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7 行臺四軍

經過數年開拓,河洛與潼關之間道路日漸通暢,途中沒用多久,沈哲子便趕到了潼關。

潼關所在塬頂,地勢雖然奇特,但土質也是非常的肥沃。過往幾年除了潼關關防上的建設之外,塬頂的屯墾開發也已經頗具規模,尤其收容了大量來自關西的流人,主要就安置在潼關後方的塬地上,至今已經形成數個容量在萬人以上的屯墾區。

當沈哲子所率大軍登上塬頂時,所見已經不再是叢林荒蕪,一塊塊新墾的良田接連成片,另一側便是冬日水位下降已經變得安分起來的黃河。

這個時代的人自然乏甚保持水土、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前來恭迎的屯墾官員們熱情的向大將軍講述着這數年來的屯墾成績,渾然不覺大將軍臉色已經變得有些古怪起來。

“看來應該把保護環境、植樹造林擺上日程了。”

看着光禿禿的塬頂,沈哲子心內感慨道。此前的他,也向來乏甚環保意識,身在這樣一箇中古年代,哪怕再怎麼可勁兒的造,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也不可能超過自然環境的自我補足。

可是黃河這一條大水脈生態環境又有其脆弱的一面,且不說水土流失這樣的大命題,單單南北朝至於隋唐這幾百年間,因爲黃河水位下切,潼關關防便數易其址。生產力的急遽恢復,在短時間內給區域環境造成的負載也實在太大。

其實過往這些年,行臺治下區域已經漸漸暴露出此類問題,尤其類似洛澗那樣的冶煉基地已經令得周邊山嶺漸有不毛姿態。

在普世元氣不足的情況下,集中人力物力重點發展區域這一思路不算是錯,但過往這些年沈哲子主業雖然不在耕桑這樣的猥瑣發展,但是對生產力也有了很大的推動,有的地方的確就出現了開發過度,與整體產生了一定的脫節。

說到底還是對全局的把控力不足,既然要保證技術的領先優勢,那麼區域封鎖就是必然的手段,某些地方開發過度,某些地方完全廢棄,資源並不能達到一個優化的配置。隨着行臺統治的疆域越來越廣大,這種現象也越來越凸顯。

“關中戰事了結之後,應該進行一個更廣泛的調整。”

沈哲子一邊思忖着,一邊吩咐隨行官員們記下要籌劃一個速成林圃的培育計劃交付行臺完善實施。工程院裡不乏農學方面的人才,技術上的難題大可交由他們攻克。

眼下的重點自然還是軍事,當沈哲子抵達潼關關城的時候,前線衆將們早已經在關外列隊恭迎。

眼下時令已經入冬,今年的作戰任務旨在完成第一階段的戰略目標就是拿下弘農,所以行臺的戰略資源也沒有必要完全投放過來。

目下潼關前線戰將,督護一級的只有潼關守將庾曼之、先期抵達的弘武軍主將李炳,以及一路護從大將軍而來的奮武軍蕭元東等寥寥數人。至於歸洛休養的謝奕,還有從滎陽調入洛陽的郭誦,仍在整編士伍,準備來年開春投入作戰。

隨着年歲漸長、歷事漸深,庾曼之身上也漸漸褪去年輕時的浮躁,頜下已經蓄起了濃密的短鬚,在彙報軍情的時候也是有板有眼:“潼關舊戍四軍共一萬兩千衆,塬上分戍三軍九千衆,俱整戈待命,另各屯戍正值冬閒,可集發役士三萬衆……”

潼關作爲西面重防,長置兩萬以上軍士,與河洛之間輪休換防。

而這一次行臺又派遣奮武、弘武兩大主力作戰部隊,再加上南面武關突進的襄陽戰卒們,一線作戰軍隊已經達到四萬之數,若僅僅只是佔據弘農並順勢剿滅更西側上洛地區的羯趙郭敬等關中外圍勢力,已經是足夠了。

“弘農鄉勢如何?”

