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六章 山海關(二)

鄭才盛、富順接到了港口士兵的報告之後,趕忙親自來到港口,將張佩綸、李經方接進山海關的提督衙門,雖然四人以前並沒有什麼交情,但清廷對官場的交往自有一套成形的規據,因此四個人分賓主落座,互相寒喧了一番之後,也拉近一些關係,鄭才盛道:“張兄、李兄,兄弟前天就收到了李中堂的電報。天籟小說兄弟也實話實說,昨天兄弟就收到錦州來的告急,俄軍出動大軍七萬餘人,火炮三百餘門,己向錦州動進攻,估計現在這個時候,俄軍已經攻佔了錦州。而錦州一失,俄軍的下一步目標,就是山海關。”

富順接着道:“別看我們山海關還有1萬6千餘兵力,火炮也有幾十門,但有一半都是從北京敗退下來的敗軍,而且彈藥也不充足,如果俄軍真的打到山海關,實在是萬難抵抗,就在三天以前,我和鄭軍門就聯名向西安電,請示太后和皇上,如何應對俄軍,但直到現在還沒有收到朝廷的明示,我和鄭軍門縱然不惜一死,以身殉城,但卻恐有誤朝廷的大事啊,幸好是收到了李中堂的電報,不然我和鄭軍門還真不知該如何是好。兩位既然來到山海關,定是以有守住關城的大計了吧。”

李經方笑了一笑,道:“這是自然,國事雖然艱難,朝廷動盪不安,但我大清恩澤二百五十餘年,豈是這些許小動盪能夠動搖的,何況有李中堂支撐大局,終有拔亂反正,朝廷重新穩定下來之日,守住山海關,李中堂早有定計,還請兩位先看此信,自有道理。”說着李經方拿出了李鴻章的書信,遞給鄭才盛。

接過李經方的書信,鄭才盛打開來和富順一起觀看,李鴻章的信要比電報寫得詳細得多,表示現在只能向海外華人求助,才能守住山海關,抵擋俄軍,因此要求鄭才盛、富順在海外華人的軍隊入關之後,將關城的防禦交給海外華人全權負責,全力協助海外華人守住山海關,並且還強調這是守住山海關的唯一辦法。

看完了李鴻章的信之後,兩人的心裡卻有些猶豫起來,雖然在李鴻章的電報中說過要向海外華人救援,但還未成真,而現在李鴻章等於是要兩人將山海關的城防大權都交給海外華人,這可就不是向海外華人求救那麼簡單了,雖然兩人並不知道李鴻章是怎樣和海外華人搭上交情的,但直到現在爲止,清廷都還沒有正式策封海外華人,這樣把關城交給海外華人,靠得住嗎?

嚴格來說,海外華人做爲海外歸附的華夏後裔,在中國攻城掠地,甚致是招兵買馬,封官設職,這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如果是在太平時期,朝廷是會出兵討伐的,只是現在清廷被八國聯軍打得棄京而逃,成了一個流亡政府,自然無力來約束海外華人,只是等朝廷安定下來以後,追究起來怎麼辦?

過了好一會兒,鄭才盛才道:“敢問兩位,請海外華人出兵增援山海關,可是朝廷授意。”

張佩綸搖了搖頭,道:“沒有朝廷授意,此仍李中堂之議。”

兩人聽了,臉上也不禁變幻不定起來,李鴻章私自向海外華人請援,這可是犯了朝廷大忌的事情,當然李鴻章資歷深厚,朝廷就算是追究起來,也會留有餘地,但自已可沒有李鴻章的資格,說不過到時候李鴻章還會將責任全推到兩人的身上。倒黴的可是他們兩人。

雖然從理論上來說,兩人是可以不聽從李鴻章的命令,但儘管現在李鴻章已經失勢,但勢力也遠非兩人可比,如果得罪了李鴻章,可是沒有好果子吃的,而且現在俄軍南進在即,恐怕還不等李鴻章報復,就先喪命在俄軍的手裡。因此鄭才盛遲疑了一下,才道:“此事關係重大,是不是先去電請示朝廷,由朝廷示下,依朝廷之命行事?”

