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德國策劃結盟

提爾皮茨是一個極有膽略雄心、意志堅定,且行動堅決的人,但創新能力不足,雖然立志於爲德國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但由於德國在軍艦設計上的劣勢,因此在具體行動中,德國只能以英國爲參照物,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可以少走彎路,減少資源的浪廢,但缺點在於永遠要落後英國一步,要想趕超英國,卻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另闢蹊徑。

而且現在提爾皮茨己經在海軍大臣的位置上坐了10年的時間,儘管在這10年提爾皮茨的成績斐然,成功的將德國海軍由只是一支近海防禦力量,帶到了世界前五的行列。但提爾皮茨也意識到,自己當初的想法有些簡單了,首先是英國可以集中全國的力量來發展海軍,但德國卻必須海陸軍同時發展,這樣雙方在競爭中,德國從一開始就落到了後手;其次是德國海軍的地理位置實在太差,只有北海這一個出海口,一但在戰爭時候,很容易被英國封鎖,雖然提爾皮茨也提出了一個風險艦隊的理論,但只靠這個理論實在是有些單薄了;還有就是海軍的技術革新實在太快,英國推出的無畏號戰列艦,讓此前的所有戰列艦全部過時,也讓提爾皮茨多少感覺到有些力不從心之感。

雖然這些並沒有影響提爾皮茨的決心,但在這個時候,他也是真心希望能夠得到一些有價值的建議,好確定德國海軍未來的路到底應該怎麼走,只是在舊時空裡,當然是沒有人給提爾皮茨有益的建議,因此提爾皮茨只能靠自己摸索,並沿着風險艦隊的理論繼續走下去。

但在本時空裡,由於有華東**的存在,提爾皮茨顯然要幸運得多了,德國和華東**本來就有較深的合作,而現在華東**己證明他們的海軍並不比英國差,那麼就應該加強與華東**的合作,借華東**的力量,加速德國海軍的發展。因此對威廉二世提出的與華東**結盟的提議,提爾皮茨是舉雙手贊成的。

而得到了提爾皮茨的支持,威廉二世自然高興,於是立刻和首相畢洛協商,打算派華洛出面,訪問華東**,並在這次談判中與華東**簽定同盟條約。

不過提爾皮茨畢竟是軍人,考慮事情也比較簡單,而威廉二世則是一慣的突發奇想、心血來潮,畢洛對與華東**結盟的思考,則要全面得多,儘管畢洛沒有俾斯麥那麼卓越的見識和高明的手腕,但畢竟從政數十年,要比威廉二世、提爾皮茨要更深一層,老實說畢洛並不看好皇帝的結盟建議,原因也很簡單,結盟是互相之間都有需求的結果,而在德國和華東**之間,顯然是德國對華東**有需求,因爲德國需要華東**牽制俄國。但華東**是否需要德國呢?

在畢洛看來,不能說華東**不需要德國,但華東**對德國的需求要小於德國對華東**的需求,畢竟這次華東**可是靠一己之力擊敗了英法日俄荷五國,這說明即使沒有德國,華東**也足以自保了。當然也不能說這次結盟就一定談不成,但德國必須要拿出足份量的籌碼來,讓華東**覺得這個結盟有價值,而不是隻幫德國牽制俄國,德國當然不是沒有這樣的籌碼,但皇帝是否捨得拿出來,就很難說了。

當然畢洛也知道,這種話是不能對皇帝直說的,雖然威廉二世沒有“朕即國家”的認知,但自我的感覺也相當良好,上一個直接指明皇帝錯了的首相的教訓,畢洛顯然還沒有忘記,因爲他就是從中受益而上臺的。因此就算是相勸,也必須要婉轉一些,或者是換個角度。畢競結盟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一件大事,並且要經過反覆的協商才能確定,沒個2、3年時間是籤不了約的,那能這一次就談成,而且還不知道華東**對這次結盟的態度和條件。

