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七章 農場巡視(二)

衆人一邊在農場裡走走看看,一邊又聽高世則的介紹,足足在農場裡轉了兩個多小時,而且對農場的經營狀況也十分滿意,因爲當初穿越集團開辦農場的目地主要是探索在這個時代進行集約式耕種的經驗,以及提供農業科研的基地,積累農業經驗,並培育優良的作物種子,另外就是樹立一個農業耕種的典範。

儘管穿越集團的主要目標是實現中國的工業化,但畢竟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耕種更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也決不能夠忽視農業。而由於農場的經營時間並不長,前兩個目地在短時間內還看不出成效,但樹立農業耕種典範的目地,卻己經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參觀完了農場之後,高世則將衆人領到農場的辦公室裡,準備向衆人介紹自己所做的關於農場未來發展的規劃。其實這個規劃高世則只完成了一個初稿,有許多內容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修改,高世則本來是打算在秋收以後,把規劃的所有細節考慮周全,再向執委會進行正式的報告,不過現在既然夏博海等人來農場視查,也可以先向他們彙報一下,聽一聽他們的建議。

由於增加了服役的犯人和家屬,使現在農場的員土已經趨於過剩了,而且考慮到以後很有可能還會增加更多的服役犯人和家屬,因此農場的規模擴大,就是勢在必行的了。而高世則認爲,如果農場只進行小規模的擴大,必然會導至未來每年都有可能擴大,到不如一次就將農場擴大到4000-5000畝,是目前農場規模的5倍以上,爲將來農場的擴大生產、發展提供了比較廣闊的空間,因爲當初建設農場的時候,就己經考慮到了擴建的問題,因此擴大的地區高世則都己經選好了,就在農場的西北方向,正好都是一片荒野地區,

而農場擴建之後,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將達到2500-3000畝,同時還將擴大蔬菜、瓜豆、水果和畜牧養殖的規模和品種,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副食產業,確保以後穿越集團70-80%的主食和副食都是由農場供應,並且還將以農場爲依託,展開農業科研項目,培育優良種子,提高農業生產技術,並且對周邊地區的村莊進行技術指導,對農民進行培訓等等項目。

除此之後,高世則還打算擴大積肥的生產,做爲農場的重要一個部份,形成產業規模,到時候生產的肥料不僅能夠供農場使用,而且還能向其他的農民出售,同時也是爲在其他地方興修積肥廠,進行探索和積累經驗。

當然這個擴建計劃非常龐大,在一年之內是很難完成,除非是穿越集團能夠爲農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不過高世則也估計不大可能,因爲穿越集團的主要精力還是發展工業,因此高世則計劃,農場的擴建可以分期完成,預計在三年內將完成全部的農場擴建工作。

聽完了高世則的擴建計劃之後,夏博海道:“高場長,以現在的技術條件下,我們農場的糧食產量,最高可以提升到多少?”

高世則想了一想,才道:“如果是現有的農場規模,三年以後,我有把握把糧食產量提高到這個時代平均水平的1.5倍左右,但規模擴大到我提出的規劃以後,估計就只能夠提升到1.3倍左右,因爲這是精細耕種和大面耕種區別,也就是試驗田的產量永遠要比大面積種植高的原因。”

夏博海點了點頭,道:“如果把我們的農業技術推廠下去,能夠讓我們管轄區域內糧食生產的整體水平提升多少?”

高世則道:“大約能夠提升一成左右。”

秦錚聽了也不禁有些意外,道:“我們的農場可以提升三成,怎麼推廣以後就只剩下一成了呢?”

高世則道:“政委,在中國古代,如果田產量能夠提升一成,就已經可以算是豐收年了,我們小時候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多收了三五斗】,講的就在一個豐收之年發生的故事,而那個豐收之年,也不過就是比平常多收了三五斗糧食而,而且這還只是指穀物,脫殼之後能夠有二斗就很不錯了。”

秦錚仍然不解,道:“那麼我們農場爲什麼可以把產量提高到三成呢?”