張佩綸笑道:“如果是朝廷當政,天下太平自當先請示朝廷,再依朝廷之命行事,但兩位應該知道,現在可並非太平時節,如果朝廷西巡,兩宮移架西安,此誠多事之秋,我們做臣子的,自當竭盡全力,爲朝廷解難,爲兩宮分憂,這些事情豈能打擾朝廷,讓兩宮憂心,我們做臣孑的,又於心何安呢?因此只能事急從權,只有擊退俄軍,守住國土,方纔顯爲臣之道。”

鄭才盛苦笑了一聲,張佩綸說得確實沒有錯,在官場上確實就講究蒙上不瞞下,報喜不報憂,程序正義不正義無所謂,只要結果是好的就行了。而且一但上報給朝廷,那麼事情就不由兩人控制了,三天前兩人就上報西安,告之朝廷俄軍南進的消息,但直到現在卻還沒有回覆,而這次再報上去,誰知道又要等多久才能等到朝廷的回覆。而在此期間有任何動作,可就是大罪了,因此還不如什麼都不說,先斬後奏,把海外華人請來守住山海關,擊退俄軍,只要守住了關城,那就什麼都好說。

但請海外華人來守衛山海關,卻是關係重大,兩人可不敢輕易妄行,雖然兩人不敢懷疑李鴻章有什麼私心,但誰知道李中堂和海外華人有什麼私下交易,前幾年李中堂出使俄國,參加俄皇的登基大典,並與俄國簽定【禦敵互相援助條約】,但消息傳回國內,卻有人說李中堂接受了俄國的賄賂,簽定的是賣國條約,誰知道這次李中堂和海外華人之間又有沒有什麼貓膩。這裡的水太深,兩人可不敢輕易去趟。

於是鄭才盛想了一想,才試探道:“不知兩位是和海外華人是如何協議的,海外華人出兵幫我們守衛山海關,不知要什麼好處,還請兩位明示,兄弟也好早做準備。”

張佩綸雖然久不爲官,但卻一直都沒有離開官場,自然知道鄭才盛擔心什麼,笑了一笑道:“鄭軍門儘管放心好了,兩位大約也聽說過,海外華人原是前朝遺民,華夏後裔,一直留居海外,但一直心繫中華,如今迴歸中土,正逢庚子國變之際,他們屢敗八國聯軍,收復北京、天津、威海、青島等數地,若非有他們,我大清國事,還不知敗壞到何等地步,此番他們只爲守衛國土,不使俄軍侵犯京師之地,無需任何報酬。”而且此番李中堂能夠請海外華人出兵守衛山海關,己是十分不易了,因此還請鄭軍門不可遲疑。”

富順道:“我等有守土之職,自然責無旁貸,但若無朝廷之令,就請海外華人援助山海關,若是將來朝廷問責下來,又如何是好呢?”

李經方這時有些不奈煩了,道:“朝廷問責下來,自有李中堂頂着,你們兩人又有什麼可擔心的。”

鄭才盛、富順互相看了一眼,心裡卻都在想着,現在說得好聽,但到了朝廷真的問責下來,誰知道李鴻章頂不頂,萬一李鴻章撒手不管,自己又去找誰呢,但這話又不能對張佩綸、李經方說,因此兩人也顯得十分尷尬。

這時張佩綸道:“兩位的但心雖然不無道理,但卻實無必要,現在海外華人已經收復了北京,不日就將迎太后、皇上聖駕回宮,海外華人爲大清立下如此大功,必會受朝廷重用,封候拜爵自不在話下,就是進軍機,封疆吏,亦非不可,因此兩位此時請海外華人入關,共拒俄軍,其實並無大礙,而且海外華人擊敗俄軍之後,兩位也可立下一件大功,等朝廷安穩下來以後,也必會對兩位有所封賞,何況退一步來說,若無海外華人相助,兩位可能守住山海關嗎?”

兩人都連連搖頭,表示只能自己的力量,是守不住山海關的。

張佩綸笑道:“那就是了,一但山海關失守,兩位身爲守關主將,便有失土之責,必會受朝廷重責,但如果能夠守住山海關,將來就算朝廷真的問責下來,責罰也不會太重,將來也未必沒有再起之日,因此唯今之計,只有請海外華人進關,主持守關大計,兩位還要遲疑嗎?”