進入關城坐定之後,沈哲子便問起對面敵情。

“石生潰走之後,弘農並無大勢強軍在駐,多爲鄉徒引衆分守。若非大將軍告令謹慎固防,我部便可下關次第擊破。”

庾曼之正色說道,這麼說倒也並非吹噓,弘農久受胡衆摧殘,鄉勢本來就已經非常薄弱,雖然在冊情報中顯示不乏擁衆數千乃至萬數的塢壁主,但那多是烏合之衆,配甲分械都不完備,潼關駐軍或許不如四大強軍,但也是一線的主力作戰部隊,擊破這些鄉徒勢力是綽綽有餘。

“王師所動,必求永鎮固防,旋來旋去即便得功,也將大擾鄉境,折損生民迎望王師熱情,無補實益。”

大好形勢仍然引而不發,的確是略顯保守。但沈哲子如今執掌行臺,求功之外更主要的還在於求治。去年的時候,行臺還沒能完全得於從容,貿然出擊佔據弘農,修復地方又要海量投入。

而且戰線推進到弘農渭南區域之後,重點打造的潼關防線便成後防基地,誠然王師能夠進退從容,一旦關中羣賊大舉來犯,若是戰事不順利可以退守潼關,但進退之間無疑更加耗損弘農所剩不多的元氣。

尤其石生雖然敗走過河,但是戰力尚存,隨時都有可能再從蒲阪南來侵擾王師後路。如此以來便迫得王師不得不一次次加深投入,陷入這種往來的攻防拉鋸中。

如今雖然暫緩一年,王師卻能集結重力,求以一錘定音,將弘農徹底納入治土。這是沈哲子視野拔出區域戰況後,不得不進行的取捨考量。

“此前弘農郡中也多有鄉徒越關叩請王師入郡,但其境久爲奴控,側翼更有奴將郭敬窺望,鄉情真僞仍是存疑。”

講到這裡,庾曼之便擺擺手,示意李炳繼續發言。

四大主力軍隊雖然沒有明確標籤,但大體上也都各有側重。成立最早的勝武軍號爲大將軍親軍,除了負責拱衛行臺之外,作戰重在堅防固守,是設立外進據點的不二之選。

後繼成立的奮武軍,主將蕭元東本身便是府下聲名在外、運氣幾近妖異的福將,普選各路軍隊中的敢戰士卒,攻堅拔寨,侵略性十足,多積先登、陷陣大功。

揚武軍可以說是最優秀的工兵,大凡隨軍所攜重械,多爲揚武軍將士所掌管使用,戰陣修理,雖然乏甚獨立作戰的赫赫之功,但其軍士活躍陣前,對於整個作戰隊伍的士氣激勵極強,出沒所在也令敵人們聞風喪膽,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的戰鬥力。

至於弘武軍則是斥候軍種,能夠得選其中的士卒們或許不是單兵戰鬥力最強,但綜合能力絕對是最全面,且一個個騎術精湛,遠潛敵後,奔襲千里。成軍之後最輝煌的戰績就是深入河北羯國統區內,甚至繞到襄國背後,截殺一路鮮卑代國派往襄國的使團,滿員迴歸。

王師各部尤其是幾個主力的軍團,裝備極盡豪奢,遠勝世道其餘武裝。相對而言,弘武軍可以說是配給最便宜的隊伍,甚至可以直接放養山野,無有輜重負擔,長久維持下來,將士仍能生龍活虎。

之所以打造這樣一支另類軍隊,就在於沈哲子心裡涌動的那種特種兵情懷,以前是沒有那些客觀條件,可是洛陽創建行臺之後,能夠調動的資源人力越多,沈哲子也是耗盡心力將之打造出來。

弘武軍主將李炳,乃是原本徐州戰將李閎的兒子,不過其人能夠統率這支王牌軍隊靠的可並不完全是裙帶關係。

首先是其人確有大功,尤其在早年進攻河洛的時候,身先士卒勇奪孟津。其次便是自從有了弘武軍這個成軍概念之後,其人便跟隨訓練,一路摔打最終從十幾個候選者中脫穎而出,成爲這支軍隊的將主。

