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零章 合肥見聞(四)

收到了李經方的邀請,袁世凱也十分高興,李經方願意見自己,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信號。因此袁世凱也準備了一份禮物,第二天隨同李經方派來相請的家人一起,進了合肥城,來到李經方的住所。

兩人相見之後,互相客套了一番,然後分賓主落座,從人奉上茶來,袁世凱接過了茶碗,飲了一口,將茶杯放下,道:“伯行兄,算起來我們最後一次見面,還是在給老中堂出殯的時候,有3年多沒見了。”

李經方呵呵一笑,道:“慰亭,你記得到是清楚。這幾年來,你逢年過節,都送來禮物問候,到是有心了。”

袁世凱忙道:“這是理所當然的,老中堂對世凱有知遇之恩,世凱永遠銘諸肺腑,豈能相忘。只是公務繁忙,不能親身拜訪伯行兄,也不能在老中堂靈前上一柱香,只能遣人送去區區一點薄禮,實在是慚愧慚愧啊。”

李經方擺了擺手,道:“慰亭也不必自責,只要心意到了也就夠了,你的擔子重,事情多,不必親自前來了。”

袁世凱道:“這次我到兩江上任,負責救災事務,關係重大,現在南方的情況伯行兄也清楚,是困難重重,我也算是扶棺南下,不過能在合肥見伯行兄一面,也算是沒有憾事了。”

李經方笑了笑,道:“慰亭也不必太過憂慮,我看慰亭這次南下,困難雖說是有些,但也沒有慰亭說得這般嚴重吧,慰亭所擔憂的,大概就是我們華東**,其實也不必擔心,華東**並無意南方,這次佔據安徽,實在是清朝做得太過份了,這次華東**借道慰亭通過,可見對慰亭尚有善意,只要慰亭不挑恤華東**,也就不會再有兵戎相見了。”

袁世凱點了點頭,道:“伯行兄所言,我也放心多了。不過伯行兄現在己經投靠了華東**,也算是前途光明啊!在這裡說話,我也沒有什麼顧忌的,他日海外華人開朝立業,伯行兄可是從龍之功,開國功臣,封候拜將,指日可待,前途也未必在老中堂之下啊。”

李經方呵呵笑道:“慰亭,我都是知天命的年紀了,早己是沒有爭名奪利之心,也不想什麼加官進爵,再說我是什麼材智,豈敢再有奢望,只求下半生平安無事,孑孫皆安康樂業,也就足矣了。”

袁世凱陪笑道:“伯行兄已經看透了名利,實在是佩服啊。”

李經方道:“既然慰亭沒有顧忌,我也就直言不諱。”

袁世凱忙道:“伯行兄,有話但說無訪。”

李經方道:“清廷氣數己盡,不可挽回,我華東**必將成大事,這話慰亭剛纔也說過了,我看慰亭也要爲自己打算,給自己尋找一條後路啊。”

其實袁世凱剛纔把話頭引到華東**上,就是在等李經方這句話,立刻道:“伯行兄說的這些,世凱又何償不知,華東**仍是順天應時,又有大功於中國,自然必成大事,世凱又何嘗不想校仿微子去殷,韓信歸漢,棄暗投明,只是世凱受朝廷厚恩,位極人臣,官至極品,因此實在是不忍棄之,這次才受命於危難之際南下,仍是盡及人臣之道啊。”

李經方淡淡一笑,他也是十分精明的人,見袁世凱將話題向華東**上引,就知道袁世凱的用意,因此才故意說了一句讓袁世凱爲自己打算的話,果然袁世凱立刻就順着李經方的話說下去。雖然這番話說得冠冕堂皇,但李經方聽得袁世凱的話外之意,他先說華東**是順天應時,還舉微子去殷,韓信歸漢的例子,表示自己也想投靠華東**,但話頭一轉,說自己在清廷位極人臣,官至極品,受清廷厚恩,所以不忍棄之,其實不忍棄之是假話,真正後目地是告訴華東**,自己在清廷可是頂極的官員,如果華東**要自己歸降,總得給自己一個有份量的官位吧。

不過李經方並沒有說破,但也沒有順着袁世凱的話頭說下去,而轉到其他的話題上,且看袁世凱怎麼辦?而袁世凱的心裡雖然着急,但也只能耐着性子,陪着李經方說話,想着怎麼樣再把話題給引回去。

而說了一會之後,袁世凱實在有些沉不住氣了,於是道:“不知伯行兄現在華東**所任何職?”

