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7 東施效顰

晉祚南渡中興以來,江東局面便屢經動盪,如今隨着時局中老人泰半故去,若真要選擇幾個以親身經歷見證這一段歷史的人物,褚季野應在當選。

雖然目下竹棚內還有一個王羲之與褚季野年齡彷彿,但南渡之初,琅琊王氏便是第一流的權門,其人自少年以來境遇也並未因天下大勢的板蕩而發生什麼大的逆轉,直至成年之後便是琅琊王氏一路走衰,或是養成耿介自守的傲氣,但卻乏甚對時勢變遷的敏感認知。

褚季野則不然,河南褚氏雖然也可稱中朝以來的世族,但這一點家聲的遺澤並不足保證其家在南來之後仍能保持原本的勢位,仍需要他們這些後繼子弟的努力奮求才能立足於江左。

褚季野揚名之始,便是在來到江東之後。而在其家真正發跡以前,他便已經開始輾轉於公府、臺閣之間,這一段時間的蹉跎是當時仍然名門貴子的王羲之所不具備的,也因此讓褚季野養成一種能夠立足於現實、敏感於時勢的認知。

舊年蘇峻、祖約的那一場動亂,也是褚家得以崛起的一個契機,他家因此由衆多南渡僑門之中的邊緣門戶一舉成爲執政高門,也讓褚季野更加深刻感受到時勢加人之後能夠給人生帶來的巨大改變。

特別是親眼見證了吳興沈氏與沈大將軍如何從一介鄉土門戶趁勢而起,在這過程中彼此之間也有着或聯結或對抗的糾纏,直至最終變成那種幾乎不能並存的敵視關係。

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褚季野不是很能理解當時他的堂兄褚翜還有諸葛恢等人,爲何一定要與沈大將軍過不去。

當時無論是他,又或其他時流,內心裡都覺得當年那種局面其實就很不錯,內有持重老臣把控政務局面,外有沈大將軍這樣的壯志雄臣專事征伐,在內則井然有序,在外則振奮闊進。這樣的局面若能長久維持,王業何愁不興?

如今時過境遷,褚季野也漸漸明白當年這種想法之天真,人世所以不得已,就在於人內心裡都渴望一種安定。當時的他層次不夠,只覺得這種內外相輔相成、又能相互制約的局面最穩定。但其實這內外兩股勢力早已經相看兩厭,彼此都將對方視作威脅自己存在的隱患。

事後種種,無論勝負如何,最起碼證明當時的人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並不是錯。如今的沈大將軍,在掃除掉內部的掣肘之力後,得以大權獨執,盡情彰顯其才力格局。

正是因爲這種親身經歷、親身體會,哪怕如今被禁錮冷落,其實褚季野談不上對沈大將軍有多怨恨。

誠然具體到他一家一戶得失、一人前途高低,他是有足夠的理由懷恨在心,但他心裡同樣很明白,就算是當年臺內某一方勝出,能夠將沈家逐出局外,褚季野並不覺得憑他們能夠做成如今這種局面。

當然,憑他眼下處境再思考這些已經無用,眼下的他勢力盡失,謀身尚感無能爲力。但過往的閱歷卻能讓他意識到,眼下的惡劣處境對於他們這些失意之衆而言,其實還談不上最差的局面,如果還不奮力自救,未來必然還有更加惡劣的苦果等待他們去嘗。

他們這些南渡僑門,之所以能夠立足江東,就在於較之江東人物更加靠近皇權大義。可是如今這種優勢已經不再,吳人的崛起已是勢不可擋。

單單改元啓泰之後這短短几年時間裡,暫且不論已經漸漸形同虛設的建康臺城,江東這些郡縣主官,吳人成倍激增,特別是兩千石大郡太守之位,十之六七已經被吳人所佔據。而在此之前,這種局面是絕對不會出現的。

吳人得以掌控地方,所帶來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僑門已經越來越難立足於江東。所以最近這幾年,不乏已經在江東各郡縣內置業置產的僑門人家狼狽退回建康,舊年諸多經營盡付流水。

吳人如此大規模的反撲,本來應該會造成地方上騷亂不斷,但江東局面這幾年卻是出奇的平穩。就是因爲那些本來有力量作亂的僑門大宗成批的回遷江北,至於剩下的這些,連作亂的力量都沒有。

而且如今世風偏重江北,不獨僑門中還稍具勢力的人家成批迴遷,就連江東人家也都紛紛向北而去。宣城王此前所嘆“陋土難留賢士”,雖是失言,但卻是事實。無論是爲了個人功業前途,還是家業興復,目下的江北機會要遠遠多過江東。

但是江北的機會,卻不是留給他們這些失勢又遭禁錮之人的。江北風氣重實際而輕虛譽,衣冠南渡至今幾十年之久,他們這些人即便再返回,也不會再作爲鄉倫鄉序的代表而受人敬重,反而會被視作爭奪鄉資、鄉勢的競爭者而倍受牴觸,舊年賴以晉身的家聲反而成了他們招惹敵視的原因。

類似王羲之回遷而後又返回的僑人並非個別,其實早前褚季野也曾派遣家人歸鄉探望,但結果卻很不樂觀,鄉人們的牴觸情緒較之他們在江東遭受吳人的反撲猶有過之。

留在江東前途灰暗,全無希望可言。回遷歸鄉,又要遭到鄉衆的敵視與排斥,根本難以立足。許多人還感懷於眼下的處境不如意,卻不知天下之大,無論南北,幾乎已經沒有了他們的容身所在。

褚季野雖然有此認知,但其本身卻乏甚足夠的名望與號召力將這羣失意之衆整合起來,做一番垂死掙扎。而歷陽王早夭這件事,倒給他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

現在人衆基本算是召集起來,但是要讓這些人正視他們目下正處於一種怎樣卑微且沒有希望的境地,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褚季野本身閱歷深厚,也明白不宜過分觸碰這些人目下已經極爲脆弱敏感的情緒,所以在就歷陽王早夭之事淺談之後,繼而便又嘆息道:“肅祖英邁有爲,享國不久已經令人扼腕。不意骨血所傳之殿下同樣未能得於天意加幸,天意高遠不可窺測,但人情所感,倒是可以盡於一二人事……”

他這裡話音剛落,另一側劉惔已經開口道:“或修或短,忽然而已。褚公既言失意於天,又何必再因死生之命而作撓心之喧?”