高世則道:“司令員、政委,其實種田說穿了也沒什麼複雜的,就是三樣,水、肥、防蟲。只要是把這三樣解決的好,這田就不會差到那裡去,而在這個時代,水的問題可以通過修建水利工程來解決,防蟲一則是民間己積累了一些土方經驗,二是靠人力,一般的蟲災也不是大問題,因此農業收成好不好,實際全靠施多少肥,農村的俗話叫‘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施得肥多了,自然也就收得多了。我們在農場裡修建了積肥廠,就是爲了解決施肥的問題,農場的產量提高,也就是靠的這個積肥廠,單靠個體的農民,是不可能大規模的積肥。”

王雲鵬道:“這個問題好解決啊,個體的農民當然不能大規模積肥,但我們政府可以出面組織解決啊,一是由政府投資修建幾個大型積肥廠,二是由村爲單位,或者是幾個村子聯合,修建小型積肥廠,我們提供技術指導,甚致是貸款都可以,這樣大小積肥廠相結合,不就可以解決施肥的問題嗎?”

高世則搖了搖頭,道:“我剛纔的說還沒有說完,這個時代的問題並不是修建幾個積肥廠能夠解決了,而是肥料的來源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因爲這個時代沒有化肥,因此我們使用的都是有機肥,這就決定了肥料的來源十分有限,農業作物的生長主要需有三種元素,氮、磷、鉀。我們以氮元素爲例,100公斤的糧食作物大約需要2.5公斤純氮左右,而有機氮肥主要來自於人畜的糞尿或是綠肥腐熟肥,而根據舊時空己測算的數據,如果是糞尿,大約需要2個成人,或0.2頭豬,或0.2頭牛全年的產量,如果是綠肥腐熟肥,則需要2畝綠肥產量,也就是從理論上說,假如一戶有6個勞動力,耕種30畝,要想達到畝產100公斤,需要飼養10頭豬2頭牛,另外還需耍50-60畝柴草山,爲豬牛提供伺料。在這個時代,這至少也是一個富農水平的人家,而且這還僅僅只是理論產量,沒有計算糞尿收集、腐熟、貯存、運輸、使用過程中的遺失、流失、揮發等損失,其他的磷、鉀肥料,在只能使用有機肥的前題下,磷肥主要來源於禽類的糞便、骨頭、魚刺等;而鉀肥主要是通過草木灰取得,這些肥料在自然界都不算多,不可能供應全民規模的農業生產,因此在這個時代,獲得肥料來源的範圍是極爲有限的。”

“在舊時空裡,由於我們國家建國時的土地改革,還有80年代初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影響範圍太大,結果大家往往都忽略了,從1949年以後,國家一直都在大力的發展興建化肥廠,由其是合成氨工業,因爲氨是製造氮肥的主要元素,1949年全國只有兩家規模不大的合成氨廠,氮肥產量僅0.6萬噸,而1982年卻達到1021.9萬噸,成爲世界上氮肥產量最高的國家之一。同樣是舊時空裡提供的數據,1949年以前,中國的糧食平均畝產量都在100公斤以下,有時甚致在50公斤以下,而到了1984年,則提升到了平均畝產240公斤,而到到2013年,更是達到了平均畝產350公斤,所以在化肥問世之前,無論有多好的水利、良種、良法,都決定了農業是不會有飛躍性的提高。”

“我有把握將農場的量產提高三成,是因爲農場基本可以算是國企,因此可以在肥料來源的問題上提供許多的便利條件,再加上積肥廠的精心配製,也能大大減少肥力的損失,這樣才能達到我的目標。但如果將這種耕種模式推廣到我們控制的所有地區,那麼肥料來源是肯定不夠的,我們能做的只能儘可能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肥料,並減少巳有肥力的損失,再加上興修水利建設和科學的耕種方法,將產量提升一成左右。而且這還需要政府機關來統一組織才行,根據我這段時間的觀查,這個時代的有機肥原料浪廢現像十分嚴重,一是這個時代還普遍沒有平時收集有機肥的意識,二是沒有養成收集肥料的習慣,農村的情況要稍好一點,但普遍只重視糞尿而忽視了其他的有機肥來源,如落葉、枯草、淤泥、骨頭,甚至是一些礦渣灰等等,而城市的浪廢現像就更嚴重了,膠州縣城裡至少有一半的糞料都浪廢了,而且還有大量的骨頭、魚刺等等。”

