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一章 清廷求和(四)

而這時歐陽隆興和陳金剛都沒有想到,兩人指揮的這場戰鬥會引起這麼大的連鎖反應,還在一門心思的處理戰後的事宜。

首先當然是清除清廷在蒙古的最後存在勢力,陳金剛率領一支軍隊,進攻烏里雅蘇臺城。這場戰鬥進行得十分順利,人民軍殺到烏里雅蘇臺城前,清軍根本就抵抗不住,被人民軍殺得大敗,烏里雅蘇臺將軍堃岫、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榮恩棄城而逃,人民軍幾乎沒有費什麼力氣,就攻佔了烏里雅蘇臺城。

隨後陳金剛留下一個陸軍營,以及騎兵連、坦克連、摩機連各一個,守衛烏里雅蘇臺城,自己帶領着其他的部隊返回庫倫。

而就在這時,華東**派遣的庫倫行政管理人員也隨着新一批運輸車隊到達了庫倫。

庫倫的行政負責人叫龔建陽,原來是煙臺市的市長,在這個任上差不多做了快三年的時間,現在的華東**裡,能夠在市級以下的市縣中任職達二年的,就己算任職時間長了,因爲這幾年華東**的擴張太快,先是打贏了遠東戰爭,獲得了東三首及阿穆爾河、烏蘇里江流域的大片土地;接着又沿長江北岸擴張,佔據了江蘇、安徽的江北之地,因此出現了大量的地方行政空缺職位,許多縣級、地級甚致是市級的行政官員上任不過年餘時間,就馬上得以晉升,這還是華東**規定,在地方就任時間必須滿一年,否則不許調任或晉升,空缺的職位寧可先空着等人,否則離任晉升的時間還要快。

說起來這幾年龔建陽比較不走運,他是在1905年底時,由煙臺市副市長的位置上扶正的,這正是遠東戰爭的時候,而在一年以後,遠東戰爭也基本結束,多出的位置都被別人佔了;而在華東**沿長江北岸擴張,龔建陽又因爲骨折療養了三個多月,完美的錯過了這個時期,成爲華東**在市級行政負責人中任職最長的宕員之一。

這次華東**發動蒙古戰役,早早的就面對所有有資格出任庫倫行政負責人的市級市長進行公開招募,不過其他人都怕蒙古地區的環境艱苦,又十分危險,而且華東**馬上就要發動進攻清廷的戰爭,晉升的機會有的是,沒必要去冒這個險。

不過龔建陽認爲即使華東**攻下北京,自己的機會也不大,因爲自己現在是市級行政負責人,下一步只有是進省級或省會市級行政機構,而北京是京機重地,在這兩個級別的官員,華東**肯定會派遣得力干將出任,自己要擔任負責人的份量還不夠,最多是進入省級或省會市級的行政團體中,但基本沒有獨當一面的可能性,而要想出頭,還必須等待適當的機遇,畢竟省級或省會市級的負責人,有無數人盯着,競爭將會是異常的激烈。

而庫倫行政負責人,卻是標準的一把手,雖然現在管轄的地方不大,但將來卻是管理整個外蒙地區,而且外蒙屬於邊少地區,工作的環境十分複雜,無論是在舊時空還是本時代,這種邊少地區的行政負責官員都是十分受中樞的重視,雖然不及東南沿海地區的官員那麼顯眼,但卻很容易幹出政績,積累資歷。因此雖然蒙古的條件確實是艱苦了一點,但這份資歷卻是十分重要的。

華東**在招募條件中也承諾,上任之後至少三年不會調任,只要不出大錯,將來就是整個外蒙地區的行政頁責人,這實際就是預定了一個省級負責人的位置。現在華東**的地方行政體系中,省級或省會市級負責人一般被認爲是地方元老的分界級,晉升到這一步,就意味着以後大有機會可以擔任重要的中樞部門責任人,甚致是進入行政院,成爲九大長老之一,運氣好一點,也許還能擠身進入五巨頭的行列中。