褚季野聽到這話,神情已是一滯,而另一側宣城王已經撫掌嘆息道:“真長固雅言取勝,但篤靜之境,又有幾人能守啊?”

這一番對答,頓時又引起了衆人的興趣,於是一衆人言談漸轉入玄,並將褚季野冷落在一邊。

褚季野坐在席中,聽着他們一個個妙語連珠,不獨思路被擾,就連情緒一時間也大大敗壞。他本意是打算由此將話題轉入爲歷陽王告求哀榮,卻沒想到一開口就被劉惔扭曲到了玄談上,根本就不給他展開話題的機會。

雖然心情已經非常的惡劣,但褚季野還是想再作一下努力,他們這些人雖然已經是倍受冷落的失意之衆,但若能夠集合發聲的話,同樣也趕在時流傷感歷陽王早夭之際,未必不能掀起一番時議,從而影響到朝廷對歷陽王的喪葬禮儀安排。

歷陽王無論是否無辜,眼下就是江東那一場逆案的標誌性人物,如果朝廷或者說行臺對其哀榮加以體恤,這就等於是說對於那一場逆事不再繼續追究,對於他們這羣人各自際遇的改善也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只要這股政治打壓的氣氛藉由歷陽王哀榮稍作緩解,他們來日未必不能作痛改前非姿態,通過自身的努力融入行臺中,扭轉當下這種惡劣的境遇。

褚季野幾次努力試圖拉回話題,漸漸的竹棚內衆人也察覺到了他的意圖,暫且不論別人內心怎麼想,王羲之便先冷笑起來:“吳風故擾人,春秋日且薄。天下雖大,我所取者中散意趣,一樹一砧而已,季野兄難道也要窮奪?”

這話說的實在刻薄,褚季野舊年有皮裡春秋之譽,王羲之這麼說便是譏他涵養風骨俱不如往年,另以嵇康自比,不願附從褚季野的提議。

此刻竹棚內也有十數人,聽到王羲之這麼說,望向褚季野的眼神多多少少都有幾分不善,大概是埋怨其人鑽營之心過於熾熱,大壞了當下的風流。

褚季野先是原位靜坐,半晌後也沒有人開口,他才徐徐起身,望着神色各異的衆人嘆息一聲,而後才低笑道:“既以解足下,嵇子不爲孤。知顰美,憾不知所以美,原來是我自己丑不自知了。既如此,諸位,告辭!”

說完後,他便直接行出了竹棚,繼而便在家人的攙扶下等車而去。宣城王原本起身準備挽留丈人,但見席中王羲之等人俱都冷眼以望,想了想之後,才又坐了回去。

但竹棚內的氣氛,卻因褚季野臨行前那幾句話而跌入冰點,再也沒有恢復過來。其人先引嵇康與山濤絕交之語,及後卻又託孤于山濤,指笑這些人東施效顰。

0923 難食新稻0596 冷落師君1483 典午歸命0421 以暴制暴0748 姑妄言之0049 我有青釭劍0073 捧殺不受0482 世間獨一0145 何陋之有0745 軍心動盪0475 萬里顏少遼東篇41074 金錢道理0172 潛懷異志0759 落水之奴,俱肥魚蝦1458 後顧無憂0001 江東之豪1080 衝入州城0856 片言折獄0357 縱橫江表1435 將死餘恨0316 行路難1091 靈堂驚變1404 英主賢臣0880 兵發許昌0958 八關告破1118 尤甚虎毒0818 凱旋而歸0912 諸夏有幸0491 秉筆述賢1359 只待奇貨0786 興邦定亂0788 爲天下先0179 隱爵改制0378 妾似雲來0039 沈郎犁1087 宜作自度0444 臺城有困1024 難求兩全0435 降人爲用1003 劣子禍端0612 王舒之亡0532 郡府功曹1453 喋血御階0767 嗣位動搖0910 一步不退0518 驚逐靜女1247 非禮勿論0607 不復清白0556 冷戰1449 塔下藏藥0874 徐鎮何屬0733 大獲歸南0111 不似人間【求首訂!】0635 苦心孤詣0150 豎子陷我0482 世間獨一1441 朕不負卿0902 藏奸作祟0799 尚書僕射1140 佈政荊鎮0254 把持東南0156 騎樹少年1361 難逃一死1493 三辭五讓1427 坐困愁城1486 賢內諫君0200 長城竹海成漢篇11460 雅宴鄉賢0798 弄巧成拙0969 沈氏阿秀0173 湯沐邑0714 定策突襲0921 強軍懾人1116 司空歸來1396 怙惡不悛0910 一步不退0505 天下精旅1010 北藝南傳0165 與你偕亡0727 大控淮道1459 財如流水0760 奴軍渡淮1344 長不及幼0015 吾從班定遠無標題0574 徐州亂局0824 安石非良友0072 公器歸我0266 南頓王反擊1027 貪財忘命1177 慕容危亡0009 再造孫吳1179 虎狼犬馬1125 千金途行0688 難堪舊事0980 自棄九霄1425 謝公八陣1194 館院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