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章 訪徳使團(上)

袁世凱和清廷的撕逼,在李鬆晨看來,不過就是一場鬧劇,當然袁世凱的厚臉皮,顛倒黑白的能力,則是這場鬧劇中的一大亮點。正所謂人至賤則無敵,袁世凱敢豁出臉面不要,把黑的說成白的,把死的說成活的,清廷當然就不是對手,因此在這場撕逼中,敗得也不冤。

不過現在李鬆晨要處理的事情很多,因此袁世凱和清廷的撕逼結果他並不關心,而且接收江北土地的事情由羅嶽負責,處理完了和袁世凱的事情之後,李鬆晨接下來的工作重點就是訪德使團的準備工作。

這次訪問德國,華東**派出了強大的出訪陣容,僅是出動的元老就多達27人,其中軍方的元老有12人,包括海軍7人、陸軍5人,因爲這次訪問德國,雙方的軍事合作是訪問的重頭戲之一。而訪問使團的總人數爲65人。

另外還有120名赴德留學的學生。按照上一次德國訪問華東**時,雙方達成的協議,華東**每年都將會派遣一批學生到德國留學,而德國也保證會對華東**的留學生進行妥當的安排。這120名學生是第一批赴德留學的人員,也帶有一定的試驗性質,畢竟儘管華東**的教育非常注重國際視野,但這次畢竟是在異國他鄉,怎樣才能讓這些留學生更好的在德國學習,並且學到真材實料,都需要試驗磨合。120名赴德留學的學生中,給了上海20個名額。

第一批留學德國的學生,全部都是男生,年齡在15-17歲,並且至少有5年系統學習的時間,在德國留學的時間初步確定爲4-5年,本來華東**是提倡男女入學的,但由於這一批學生帶有試驗性質,但女生並不適合,而且考慮到15-17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自理能力較強, 等赴德留學理順之後,再選擇年齡更小,包括女生去德國留學。

專門給上海20個留學名額,在華東**內部還是有一定爭議,主要是因爲其他100名赴德留學的學生基本都是接受的華東**的系統教育,其中有部份學生從當初的天津希望學校就開始學習,而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華東**也不斷加強他們對華東**的認同感和忠誠度,包括這些學生的家庭,也基本都和華東**捆綁在一起,因此這批學生基本是可靠的。

但華東**控制上海的時間還不到3年,雖然原來上海就在不少近代學校,這其中既有清廷創辦,也有各國在租界裡創辦的,因此相對於這個時代中國的其地方,上海的教育水平要遠遠超出,華東**統治上海之後,將這些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很快就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教育系統,但接受的華東**教育的時間較短,並未建立起牢固的對華東**的認同感和忠誠度,而且這些學生的家庭和清廷,甚致是各國都在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從上海挑選20名留德學生,是否合適,別到時候養出一批白眼狼來。

不過行政院最終還是批准了這個決議,因爲上海的情況較特殊,是現在華東**除青島之外,現代化水平最高、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而且發展潛力還要超過青島,再加上上海的教育水平也確實很高,因此給上海幾個留德名額,也完全有必要。至於擔心養出一批白眼狼來,到是不必,只要華東**自身保持發展勢頭、不斷強大,就不必擔心有人背叛,既使是出了幾隻白眼狼,也不會影響大局。

雖然行政院做出了最終的決定,但上海方面派出留德的具體人選卻不能馬虎,除了需要在適齡的學生中進行認真篩選之外,並且對這些學生的家庭出身進行詳細調查,凡是和清廷或外國關係密切的學生,這一次基本都不會入選。雖然華東**不搞階級成份出身這一類的東西,但政治合格是絕對有必要,由其是華東**在上海統治的時間還不算長久的時候,而選撥還不能公開進行。因此確定最終的20個留學名額,也確實花費了相當的精力。好在是這個時代出國留學可不是什麼搶手的事,到也沒有引起什麼爭議。

