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

雖然地方官員有袁世凱背書,不必承擔失地之責,但袁世凱作爲地方督撫大員,親自下令地方官員棄地,按照清廷的律法,也是重罪,因此有人將此事上報到北京去,告袁世凱喪土失地,勾結叛逆,誤國叛君之罪。

袁世凱這些年來在官場上一路順風,平步青雲,雖然說他爲人圓滑,善於結交,拉隴了許多人,但也同樣得罪了不少人,由其是清廷的宗室權貴,幾乎都是對袁世凱恨之骨,許多人正在盯着袁世凱,尋找他的不是之處,現在這樣好的罪狀送上門來,那還不借題發揮,趁機徹底將袁世凱整死。

於是在清廷立刻軒起了一股彈亥袁世凱的風潮來,一時彈亥的折如雪片一般飛進皇宮中,更有甚者在摺子中列舉了袁世凱的十二條大罪,要求清廷立刻將袁世凱拿下處斬。雖然袁世凱在北京也有不少盟友,但苦於這次幾乎是罪證確鑿,幾乎無可辯解,唯一能說的就是事關重大,不可輕下決定,等調查清楚再作決定也不遲。

但就在這時,袁世凱的報捷也傳到了北京,在報捷中,袁世凱稱自己率軍出擊,進攻安徽太平府治所當塗縣,與人民軍連戰三陣,每陣皆親冒彈矢,臨陣指揮,將士們跡捨身忘死,奮勇殺敵,逐攻破當塗,收復太平府,三戰計斬首人民軍2000餘衆,所俘亦不下千人,所得槍械武器旗幟等不可計數。

這份報捷傳到北京之後,給袁世凱在北京的盟友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同時他們也都收到了袁世凱的密信,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於是也都紛紛上拆,開始爲袁世凱分辯。

而宗室權貴自然不甘就此作罷,於是再次軒起彈亥袁世凱的**,稱小勝不足抵袁世凱的失地之責,當然也有人上折稱袁世凱是假稱勝利,實則大敗,有意欺騙朝廷,其罪當誅。

但隨後袁世凱的捷報連傳,又相繼收復寧國府、池州府,廣德州等地,而且每次捷報都有“血戰”、“死戰”、“死傷無數”、“屍伏遍野、血流成渠” 等字樣,以顯示戰場的激烈,同時對袁世凱自身的描述無不是“親冒彈矢”、“身處險地、誓死不退”,“親掌火銃,擊斃賊匪數十人” 等表現自己作戰勇敢的詞句。

同時袁世凱也對自己下令放棄江北之地進行了分辯,稱因大江所隔,華東**的水師皆爲鐵甲戰艦,而安徽水師己全軍覆沒,江蘇水師只有木船,無法在江中與華東**的水師相抗衡,因此只能暫時放棄江北之地,先全力收復江南之地,待穩固江南之後,再圖收復江北之地云云。

雖然宗室權貴仍然遏力的攻擊袁世凱,但這時己是三鼓而竭的地步,因爲攻擊的力度己經被大大的削弱,反到是袁世凱在北京的盟友們卻開始反擊,在此消彼漲之下,雙方的聲勢也大體持平。

而就在這時,袁世凱的捷報再次發到北京,這次是收復徽州府,將安徽省的江南之地全部收復過來,同時還回師蘇州府,擊退了由上海進攻的人民軍,並且在是役,袁世凱親身上陣指揮,身中三彈,猶自堅守陣地不退,才終於擊退人民軍的進攻,不過由於傷勢過重,只能回南京養傷,同時收復江南之地,軍隊傷亡重大,陣亡將士達6000餘人,加之大江攔截,只能暫時休兵罷戰。

儘管這時在北京,清廷的宗室權貴仍不甘心,猶自在拼命攻擊袁世凱,有說他假冒戰功,有說他和華東**有勾結,有說他欺瞞朝廷等等,但己是大勢巳去,因爲從表面上看,袁世凱確實是收復了江南之地,而放棄江北之地的理由也是說得過去的,畢竟長江天險,沒有一支強大的水師,確實誰都沒有辦法,另外清廷和華東**也鬥爭了幾年,可以說是屢戰屢敗,這次袁世凱這次算是打了幾個勝仗,確實是十分難得,由其是袁世凱還在戰場上受傷,更是給袁世凱增添了幾分悲壯之氣,因此清廷最終下旨嘉獎袁世凱,進爵一等忠毅候;並蔭恩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江蘇四品知府候補,加爵騎都尉;次子袁克文六品京官候補,加爵雲騎尉。

