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八章 農場巡視(三)

聽完了高世則的講說之後,衆人都聽得連連點頭,果然是專業人員,說出來的話也是有條有理,證據充足,切中要害,決不是外行能說得出來的。

王雲鵬忍不住嘀咕道:“但舊時空裡建國以後,糧食產量確實是每年都在提高啊,因此才說實行土地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纔是提高農業生產的關建因素?”

高世則道:“王主任,我從來沒有否認過土地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的巨大意義,而且這兩項改革也確實提升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農業產量提高的基礎卻是化肥的普及廣泛應用,這才符合科學發展觀。舊時空裡建國以後,我們的糧食產量確實是每年都在提高,但這個提高是指糧食的總產量,因爲建國以後,我們也同樣在大規模的開墾荒地,圍湖造田,圍海造田,毀林造田等等,所有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所有能開荒的土地都開了,甚致不惜破壞自然環境,破壞生態平衡,這樣土地的總量提高了,糧食的總量自然也就上去了,但平均畝產量仍然在100公斤以下徘徊。”

“而且隨着糧食的總產量提高,我國的人口總量也在增加,到80年代時,人口總量已經突破了10億大關,因此人均耕地也在急劇下降,建國之初人均耕地還有3畝,但到了1974年時己降至人均耕地2畝,而進入80年代以後,更是下降到人均耕地不足1.8畝,這己是國際公認的危險線了,而這個時候全國能夠開發的荒地,幾乎都己經開發殆盡,而在自然條件下能用的手段也都用光了,幸好是在這個時候,我國非常幸運地在這最後一刻完成了最基本的完整重工業體系,普及了化肥,在60年代,全國幾乎所有縣都普及了小化肥廠,到了70年代的‘四三方案’,又從美國、荷蘭、法國、日本引進了合成氨技術,並建設了農村電網,終於用化肥來解決土地貧瘠問題,用水泵來對付旱澇,使田產量達到史無前例的240公斤,中國終於在10億人口這個坎上解決了吃飯問題。這才爲後來的經濟飛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進入新世紀之後,儘管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仍然在一步下降,但畝產量卻仍在不斷提高,而且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也有足夠的資金在國外購買糧食,不僅成爲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而且還在國外租種了大量的土地,根據外媒的報導,我國在2010年時,在國外租種的土地己達到210萬億畝,因此從80年代以後,我國就再沒有發生過糧食危機,這已經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就了。但如果我國在80年代沒能靠重工業體系,完成普及化肥這道門坎,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大概印度就是一個可以比較的對像,在我們穿越的時候,我國和印度的人口大體相當,但印度的耕地數量接近我國的兩倍,而且印度大部份都在亞熱帶地區,陽光雨水充足,自然條件也要比我國好的得,但印度糧食平均畝產只有100多公斤,因此儘管印度有這麼好的農業條件,但依然在溫飽線上徘徊,時不時不鬧點飢荒。”

高世則是農民出身,因此對這些和農業有關的歷史、數據十分熟悉,隨口道來就是長長的一大串,但卻極富有說服力。讓衆人也都聽得無不服氣,而另一方面才瞭解舊時空裡建國初期是何等的艱難。

這時夏博海道:“但是在這個時代,短時間內我們應該是還沒有辦法生產出化肥,那麼高場長考慮過沒有,我們的農業應該怎麼發展呢?”

高世則道:“其實現在離化肥的發明也沒有多長時間,根據舊時空歷史,合成氨的技術在1910左右由德國化學家哈伯發明出來,在1915年左右就可以進行大規模的工業生產,而氨是生產氮肥的重要原料,只要合成氨技術有了,我們就可以利用合成氨來製造尿素,因此如果我們在五年內完成基礎工業化,然後馬上立項研究合成氨的技術,大約有8-10年的研製週期,應該就可以完成合成氨的技術突破,畢竟理論經驗我們並不缺少,另外如果那時我們和德國的關係好,甚致還可以考慮和德國合作,或者是對哈伯進行資助,只要是我們能把這個研製週期堅持過去,等合成氨工業發展起來以後,就可以大規模生產化肥,那時我們的糧食問題也就可以解決了。”

王雲鵬道:“但就算是這樣,我看至少也要10-15年的時間才能生產化肥,而我們能夠堅持到合成氨技術取得突破嗎?”

