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一七章 滿洲里戰役(十)

雙方的士兵在俄軍的陣地裡進行着激烈的爭奪,上好了刺刀的步槍在士兵的手中做着突刺、劈砍、格擋、閃躲等等動作,甚至是拳打腳踢,頭撞口咬,翻滾、扭打着在生死的邊緣遊走、搏鬥,己有無數的士兵倒下,再也站不起來,但更多的士兵仍然義無反顧的投入到戰場中來。

其實經過了前期的戰爭,人民軍的白刃戰能力己經有了長足的提高,由其是積累了大量的白刃戰經驗,而且在休戰期內,也加強了白刃戰的訓練,因此現在的白刃戰能力,在技術、經驗上己不在俄軍之下,只是由於人種不同,不及俄軍士兵的身高、力量,才稍遜一籌。

不過人民軍也有自己的優勢,一是人民軍的支援火力強大,雖然進入到白刃戰之後,支援火力的作用己大幅削弱,但在一些局部戰場,還是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這方面人民軍要比俄軍有優勢;二是人民軍在白刃戰中,還是有一些可以使用的武器,如96式手槍和手**,可以在白刃戰中發揮較大作用,彌補人民軍士兵身高、力量的不足;三是人民軍本來在人數上就有優勢,而俄軍的援軍卻被人民軍的炮火隔斷,因此人民軍的增援在不斷的投入戰場中,令雙方的兵力失衡逐漸擴大。

於是隨着戰事的進展,人民軍越戰越勇,逐步的推進,擴大攻佔的地盤,而俄軍卻在步步的退卻,不斷的讓出陣地,雖然這種進退的變化速度並不快,但趨勢卻是不可逆轉。

經過了1個多小時的激戰之後,俄軍己經喪失了大部份的陣地,而且有一部份俄軍己經被趕出了陣地,儘管還是有一部份俄軍在奮力死戰,但無奈這時大勢己去,不可挽回,不久之後,俄軍就全部退出了戰場,而俄軍在呼侖貝爾的第一道防線也宣告全部失守。

雖然攻佔第一道防線,令人民軍遭受了一定的損失,但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畢竟打仗就是要死人的,不過人民軍並沒有立刻趁勢向俄軍的第二道防線發動進攻,因爲俄軍在第一道防線表現出的戰鬥力,還是讓人民軍有些意外,這也說明儘管俄軍在以前的戰鬥中大敗,但也不能輕視,因此進攻俄軍的第二道防線,必須要做好充份的準備,由其是兩列裝甲列車,必須要參與對第二道防線的進攻,而這就需要連夜鋪設鐵路。

於是人民軍休整了一夜,同時工程兵連夜施工,將鐵路線向前鋪設了大約5公里,讓裝甲列車能夠前出,因此在第二天,人民軍向俄軍的第二道防線發動進攻。

而這一次進攻的結果有些出乎人民軍的意料,俄軍的抵抗明顯比第一道防線弱得多,僅僅只抵抗了兩個小時,俄軍就抵擋不住,退出了第二道防線。而隨後人民軍出動兩列裝甲列車,連同兩個師的兵力,沿鐵路線向滿洲里的方向進軍。

但俄軍再次作出了出人意料的舉動,主動放棄滿洲里,全軍都撤退到了赤塔。而在俄軍退到了赤塔之後,又炸燬了一部份從赤塔向滿洲里方向的鐵路線。

原來俄軍的騎軍大敗之後,俄軍的主將林涅維奇就知道呼倫貝爾到滿洲里防線是守不住了,因爲俄軍的兵力不足,而且火炮的數量也遠不及人民軍,因此一但沒有了騎軍對人民軍的牽制,是根本防不住人民軍的進攻。林涅維奇也知道,如果自己再遭受一場大敗,那麼回國之後就等着上軍事法庭了。於是林涅維奇也決定,不管國內要求,不得破壞中東鐵路的命令,而選擇炸燬鐵路線,只有這樣才阻止人民軍的進攻。

