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九章 外調(三)

接完了聖旨,送走了傳旨的太監,袁世凱坐在自己的書房裡,心情也是起伏不定,彷彿又回到了戊戌年間的那個夜晚。就是那個夜晚,袁世凱做出了一個足以改變他一生的決定,向榮祿告密,出賣維新派。

當然,戊戌年間維新派的失敗其實和袁世凱的告密行爲關係並不大,既使沒有袁世凱告密,維新派也是註定失敗,因此說是袁世凱的告密導致戊戌變法失敗,並不是實情,但對袁世凱個人來說,這次告密行動使他得到慈禧的信任,從此以後就一路加官進祿,儘管也經常被慈禧搞打,但總體來說卻還是青雲直上、步步高昇。

不過在那個時候,做出告密的選擇也並不艱難,因爲當時只要是稍微有一點頭腦的人都會在慈禧太后和維新派之間做出選擇,畢競維新派幾乎是全無勝算的,即使袁世凱全力支持維新派的一方,勝機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只要是頭腦正常的人,都不會倒向到維新派的一邊。而現在的結果也證明,袁世凱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

但這一次袁世凱可就沒有那麼足的信心了,不知道這次自己的選擇是對是錯。因此這時袁世凱的情緒自然是難以平復。

就在袁世凱想得出神的時候,這時家人來報,原來是英國公使朱爾典求見。

袁世凱聽了,也不由得精神一振,趕忙道:“快請,快請。” 說着又叫家人:“把我收藏的那一罐黃山茅尖拿出來泡茶。”說完之後,袁世凱親自走出了書房,來到了房門口的屋檐下迎接。

時間不長,只見家人領着英國駐清廷公使朱爾典走了進來。袁世凱立刻走下臺階,伸手和朱爾典相握,道:“什麼風把公使先生吹來了,公使先生一向可好啊。”

這時朱爾典己在中國任職10餘年了,不僅能說出十分流利的漢話,對中國的人情、風俗、歷史典故等等都有相當的瞭解,可以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通,這時也笑道:“託袁大人的福,一切安好,有勞袁大人掛記了。”

袁世凱呵呵笑道:“這裡不是說話的地方,走,到我的書桌裡去坐下說話,前些時日我剛得了一罐好茶,請公使先生償償。”

朱爾典也笑道:“哦!那可就要討擾袁大人一番了。”

於是袁世凱將朱爾典領到自己的書房裡,兩人分賓主落座,僕人奉上茶來,朱爾典拿起茶杯,喝了一口,也是讚歎不絕,“果然是好茶啊。”

袁世凱笑道:“如果公使先生喜歡,等一會帶一些回去,慢慢品償吧。”

朱爾典道:“那怎麼好意思呢?”

袁世凱道:“不過是些茶葉,何足掛齒。”

朱爾典道:“即是袁大人盛情,我就卻之不恭了。”

兩人客套了一番之後,袁世凱將手一擺,讓從人們都退出去,又安排了兩個心腹家人守在門外,然後纔對朱爾典道:“公使先生,今天來拜訪寒舍,不知有何見教啊!”

朱爾典道:“見教可不敢當,我這次是特意來向袁大人道賀,恭喜大人外調兩江總督,從此離開這個事非之地,用貴國的話說,就是‘打破玉籠飛綵鳳,頓開金鎖走蛟龍’,而從此以後,大人便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了。”

袁世凱也呵呵笑道:“借公使先生的吉言啊,其實我還要多謝公使先生呢?如果不是公使先生點醒了我,我也不會想到這一招走爲上策啊。”

朱爾典笑道:“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其實以袁大人的才智,怎麼會想不到這一點呢?我看大人不過是當局者迷而己。”

袁世凱也撫掌大笑,道:“公使先生太客氣了。”然後臉色一正,低聲道:“我現在己經是外調了,但貴國承諾之事如何?”

