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五章 駐軍秭歸

古人最終名節,尤其是軍旅之人,如果不做抵抗便望風披靡,這樣的軍隊走哪兒都會被人嘲笑。這幾個月來,蔡瑁已經將荊州兵馬塑造成了人人可以欺負的“烏合之衆”。霍峻身爲荊州將軍深感無顏,因此

雖然是陷入了孤境,但還是要做一番搏鬥,否則荊州軍最後的一塊遮羞布也將被人撕去。聽了這話,向寵這才明白霍峻的心思。看起來似乎不戰而降能夠保全更多人的性命,這是向寵剛開始的想法,但實際上如果真的不戰而降,那這荊州最後的一萬多的將士便更加顏面無存。名節重於性命,

這是軍人的基本要求,否則就真是一羣烏合之衆,一羣垃圾了。

可悲的是荊州二十萬兵馬的名聲竟然要有一個被劉表、蔡瑁近乎拋棄的霍峻來誓死維護。如果起初荊州衆將都有霍峻這樣的心志,荊州何至於現在這等狀況?

“將軍所慮者深,末將明白了!眼下江東已經動手,想必漢王也將揮師東進,這二者之間,將軍親率兵馬進駐夷陵,莫不是有意令三縣爲漢王所得?”向寵又問道。

霍峻心中驚訝,自己這心思極其隱秘,別人都沒有問及此事,獨獨向寵說了出來。

向寵見霍峻沒有否認,接着說道:“將軍不願將三縣拱手相送,寧願坐等漢王來取,是也不是?”

霍峻見向寵句句說到了深處,不禁嘆道:“賢侄年紀輕輕竟有這般見識!不錯!如你所說。荊西若出降於漢王,勢必見輕於漢王。而若是敗給漢王,則可見重於漢王!此爲荊西將士謀也!”

“將軍用心良苦!末將感佩!如今黃蓋若攻不下我夷陵,想必周瑜必會令當陽劉備引軍來助!那時夷陵必危矣!將軍可有應對?”向寵問道。

這一點倒是霍峻的難處,顯然目前還沒有想好。霍峻見向寵提及此事,想必定是有了自己的想法,於是問道:“賢侄有何高見?”

向寵沉吟了一會兒,方纔說道:“高見談不上,不過給黃蓋略增煩惱罷了!末將以爲,將軍可散出風聲,就道劉備已經遣人來說,而將軍你也有意與劉備合兵!如此江東必不敢輕易邀劉備相助!”

霍峻一想,繼而拍手道:“我看可行!賢侄此計即便不能阻江東援兵,至少也可亂其心思!就按你說的辦!此事便交給賢侄了!”

霍峻當即便同意了向寵的想法,向寵這才領命而去。

第二日,黃蓋這邊繼續來犯,霍峻仗劍佇立夷陵城頭之上,手下士衆瞧見主將在此,個個抖擻精神,奮力抗敵。

甘寧沒有想到霍峻竟然親自到了夷陵,這顯然是告訴江東兵馬,絕對不要打夷陵的主意!

一番強攻,夷陵在霍峻的坐鎮下,竟穩如泰山,黃蓋本想乘勢一舉攻破夷陵,現在看來是無望了!於是只得暫時退駐猇亭,並送報襄陽大都督周瑜,等候進一步的指令。

話說劉徵自白帝城起兵,船隊才駛出百里,便有快舟來報,霍峻親自引兵三千自秭歸東進夷陵,拒抗江東黃蓋。

劉徵一聽此報,心下泛其了疑慮,這秭歸乃是霍峻中軍所在,霍峻沒有道理虛秭歸而實夷陵,這不等於是給自己機會嗎?

思想了一番,劉徵恍然大悟,聯想到霍峻身陷困境多時,一直不肯出降,劉徵當即改變了行軍方略,隨即傳令船隊,放棄直取夷陵的想法,轉而與韓暹、李樂、沮授一同在秭歸登岸!

韓暹、李樂接到軍令稍有些不解,沮授看到了卻是已經明白。

“沮監軍,漢王這是何意?”韓暹不解的問道。

沮授看着滔滔江水,兩岸羣山,喟然嘆道:“此非漢王之意,實乃霍峻心思,漢王這是與霍峻心照不宣,有意成全!如此也好!二位將軍不必多問了,隨漢王直取秭歸便是!”

於是本來準備兵分兩路分取秭歸、夷陵,現在又合兵一起,就在秭歸登岸。

漢王突然而至龐大的戰船隊伍,令向朗根本做不出任何反擊。旦日之間,劉徵便帶着大軍登陸秭歸,兵臨秭歸城下!將秭歸西、北、南三面圍住,只留東面一路出口。

向朗本來還在爲如何抵擋漢王兵馬發愁,這會兒卻是疑竇頓生。

“漢王這是何意?”向朗不解的問金禕道,金禕也搖頭不知。

就在二人疑慮之時,卻有漢王監軍沮授書信送到!

