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 封藩日本(一)

“嘟”、“嘟”、“嘟”

三聲響亮的汽笛聲在北京城外響起,激起幾萬圍觀百姓的陣陣驚呼。

“娘,快看,大火車冒煙了”

人羣中,一個小女孩指着眼前的龐然大物向自己的孃親興奮大喊。

“這都是皇帝陛下領導有方啊”

就在人羣的正前方,近千名 器宇軒昂的羽林郎目不斜視地維持着現場的秩序。

而在人羣的最裡面,大漢皇帝劉錫命帶領蘇謹等內閣重臣也正一臉開懷地準備剪彩儀式。

這裡就是新建成的北京火車站。

從元武元年到元武五年,經過五年的建設,北京通往天京的火車線路總算正式通車了。

“朕宣佈,大漢第一條鐵路正式通車。”

“萬歲”

人羣中爆發出一陣猛烈的歡呼聲。

大漢朝第一個五年計劃得以順利實施。

有賴於充足的資金支持,大漢發展的勢力從一開始就顯得勢不可擋。

五年時間裡,大漢的人均壽命從38歲提升到了57歲,糧食產出更是連年豐收。

在國有體制的支持下,紡織業、化工業、機械製造業等蓬勃發展。

等到元武五年統計寺進行統計時發現,這五年中每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都達到了驚人的10%以上。

如果用白銀來計算,大漢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20億兩白銀,不僅完全恢復前明最盛時期,更是超出了一半還多。

加上大漢帝國政治體制穩定,二次分配機制完善,整個大漢國民的生活水準都開始直線上升。

這一切直觀地體現在火車站周圍圍觀羣衆的衣着和精神面貌上。

此刻的大漢國民,不說穿綢披緞,但是也不像前明時還需要穿打補丁的衣服。

人人都開始穿細棉布,各式服裝款式、顏色更是層出不窮。

大漢不像前明,社會中還要區分三六九等,因此從一開始,整個大漢的社會氛圍就顯得十分寬鬆。

至於人口方面,大漢更是從建國時的1億2千萬人急速擴張到了1億5千萬人。

各個方面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姿態。

“皇帝陛下,光榮號列車已經準備完畢,請您登車。”

一名身着制服的列車長帥氣走劉錫命面前,啪地向他行了一個軍禮。

身着龍袍的劉錫命微笑頷首點頭,帶領着衆臣登上了光榮號列車。

經過五年的建設,天京城也已經初步完成了城市建設。

劉錫命早已在半個月前的朝會上宣佈,將要儘快向天京搬遷。

而這趟火車也將承擔這一光榮的使命,護送大漢皇帝陛下及內閣成員前往天京。

“萬歲”

“萬歲”

隨着火車緩緩啓動,看着劉錫命透過車窗向大家揮手,圍觀的百姓再次沸騰了。

看着窗外的景色緩緩移動,蘇謹、竇玉泉等人心中無限感慨。

誰能想到,這幾年的時間能有這麼大的變化,簡直就像天翻地覆一般。

“陛下,有此神器,我大漢控制西域、漠北就易如反掌了。”

這五年時間裡,大漢軍方也沒閒着。

西北方面軍已經攻入了準格爾,正式宣告東漢西域都護府所轄領土已經全部納入了漢軍手中。

至於北面更是兇殘。

有充足的後勤作爲支持,漢軍士兵已經基本將北海以東的羅剎人清掃乾淨,將整個西伯利亞納入了手中。

大漢朝廷也正式建立了鮮卑道,並設置政府機構。

這個時候羅剎國雖然已經擴張到了鮮卑,但是他們憑藉的是小股部隊逐年滲透的方式,整個羅剎國在鮮卑不過數千人而已。

面對漢軍成建制的部隊,這些羅剎人第一次知道了土著人面對他們的時候是什麼感覺。

如果不是因爲鮮卑道地域實在過於廣闊,這幫羅剎人只怕一個都跑不掉。

蘇謹一臉激動地拱手,“臣申請在今年的財政預算中多給運部撥付一些,今年一定要再開建兩條鐵路。”

專門的包廂中,劉錫命哈哈大笑。

“丞相,你這是要修遍全國的節奏啊,不過鐵路也不是說修就修的,如果不是因爲天京到北京一馬平川,這條鐵路也不會修建的這麼快。”

劉錫命這話一說,蘇謹等內閣大臣全都連連點頭。

運部的報告他們也看過,修建鐵路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現在大家也不得不佩服皇帝陛下的先見之明。

先期在平原上修建鐵路,進而爲鐵路建造打好基礎。

經過這五年的建設,運部成熟的建設團隊已經在同時開工二十條鐵路的建設工作,總里程達到八千里。

劉錫命笑眯眯地看向蘇謹,“大家放心,這鐵路是肯定要修的,但是也不能耽誤其他地方的大事。”

說完劉錫命看向一旁的太尉曹變蛟。

“太尉,軍方關於日本和南洋方向的行動準備的如何了?”