朱爾典道:“這一點請袁大人儘管放心,都己經安排好了,各國已經聯合各省的商人,籌集到了300萬兩白銀,只等袁大人一到金陵上任,首先向袁大人提供150萬兩白銀的啓動資金,其中100萬兩用於救災,各國商人也會盡力幫助大人籌集賑災的物;另外50萬兩用於大人支付軍費開支所用,而其餘的150萬兩,也將在以後陸續支付給大人。” 說着,朱爾典打開自己的公文包,從裡面拿出一張支票,遞給袁世凱,道:“這是一張20萬兩白銀的支票,算是提前支付給袁大人。”

袁世凱也不禁大喜,趕忙伸手接過了支票,道:“多謝公使先生。”

朱爾典擺了擺手,道:“袁大人不必謝我,這筆錢也不是我出的,其實我只能算是一箇中間人而已,不過袁大人到金陵上任之後,一切都需要迎仗袁大人啊。”

袁世凱點了點頭,道:“自然,自然,袁某自當是盡力而爲,確保江南平安無事。”

原來慈禧千算萬計,但百密終有一疏,她只顧算計袁世凱會不會倒向華東**,但卻沒有想到袁世凱會和洋人們勾聯串通起來。

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慈禧,一來是她的年事己高,考慮計算也難免會有疏漏,二來也是因爲在庚子國變之後,洋人們在中國的行爲也收斂了許多,不再是那麼飛揚拔扈,盛氣凌人,對清廷的態度也客氣了不少,由其是在遠東戰爭之後,各國都頻頻向清廷示好,幫助清廷練兵、辦洋務、提供資金、顧問新政等等,讓清廷頗有些受寵若驚,儘管慈禧在心裡對洋人仍有提防,但在計算袁世凱外調的時候,還是忽略了洋人的因素。

不過各國向清廷示好、提供幫助,當然不是出於好心,而是希望能讓清廷振作一些,因爲各國都清楚,如果讓華東**統治整個中國,對各國來說,絕對不是好事,各國在中國的利益損失估且不論,在地緣政治上的損失纔是極其巨大的,因此各國都希望清廷能夠擔負起阻擋華東**統一中國的重任,各國也願意給清廷提供必要的幫助,既使是清廷不能阻止華東**,但也不能讓華東**順順利利的控制整個中國,至少也要給華東**製造一些麻煩,同時也可以做爲各國以後和華東**進行交易談判的籌碼。

在華東**派遣人員救災之後,英法美等國就意識到華東**這是在借救災之機,爭取人心,同時擴大自己在長江流域各省的勢力,因此也都向清廷建議,也儘快組織救災,以與華東**競爭民心,畢竟清廷現在還是正統政權,在這方面比華東**還是有一定的優勢,如果能夠借救災之機,也收割到一批民心,也可以讓清廷的統治多維持幾年,這樣也可以給各國多容出一些時間來佈置應對華東**的辦法。

同時各國還向清廷表示,可以給清廷提供不附加任何條件的低息貸款,以供救災之需,當然這筆貸款的使用,需要由各國監督,專款專用。因爲各國知道清廷的官員們是什麼秉性,賑災款到了他們手裡,如果不加以監督,恐怕是雁過拔毛,能有一半落到真正的救災上,就可以謝天謝地謝人了。

不過清廷對各國的這個建議並不感興趣,一來是救災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情,辦得好也不見得有多大功勞,而辦砸了可是要擔責負的,何況還要和華東**競爭;二來清廷對洋人們仍然相當的警惕,洋人的貸款也不是那麼好拿的,就算是沒有別的附加條件,但貸款終究是要還的,只是這筆貸款洋人指定要用來救災,又不是練兵、辦洋務,將來清廷拿什麼還呢?何況洋人還要對這筆貸款的使用進行監督,必須用於救災,這也讓不少原本支持救災的官員們也冷了心。另外還有一批官員則認爲,不訪就讓華東**去救災,以消耗華東**的人力物力,這也是對清廷有利的。那麼清廷又何必去搶着救災呢?因此最終清廷還是婉言謝絕了各國的建議。

清廷的態度也讓各國十分失望,看來清廷還真是爛泥扶不上牆,於是各國公使一起對中國的局勢進行了一次評估,一致認爲華東**將會在明年,也就是1908年對清廷開戰,進攻北京,最遲也不會超過1909年,而以清廷的實力,根本抵抗不住華東**的進攻,在開戰之後的1個月內,人民軍必然會攻佔北京,預計在6-12個月內,就會佔領整個北方的地區。