另外,這次訪問德國的還有一個貿易代表團,是由一些從事經商創業的元老組成。其實在國事訪問中,帶一些商業人員一起出行,在舊時空裡是很常有的事情,在這個時代,雖然不算普遍,但也不是很特別,而且華東**和德國的經貿關係十分密切,而且還在不斷的發展,在年初徳國訪問華東**時,也帶了來了不少徳國的工商界人士,因此這次回訪,華東**也派出一個貿易代表團隨行,這不僅是禮尚住來,也是華東**自身的實際需要。

而現在華東**從事商業的元老已超過千人,基本上身家都做到了數十萬銀元以上,資產超過百萬銀元的元老也己達到百人以上,這一方面是甴於華東**的社會、經濟均處於高速發展之中,在這種大環境中,從事商業也比較容易成功;另一方面華東**對從事商業的元老也有相當優越的政策扶植,因此只要是肯用心吃苦,做到數十萬銀元的身家,並不是太難的事。

由於華東**和德國的經貿關係十分密切,而且從事商業的元老們都是具有國際界野的人,知道只守着自己這一畝三分地是不行的,必須要將目光投向中國以外更廣闊的市場,因此這次出訪徳國,從事商業的元老都非常積極,最終有21名元老參加了這次訪問,從事商業的元老中,合夥創業的比例很大,這21名元老的背後,實際代表着7、80名元老。21名從事商業的元老,再加上代表**的27名元老,這一次訪問德國,共計出動了48名元老,也可以表示華東**對這次訪問的重視度。

而參加出訪的徳國21名從事商業的元老中,有12人基本或長期定居在上海,而在上海有經營的,則達到18人,僅僅只有3人和上海沒有什麼瓜葛,由此也可以看出,上海在華東**中的經濟地位之重要性。

其實這一次華東**也向本土的工商業者發出了參加出訪,但本土的工商業者,無論是盛宣懷還是張謇等,對這次出訪德國都不感興趣,他們的目光始終都是盯在中國國內的市場上,和外國的經濟來往只限於購買機器設備或高技術生活日用品,對於開拓海外的市場一無雄心;二無動力;而張振勳到是想參加出訪,不過一來是張振勳的年紀較大,都66歲了,難以經受長途拔涉的顛波,二來張振勳己被選爲華東**第一屆諮議局的諮議員,在這個時候當然不能離開青島去德國訪問,另外還有趙維忠,和張振勳的情況一樣。

同時在這次赴德訪問中,華東**還增加了一個新的內容,就是文化交流,這是在德國訪問華東**時沒有的項目,不過這個建議提出之後,也得德國方面的積極響應,因爲文化交流往往像徵着雙方的關係更進了一步,而且德國曆史上出現了衆多的藝術家、文學家、思想家,創造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而這個時代的歐洲對中國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爲中國是一個愚昧、落後、野蠻、原始的國家,中國的歷史、文化更是沒有一點可取之處,毫無研究的價值,既使是研究,也應持完全批判的態度;另一種觀點則認爲雖然現在的中國確實落後且愚昧,但中國做爲一個歷史悠久,而且曾有過輝煌歷史的國家,其歷史、文化依然有許多可取之處,甚致有不少值得歐洲借鑑、學習的東西,值得認真研究。

這兩種觀點中,一直都是前一種佔上風,由其是在甲午戰爭之後,前一種觀點幾乎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但華東**成立之後,也大大的扭轉了歐洲對中華文明的輕視態度,由其是在遠東戰爭結束後,儘管歐洲的輿論對中華文明依然偏見蔑視,但在學術界卻開始認真研究中華文化,畢競這個世界還是勝者爲王的世界,文化、文明也是依附於國家的實力,誰的拳頭大,誰的槍桿子硬,誰的文化就有研究價值。

德國是較早和華東**建立良好關係的歐洲國家,因此對華東**的認知,也要比其他歐洲國家更強,同時對中華文化的態度轉變也其他歐洲國家更快,在這個時候和華東**進行一次國家組織的文化交流活動,在德國文化界得到了許多支持的聲音,德國**自然也是樂見其成。