聽了張佩綸的這一番話,兩人才恍然大悟過來,對兩人來說,守住山海關纔是壓倒一切的大事,因此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放在一邊。相反如果真如張佩綸所說,如果守住了山海關,擊敗了俄軍之後,海外華人真的受了朝廷的重用,自己還可以借這次共同守衛山海關之機,和海外華人搭上關係,說不定將來還真能達起來。而李鴻章這麼賣力的爲海外華人奔走,估計也是看中了海外華人的潛力,既然李鴻章都看好海外華人,那麼自巳還有什麼好說的。

鄭才盛、富順畢競只是地方守將,對官場的套路雖然有一定的瞭解,但畢竟不如李鴻章那麼老練,就是和張佩綸、李經方相比,都遠遠不如,因此根本就看不出海外華人根本不可能受清廷的重用。但既使計算出了其中的利害關係,兩人也就不在猶豫,立刻請張佩綸、李經方陪同,再趕到碼頭去迎請海外華人上岸。

第二零二章 作戰計劃(下)第三十二章 襲擊(下)第四五三章 新聞發佈(二)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之死(二)第三一一章 二進膠州(四)第一五二章 上任(六)第二十六章 錦州告急(五)第一四三章 上海新區(七)第五三六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七)第二八九章 年終會議(五)第一五四章 訪徳使團(上)第四七四章 山海關之戰(三)第五十八章 殲滅(三)第二三五章 作戰計劃(三)第三二四章 海參崴(七)第四三三章 進攻北京(十二)第四六六章 迎擊俄軍(三)第九十六章 天津租界(三)第四三四章 戰爭再啓(五)第二三九章 王家寨第四二一章 停戰期(二)第六十三章 英日同盟(三)第六零四章 東北戰事再起(二)第五零九章 穆棱河之戰(五)第五三九章 美國調停(上)第一一六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二)第五十三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四)第三十九章 火力第三九二章 新聞發佈會(六)第五六一章 夜襲(二)第九十章 安置營(六)第三五九章 大戰之前(六)第五九二章 濟南衆態(二)第二八八章 年終會議(四)第四十七章 登陸作戰(上)第五一六章 穆棱河之戰(十二)第五四五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綱(下)第一章 撤僑艦隊第二七零章 根據地(十二)第三二六章 海參崴(九)第一二四章 秋收行動(十三)第三二九章 李鴻章來訪(六)第四六九章 迎擊俄軍(六)第五二零章 穆棱河之戰(十六)第三三一章 海歸(二)第三十九章 火力第九十二章 青州之亂(五)第五九九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上)第四二六章 進攻北京(五)第六百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下)第三十九章 談判(下)第二六零章 根據地(二)第三十一章 襲擊第五一一章 清廷招撫(八)第六九五章 求和(二)第六一一章 朝見風波(三)第二三八章 遇襲(下)第五一四章 清廷招撫(十一)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一一三章 失蹤(上)第一三七章 合肥見聞(一)第二一五章 爪哇之戰(五)第七三二章 決策(六)第五四零章 聯合軍演(五)第四十二章 艦隊出發第八十九章 青州之亂(二)第二七六章 返回天津第一四零章 震動第三八六章 對馬海戰(十二)第五一六章 穆棱河之戰(十二)第六一四章 滿洲里戰役(七)第三八九章 新聞發佈會(三)第一二三章 學校(二)第二九一章 漁人行動(三)第一三四章 海軍假期(五)第三七八章 對馬海戰(五)第八十三章 成師第六五二章 撤僑(四)第一八八章 護僑行動(十)第一九四章 巴達維亞(二)第二八六章 年終會議(二)第三十九章 造艦計劃(三)第一一九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五)第六零三章 西安之行(三)第一二四章 秋收行動(十三)第六一七章 滿洲里戰役(十一)第五三三章 土地政策(一)第五七八章 袁世凱來訪(二)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區(十)第六零一章 西安之行(一)第二五一章 創業(四)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第五五九章 地主聯盟(三)第一零九章 流言蜚語(下)第二七八章 五人會議(二)第七二一章 歸國(一)第二七三章 戰爭開始(二)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五二七章 談判(五)第三七七章 上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