也就是說,現在清廷實際也就只剩下1-2年的壽命了。因此指望清廷能夠阻止華東**,或是給華東**製造麻煩,都是不可能的。

不過由於中國的疆域過於龐大,而華東**在中國的基礎畢竟還不深,因此在佔領北方之後,華東**必然就會停下進攻,先穩固其在北方的統治。而各國就應該利用這段時間,在中國南方重啓爐竈,扶植一個不同於清廷的政權,和華東**抗衡,讓中國維南北對持的局面,這樣就是對各國最有利的局面。

而這樣一來,首先要確定在南方有一位強有力的領導者,才能夠擔任這個重要的任務,於是各國都一至推薦,這個人非袁世凱不可。

第二一一章 奇襲威海衛(五)第一一四章 失蹤(下)第一三四章 外調(八)第六十四章 德國使團(四)第四七七章 山海關之戰(六)第三七六章 對馬海戰(三)第五八二章 青島密約(二)第二十三章 錦州告急(二)第四十四章 導彈與炮彈第四八六章 清廷朝議(三)第一八零章 軍事交流(二)第二二九章 後續影響(四)第五七八章 進攻瀋陽(二)第八十章 陸軍編制(四)第四七七章 山海關之戰(六)第一九一章 訪問英法(二)穿越艦隊簡介一052D型驅逐艦第一九零章 訪問英法(一)第一三二章 海軍假期(三)穿越艦隊簡介一052D型驅逐艦第四二四章 進攻北京(三)第二十九章 市長上任(一)第二五四章 圈套(二)第三四七章 歐洲危機(四)第一一三章 接管天津(五)第二四六章 第一家族(五)第四八四章 清廷朝議(上)第七一五章 上海談判(二)第一七零章 投資考察(一)第六百章 濟南衆態(九)第三五二章 前往青島(五)第六十一章 英日同盟(一)第四七四章 外交爭鬥(三)第七三二章 決策(六)第四二四章 停戰期(五)第七章 移交第五八四章 張作霖歸附(三)第一七九章 護僑行動(一)第四一五章 遼河之戰(一)第五八八章 隔空交手(四)第十六章 接管濟南(九)第四八七章 登陸作戰(八)第五四三章 鎮南浦登陸(三)第四七六章 外交爭鬥(五)第五零四章 清廷出兵(四)第一八九章 登陸爪哇(一)第二五六章 圈套(四)穿越艦隊簡介一054A型護衛艦第四八六章 清廷朝議(三)第七一六章 上海談判(三)第一五七章 訪徳使團(四)第四一七章 北京攻略(十三)第一六二章 對日談判(七)第二零二章 作戰計劃(下)第三九零章 對馬海戰(十六)第四八五章 清廷朝議(下)第二十章 接管濟南(十三)第一一五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一)第六零一章 西安之行(一)第三一七章 錦州(五)第二二零章 清廷求和(三)第五四三章 鎮南浦登陸(三)第五四二章 未來計劃第四章 收關行動(四)第三七八章 上海(六)第六十三章 大沽口會議(四)第一零六章 造艦(一)第五六一章 美國(四)第三一零章 二進膠州(三)第九十二章 安置營(八)第四五八章 圍殲日軍(二)第八十四章 災民(四)第五七九章 進攻瀋陽(三)第六一六章 歸途第五四六章 鎮南浦登陸(六)第三一三章 錦州(一)第二八九章 年終會議(五)第七十八章 水災(三)第三一二章 備戰(六)第二九二章 情報機構(下)第二二六章 清廷求和(九)第六九一章 再度出擊(二)第一一六章 農村調查(二)第七三零章 決策(四)第三十一章 市長上任(三)第二三七章 訪日艦隊(八)第三五八章 徳國特使(六)第五二三章 反圍剿(三)第五四三章 鎮南浦登陸(三)第四九三章 襲取海參崴(二)第八十六章 安置營(二)第四零九章 旅順攻略(六)第二七四章 戰爭開始(三)第十章 五年規劃(一)第二三二章 各方反應(六)第一四九章 上任(三)第一七八章 德國之行(十)第六四五章 日本本土作戰(五)第二四一章 教育(下)第二二二章 談判(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