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六章 朝鮮安南(四)

樸安泰的話成功地將朝鮮君臣全都嚇到了,見此,樸安泰趕忙再補一刀。

“大王可知臣所乘坐的海軍戰艦,從天津到全羅只用了一天時間,大王試想,如果大漢要消滅我朝鮮,那簡直是易如反掌啊。”

“臣真是因爲考慮到這一點,這才專程請纓回來勸說大王,避免大王做出什麼不智之舉。”

“大漢天子已經說了,爲了讓大王放心,等大王封爵之後,如果大王家族有年紀合適的美貌女子,可以作爲大漢貴妃,到時兩家便是親家,大王也就不用擔心了。”

李倧面色發苦,再怎麼說,這也是丟掉了自家的王位啊。

朝鮮王的領議政安在政急忙問道:

“不知道大漢天子屬意誰來做朝鮮國王?”

李倧差點兒沒有直接吐血,寡人還坐在這兒,你們就要直接問誰來當朝鮮王了,你們眼裡還有沒有寡人。

瞬間李倧也明白了自己的處境,大漢如此優渥的條件一出,如果朝鮮還是當初繁盛之時,這自然不是問題。

但是看看現在只能龜縮在全羅南道的自己等人,李倧心中長嘆一聲,再也沒了什麼念想。

似乎,去大漢當個公爵也不錯?

如果大漢果真有樸安泰說的那麼好的話。

樸安泰聽到安在政問話,面上頓時一喜。

“大漢天子屬意韓嗣王錫賢爲朝鮮王,韓王王妃便是前明長平公主,乃是真正的高貴血脈。”

安在政等人的臉上紛紛露出笑容。

只是大家看到李倧時,頓時又覺得有些尷尬了。

李倧有氣無力地揮揮手,“寡人無能,不能使天下安寧,便按天朝上國的意思辦吧,但務必保得我朝鮮百姓。”

“大王”

“大王聖明”

安在政等人擠出了幾滴眼淚。

元武二年十月二十日。

皇極殿中,劉錫命一臉興奮地向羣臣宣佈道:

“朕決定,冊封韓嗣王爲韓親王,領兵四萬收復朝鮮,冊封越嗣王爲越親王,領兵四萬收復安南。”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三日之後。

北京城南郊,一片軍旗飛揚。

劉錫命一臉感嘆地握着劉錫賢和劉錫安的手,“此去萬里迢迢,你二人各自保重,你們身負我大漢皇室的榮譽,務必使朝鮮和安南安定。”

“謝皇兄恩典,臣等刻不敢忘。”

“大軍出發”

隨着一套送行的禮儀做完,劉錫賢和劉錫安兩人終於踏上了自己的征程。

朝鮮京畿道。

好不容易修整了一年多的滿清上下再次迎來了噩耗。

“攝政王,漢人又打過來了,這次他們打的是韓王旗號,說是要收復朝鮮。”

“漢人欺人太甚!”

多爾袞仰天長怒。

“轟”、“轟”

滿清上下經過一年的征戰,在朝鮮人身上得到了極大的信心。

聽說漢軍來攻,多爾袞竟然還敢據城自守。

漢城城外,帶領大軍渡海來攻的劉錫賢看着漢軍炮兵陣地露出了笑容。

韓王府長史聞煜也捋須大笑,“大王率兵親征,正需要在朝鮮立下威名,沒想到諸申如此配合,看來還要給他們發一個獎章呢。”

劉錫賢仰天大笑,“皇兄以朝鮮託付於寡人,寡人自當盡力而爲,諸申肆意殺戮我朝鮮國民,傳令下去,凡遇諸申,殺無赦。”

“喏”

在漢軍猛烈的炮火當中,漢城城牆沒能堅持住半個小時。

“殺”

等到身着大紅軍裝的漢軍轟然衝入城中,多爾袞等人這纔想起漢軍的兇殘。

滿清上下不得不再次開啓了轉移模式。

手持龍驤四式新型火槍的漢軍士兵不斷在城中殺戮着諸申的士兵,而漢城中的朝鮮百姓卻開始沸騰起來了。

“殺諸申”

在朝鮮士紳的帶領下,漢城百姓歡呼着拿起鋤頭、鐮刀加入了漢軍的戰鬥當中。

只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這些往日裡在朝鮮百姓看來無法戰勝的兇惡諸申人就被漢軍打的抱頭鼠竄。