雖然說炸燬鐵路是違返了沙皇的命令,但這還有分辯的餘地,而自己需要守住的底線有二條,一是不能讓兵力有大的損傷,因爲在此前的戰鬥中,俄軍損失慘重,共計損失約60萬左右的軍隊,導致現在遠東就剩這麼10餘萬軍隊了,因此無論如向軍隊是決不能有大的損失;二是赤塔決不能有失,因爲哈爾濱、呼倫貝爾、滿洲里等地,雖然在開戰前被俄軍佔領,但在法理上都還是清廷的領土,丟也就丟了,但赤塔卻早己是俄國的遠東領士,又是西伯亞大鐵路上的關建節點,一但赤塔被人民軍佔領,就意味着從赤塔開始,以東的遠東領地都難以保全,那麼俄國自19世紀以來,花了近百年時間向東擴張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了,因此赤塔是絕對不能再有失的。

最初林涅維奇是打算炸從滿洲里到呼倫貝爾之間的鐵路線,這樣可以讓滿洲里成爲赤塔的前沿防線,以擴大赤塔的防守縱深,因此纔在呼倫貝爾佈下了重兵,阻擋人民軍的進攻,並且爲自己佈置炸燬鐵路線爭取時間。本來林涅維奇是希望呼倫貝爾防線能夠堅守3-5天的時間,由其是呼倫貝爾的第一道防線,是俄軍花了相當精力佈置,林涅維奇認爲這道防線應該可以堅守3天,至少要堅守2天時間。

那知呼倫貝爾的第一道防線只堅守了1天時間,而在實際連一天都不到,只有大半天,只不過是人民軍並沒有立刻向第二道防線發動進攻。因此林涅維奇也明白,人民軍留給俄軍的時間,並不足以讓俄軍從容佈置炸燬鐵路,畢竟只炸燬幾小段鐵路是沒有用的,最多隻能拖沿人民軍幾天的時間,必須要對鐵路線進行大規模的破壞才行。

另外從呼倫貝爾到滿洲里約170公里,既使沒有鐵路,對人民軍來說也不算太遠;而從滿洲里到赤塔則約500公里,如果沒有鐵路,將會給人民軍的進攻造成相當大的麻煩,另外出了滿洲里就進入俄國境內,俄軍將有主場之利,也更容易對抗人民早,因此林涅維奇也當機立斷,決定將呼倫貝爾到滿洲里全部放棄,直接退守赤塔,然後炸燬鐵路,全力經營赤塔的防守。

結果就是人民軍基本兵不血刃,就佔領了滿洲里,而且俄軍由於撤退的較爲匆忙,因此只帶走了武器彈藥,而在滿洲里留下了大量的軍用物資,如糧食、飼料、藥材、布匹、木料、帳篷等等,當然都成了人民軍的戰利品。

到這時爲止,滿洲里戰役全部結束,人民軍陣亡3527人,受傷5134人;而俄軍陣亡11784人,受傷7428人,另有2376人被俘,人民軍還繳獲了戰馬3000餘,步槍6000餘支,各種物資達3000餘噸,可以算是取得了大勝,並且基本完成了戰前制定的目標。

不過俄軍雖敗,但損失並不大,基本保存了主力部隊以及武器彈藥,只有騎軍的傷亡較大。而且在逃回到赤塔的途中,林涅維奇就下令,沿途破壞鐵路線,基本就是走一段炸一段,結果在滿洲里到赤塔的鐵路線上,俄軍共計進行了10餘處的破壞,而且每處的破壞距離都超過5公里以上,基本是徹底癱瘓了這段鐵路線。

逃到赤塔之後,林涅維奇收到消息,人民軍在佔領了滿洲里之後,並沒有趁勢進軍,也沒有派人維修鐵路,而是就地駐紮起來,也鬆了一口氣,看來自己的策略成功了,保住了赤塔。於是林涅維奇又寫了一份詳細的報告,發回聖彼得堡,通報了前線的戰事情況,然後佈置赤塔的防守,同時也等待自己的命運。

其實就是林涅維奇不破壞鐵路,人民軍也不會西進,畢竟人民軍發動滿洲里戰役的目地只是爲了趁俄軍尚未集結足夠的兵力之前,先擊敗俄軍,解除掉華東政府的後顧之憂,可以全力對付英法組成的遠征軍,現在這個目地基本己經達到,自然也沒有必要繼續西進。而且俄軍破壞鐵路的行爲,正好是又給人民軍幫了一個大忙,這樣俄軍再想捲土重來,幾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了,西北的戰場也基本進入了平穩期。

