都是井然有序,絲毫不亂。而且銀行的工作人員都是統一制服,看起來整齊如一,這一切都讓衆商人們看得稱歎不己。

有不少商人還湊到櫃檯前,隔着玻璃向裡張望,只見在櫃檯後面收銀的,都是清一色的年輕女子,髮髻挽起,身穿一件深藍色的貼身制服,下身穿一條過膝的短裙,到是顯得另有一番風彩。而且每人一張大長桌,並且沒有抽屜,所有票據,銀錢、帳本均在桌面上,點錢計鈔也都是當着客戶的面完成,可以做到了完全公開透明,也避免收銀人員作弊。

在這個時代,由於缺少監控設備,因此銀行防止工作人員作弊,是一個相當大的難題,由其是在清廷,監守自盜的情況更是嚴重,就連戶部的銀庫都被失盜過。而收銀人員是最容易作弊的一個環節,穿越者爲了防止收銀人員作弊,也是花費了一番心思,全公開收銀只是第一層防線;而第二層防線就是統一制服,其實收銀人員毎天要更換全套的衣服,工作制服是沒口袋的,因此也就不能挾帶銀錢;而第三層防線則是技術手,毎天扎財,收銀人員下班以後,要將全天收到的銀錢、票據進行分別統計,只有做到錢票一致,才能通過檢查。有了這三道防線,防止收銀人員作弊這一塊,基本沒有太大問題。而其他的環節,如統計、押運、入庫、支取等等,也都設有嚴格的檢查制度,基本可以杜絕監守自盜現像。

工商團在大堂裡轉了一圈之後,來到中華銀行的大會議室裡,由銀行穿越者向他們詳細介紹了中華銀行的發展情況、業務範圍、管理制度、運營流程、經營模式等等,並且還特意說明,中華銀行馬上就要在上海開設分行,因此如果上海有商人在山東或天津投資,只要在中華銀行裡開戶,就可以直接在上海匯款到山東,而不用攜帶重金,遠渡重洋來到青島。

當然跨地區的銀行轉帳交易,是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續費,但這和攜帶重金所冒的風險相比,這筆費用還是相當划算的,因爲攜帶重金出行,不僅有另有一筆運費,而且還要僱請保鏢,這筆費用絕不比跨地區交易的手續費低。因此對商人們來說,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這對商人們來說,當然是一個好消息,不少商人也都露出了興奮的目光,因爲確其有一批商人有意在山東投資,中華銀行如果在上海成立分行,將可以大大的降低投資的成本,而一些持觀望態度的商人也都在紛紛考慮,重新評估在山東投資的風險和收益時,銀行的因素要佔到多少。

接下來還專門向商人們介紹了中華銀行發行的貨幣樣式,以及和白銀及其他幾種主要貨幣的比值。

其實華東政府自行發行貨幣的事情,商人們基本都知道,應該說這對商人來說又是一個利好消息,因爲統一的貨幣是經濟交易中的一個重要條件,每個商人以前都曾爲流通中的白銀質量參差不齊而苦惱過,白銀成色的辯識、折色,重新鑄造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因此所有的商人其實都希望朝廷能夠統一貨幣,這樣做生意也就方便多了。

以前中國通商銀行發行過銀元、銀兩兩種鈔票,但發行量太小,難以全面普及使用,這個時代的中國人對紙幣的信任度普遍不高,而且在庚子國變之後,通商銀行的元氣大傷,商人對它的信任度自然就更底了。但中華銀行發行的貨幣是以銀幣爲主,紙幣的面額小,只是作爲銀幣的補充,這樣當然會讓人覺得可靠得多,而且中華銀行是有華東政府爲後臺,保證力自然也要強得多。

在工商團裡,就有中國通商銀行的創辦人盛宣懷,朱葆三。而在參觀完了中華銀行,又瞭解中華銀行的運作模式之後,兩人也都不由得感慨萬千,一方面是讚歎海外華人果然是什麼樣的人材都有,不僅能開工廠、辦實業、經商,就連辦銀行也能搞得有聲有色,而另一方面也羨慕中華銀行的背後,有華東政府的強大支持力度,這是通商銀行可望而不可求的條件。

