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八章 外調(二)

張之洞說完之後,慈禧和光緒還沒有發言,世續己道:“豈有此理,我堂堂大清,豈可與僞逆談判?更勿論和平相處,張大人,您這是什麼意思?”

張之洞淡淡道:“時也,勢也。非人力可以違抗。” 又向慈禧和光緒欠了欠身,道:“臣唯有此二策,請皇上、太后裁決。”

光緒還在思考張之洞的話,慈禧己道:“張之洞,你以爲應該派誰去南方主持大局呢!”

張之洞向身邊看了一眼,道:“臣以爲非袁世凱不可。”

光緒聽了,身體也不禁一震,看向了袁世凱。而慈禧卻沉思起來,其實拋開張之洞第二個建議不說,第一個建議其實並不算新奇,在地方上發生危急事件的時候,從中樞派遣大臣到地方上去主持大局,是歷朝歷代常見的做法,因爲中樞派遣的大臣一般更瞭解朝廷的意圖,又往往有高於其他地方官員的身份,也就更容易指揮調度地方事務,因此張之洞的這個建議也並不算意外。

而張之洞推薦的袁世凱,也頗得慈禧之心,憑心而論,現在清廷的官員中,袁世凱是能力最強的,而且也頗得慈禧的信任,儘管慈禧經常敲打袁世凱,但這是很正常的御下之術,並不能說慈禧就在防範袁世凱,當然要說防範也不算錯,因爲慈禧對誰都會防一手,無論是以前曾國藩,還是後來的左宗棠、李鴻章,慈禧都不可能完全放心,都會防着一手,但該用的時候,還是要放手去用,並且該支持的時候,更是要全力支持。

如果說這一次朝廷要派人到南方去主持大局,慈禧也傾向派袁世凱去,而且也只有袁世凱去,才能讓慈禧放心,一來是這些年來,袁世凱雖然沒有在總理府衙門任職,但也沒少和洋人打交道,基本都能夠處理得不錯,而且袁世凱和華東**也有一定的關係,因此由他去處理這次危機,確實是最合適的人選。

但慈禧要考慮的是,派袁世凱去了能夠起到多大作用,如果華東**鐵了心要佔領長江流域的各省,那麼袁世凱去了也沒有用,慈禧並不認爲袁世凱有能力對抗華東**的大軍,那還不如把袁世凱留下來,畢竟現在朝廷也需要袁世凱這樣有能力的大臣;另一個要考慮的是袁世凱會不會和華東**勾結起來,甚致是投降華東**,但這種可能也不大,畢竟像袁世凱這樣的重臣,不到最後關頭,是不會輕易投降,而且袁世凱在清廷己是位及人臣了,但在華東**裡,主要的職務基本都是海外華人或他們自己培養出的人擔任,到目前爲此,似乎還沒有清廷投降的官員擔任要職,因此就算袁世凱投降了,也很難再掌握大權。袁世凱是聰明人,不會看不透一點。

而就在慈禧正思考的時候,光緒忽然道:“袁世凱,你願意去南方嗎?”

袁世凱聽了,趕忙道:“只要朝廷下旨,臣當萬死不辭。”

這時慈禧狠狠瞪了光緒一眼,顯然是對光緒的這句問話相當不滿,因爲光緒這一句話就基本定局了,而自己可還沒完全想好,但光緒卻裝作沒看見,心裡還有點小得意。他考慮的可沒有慈禧那麼周全,而是純粹就是針對的袁世凱,原來在戊戌政變時,袁世凱向榮祿告密,告發康梁一行人,光緒從那時起就記恨上了袁世凱,只是袁世凱在慈禧面前很受重用,而戊戌之後,光緒就一直被軟禁起來,而庚子國變之後,光緒狀況好了一點,不再被完全軟禁,可以出席參與朝會政事,當然朝政大權還是掌握在慈禧的手裡,但偶爾發表個人意見還是可以的,但想動袁世凱,還是不可能的。

而這次讓光緒看到了機會,讓袁世凱到南方去和華東**交涉,如果華東**出兵進攻長江各省,那袁世凱就是去送死,就算華東**不打算進攻長江各省,袁世凱這一去,也不是一年半載能夠完得了的,反正是眼不見,心不煩,也可以讓自己清靜幾天。

當然,話己經說出口了,慈禧也沒有辦法收回,不過她本來也傾向讓袁世凱去南方處理這次事件,因此也就這樣確定下來,於是道:“袁世凱,你去了南方,打算怎麼做?”