反到是在華東**,這個建議剛一提出的時候,就引起了極大的爭議,遠比給上海20個留學名額的爭議要大得多。主要是因爲既然是文化交流,自然是由學者來唱主角,政治家只能靠邊站。但在元老中,工程師到是有不少,甚致有人在這個時代可以算得上是科學家,但能稱得上是學者的人確實並不多,儘管有部份元老在舊時空裡當過鍵盤俠,對網上和別人對噴時可是從來不認慫的,但這種網絡對噴終究是上不了正席的,更何況是文化交流,要知到這次面對的都是德國文化界的大咖,上去如果撐不住場子,丟的可是華東**的臉面。

而在華東**中真正能以學者的身份,代表華東**去與德國進行文化交流的,大概只有秦錚一人免強夠格,但華東**早就決定了,秦錚是不參加這次訪問出行,那麼沒有學者,怎麼和德國進行文化交流呢!這就是爭議的核心所在。

第一三五章 外調(九)第四九三章 聯盟終結(上)第三零五章 反制行動(三)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二八四章 協商(上)第三十六章 海軍編制第五九五章 濟南衆態(五)第四十七章 天津分治(五)第一三三章 外調(七)第十二章 軍艦出擊第一七九章 南下上海(九)第五五六章 接受談判(八)第二一零章 奇襲庫倫(四)第六三五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七)第一零三章 天津租界(十)第二一九章 清廷求和(二)第一九五章 訪問英法(六)第三六六章 餘波未平(三)第二五七章 公審大會(二)第三四零章 李鴻章來訪(十七)第六十五章 德國使團(五)第三六五章 餘波未平(二)第三四三章 軍事計劃(下)第二五七章 訪問(上)第三二五章 海參崴(八)第八章 伏擊俄軍第二五一章 創業(四)第六七六章 大獲全勝(七)第五百章 各方態度(三)第四十四章 錦州之戰(二)第五八三章 青島密約(三)第一四七章 上任(一)第三二三章 海參崴(六)第三五五章 大戰之前(二)第三八六章 對馬海戰(十二)第二五零章 鑑定圖紙(下)第二四零章 教育(上)第一四六章 訪問(六)第三九一章 對馬海戰(十七)第六九三章 再度出擊(四)第一六二章 日本的訪問(五)第二章 制度(一)第八十九章 安置營(五)第二一七章 外交之爭(下)第一三八章 上海新區(二)第二六七章 進城(三)第六九八章 求和(五)第一五零章 徳國之行(七)第四九一章 激烈博弈(五)第五八三章 張作霖歸附(下)第四十三章 導彈命中第三二八章 奉天會戰(下)第七十一章 金融(二)第一零七章 流言蜚語(上)第四五五章 處罰(上)第一四九章 上任(三)第一六一章 日本的訪問(四)第二五九章 土地制度(上)第二零二章 作戰計劃(下)第三六五章 餘波未平(二)第三三零章 海歸(一)第三二七章 奉天會戰(上)第一七二章 德國之行(四)第一八六章 護僑行動(八)第一九三 訪問天津(五)第八十五章 造艦競標(二)第三零九章 備戰(三)第九十八章 巡視(三)第三五四章 大戰之前(一)第二二四章 青島戰役(八)第一零二章 天津租界(九)第一一二章 抓捕(下)第八十八章 青州之亂(一)第六一零章 滿洲里戰役(三)第三十一章 市長上任(三)第一九二 訪問天津(四)第三零二章 革命者(七)第六九七章 求和(四)第五三二章 新機構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五)第六五三章 撤僑(五)第四七三章 山海關之戰(二)第十六章 接管濟南(九)第一九八章 蒙古攻略(一)第一四一章 震動(下)第二四零章 教育(上)第二六七章 進城(三)第六九九章 求和(六)第一二三章 學校(二)第二三七章 訪日艦隊(八)第九十章 安置營(六)第五三二章 新機構第四九三章 聯盟終結(上)第一八二 開平煤礦(下)第八十四章 災民(四)第二十三章 接管濟南(十六)第八十五章 戰前準備(二)第三十四章 導彈戰術(上)第三三七章 工業成就(三)第五五六章 土地改革(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