而觀察團得到了這個消息之後,魯登道夫對此的評價是:俄國己經基本退出了遠東的爭奪,就算英法聯合遠征軍到達遠東參戰,俄國也不可能再恢復到戰前的狀態,就算是華東政府被遠征軍擊敗,日本也可以憑藉和遠征軍聯合作戰的機會,進入中國東北地區,填補俄國留下來的真空,而俄國經歷了諸多的慘敗之後,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和日本爭奪中國東北地區;相反如果華東政府沒有被遠征軍擊敗,那麼華東政府不僅能夠在中國東北地區站穩腳跟,而且還會繼續向俄國的遠東地區擴張,因此俄國有很大的機率徹底喪失遠東地區。

這個推論的結果當然是對德國有利,如果俄國要徹底放棄遠東地區,國勢必然會衰弱;而俄國不想放棄遠東地區,則必然會在遠東投入大量的精力,無論是那一種結果,對德國都是好消息。

現在戰爭已經結束,軍事觀察團留在滿洲里也沒有意義,因此軍事觀察團又回到哈爾濱,而在返程的途中,魯登道夫寫了一份關於目朔遠東局勢,連同自己看到的幾項人民軍的武器、技術的報告,發到青島,再由青島發回德國國內。

第三六五章 媒體(三)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區(十)第六六五章 臺灣海峽之戰(六)第五五一章 接受談判(三)第一零七章 考查(四)第五一五章 試演(上)第六零六章 西安之行(六)第四二五章 停戰期(六)第四五三章 外交斡旋(十)第八章 伏擊俄軍第一二六章 綠林大會(上)第一一四章 秋收行動(三)第三三八章 工業成就(四)第四六九章 迎擊俄軍(六)第一二三章 學校(二)第二一六章 外交之爭(中)第三二一章 海參崴(四)第五六五章 陰謀(三)第三三二章 李鴻章來訪(九)第七十章 海軍顧問(上)第一七二章 南下上海(二)第一三一章 德國艦隊(三)第一一五章 秋收行動(四)第五十六章 殲滅(一)第六零一章 西安之行(一)第三二五章 海參崴(八)第三七一章 餘波未平(八)第三二二章 海參崴(五)第四六三章 武昌之行(四)第二一二章 青島攻略第五三九章 聯合軍演(四)第一三零章 海軍假期(一)第一九三 訪問天津(五)第三五六章 徳國特使(四)第六一二章 朝見風波(四)第三六七章 軍營釆訪(下)第四零四章 談判破裂(五)第四一三章 北京攻略(九)第六二六章 登陸日本(八)第五八八章 隔空交手(四)第四六五章 迎擊俄軍(二)第一四零章 震動第四五八章 山海關(四)第三五五章 大戰之前(二)第一七零章 投資考察(一)第五二九章 談判(七)第二零六章 戰爭規則(一)第一二五章 秋收行動(十四)第六八一章 結束戰爭(二)第六四七章 日本本土作戰(七)第五四二章 鎮南浦登陸(二)第二二四章 青島戰役(八)第二九五章 開荒(三)第五九七章 濟南衆態(六)第四章 會議第三六三章 媒體(一)第二七三章 戰爭開始(二)第七十九章 陸軍編制(三)第四一五章 北京攻略(十一)第一五八章 對日談判(三)第七十五章 進攻赤峰(下)第五四二章 鎮南浦登陸(二)第二三二章 各方反應(六)第五一五章 試演(上)第一一七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三)第一零五章 佈局海外(下)第二二七章 後續影響(二)第二五零章 鑑定圖紙(下)第一九零章 訪問英法(一)第四二五章 停戰期(六)第六章 無畏號戰列艦第三零五章 反制行動(三)第五九零章 農場巡視(五)第五四二章 未來計劃第四七二章 外交爭鬥(一)第四零三章 全面開戰(十二)第二十四章 接管濟南(十七)第一一三章 秋收行動(二)第二一零章 戰爭規則(六)第一七二章 南下上海(二)第六九六章 求和(三)第一四三章 北倉之戰(二)第九十章 青州之亂(三)第五四一章 鎮南浦登陸(一)第一六三章 慶賀大會第七十章 海軍顧問(上)第六六七章 臺灣海峽之戰(八)第一三二章 外調(六)第五三三章 土地政策(一)第七二六章 臺灣來客(下)第二三五章 進駐膠州灣第二七七章 五人會議(一)第四一五章 遼河之戰(一)第三六一章 大戰之前(八)第四三四章 戰爭再啓(五)第一一一章 造艦(六)第五七四章 談判(二)第五五八章 美國(一)第四五零章 外交斡旋(七)第五十章 佔領大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