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九章 漢王惜才

二人對飲暢敘,沮授稱頌江東孫氏創業之艱,魯肅也對漢王劉徵短短數年內便恢復元氣大家讚頌!

談至深處,沮授忽然問道:“江東富庶之地,又歷三世之積儲,更有二張爲之籌措,如今可謂是兵精糧足。若我爲吳侯之臣,必勸吳侯乘勝北上!不知江東羣賢可有此諫?吳侯可有此意?”

魯肅內心震驚,沮授竟然直接一語道破!這可如何回答?說是,便露了自家主公的暗謀,說不是,則又顯得江東羣臣缺乏見識!魯肅稍稍遲疑,沉吟了片刻,纔出言答道:“百足之蟲,死且不僵。曹操雖有樊城之敗,然其據天下七州之地,半壁疆土,未可輕圖!我主顧念江東父老,不忍以一己之力貿然興兵,是以有暫伏之命。又命區區在下,涉江跨州,以連漢王!若合兩家之力,則指麾可以振風雲,叱吒足以興雷電,蹈跡漳河,飲馬孟津!必可舉天網以網羅京都,誅竊柄之罪,除羣怨之積忿,解久危於倒懸。如此方爲良策,沮公

以爲如何?”

沮授眼中閃過一絲精芒,眼前的魯肅已然成爲沮授心中數一數二的戰略大才!而且魯肅言語之謹慎,話鋒之機巧更是令沮授側目不已!

“子敬遠見卓識!沮某佩服!此正我王之意!不過我王既已佈告休兵三年,子敬謀略,三年後方可得施行!瞬息眼前,不便從事!吳侯可待三年乎?”

魯肅當然知道現在漢王不會出兵,而且站在江東的角度,其實也不希望漢王插手!一旦漢王插手,那中原之地可就未必是江東的了!正因爲魯肅知道漢王現在不會動兵,因此才故意如此說話,隱去了江東提前北伐的圖謀。魯肅此行的目的,一者探查漢王虛實,二者便是拉攏,安撫漢王,以抵消曹操對漢王的影響。當然也是擔心漢王趁

機取荊襄之地!所以才極力要跟漢王盟好,修訂互不侵犯盟約。

當然,孫權沒有跟魯肅說明實情,只是叫魯肅完成任務,而魯肅自己心裡卻瞭如明鏡!

沮授問孫權能不能等三年,魯肅急忙答道:“我主必願尊奉漢王號令!”

沮授笑了笑,再次端起酒樽道:“但願子敬說的是實話!”

“一定!一定……”魯肅趕緊也端起酒樽回敬道。

回到驛館,魯肅明顯比前兩日有所不同,整個人都憂慮多了,因爲沮授的話裡話外已經透露出了許多訊息。若是沮授都看到了孫權不爲人知的圖謀,那漢王豈不是更加清楚?

本以爲可以瞞天過海,卻不想早有人知!魯肅也對漢王這邊的實力更加驚歎!尤其是對漢王手下的人才更是驚恐!

“先生今日似有深憂,莫非與那沮授談的不好?”

魯肅一回驛館,顧邵便看出魯肅憂心忡忡,於是出言相問。

魯肅擺手嘆道:“漢王帳下多遠見之士,我江東前途尚未可知啊!”

“先生爲何如此說話?”顧邵不解的問道。

“不須多問,告訴下邊人,一定要謹言慎行,不得泄漏任何江東訊息!稍有蛛絲馬跡,必爲漢王所知!”魯肅當即命令顧邵道。

顧邵看出來魯肅遇到了麻煩,於是領命,嚴令隨行人員禁言,自此更加小心。

漢王府中,荀彧、沮授、徐庶、劉巴四人在座,劉徵問道:“這幾日諸位與魯子敬談的怎樣?”

劉巴第一個說道:“此人大才無疑!短時間內,江東絕不會放棄對劉備的翼護!”

“元直呢?”劉徵對劉巴點了點頭,又問徐庶道。

“江東野心勃勃,君臣皆有王霸之志,其心不在漢室!若得中原,不過另一曹操耳!至於魯肅……”徐庶欲言又止。

“魯肅如何?”與孫權的志向相比,劉徵更爲關心魯肅。

“此人得爲江東所用,早晚於漢王不利!”徐庶說出了自己的擔心。

“公與先生,孫權陰謀北伐之事是真是假?”劉徵問道。

沮授面色凝重,拱手答道:“八成爲真!魯肅顧左右而言他,三句不離與漢王盟好,其必是懼怕漢王趁其北伐之際,出師荊襄!至於魯肅……在下同意元直的意見,此人將來可主江東之政,必爲漢王大患!”