而如果達不到這一步,也就意味着宦海生涯也基本到了天花板,將來就算進了中樞,也不過是在一些不重要的中樞部門中擔任責任人,幾乎不可能進入行政院。不過中國一共也就30多個省,即使加上省會城市和直轄市,也不超達70個,何況華東**現在還只佔據着10個省地區,可以說這個機會也是十分難得的。

於是龔建陽果斷的向行政院提出了申請,願意出任庫倫行政負責人,成爲三名候選人之一,畢竟也不是所有市級負責人元老都怕吃苦危險,希望幹出成就功績來的人總是有的。而經過行政院的審覈評估,最終確定了龔建陽,其中他在煙臺市任職2年半的經歷,是最大的籌碼,因爲在華東**中,有這樣較長時間在一個地方工作,積累地方經驗的官員並不多。

隨後龔建陽又去靑島參加了爲期三個月的崗前培訓,不僅瞭解蒙古情況,以及進行必要的身體訓練等等,然後到庫倫上任。

而這次隨龔建陽到達庫倫的車隊共計有129輛車,其中120輛卡車,護送的軍隊也沒有坦克,只有一個摩機連,別外給元老安排了一輛猛士車和一輛依維科客車,而在部份卡車上裝備機槍,還有4門50毫米速射炮,護送的軍隊還包括一個陸軍連和一個騎兵連。

這是因爲考慮到蒙古軍隊幾乎己被人民軍全殲,車隊在途中基本不大可能遇到較大規模的軍隊威脅,即使是有小股土匪馬賊,人數也只有數百人左右,以護送的兵力和火力,也足以對付了。而且這次護送的軍隊,除了摩機連之外,其餘的都是將來駐守庫倫的軍隊。

駐守庫倫的兵力,在軍委也引起過一番爭議,有人認爲庫倫是邊少地區,地域又極爲廣闊,並且與俄國有漫長的邊境線,將來如果再與俄國開戰,可以從庫倫出擊,攻擊俄國的側翼,因此戰略價值極大,應該駐守1個軍,設立一個分軍區才行。

但另一種意見認爲,在未來2、3年內,華東**的主要目標不是蒙古地區,而是清廷,與俄國只是外交上的強硬,能不開戰還是不必開戰,因此只用在庫倫保持必要的兵力存在和威攝力就夠了,目前華東**在蒙古控制的地區並不大,如果不進行大規模擴張,也就不需要太多的軍隊,而且庫倫的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既使是有卡車運輸,無論是成本還是效率也都不高,因此現在庫倫不易駐守太多的兵力。

於是經過了協商之後,行政院最終決定在庫倫駐守的兵力爲1個陸軍旅和1個騎軍旅,另外加上一個裝甲摩機營,包括一個坦克營和一個摩機營,還有一個陸航的飛行中隊。

旅和師相比,不僅僅是少了一個戰鬥團,而且還減少了大量的火炮部隊及後勤人員,沒有重型武器,可以輕裝上陣,正適合目前在庫倫駐軍。另外庫倫地區也更適合騎兵作戰,因此騎兵佔到了一半。而裝甲摩機營則是爲了在應急的時候使用。一方面威懾蒙古各旗盟部落,因爲在蒙古戰役中,裝甲摩機部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給蒙古各旗盟部落帶來巨大的震憾壓力,現在己經在蒙古各部流傳了不少有關裝甲摩機部隊的傳說,只要有裝甲摩機部隊存在,蒙古各旗盟部落就不敢輕易和華東**翻臉。

另一方面也是防範俄國軍隊,雖然華東**並不想和俄軍開戰,但打不打仗是兩方的事情,只有一方避戰是不可能阻止戰爭的爆發,何況華東**對俄國的外交策略是以強對強,以硬碰硬,這種對策固然可以避免在外交中被俄囿訛詐,但也增加了戰爭的風險,畢競在中俄邊境,可能爆發戰爭的燃點太多了,因此萬一有那一天雙方以強硬對強硬,而又都不願退讓,再次爆發戰爭也不是不可能的,留下一支裝甲部隊,是爲了防範在將來中俄開戰時,俄軍從蒙古進軍,有裝甲部隊在,即使是俄軍來了,也足可以抵擋一陣。