果然,聽畢洛這樣一說,威廉二世發熱的頭腦也冷靜了下來,也覺得自己的想法雖好,但確實太草率,結盟確實沒有那麼容易談好。

而見皇帝冷靜下來了,畢洛趁機又建議,這次應該派遣一個有身份、有份量的大臣,訪問青島,可以向華東**提出結盟的意向,看看華東**有怎麼的反應和條件,然後再作決議。

威廉二世聽了,也覺得畢洛的建議有道理,而且人選也好找,在青島的海因裡希親王不就是嗎?他是自己的親弟弟,受封親王,並有海軍上將的軍銜,這份量自然是足夠了,而且親王和華東**的不少官員都有良好的私交,作爲結盟之前的意向協商,是最合適的人了。

不過既然是正式訪問,手續、儀式是不能減免的,因此可以在國內抽調相應的人員,並攜帶國書及禮物去青島,與親王匯合之後,再進行正式的訪問。另外親王己經在青島停留了1年多的時間,親王的王妃數次進宮向皇后傾述對親王的思念,希望親王能夠早日歸國。

海因裡希親王的王妃是黑森和萊茵大公國的伊蓮妮公主,是威廉二世、海因裡希親王的姨表妹,因此威廉二世也不能置之不理,而且讓親王夫妻長時間分離,威廉二世心裡也覺得有些歉意,但現在還是不能讓親王歸國,但可以讓親王妃隨訪問團一起出發去青島和親王相聚。

親王妃可不是沒有見識的女人,受過優秀的教育以及貴族社交禮儀訓練,在1898年,親王妃就隨親王一起訪問過青島及北京,並且還進到皇宮去朝見過慈禧太后,因此這次親王妃做爲訪問團的一員再去青島,並陪同親王一起完成這次訪問,是完全可行的。

於是威廉二世立刻開始行動,首先詢問親王妃,是否願意再去一次青島,協助親王完成訪問。而親王妃不僅願意再去青島,同時還想將兒子也帶去,海因裡希親王和王妃共生育三子,其中幼孑只活到4歲便夭折了,而另兩個兒子均己成長起來,長子瓦德馬爾今年18歲,次子西傑斯蒙德12歲,都到了可以隨父母參與社交活動的年齡,而且皇室成員本身也有代表國家出訪的義務。

威廉二世對此自然沒有異議,讓親王一家人都參與這次訪問,還可以顯示徳國對這次訪問的重視,以及對結盟的成意,於是立刻發電報給海因裡希親王,說明這次訪問的用意,以及詢問是否同意王妃和兩位小世子也隨訪問團一起來青島。

海因裡希親王接到電報之後,自然也十分高興,畢競有1年多未和家人團聚了,他對王妃和兩個兒子的思念也是與日具増,一家人能夠在青島相聚,也是不錯,何況青島的氣候宜人,華東**又是一個有別於歐洲國家的文明**,讓兩個兒子來增加見識,開闊視野,對他們的成長是有利的,於是一面回覆國內,一面向華東**轉達了徳國的訪問要求。

華東**對海因裡希親王的正式訪問當然表示了歡迎,於是徳國也立刻開始準備這次國事訪問,而就在這時,俄國向德國提出了請求,希望德國出面,調停俄國與華東**的戰爭。

收到了俄國的請求之後,威廉二世興奮得徹夜未眠,因爲在他看來,終於找到了拆散俄法同盟,並將俄國重新拉回到三皇同盟框架下的機會了。

拆散俄法同盟是徳國外交的頭等大事,儘管德國也在想方設法,牽制俄國,如這次準備和華東**進行結盟談判,就是希望拉隴一個在俄國背後的盟友,牽制俄國,化解德國腹背受敵的困境。但如果能夠直接拆散俄法同盟,自然是更好了,畢競同盟之後,是將徳國的命運交給了盟友,而不是掌控在徳國自己手裡,另外俄國的體形太大,國土廣闊,人口衆多,既使是進行兩面作戰,也未必就會抗不住;還有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畢競是表兄弟,而且兩人在幼年時交情良好,因此威廉二世更希望和表弟結成同盟而非是敵對。