李經方心裡冷笑,袁世凱果然忍不住了,不過還是從容答道:“我現在華東**,是諮議局議員,籌備委員會委員,在今年年底,華東**將招開諮議局大會,正式選出諮議局的議長,委員等職位。現在到合肥來,只是臨時幫忙,誰叫合肥是我的故籍呢?只能這裡的事情穩定下來之後,我就再回青島去了。”

袁世凱皺了皺眉,道:“諮議局是做什麼的?”

李經方又將諮議局的職責、功能對袁世凱簡單的解釋了一遍,袁世凱聽了,也大體明白,按李經方的說法,這個諮議局其實沒有多少權力,也就是向華東**提提建議什麼的,遠不如元老議院的權力大。當然袁世凱關心的並不是李經方的職位,而是通過李經方,評估自己投靠華東**後,會是什麼位置,另外也想通過李經方,向華東**表達自己的態度。

現在看來,李經方在華東**的地位並不高,當然李經方在清廷的官位也不高,只不過是有一層李鴻章的光環,因此李經方在華東**的官職對自己只有參考價值,但並不能做爲自已評估的依據,重點還是希望李經方替自己向華東**傳話。但這話也不能直說,於是袁世凱道:“以伯行的材幹,在華東**中,就算不在各部中任職,至少也應有府州長官之任,雖然伯行兄志不在仕途,但這諮議局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實在是大材小用了。華東**也未免太不識人了。”

李經方那不知道袁世凱的意思,表面是爲自己抱不平,但實際上還是在說他自已,既然李經方在華東**是大材小用,那麼他袁世凱投奔華東**,當然要一個更高的官職了。

於是李經方嘆了一口氣,道:“我是前朝舊臣,豈敢在新朝有所奢望。慰亭呵! 縱觀二十四史,可見前朝舊臣能在新朝中得以重用的嗎?不說他朝,就是清朝開國之初的三藩如何,都被封爲了王爵,但那一個又得了善終的。算了,反正我也無意仕途,不說了,不說了。”

而袁世凱卻是如遭重擊,整個人都呆住了,因爲李經方的這番話,把袁世凱的美夢徹底擊得粉碎,讓袁世凱也終於意識到,自己希望和華東**談歸順條件,並且在華東**中出任一個重要位置的官職,是根本不現實的,華東**根本不可能重用自己,因此袁世凱的心裡十分沮喪,也無心再和李經方對付下去了。

見到袁世凱一付失魂落魄的樣子,李經方也知道自己的這番話起了作用,李經方對華東**的瞭解要比袁世凱深刻得多,知道華東**是不會重用清廷,這一方面是舊朝新朝的區別,另一方面也是華東**的制度、規則、施政和清廷完全不同,清廷的官員基本不可能適應華東**的這一套制度。當然話說到這一步也就到位了,後面的路怎麼走,就讓袁世凱自己去選擇了。於是道:“慰亭遠路而來,一路辛苦了,我也不再多留慰亭,早些回去休息吧。”

袁世凱這纔回神來,趕忙起身向李經方告辭,回到了營地。不過袁世凱的心情依然不好,連午飯都沒有吃,獨自一人在帳蓬裡坐了一個下午,只說自己要思考事情,不要打擾,因此家人、部下也不敢多問。

不過袁世凱畢競是見過大風浪的人,一個下午的時間也將心情基本調整過來,同時也計劃好了以後的打算,既然自己投靠華東**,基本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因此暫時也就不必考慮投靠華東**,畢競自己現在依然大權在握,並且擺脫了清廷的制肘,大可以在南方開創一個新局面。