袁世凱道:“如今僞逆勢大,短期不可與其爭鋒,臣到南方之後,自當盡力與其周旋,罷兵休戰。”

光緒皺了皺眉頭,道:“袁世凱,僞逆素來蠻橫無理,切又貪得無厭,又豈肯罷兵休戰?”

袁世凱道:“僞逆雖然蠻橫無理,但行事僞善,喜圖虛名,這次出兵便是以救災爲名,以收取人心,朝廷當可以彼之矛,攻其之盾,臣以救災爲名南下,與僞逆周旋,以迫其罷兵休戰,此外各國亦不會坐視僞逆肆意開戰,必會力助朝廷,向僞逆施壓,迫其罷兵休戰,臣以爲尚大有可爲。” 頓了一頓,又道:“不過兵革之備,亦不可不備,臣此次南下,雖然罷兵求和,但兵備不可不防,當帶精兵強將前往,示之以兵威,則更有希望穩定局面。若是僞逆全然不顧,執意進犯我大清疆界,臣當首當其衝,與僞逆決一死戰,以報朝廷。”

這時慈禧道:“袁世凱,你要帶多少軍隊南下?”

袁世凱道:“如果能從湖北新軍中抽調一部份兵力交由臣節制,哪麼只需要從北洋新軍抽調兩個鎮即可,若是不可,那麼需要三個鎮。”

慈禧點了點頭,在進攻河南失敗之後,北洋新軍進行了改編,袁世凱能夠控制的只有三個鎮,其餘三個鎮則都被清廷安排的人員控制,袁世凱心裡雖然不滿,但也沒有辦法。現在袁世凱要求帶兩個鎮的兵力南下,並不過份,不過要求控制湖北新軍,就有些意思了,估計袁世凱是想從湖北新軍那裡找一點補償。

而光緒又道:“袁世凱,北洋新軍有拱衛北京之責,不可輕動,何況現在河南己被僞逆佔據,大軍如何過境南下,不如就把湖北新軍交給你指揮,不用調大軍南下了。” 說着看了慈禧一眼,心裡想着這正是一個解除袁世凱兵權的大好機會,湖北新軍畢競不是袁世凱的隊伍,因此指揮起來也會捉襟見肘,如果真打起仗來,肯定會搞砸的。

袁世凱還沒有說話,張之洞己開口道:“皇上,此言不可,北洋新軍有拱衛北京之責,但六鎮取二,無傷大雅,何況北洋新軍仍是袁世凱一手訓練出來,知根知底,指揮起來自然得心應手,而湖北新軍原本規模不足,又有駐守兩湖之責,若是都交由袁世凱指揮,兩湖有變,當如之奈何,因此還是調北洋新軍南下爲好。至於不能從河南南下,不妨可以取道陝西興安府至湖北,再沿江東下即可。”

說到這裡,張之洞擡頭看了慈禧一眼,果然見慈禧的眼皮孑動了一動,知道自己這句話觸動了慈禧。

果然,光緒正要再說話,慈禧己搶道:“調北洋新軍南下,就這樣定了。”

光緒怔了一怔,心裡雖然有些不甘,但慈禧已經決定下來,也不好再說什麼,只好道:“就依太后之見。”

原來張之洞這番話真的提醒了慈禧,雖然這時慈禧已經爲自己鋪好了後路,派吳懷任山西道臺,任岑春煊爲陝甘總督,就是爲自己再次逃亡作準備,但這次面對的可不是庚子年的八國聯軍,就算是順利逃到西安,也未必就安全了,因爲人民軍完全可以追到西安,因此還需要再謀一條後路。那麼就只能從陝西進入湖北,到達南方,這樣一來活動的空間就大了,人民軍就算再想追,也會拖延一段時間。而這次袁世凱帶北洋新軍取道陝西興安府至湖北南下,正好可以慈禧探探路,提前進行佈置安排。另外,袁世凱到了南方,還可以提前爲自己準備好各項事宜,到了事不可逆的時間,自己逃到南方,還有人接應,張之洞不愧是碩果僅存的中興名臣,考慮得果然周全。

慈禧也不理光緒,道:“那麼南下的事情就這麼定了,袁世凱,你回去以後好好準備一下,聖旨下午就下來。”