高世則信心十足道:“當然能,首先我們現在正在推行土地改革,雖然土地改革不能大幅提高農業生產,但確實可以極大的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且少了地主的中間剝迫,農民的實際收入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的,因此土地改革帶來的刺激效應,至少可以維持5年以上的時間,而在這5年的時間裡,我們一方面盡力提高農業產量,一方面盡力開荒,擴大耕地面積,這樣在單位畝產量沒有大幅提升的情況下,增加糧食的總產量,另外盡力對外多購買糧食,保證庫存量足夠,只要是不出現大規模的自然災害或者是大規模戰爭,堅持10-15年的時間,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夏博海沉思了一會兒,高世則的意見確實不錯,但要確保未來10-15年內不發生大規模戰爭是不可能,別的不說,如果在1904年真的發生日俄戰爭,那麼穿越集團就很難置身事外,不過今天和高世則的這一番交談,也讓夏博海對這個時代的實際情況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那麼在制定應對日俄戰爭的計劃安排時,也會考慮得更爲周全而詳細。當然這些事情現在還不到提出來的時候,於是夏博海道:“高場長,這一次和你的交流確實讓我們受益非淺啊,讓我們對農業生產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以後再製定重大決策的時候纔不會犯原則性的錯誤。看來讓你做一個農場場長,真正是大材小用了,像你這樣的人應該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是我們執委會的失誤。”

高世則趕忙道:“那裡,那裡,我就是一個農民,別的都不會,但種了一輩子的地,因此當個農場場長是正合適,別的工作我還做不了呢?”

夏博海揺了搖頭,道:“不,高場長太謙虛了,你應該有更能發揮能力的位置,而我們也需要你這樣的人材。你也知道,新一屆的領導班子在年底以前就要確定下來,如果我們能夠繼續擔任領導的位置,希望由你來擔任新政府的農業部長,不知道你的態度怎麼樣?”

高世則也不禁吃了一驚,道:“農業部長不是有人嗎?”

秦錚道:“有人也是可以更換的,我們又不是搞終身制,新一屆的領導班子成立以後,肯定會進行一些人事調整的,現在的農業部部長曾東同志雖然工作很努力,但一來是太年輕,還需要歷練;二來他畢竟不是專業人士,因此如果我們能夠當選,計劃讓他到地方去煅煉一些時間,而農業部長的最佳人選當然是高場長你了。”

高世則沉默了一會兒,其實高世則十分清楚,農業部的幾個人都是外行,肯定不會在這個位置上幹太長的時間,自己確實是出任農業部長的最佳人選,而且高世則自然也不會甘心就在一個農場場長的位置上幹下去。而且在穿越集團裡,自己有一個龐大的家族支持,有這麼好的條件,當然能有更大的做爲,因此早在剛出任農場場長的時候,他就己經瞄着農業部長的位置。

不過儘管高世則一直都說自己在舊時空裡是一個農民,其實這話也沒有錯,但農民也分很多種,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坑頭是農民,而擁有千畝土地的大型農場,管着6、70名員工,有20餘臺農機俱進行機械化耕種的,也是農民,而高世則當然是屬於後一種的農民。這樣的農民,無論是社會地位、見識、閱歷、眼光都不是一般人可比的,高世則的農場在舊時空裡,是縣裡、市裡的農業現代化典範,本人也是縣市裡常客,和縣市領導都可以稱兄道弟,因此高世則對官場的那一套也並不陌生。

而且高世則也是快50歲的人了,當然不會向年輕人那樣毛糙急躁,而且多年的經營農場生涯,也使高世則的個性趨於務實而穩妥,自己的家族龐大,這既是優勢,但同時也是劣勢,因爲在引人注目,容易成爲衆矢之的,因此在穿越集團的初期不宜鋒芒外露,高世則一方面安排家人到其他各部門工作,雖然從事的大都是中下層的工作,但卻是打下基層,同時努力經營好兩個農場,畢竟這纔是家族最大的資本,也是積累業績最好辦法,爲將來家族的厚積薄發做準備。

但機會這麼快就來了,讓高世則有些始料不及,而且一時也判斷不清現在接手農業部對自己,對家族是利大還是弊大,需要時間來分柝其中的利弊,於是高世則道:“司令員、政委,這個消息太突然了,能不能讓我考慮幾天?”