雖然無論是給袁世凱增加的頭銜,還是兩個兒子的蔭恩,都是虛職,沒什麼實際的權力,畢竟現在袁世凱是以軍機大臣的身份出任地方總督,官職實際差不多己經到頭了,再高也高不到那裡去,但這代表了清廷的態度,算是認可了袁世凱的功勞,以及不計較他放棄江北之事的過失,也爲這段時間己來,清廷中針對袁世凱功過的爭吵劃上了一個句號。

其實以慈禧的頭腦和閱歷,那看不出其中的貓膩來,這分明就是袁世凱和華東**做的一筆交易,就是用江北換江南,要不然就憑袁世凱的本事,能打得過人民軍嗎?那可是連英法日俄這樣的列強都做不到的事情。但現在清廷對南方的控制力基本所剩無幾了,說得不客氣一點,就算是現在袁世凱在南方公然舉旗造反,清廷也拿他沒有一點辦法,難道還能出兵去征討袁世凱嗎?別的不說,就是大軍怎麼過河南省去?現在清廷除了袁世凱之外,還有誰能有那麼大的面子,能夠從華東**的領地內通過;另外不管怎麼說,從表面上看袁世凱確實是收復了江南之地,這也就交待得過去了。

在宗室權貴們瘋狂攻擊袁世凱時,慈禧到是沉住了氣,並沒有立刻就做決定,而且先拖一拖,等一等,靜觀事態的發展變化,果然等到袁世凱用一份份捷報擊宗室權貴對自己的攻擊,反轉了輿論風潮之後,慈禧也就順勢而下,下旨嘉獎袁世凱,也給這一事件定性,算是平息了這場爭鬥。

不過讓慈禧沒有想到的是,這回反到是袁世凱不依不僥起來,原來按清廷的慣例,受到嘉獎的官員應該上折向朝廷謝恩,而袁世凱在謝恩的摺子中除了感念朝廷的恩厚之外,還向清廷提出了兩個要求,一個是調北洋新軍第1鎮、第6鎮南下,加強自己的軍力,因爲袁世凱稱在此前的戰鬥中,自己所帶南下的軍隊傷亡重大,現在就是駐守江南也嫌有不足,必須要補充軍隊;二個是調北洋水師入長江,在南京停泊,以防華東**的水師渡江南侵,而且袁世凱還信誓旦旦,保證在北洋新軍的補充軍隊和北洋水師到位之後,1年之內可以收復江北之地。

慈禧當然知道,袁世凱的收復江北之地誓言都是鬼扯,他的真正目地只有1個,就是要兵權,而且光是隻有北洋新軍還不知足,居然還想將北洋水師也納入到麾下。這胃口也太大了,北洋新軍是目前淸廷最精銳的軍隊,這次南下袁世凱帶走了2個鎮,現在再要2個鎮,豈不是大部份都落到了袁世凱的手裡?

而北洋水師現在的狀況雖然不怎麼好,駐泊地都己經移到了寧波,這己是屬於南方的港口了,而且寧波的港口設施落後,加上水師的經費不足,北洋水師的軍艦也得不到良好的維護,不得不求助於駐泊福建的南洋水師,因此在清廷己有人建議,不如就將北洋水師併入到南洋水師算了,不過瘦死的駱駝畢竟比馬大,北洋水師好歹還有幾艘巡洋艦撐門面,也比南洋水師強,而且如果得到良好的維護,還是有一定的戰鬥力。對華東**來說,這點戰鬥力不足一論,但對淸廷來說,卻是僅有的海軍力量。

袁世凱的要求,等於是要將清廷海陸的精銳軍隊都納入到他的麾下,這胃口到是真不小,沒想到袁世凱到了南方,膽子就變大了,不僅敢欺騙瞞哄朝廷,甚致公然開始向朝廷叫板了,這時慈禧也不禁有些後悔,早知如此就不該把袁世凱放出去,把他留在身邊有多好,時不時的打壓一下,看他服不服貼。

但現在說什麼也晚了,不可能再把袁世凱從南方調回來,本來慈禧不想理袁世凱,就當是沒收到袁世凱的摺子,等事態自己慢慢平息下去。但袁世凱卻沒完沒起來,幾天以後,他再度上折,稱華東**正在調兵遣將,有進取江南之意,現在自己手下的兵力不足,恐難以抵敵,請清廷速調軍隊南下支援。最終在10天之內,袁世凱連上三折,都是要求朝廷調軍隊南下支援,否則江南難保云云,慈禧也被弄待不厭其煩。