而目前華東**的首要目標還是清廷,並不是自已,因此在此期間,自己在南方仍然可以保持權勢,甚至還可以割據一方,過幾年自己說了算的日子,當然還要盡力和華東**保持良好的關係,千萬別引火上身就是了。而等華東**滅了清廷,統一了北方,將目標轉向南方的時候,再見機而作,可戰則戰,不可戰則降,反正只要自己不和華東**交惡,在投降之後當個富家翁還是可以的。想通了以後的道路之後,袁世凱的精神狀態也明顯好多了,在晚飯的時候,也基本恢復了正常。

袁世凱一行隊伍在合肥停留了三天,本來袁世凱還打算拜訪一下羅嶽,起碼先結交一下,算是認識了,但既然自己現在不打算投靠華東**了,也就沒有這個必要,因此除了拜訪了李經方之外,後兩天就都留在營地裡休息,畢競走了十幾天的路,也確實十分疲憊。在第三天,華東**的船隻也安排出來,於是袁世凱一行隊伍、車仗在合肥登船,啓航向南京駛去。

第五六六章 陰謀(四)第一二七章 電報第五十八章 上海新區(十一)第二六七章 根據地(九)第三十四章 換裝(上)第二二五章 清廷求和(八)第八十四章 災民(四)第二零五章 從軍(三)第五九九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上)第二十二章 接管濟南(十五)第一三七章 上海新區(一)第三零七章 備戰(一)第二零三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九)第三五七章 徳國特使(五)第三十五章 換裝(中)第三九一章 新聞發佈會(五)第八章 伏擊俄軍第三一三章 錦州(一)第五三九章 聯合軍演(四)第二二三章 清廷求和(六)第一四六章 徳國之行(三)第五章 收關行動(五)第六零九章 滿洲里戰役(二)第一二四章 秋收行動(十三)第五八七章 農場巡視(二)第四八零章 登陸作戰(二)第五七三章 談判(一)第七零七章 日本的選擇(一)第五三九章 聯合軍演(四)第十七章 接管濟南(十)第二零二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八)第十九章 海軍編制(三)第六六八章 臺灣海峽之戰(九)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二四二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五)第三三二章 李鴻章來訪(九)第五六七章 陰謀(五)第四九九章 輿論再變(二)第二十章 接管濟南(十三)第五二零章 叛逃事件(上)第五六九章 預備會議(四)第一二五章 秋收行動(十四)第四十八章 錦州之戰(六)第三八三章 對馬海戰(九)第二十五章 責任問題第一七零章 南下上海第六二四章 登陸日本(六)第十一章 五年規劃(二)第二一一章 奇襲威海衛(五)第五四六章 鎮南浦登陸(六)第二零五章 懲罰行動(下)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十八章 接管濟南(十一)第五九四章 上海租界(六)第五十二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三)第四十六章 天津分治(四)第七十八章 陸軍編制(二)第三零三章 反制行動(一)第五六一章 美國(四)第四九六章 發展大計(上)第一三零章 海軍假期(一)第二九六章 革命者(一)第九十一章 安置營(七)第八十一章 戰前(下)第九十一章 天津戰役(四)第三九七章 談判(五)第三一七章 騎軍(一)第二四九章 天誅(六)第五八七章 隔空交手(三)第四九九章 各方態度(二)第七一七章 上海談判(四)第四七三章 外交爭鬥(二)第二章 制度(一)第三十六章 圈孑第六一零章 滿洲里戰役(三)第二六五章 進城(一)第六十九章 德國使團(九)第二零二章 英國干涉(四)第六九十章 再度出擊(一)第一九二章 訪問英法(三)第五零五章 穆棱河之戰(一)第五五四章 接受談判(六)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二一九章 清廷求和(二)第五八二章 張作霖歸附(上)第十九章 自沉第二一九章 談判(一)第六九七章 求和(四)第一零一章 巡視(六)第三零八章 再進膠州(一)第一二二章 秋收行動(十一)第一七二章 南下上海(二)第一二四章 秋收行動(十三)第六十六章 工業(三)第四八八章 登陸作戰(九)第一六一章 農業部的運作(二)第一零五章 佈局海外(下)第四七八章 外交爭鬥(七)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區(十)第二十三章 錦州告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