夏博海點了點頭,對高世則持重沉穩的態度也比較欣覺,道:“可以,我們還會在青島停留3、4天,希望在這段時間裡,你能夠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覆。”

第二二四章 清廷求和(七)第九十二章 青州之亂(五)第五一三章 清廷招撫(十)第二五一章 創業(四)第五二五章 談判(三)第五九零章 農場巡視(五)第二一七章 外交之爭(下)第七二四章 歸國(四)第四十四章 天津分治(二)第六一一章 滿洲里戰役(四)第五十九章 上海新區(十二)第七一八章 上海談判(五)第二百章 英國干涉(二)第六十三章 英日同盟(三)第五一一章 穆棱河之戰(七)第一五四章 回師第一六一章 對日談判(六)第二一九章 清廷求和(二)第五零九章 穆棱河之戰(五)第一三九章 合肥見聞(三)第三二零章 海參崴(三)第二三九章 作戰計劃(七)第三十章 清室回京(四)第一八五章 德國海軍戰略(三)第一七六章 德國之行(八)第一四零章 上海新區(四)第一一八章 農村調查(四)第四十二章 造艦計劃(六)第三七六章 對馬海戰(三)第十八章 接管濟南(十一)第三九九章 全面開戰(八)第四八六章 登陸作戰(七)第四一四章 北京攻略(十)第三八四章 對馬海戰(十)第二六一章 反撲(一)第一四七章 上任(一)第一六五章 慶賀大會(三)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之死(二)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三四八章 上海警戒(一)第五十二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三)第四零九章 旅順攻略(六)第一四七章 上任(一)第一八零章 護僑行動(二)第六七八章 大獲全勝(九)第六十三章 大沽口會議(四)第一五九章 天津見聞(四)第一五二章 徳國之行(九)第五零二章 調查(上)第四七八章 山海關之戰(七)第五零一章 清廷出兵(一)第六八三章 結束戰爭(四)第二十七章 夜話(下)第四十六章 擊沉第三六四章 餘波未平(一)第一五八章 對日談判(三)第六六二章 臺灣海峽之戰(三)第六八二章 結束戰爭(三)第三六二章 大戰之前(九)第七一零章 日本的選擇(四)第一九五 訪問天津(七)第二五九章 土地制度(上)第二九五章 開荒(三)第二四零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三)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四零八章 北京攻略(四)第一六五章 年終(下)第五七二章 北洋議事(二)第一七九章 護僑行動(一)第二章 穿越到清末第四零八章 北京攻略(四)第一二九章 分礦計劃(下)第六三一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三)第九十一章 安置營(七)第二二八章 各方反應(二)第二九五章 制海權的歸屬第五十五章 上海新區(八)第一五七章 對日談判(二)第五四六章 土地改革(一)第二十二章 增援部隊(下)第八十八章 青州之亂(一)第二八九章 漁人行動(一)第二四零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三)第六七四章 大獲全勝(五)第六十五章 德國使團(五)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五零三章 調查(下)第六零二章 應對計劃(下)第三九七章 全面開戰(六)第一八零章 開平煤礦第五三六章 聯合軍演(一)第五二五章 反圍剿(五)第一六零章 日本的訪問(三)第四三八章 進京(五)第三五零章 前往青島(三)第九十七章 巡視(二)第六六四章 臺灣海峽之戰(五)第二九六章 脅迫(一)第二零五章 從軍(三)第六六六章 臺灣海峽之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