“另外剛纔王主任提出的由政府投資興建積肥廠的想法確實很好,因爲收集這些肥料的來源,只能通過政府機關統一來做,如建立統的環衛系統,公共廁衛等等,才能盡力的利用好目前可以利用的肥料。然後由積肥廠統一進行積肥腐熟,並統一包裝,就可以極大的減少肥料在各個環節中的流失,然後再統一將這些肥料出售給農民,不僅可以增加一筆收入,而且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威信力,畢竟能夠把農業產量提升一成,對農民來說,也是相當可觀的結果了。”

第一四三章 北倉之戰(二)第一七五章 南下上海(五)第四八三章 登陸作戰(五)第五零四章 清廷出兵(四)第三五一章 前往青島(四)第三二二章 騎軍(六)第二七五章 戰爭開始(四)第四四八章 遼陽之戰(十)第四六六章 武昌之行(七)第五六四章 美國(七)第五九四章 上海租界(六)第八十章 陸軍編制(四)第六一六章 皇帝與太后(下)第三十八章 聯軍進攻第二一一章 奇襲威海衛(五)第六十三章 英日同盟(三)第五二零章 叛逃事件(上)第二二六章 青島戰役(十)第二十六章 夜話(上)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二零三章 從軍第一九三 訪問天津(五)第二八一章 五人會議(五)第七十二章 【協議】與【宣言】第三七零章 談判團第四十七章 天津分治(五)第一零八章 流言蜚語(中)第五二三章 談判(一)第四三六章 政客(一)第七二三章 歸國(三)第五十四章 上海新區(七)第九十九章 新根據地(二)第二八五章 年終會議(一)第十九章 自沉第七十六章 規劃(二)第六零八章 滿洲里戰役(一)第五五六章 接受談判(八)第四六三章 武昌之行(四)第九十六章 青州之亂(九)第六九三章 再度出擊(四)第六一二章 朝見風波(四)第一四二章 訪問(二)第三八二章 對馬海戰(八)第五七三章 談判(一)第三八六章 對馬海戰(十二)第五五二章 接受談判(四)第一五七章 天津見聞(二)第一七九章 軍事交流(一)第四二零章 停戰期(一)第二四零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三)第五三八章 聯合軍演(三)第一三五章 海軍假期(六)第二十九章 出兵(二)第二零七章 奇襲庫倫(一)第六六二章 臺灣海峽之戰(三)第三五三章 上海警戒(六)第一九八章 巴達維亞(六)第二零八章 奇襲庫倫(二)第一五二章 上任(六)第六十四章 德國使團(四)第二五零章 鑑定圖紙(下)第三六一章 大戰之前(八)第一三零章 海軍假期(一)第六七五章 大獲全勝(六)第四六七章 迎擊俄軍(四)第五十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一)第五九七章 上海租界(九)第五四九章 土地改革(四)第六零八章 西安之行(八)第四二四章 停戰期(五)第五九零章 上海租界(二)第三三一章 李鴻章來訪(八)第一七九章 軍事交流(一)第五五三章 土地改革(八)第一七二章 南下上海(二)第十七章 追擊日艦第二三五章 訪日艦隊(六)第五八五章 青島密約(五)第四十一章 勝利第九十九章 天津租界(六)第六二三章 登陸日本(五)第二四九章 創業(二)第二一四章 奇襲庫倫(八)第十三章 接管濟南(六)第四十六章 擊沉第二三六章 訪日艦隊(七)第二九三章 開荒(一)第五零二章 調查(上)第三十章 出兵(三)第五五八章 美國(一)第四七九章 登陸作戰(一)第一四五章 北倉之戰(四)第二零八章 奇襲威海衛(二)第二十一章 海軍編制(五)第五二四章 反圍剿(四)第五四九章 土地改革(四)第四六零章 圍殲日軍(四)第一一四章 失蹤(下)第二二九章 後續影響(四)第三五三章 上海警戒(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