兩人都十分清楚,通商銀行由剛創辦時的盛況空前,到現在的免力維持,但歸根到底還是由於沒有一個強大的政府支持。如果沒有庚子國變,北京、天津分行也就不會被洗劫一空,通商銀行也不至於落到今天這一步。其實在通商銀行創辦之初,朝廷對銀行的支持也不可謂不大,但一場庚子國變,朝廷都自身難保,那還保得住通商銀行呢?

第一五零章 徳國之行(七)第一一六章 農村調查(二)第三一四章 錦州(二)第三六三章 大戰之前(十)第四零二章 談判破裂(三)第二四零章 王家寨(二)第二七六章 返回天津第一二九章 外調(三)第一三三章 外調(七)第六七三章 大獲全勝(四)第五零七章 清廷招撫(四)第一百章 巡視(五)第二二四章 舞會(上)第二十三章 作戰計劃第七百章 求和(七)第五九五章 濟南衆態(五)第七二九章 決策(三)第五零八章 清廷招撫(五)第五八五章 青島密約(五)第三三零章 李鴻章來訪(七)第三六五章 媒體(三)第二二八章 各方反應(二)第六一三章 滿洲里戰役(六)第五十七章 殲滅(二)第三十一章 年度總結(一)第五六二章 美國(五)第八章 俄國求和(上)第三三七章 工業成就(三)第二一一章 奇襲威海衛(五)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第七一零章 日本的選擇(四)第五四四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綱(上)第五三七章 聯合軍演(二)第六四三章 日本本土作戰(三)第二零二章 蒙古攻略(五)第六十八章 工業(五)第五五五章 接受談判(七)第三四六章 歐洲危機(三)第三八四章 對馬海戰(十)第五八三章 張作霖歸附(下)第二三六章 作戰計劃(四)第三一一章 二進膠州(四)第十一章 接管濟南(四)第五十九章 遠東戰爭結束(中)第二三一章 訪日艦隊(二)第三七五章 對馬海戰(二)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九章 接管濟南(二)第四八零章 統一商界(二)第三八零章 對馬海戰(七)第五四四章 鎮南浦登陸(四)第一三六章 海軍假期(七)第二八四章 會談(下第六四二章 日本本土作戰(二)第一五七章 訪徳使團(四)第一六一章 農業部的運作(二)第四六六章 武昌之行(七)第二十三章 錦州告急(二)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四百章 談判破裂(一)第二六零章 土地制度(下)第一六六章 新艦下水(二)第一七六章 南洋鉅富(三)第四四零章 進京(七)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來訪(十八)第五二零章 穆棱河之戰(十六)第四四九章 遼陽之戰(十一)第四三九章 進京(六)第三六二章 徳國特使(十)第五四三章 軍委完善第二二零章 清廷求和(三)第三章 制度(二)第六十二章 德國使團(二)第四二九章 撤軍第一一三章 接管天津(五)第一一七章 秋收行動(六)第三六零章 徳國特使(八)第四四一章 進京(八)第三七八章 上海(六)第三八四章 對馬海戰(十)第一九九 中標者第四零八章 旅順攻略(五)第六一二章 滿洲里戰役(五)第六四二章 日本本土作戰(二)第六五零章 撤僑(二)第二六零章 土地制度(下)第三十一章 市長上任(三)第六十四章 德國使團(四)第十章 接管濟南(三)第六二零章 登陸日本(三)第五八九章 農場巡視(四)第六十三章 大沽口會議(四)第四三八章 政客(三)第二五零章 美國艦隊來訪(上)第二十七章 錦州告急(六)第七十一章 金融(二)第六六一章 臺灣海峽之戰(二)第九十六章 天津租界(三)第一零七章 造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