袁世凱忙道:“臣尊旨。”

慈禧又道:“張之洞,和僞逆談判的事情,就由你來辦吧,先看看僞逆有沒有誠意和朝廷談判,再報上來。”

張之洞也欠身道:“臣尊旨。”

世續、那桐聽了,張了張嘴,本想再爭幾句,但看了看慈禧的樣子,又都忍回去了。

慈禧點了點頭,道:“好了,都跪安吧。”

衆臣這才又一起向慈禧、光緒行禮,然後退出了房間。

而就在當天下午,清廷正式下旨,任命袁世凱爲兩江總督,救災大臣,即日起南下上任,主持救災。當然救災只是一個名議,總不能直說袁世凱就是去對華東**的,其實這時水災的高峰己過,而等袁世凱上任了,水災也差不多到了尾聲。而原來的兩江總督端方,則改任四川巡撫,待和袁世凱交結後上任,由總督降成巡撫也算是對端方的懲罰,同時對長江各省的督撫大臣也是一個警告。

第一零五章 電報第二四三章 第一家族(二)第一六六章 新艦下水(二)第一五七章 訪徳使團(四)第一一三章 秋收行動(二)第一七六章 南下上海(六)第六七六章 大獲全勝(七)第五五八章 地主聯盟(二)第二零八章 奇襲庫倫(二)第九十九章 巡視(四)第三七七章 對馬海戰(四)第二四一章 教育(下)第二三四章 訪日艦隊(五)第五八四章 青島密約(四)第五九八章 上海租界(十)第五五八章 地主聯盟(二)第二六二章 反撲(二)第一八九 訪問天津(一)第四十六章 錦州之戰(四)第四十四章 天津分治(二)第二四五章 王家寨(七)第六二零章 登陸日本(三)第三一九章 海參崴(二)第五七九章 袁世凱來訪(三)第一九二章 訪問英法(三)第七二六章 臺灣來客(下)第六九七章 求和(四)第一三七章 上海新區(一)第三零三章 南線,北線(一)第二十五章 接管濟南(十八)第二二二章 青島戰役(六)第三九五章 談判(三)第四三六章 政客(一)第一八九章 登陸爪哇(一)第五十一章 上海新區(四)第一八五章 德國海軍戰略(三)第二九四章 開荒(二)第二二一章 青島戰役(五)第四九三章 襲取海參崴(二)第五四六章 鎮南浦登陸(六)第六二八章 登陸日本(十)第五三七章 聯合軍演(二)第三三零章 海歸(一)第二章 穿越到清末第三七五章 對馬海戰(二)第六零二章 應對計劃(下)第二五六章 圈套(四)第十四章 艦炮發威第八十二章 災民(二)第七零三章 求和(十)第一二二章 秋收行動(十一)第八十章 水災(五)第四五二章 外交斡旋(九)第二四五章 王家寨(七)第五八二章 張作霖歸附(上)第四五八章 山海關(四)第二四三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六)第三六零章 徳國特使(八)第九十二章 天津戰役(五)第六九三章 再度出擊(四)第一九三章 巴達維亞(一)第三五四章 徳國特使(二)第三三七章 工業成就(三)第二十九章 出兵(二)第十二章 接管濟南(五)第六一五章 皇帝與太后(上)第二五零章 鑑定圖紙(下)第一六二章 對日談判(七)第九十七章 青州之亂(十)第三零九章 備戰(三)第二一六章 外交之爭(中)第四九七章 發展大計(下)第一五零章 新農村建設(一)第一一七章 農村調查(三)第四四六章 外交斡旋(三)第二七四章 戰爭開始(三)第三零八章 備戰(二)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第七一零章 日本的選擇(四)第五一四章 穆棱河之戰(十)第五三六章 聯合軍演(一)第七十四章 統計結果第五六一章 夜襲(二)第六零六章 西安之行(六)第五一五章 試演(上)第五七二章 預備會議(七)第五百章 輿論再變(三)第四十六章 錦州之戰(四)第二四七章 天誅(四)第一七二章 德國之行(四)第四十六章 天津分治(四)第一八四章 護僑行動(六)第七零五章 求和(十二)第五一一章 穆棱河之戰(七)第五一二章 穆棱河之戰(八)第二七二章 陰島(三)第一九六章 巴達維亞(四)第五二三章 反圍剿(三)第二四九章 鑑定圖紙第二十二章 增援部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