弘武軍先期入關,主要任務便是刺探詳細軍情,此刻大將軍詢問,李炳便從席中站起來將這段時間蒐集軍情集冊奉上,同時挑揀重點略作陳述:“此前弘農鄉境鄉鬥頻密,強弱兼併互殘,因是生出幾戶鄉勢大宗,其中尤以弘農楊氏所據華陰塢壁最大,鄉勇卒衆已逾萬人,連寨十餘……”

沈哲子聽到了這裡,便皺起眉頭,尋常鄉宗土豪他倒不甚在意,殺不殺、剿不剿只在一念之間。

但類似弘農楊氏這種傳承悠久,享譽多年的郡望舊譽門戶,實在是有些難辦,因爲這種門戶無論當下勢力高低,都非寂寂無名之輩,無論對其態度如何,影響不能侷限一地,難免要被時流廣泛過分解讀。

思忖間,他翻到有關弘農楊氏的情報,弘武軍對資料的蒐集的確盡力,所涉者不獨當下,甚至弘農楊氏這些年浮沉俱都在錄。

弘農楊氏舊譽自不必說,往前數有後漢名臣楊震號爲關西夫子,乃是享譽當時、名傳後世的經學大家,近及中朝又有所謂三楊,楊駿三兄弟執掌朝政,尊崇一時。

但烈火烹油、過猶不及,楊駿兄弟幾人專擅一時,後來被惠帝皇后賈南風聯結宗王並朝臣將楊氏反殺誅滅,所涉之衆達於數千,名震天下的弘農楊氏爲之中衰,就連鄉土根基也幾乎都被連根拔起。

不過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楊氏經此動盪雖然一蹶不振,但也並未傳承斷絕。三楊雖然被誅殺,但楊家另一脈楊囂因爲早死且子弟俱年幼,倖免於難,楊囂便是漢末名士楊修的兒子。

1053 在野黨魁0506 探路0080 夜襲0472 江表魁首1286 雄大當國0364 償有功0609 瑣伯遭厄0127 情不知所起0673 先登破城1025 飲鴆止渴0206 鄉望勢成1369 新婿登門0628 戎行在即0993 忍冬待發1471 巢中危卵1062 清慎勤簡0741 大勝可喜0407 王郎魂飛1013 遂古之道0734 大防於內0104 宣城難任0994 人事艱難0748 姑妄言之0628 戎行在即0062 蒸甕新釀0340 擂鼓出戰0003 門第之婚0089 吳中玉郎君0543 娘子可愛1294 安定河東1200 幼鹿麟信0031 亙古長夜黑如墨1051 承製拜授1142 遼地風物0416 後生可畏0501 人心渙散0404 灑然以退1312 西路無事0214 閩中豪強0063 可得長生乎0827 信仰道統1453 喋血御階0252 忠骨難封0542 且疾行1131 繩斷分明0234 高門泥胎1276 盛世可望1064 殺器失竊0117 家事0989 舊情不復0793 羣情激涌0077 奪命之樂0883 不負烈氣0643 人力有窮1502 邊事輕重1090 青溪殺劫0932 鄴城三旗0642 卻月初陣0325 首戰1225 咸陽亂鬥0360 用兵石頭0020 安東將軍0637 一語成讖0186 女兒心事1038 胡主難爲1384 龍城難築0417 江東無人1485 人間良緣0311 假節督護0264 坐論蒼生0650 無地自容1109 家門醜類0554 太保之惑1263 以命搏寵1279 慨然赴險1443 諸胡霸王0036 德鄉爲桑梓0602 太保驚魂0207 絃歌雅意0915 殊功難捨0692 招募六軍0098 老叟自賤1452 危城難入0556 冷戰1013 遂古之道0162 踵賢而行0585 付予清議0270 舉手之勞1051 承製拜授1381 專制遼邊1354 死之奢侈1475 巨賊伏誅0414 兌子1407 君父恩重0375 惟強自縛0279 九卿之副0379 江東門戶1430 各自謀戰1090 青溪殺劫0309 大江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