“驛館有何動靜?”劉徵又問荀彧道。

荀彧手中有一支秘密力量,本來是監視官吏之用,如今也用來監視江東使隊。

“並無動靜,自魯肅一下,所有江東來人皆謹言慎行,無絲毫紕漏!”荀彧答道。

各種信息匯聚在一起,劉徵心裡早已經分析了好幾遍。

“文若明日再爲本王試探一下魯肅,觀其心志!若能說動魯肅暗許本王,本王爲文若記一大功!”

劉徵對魯肅是既愛且憂!不禁感慨道:“江東不缺人才啊!一個周瑜已經得了,再有這魯肅輔佐,將來恐怕不好對付!”

荀彧直言嘆道:“此事只怕是難,在下盡力爲之!”

劉徵也不禁嘆道:“盡人事,順天命吧!若文和在此,必勸本王除之!”

“那漢王是什麼意思?”四人齊聲問道。

劉徵嘆了一口氣,並不答話。賈詡素以毒士聞名,若是此時賈詡在成都,根本就不需要想,他一定會勸劉徵暗中除掉魯肅。當然,賈詡若建議劉徵除掉魯肅,肯定是不會在劉徵的地盤動手,極有可能是會在荊州地界動手,然後嫁禍劉

備。

不過,經弘農一事之後,劉徵實在不願暗地裡作無義之事,這與劉徵的本心相違觸,更何況劉徵着實是愛惜魯肅這樣的人才。因此面對四人的齊聲相問,劉徵只好不作回答。

四人從漢王府出來,沮授、徐庶、劉巴三人都問荀彧道:“漢王爲何嘆而不答?”

荀彧感慨道:“漢王惜才啊!魯肅越是表現出色,漢王越不忍下手!”

三人聞言,都感慨道:“漢王是真對這魯肅動了心了!但願將來此人不會成爲漢王大敵纔是!”

“諸位不必多言了!你我之輩投效漢王,不正是因漢王有明君之風,仁義之懷嗎?天道昭昭,王道蕩蕩!天命在我王,豈一人之力所能阻擋!諸公不必多慮,各自回府吧!”荀彧秉性中正,與劉徵最爲合心。

第四百三十五章 綿竹之辯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司馬論策第六百零二章 星孛鶉尾第三十七章 初見劉關張第七百三十九章 粗陋計謀第六百五十五章 駐軍秭歸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怒而殺人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許昌起兵第六百九十一章 漢王改策第四百七十六章 再次興兵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改名龍門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板楯出擊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劉備大怒第三百零七章 西城之行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想到一處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 虎豹精騎第三百六十四章 襄陽高才第二百八十二章 箭矢無情第七百零一章 周郎嘔血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 諸葛遁逃第二百七十八章 連拔六寨第二百四十八章 起兵白波第五百零一章 攴胡赤兒第四十八章 三將罷兵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轘轅告急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昔日君臣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馬岱調兵第二百六十一章 司馬仲達第六百四十二章 周瑜到來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鐵鎖溝下第九百六十八章 編練水軍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遷往長安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擊其半渡第五百一十四章 八十六拳第九百六十四章 兩家盟誓第九百三十章 切莫中計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子龍出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劉豹中伏第二百九十九章 漢王勸農第九百三十四章 定策休兵第九十九章 晉陽功成第二百二十九章 莽撞二曹第六百四十二章 周瑜到來第四百零九章 張任退敵第七百三十六章 黃權聚兵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樂進反擊第六百七十一章 劉巴出逃第五十六章 違令受罰第七十五章 圉縣猛將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父城之辯第五百八十章 漆縣先潰第七百三十三章 守節之志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當歸當歸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冢虎之志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過境南陽第三百五十章 時局糾纏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 宣室問案第一百七十五章 郭嘉解難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 宣室問案第九百二十六章 救兵終至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蔣濟探營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 陳倉隕將第一百三十一章 不自量力第四百四十三章 決死之戰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山下新冢第三百二十二章 駐守陽平第七百一十六章 成都情勢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張嶷來報第七百三十二章 金蘭之義第八十二章 劉豹反戈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司馬坦誠第二百零一章 行蹤泄露第三百六十章 試才從事第七百零七章 南中四郡第八百八十七章 先人一步第九十七章 夜戰龍山第四百二十五章 手足無措第八百三十章 犀羣反衝第一百三十六章 七將齊出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孫權增兵第二百三十二章 程昱夜訪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罷兵而去第三百四十二章 狐篤故事第一千三百七十章 薛洪出兵第九百一十五章 何喜之有第二百零五章 合縱之計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分軍定基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鐵鎖溝下第三十八章 劉備說忠義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賀齊求情第二百五十一章 賈逵效命第七百九十九章 無妄之禍第二十九章 劉徵兵臨長安第七十二章 驍將解圍第五百一十九章 猛虎下山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 矛盾激化第五百零四章 二馬殞命第七百八十一章 賜婚趙雲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歃血之盟第九百三十二章 許都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