陸航的飛行中隊是人民軍剛剛成立的軍種,雖然現在名議上是屬於陸軍的航空部隊,但實際就是未來人民軍空軍的前身。

在遠東戰爭中,華東**就出動了飛機參戰,主要是負責空中偵察任務,作爲對無人偵察機的補充,在戰爭中也發揮了比較重要的作用。不過在遠東戰爭中出動的飛機,是用現代汽車的發動機爲動力製造的飛機,並且帶有相當大的試驗性質,而且使用現代汽車的發動機爲飛機的動力,也畢竟不是長久之策,因此華東**一直都在研發飛機的專用發動機。

在遠東戰爭結束時,己經研製兩個型號的成熟發動機,並根據遠東戰爭中取得的數據經驗,製造出了兩型飛機,一種是單座型,主要是負責偵察任務,這是因爲這個時候機槍連動器的研發還有完成,也就沒有在機頭安裝機槍,沒有武器自然只能當偵察機使用;另一種是雙座型,在後座配了一挺機槍,同時還可以攜帶12枚空投**,由後座的飛行員手工投彈,可以做爲對地攻擊和轟炸使用。

第一一五章 秋收行動(四)第四四零章 進京(七)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第一二九章 德國艦隊第五二一章 叛逃事件(下)第四三六章 進京(三)第五七一章 預備會議(六)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四一二章 旅順攻略(九)第二三五章 訪日艦隊(六)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二七九章 中立(三)第七三零章 決策(四)第五九一章 濟南衆態(一)第二三零章 各方反應(四)第三十六章 換裝(下)第一六八章 決議第二一六章 外交之爭(中)第六五三章 撤僑(五)第五三五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六)第三四四章 歐洲危機(上)第六十九章 睡不着的人(三)第六零一章 應對計劃(上)第二一五章 外交之爭(上)第三零四章 南線,北線(二)第十一章 遭遇日艦第二八九章 年終會議(五)第二零三章 正面進攻(上)第五九四章 上海租界(六)第七十五章 來訪者(三)第五六七章 預備會議(二)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八十章 戰前(上)第二二一章 談判(三)第三七一章 餘波未平(八)第六九二章 再度出擊(三)第一九三 訪問天津(五)第四五一章 遼陽之戰(十三)第五六四章 美國(七)第一零八章 流言蜚語(中)第六七八章 大獲全勝(九)第一六八章 新艦下水(四)第五一零章 穆棱河之戰(六)第三十章 出兵(三)第一二四章 秋收行動(十三)第三九一章 對馬海戰(十七)第一九七章 巴達維亞(五)第二二零章 談判(二)第一五二章 新農村建設(三)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三三一章 海歸(二)第一四六章 北倉之戰(五)第三一零章 二進膠州(三)第四五四章 外交斡旋(十一)第七零九章 日本的選擇(三)第二四九章 鑑定圖紙第四七二章 山海關之戰(一)第四八三章 統一商界(五)第二六四章 反撲(四)第四三七章 進京(四)第四九五章 輿論風向第二三八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一)第十八章 接管濟南(十一)第一零一章 巡視(六)第四十七章 天津分治(五)第三四四章 歐洲危機(上)第七二七章 決策(一)第一四九章 徳國之行(六)第五七六章 談判(四)第四零八章 北京攻略(四)第二一七章 青島戰役(二)第十八章 接管濟南(十一)第七一六章 上海談判(三)第四十一章 敘舊(下)第三十三章 聯軍的實力第三二零章 騎軍(四)第二三六章 訪日艦隊(七)第一三三章 海軍假期(四)第一五零章 上任(四)第三一三章 軍隊擴編計劃(一)第四十章 造艦計劃(四)第三零二章 制定計劃第五十二章 佔領大沽口(三)第四十九章 重啓談判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五七三章 預備會議(八)第一九九章 蒙古攻略(二)穿越艦隊簡介一071型船塢登陸艦第三十九章 火力第二八三章 會談(上)第六十七章 工業(四)第三四零章 李鴻章來訪(十七)第七十四章 進攻赤峰(中)第一二九章 外調(三)第二二八章 近鄉情怯第六八八章 反制(二)第四零二章 談判破裂(三)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之死(二)第四六八章 武昌之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