只是一直以來,徳國都找不到好機會拆散俄法同盟,本來在1年多以前,威廉二世曾與尼古拉二世簽定了一份以共同對付英國的《比約克條約》,但這份條約均被兩國的大臣否定,徳國的大臣是認爲這份條約讓德國吃虧了,而俄國的大臣們則認爲簽定這樣的條約,必須要徵求盟友法國的同意才行,但法國怎麼可能同意俄國與德國簽定這樣的條約,結果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而現在俄國請求徳國出面調停俄國與華東**的戰爭。在威廉二世看來,這是他一直等待的好機會。一但德國成功的調停了俄國與華東**,無疑是賣給了俄國一個大人情,而且也會讓俄國的大臣們看清楚,到底誰纔是俄國所需要的盟友,因此在調停結束之後,俄法同盟也將理所當然的走向破滅,而德國也可以將俄國再度拉回到三皇同盟的框架中,徳國不利的戰略局面也將徹底扭轉,而連當初俾斯麥都沒能做到的事情,卻是由自己完成,足以在神聖帝國的歷史上留下光輝燦爛的一筆。

第七一零章 日本的選擇(四)第四六六章 迎擊俄軍(三)第三一二章 結局第八十八章 青州之亂(一)第三九零章 新聞發佈會(四)第二一六章 外交之爭(中)第五七七章 袁世凱來訪(一)第三三八章 工業成就(四)第六五八章 遠東遠征軍(五)第一七零章 投資考察(一)第八十八章 安置營(四)第四五八章 圍殲日軍(二)第二三一章 總結(上)第一八七 封存第一五五章 訪徳使團(中)第三六七章 軍營釆訪(下)第一二二章 秋收行動(十一)第五五九章 美國(二)第九十三章 安置營(九)第二九七章 革命者(二)第三一七章 錦州(五)第二一四章 爪哇之戰(四)第三十章 出兵(三)第二五四章 圈套(二)第六二零章 登陸日本(三)第一三三章 海軍假期(四)第四六二章 武昌之行(三)第四六二章 圍殲日軍(六)第二四四章 第一家族(三)第十章 五年規劃(一)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二三九章 作戰計劃(七)第一五二章 徳國之行(九)第五十五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六)第一四一章 上海新區(五)第一七六章 南洋鉅富(三)第七一九章 上海談判(六)第四二四章 停戰期(五)第二七五章 朝鮮半島危機(下)第三四三章 軍事計劃(下)第四五零章 外交斡旋(七)第六九五章 求和(二)第二四一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四)第三二五章 李鴻章來訪(二)第五十四章 艦隊匯合(二)第六三零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二)第七一零章 腰帶計劃(上)第十六章 日艦逃跑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二)第一九六章 巴達維亞(四)第一八一章 開平煤礦(中)第四九九章 輿論再變(二)第六章 設伏計劃第二四五章 王家寨(七)第二七五章 戰爭開始(四)第三章 收關行動(三)第五九九章 濟南衆態(八)第一百章 巡視(五)第三一七章 騎軍(一)第六七九章 大獲全勝(十)第一零二章 新根據地(五)第二一三章 爪哇之戰(三)第二二九章 後續影響(四)第六三七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九)第二二一章 清廷求和(四)第一七三章 南下上海(三)第三一五章 軍隊擴編計劃(三)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二七零章 陰島第六十二章 英日同盟(二)第八十五章 戰前準備(二)第四二四章 停戰期(五)第六一七章 滿洲里戰役(十)第三九七章 全面開戰(六)第六十二章 德國使團(二)第七十三章 義和團(下)第二十一章 海軍編制(五)第六十九章 睡不着的人(三)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三十九章 火力第一五三章 新農村建設(四)第四五三章 外交斡旋(十)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二)第二八一章 五人會議(五)第六七七章 大獲全勝(八)第一六五章 年終(下)第六一八章 滿洲里戰役(十二)第三一二章 結局第四五七章 圍殲日軍(一)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一五八章 對日談判(三)第二二七章 後續影響(二)第三二一章 海參崴(四)第一七八章 德國之行(十)第四五七章 圍殲日軍(一)第五十六章 上海新區(九)第十九章 接管濟南(十二)第一五四章 回師第五四九章 土地改革(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