向朗急忙令人取來,打開觀瞧。“向君巨達悉鑑:漢王雄兵登臨,彈指可破秭歸,然臨而不攻者,體念足下高義,思恤萬千軍民性命也!今荊州喪亂,獨荊西自保,不爲宵小所屈,堪爲屬臣之至。漢王聞南郡太守霍仲邈引軍力抗江東之衆,有全名節之志。若足下感漢王仁威,敦請足下舉城來歸!若足下暫無此意,東向無有守備,可做通途,悉憑尊意!漢王得城之後,必盡心安撫黎庶,不致攘擾!君心可安!孰去孰從,請速決之!漢王臣

中參軍沮授拜上。”

書信的意思已經很明瞭了!要麼向朗誠心來歸,要麼就自己離城而去,漢王不作阻攔。

向朗讀罷此書,心下了然。

金禕問道:“漢王既然由此仁義之舉,巨達兄如何決之?”向朗思忖了一番道:“荊西不可保必矣!漢王大軍已至,卻不動刀兵,已是寬宏之至。我等本該俯首以臣,然我向氏與霍將軍休慼與共,不可獨斷!且棄秭歸,前去夷陵合兵。德禕非此事中人,可就此歸順

漢王,爲撫秭歸百姓。”金禕本來是個有正節之人,當初父子二人在武陵誓死不肯降於關羽便可知其心志。這些日子來,跟隨霍峻帳下,感佩霍峻爲人,因此不忍離棄,於是言道:“霍將軍尚無所歸,某安敢棄之?願從巨達相助夷

陵!”

於是向朗當即糾集了秭歸僅剩的三千守軍,自東門奔出,直驅夷陵而去。劉徵兵不血刃,入得秭歸,隨即將兵馬安下,並未再往前進,只是派哨騎緊密盯住夷陵軍情,隨時準備行動。沮授望着東面,不禁嘆道:“誰言荊州無義士,今日一見,方知此言之虛!”

第六百八十九章 徐庶論人第八百六十七章 反擊孟獲第六百三十五章 二路援軍第七百八十章 天選女王第八百五十五章 各分陣營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 陳倉隕將第七百二十五章 軍民一心第八百九十二章 分置三軍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魯陽之會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孔明之約第五百零一章 攴胡赤兒第七百七十七章 夫人心事第八百二十六章 安然歸來第一千五百零四章 不必心急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 兵臨柴桑第二百六十三章 求賢被拒第三百二十二章 駐守陽平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蠱惑人心第七十章 結連壽春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發回鄴城第三百三十章 有驚無險第四百二十八章 吳班履約第八百七十五章 升帳論功第八百七十一章 二將立功第三百六十五章 臥龍鳳雛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賀齊敗退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立即處死第九百三十九章 卦象兇險第三百八十一章 奉孝遺願第二百零四章 劉徵退敵第八百八十四章 來者不善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過境南陽第七十章 結連壽春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板楯出擊第三百一十八章 不進反退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駙馬都尉第九百九十章 張飛不忿第九百四十五章 廬江兵亂第六百二十章 三面合圍第五百九十五章 論功行賞第四百八十六章 樸胡破關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過境南陽第七百二十一章 二王殞命第四百二十二章 東門之戰第三百二十一章 突襲墊江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靜觀局勢第二百七十五章 進入漢中第三十七章 初見劉關張第六百零六章 蘄春起兵第八百二十三章 祝融心思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 夏侯遁走第九百三十章 切莫中計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孫權探病第四百六十四章 棋逢敵手第二百六十一章 司馬仲達第九百八十七章 凌操氣絕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 矛盾激化第三百五十七章 鍾繇上當第五百六十四章 弒李奪兵第六百零九章 吳巨請罪第一百二十六章 公孫檄文第九百六十二章 賈詡之諫第六百六十六章 漢王調兵第九百三十章 切莫中計第六百二十章 三面合圍第四百七十七章 曹操應對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山下新冢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周魯合兵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鄴城決斷第九十四章 驍騎將軍第五十章 徵而平之第五百八十八章 涇水漁父第九百五十八章 沮授再請第七百九十四章 民不畏死第七百八十三章 蠶室刺客第七百九十章 音信始通第二百四十六章 九指將軍第四百零七章 棄車保帥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帶刺玫瑰第六百九十四章 張飛挑戰第六百一十三章 韓晞遇伏第六百三十七章 劉磐棄城第四百零四章 有進無退第七百九十九章 無妄之禍第四百一十四章 豫州刺史第六百五十章 仇人見面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子龍來救第六百六十四章 入主夷陵第二百八十一章 擒破閻芝第七百九十二章 城破之際第八百四十二章 往說狼岑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立即處死第三百九十七章 夜戰竹林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臨別贈金第七百零五章 劉巴求見第八百零九章 一氣呵成第一百五十章 鮮卑石室第二百五十七章 進據弘農第九百七十四章 示以不合第一百六十四章 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