曹變蛟一身戎裝激動行禮。

“陛下放心,有金吾衛和國安寺的配合,三軍都督府在南洋和日本的工作開展順利,預計今年內就可以啓動相關工作。”

“嗯,南洋朕是不擔心的”,劉錫命點點頭。

白皮們現在在南洋還只有荷蘭人控制住了爪哇島,其他地方更多的實在各地蘇丹手中。

這五年裡,漢軍已經完成了十二艘鐵甲艦的建設,只是四、五戰就將荷蘭人和其他蘇丹國的海軍盡數消滅。

一臉懵逼的荷蘭人還想派人到大漢來探聽鐵甲艦的情報,然而現在的大漢早已經對外國人實施十分嚴厲的入境法規,對於本國也開始了國家安全教育。

甚至就連湯若望、利類思這些外國傳教士都被金吾衛這些情報機構盯得死死的,白皮想要搞到大漢的各種技術簡直如同登天。

正是在這樣的火力打擊下,暹羅、馬來半島、巽他羣島都相繼落入了漢軍手中。

當地的這些蘇丹國更是不服的一律全部消滅,投降的也要按照大漢的國策和宗教政策進行改化。

有賴於華夏文明在南洋的赫赫威名,加上漢軍如同天兵一樣的力量,南洋中敢於抵抗的國家不多。

至於荷蘭,如果不是現在有些騰不出手,漢軍早就將其剿滅了。

劉錫命現在真正擔心的是日本。

無他,日本實在是人口太多了。

將近兩千萬的人口,悠久的歷史以及單一的民族體系,這些讓日本在東亞比朝鮮還要獨特。

隨着朝鮮王劉錫賢的封藩建國,原本就自稱小中華的朝鮮跟大漢的關係變得更爲親密,甚至漢軍都已經開始少量地使用朝鮮軍隨同作戰了。

“陛下放心,軍方在日本的準備很充足,相信一旦發動,必然如同雷霆之勢。”

“希望是吧”

火車隆隆聲中,天京逐漸出現在了大漢君臣的面前。

看着眼前如同仙境一樣的城市,蘇謹等人全都張大了嘴。

就連劉錫命都忍不住驚歎。

這座將華夏建築文明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城市,必定成爲世界的中心。

元武五年七月一日,大漢朝廷由北京搬遷至天京。

第六百一十七章 督師中原(十八)第六百七十六章 呂宋漢王(十七)第六百四十五章 大明丞相(五)第三百九十九章 建立船廠(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長腿美女(一)第三百七十四章 拯救皇陵(四)第三百二十一章 漢中風雲(四)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西炮臺第一百四十六章 勾連外界第四十六章 長槍突擊第三百九十四章 劉家生變(五)第四百三十五章 朝堂爭鬥(二)第五百九十三章 圖謀宗室(十)第三百九十三章 劉家生變(四)第三百八十一章 京城盤桓(一)第二百一十九章 高中頭名(二)第二百八十八章 府城角力(十)第六百二十四章 吏治改革(五)第五百八十六章 圖謀宗室(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路遇盜匪第一百五十二章 大戰水匪第五百二十章 爭奪海權(十二)第十一章 府城見聞 三第六百九十二章 驅逐韃虜(四)第五百二十三章 爭奪海權(十五)第七百二十七章 封藩日本(一)第九十四章 謝府談話第一百六十五章 永凱當官(六)第三百零六章 名振府縣(一)第三百六十九章 攻打鳳陽第六百一十九章 督師中原(二十)第五百八十五章 圖謀宗室(一)第二百六十七章 城內暴動第一百四十八章 意呆利人第五百一十一章 爭奪海權(三)第三百七十七章 皆大歡喜第六百九十三章 驅逐韃虜(五)第六百九十二章 驅逐韃虜(四)第四百六十章 佔領呂宋(三)第十一章 府城見聞 三第三百七十八章 崇禎問策(一)第五百一十七章 爭奪海權(九)第三百四十二章 賄賂中官(三)第七百一十三章 新朝氣象(八)第一百零五章 整頓流民第一百六十四章 永凱當官(五)第一百三十四章 吃相難看第六十七章 購買田地第七百一十六章 繼續北伐第七百零八章 新朝氣象(三)第三十章 隊伍訓練第四百一十八章 北上京城第四百四十四章 香港海戰(一)第六百七十七章 呂宋漢王(十八)第七百零五章 登基稱帝第一百九十章 出餿主意第三百四十八章 取道湖廣(四)第二百二十二章 高中頭名(五)第二百五十七章 錦衣衛所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朝氣象(九)第一百二十一章 官不如匪第六百零六章 督師中原(七)第四百八十五章 再次寇關第二百七十五章 嘗試調查第三百零三章 獻忠兵至(九)第五百五十四章 救疫河南(十七)第五百八十一章 救時司徒(四)第一百章 再鬥黑虎 二第三百一十三章 名振府縣(八)第五十一章 以直報怨第一百九十三章 雜學之士第三百一十五章 訂親謝家第二百四十七章 準備院試第一百二十四章 軍隊控制第七百一十九章 征服蒙古(三)第九十八章 私相授受第二百四十二章 實力威嚇第四十七章 修牆建房第四百三十二章 聯結楚黨(二)第三百四十七章 取道湖廣(三)第三百九十八章 修建船廠(一)第四百一十六章 武當山上(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軍隊控制第二百四十五章 家中日常(一)第四百四十八章 崖州基地(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玉泉入村第五百五十三章 救疫河南(十六)第一百五十三章 擊退賊寇第二百八十四章 府城角力(六)第八十七章 煉製鋼鐵 二第四百一十四章 俘獲闖王(四)第六百二十六章 大明覆滅(一)第三十五章 雜事處理第八十四章 理念衝突第二百四十八章 長腿美女(一)第三百七十三章 拯救皇陵(三)第一百六十一章 永凱當官(二)第二百四十章 商業聯盟(一)第六百零六章 督師中原(七)第四百五十章 攻略安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