而宗室權貴見了,又都有些躍躍欲試起來,紛紛上折攻擊袁世凱,謊報軍情,欺瞞朝廷,挾寇自重,肆意妄爲,不過袁世凱的同盟者也不甘示弱,針鋒相對,指責宗室權貴不顧大局,殆誤軍機,要求朝廷立刻調軍隊南下,支援袁世凱,否則難保江南之地,眼看在朝中又要發生一場爭鬥,慈禧只好下旨給袁世凱,表示朝廷現在無兵可派,准許袁世凱在江南自行招募組織民團練軍,抵抗華東**。

其實慈禧明白,袁世凱再三上折叫苦的目地並不是要朝廷增援軍隊,而是在江南自行招募軍隊的權力,當然就算朝廷不批,袁世凱也可以在江南招兵,畢競現在誰也管不着他,而宗室權貴什麼都不懂,就知道跟着亂起鬨,因此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批准了事,也省了個耳根清淨,老實說慈禧現在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得到了清廷的批准,袁世凱也心滿意足,於是開始在南京、蘇州等各地豎旗招兵,擴充軍隊。

第二十五章 錦州告急(四)第二三零章 訪日艦隊(一)第一一五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一)第六零一章 西安之行(一)第九十六章 天津租界(三)第二三八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一)第二十七章 錦州告急(六)第九十二章 天津戰役(五)第一六零章 農業部的運作(一)第五八九章 上海租界(一)第二七二章 陰島(三)第五三五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六)第二六九章 進城(五)第一五八章 日本的訪問(一)第三六五章 媒體(三)第一一一章 抓捕(中)第三十四章 年度總結(四)第四七六章 山海關之戰(五)第一零七章 流言蜚語(上)第三六七章 餘波未平(四)第二十六章 夜話(上)第四一三章 旅順攻略(十)第二六一章 根據地(三)第十六章 日艦逃跑第二零八章 奇襲威海衛(二)第五九六章 濟南衆態(五)第一零九章 造艦(四)第二章 穿越到清末第四四一章 遼陽之戰(三)第五二四章 談判(二)第四十二章 艦隊出發第一一一章 抓捕(中)第六十九章 德國使團(九)第六八八章 反制(二)第八十章 水災(五)第一三六章 渤海海戰(五)第七一一章 腰帶計劃(下)第五二八章 談判(六)第二十五章 錦州告急(四)第三十八章 談判(中)第三九六章 談判(四)第六八八章 反制(二)第一零四章 攔截(下)第二二八章 後續影響(三)第十二章 軍艦出擊第二八八章 全面展開(三)第二零一章 蒙古攻略(四)第二四九章 創業(二)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五)第三五一章 上海警戒(四)第九章 村民第二二八章 後續影響(三)第四九九章 輿論再變(二)第六六二章 臺灣海峽之戰(三)第五九零章 農場巡視(五)第三零二章 革命者(七)第九十三章 青州之亂(六)第二零八章 奇襲威海衛(二)第四七四章 山海關之戰(三)第二一零章 戰爭規則(六)第五二零章 叛逃事件(上)第七十章 金融(一)第七一零章 日本的選擇(四)第四九零章 激烈博弈(四)第五二五章 談判(三)第五五五章 接受談判(七)第一一二章 接管天津(四)第五三一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二)第五五一章 接受談判(三)第七十四章 來訪者(二)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一三七章 上海新區(一)第五零七章 清廷招撫(四)第三十一章 年度總結(一)第一一一章 造艦(六)第二八零章 中立(四)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四四四章 遼陽之戰(六)第二五八章 訪問(下)第四六七章 迎擊俄軍(四)第七十二章 義和團第四十七章 錦州之戰(五)第七二六章 臺灣來客(下)第五四五章 鎮南浦登陸(五)第三五五章 大戰之前(二)第六四八章 日本本土作戰(八)第四百章 談判破裂(一)第六零六章 東北戰事再起(四)第三九零章 新聞發佈會(四)第一二八章 外調(二)第三三九章 李鴻章來訪(十六)第三一三章 軍隊擴編計劃(一)第三八零章 足球比賽(一)第三零三章 反制行動(一)第四九八章 輿論再變(一)第四十九章 投降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一)第三零九章 備戰(三)第二十六章 接管濟南(十九)第七十一章 海軍顧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