漢城,光復。

渡海而來的漢軍猶如旋風一般,整個四萬人的大軍以漢城爲基地,分成六個方向全力進攻,整個朝鮮一下子都陷入了戰火當中。

由於有樸安泰等朝鮮大臣的配合,漢軍對於接手朝鮮地方毫無阻力,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朝鮮已經基本光復。

朝鮮北部,咸鏡南道的一處山坳中,多爾袞帶着幾萬諸申老幼欲哭無淚。

“父汗,你爲什麼要攻打大明,我是我大清的罪人吶。”

“砰”

從樹林中射出來的一顆子彈在多爾袞的腦袋上爆開,直接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殺”

漢軍沖天的喊殺聲在羣山中響起,數千漢軍士兵從四面八方衝入諸申躲藏的山谷中。

山谷中頓時傳來一陣陣悽慘的哭喊聲。

曾經肆虐大明和朝鮮的滿清全數陣亡。

元武三年元月二十七日。

漢城城外,朝鮮上下迎來了大漢的使臣。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朝鮮李氏因不能保民太平,自請削去王位,朕以天下共主之身宣告,接受朝鮮李氏請求,封爲大漢順國公。

另封韓王劉錫賢爲朝鮮國王,賜儀仗、玉璽,準其建社稷宗廟,總領朝鮮13道,朝鮮軍民悉當聽從,欽此。”

“臣,朝鮮國王劉錫賢謝陛下隆恩。”

“天子萬歲萬歲萬萬歲”

漢城城外,無論漢人還是朝鮮人全都響起了一陣沖天的歡呼聲。

自今日起,朝鮮便是大漢皇室體系中的一員了。

朝鮮也真正成爲了華夏的兄弟之國,小中華之名更是被大漢天子親口點名,這已經足夠朝鮮八百萬百姓歡呼雀躍。

在場的還有一個特殊的人存在。

一隊打着大明旗號,立有國王儀仗的隊伍從大漢天使中走出,領頭那人正是大明正興王朱慈烺。

朱慈烺在大漢使者面前跪倒,聽他宣旨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再申高祖白馬之盟,非我劉氏者不得爲王,然朱明慈烺,自承明統,雖失天命,朕不絕其國,今起冊封朱慈烺爲明國國王,封地耽羅島,忘其砥礪自醒,勿忘我大漢之德。”

“臣,明國國王朱慈烺謝陛下隆恩。”

已經被軟禁了幾年的朱慈烺這回總算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劉錫命果然保守他的承諾。

如此一來,大明國祚雖然沒了,但是至少宗廟保全下來,對於朱慈烺來說已經可以告慰祖宗了。

按照大漢新的朝貢制度,明國也是大漢朝貢體系的一員。

雖然明國向大漢皇帝稱臣,但是其他的國格可是一樣的,朱慈烺也可以順理成章地回到中原祭奠先祖。

這條消息一出,大漢朝野內最後僅存的一些大明遺老遺少也都改變了態度。

我大漢皇帝果然胸懷四海。

就在朝鮮劉氏王朝建國的同時,在安南的張獻忠也迎來了他生命的落幕。

深夜,看着鍾玉和帶領一幫黑衣人潛入自己的帳篷拿手槍頂住自己的腦袋,張獻忠暴怒了。

“俺老張對你不薄,你竟然敢吃裡扒外。”

鍾玉和瘋狂大笑,“哈哈哈,吃裡扒外,老子本來就是大漢舊臣,不過是在你這裡潛伏臥底罷了。”

“如今越王的大軍已經埋伏在了大營四周,只要你一死,這安南就算是安定下來了,被你殺戮的百姓也可以瞑目了。”

“不”

張獻忠爆發出一陣痛苦的怒吼。

“砰”

鍾玉和毫不猶豫地扣下扳機,結束了張獻忠罪惡的生命。

元武三年二月,大漢皇帝冊封越王劉錫安爲安南國王,安南開始仿照大漢體制進行改革。

第三百一十三章 名振府縣(八)第四百二十二章 彈劾天官(二)第三百五十五章 復社衆人第二百二十八章 細細查訪第二百零九章 金融問題第六百九十六章 驅逐韃虜(八)第三百八十九章 小戰建虜(四)第三百七十三章 拯救皇陵(三)第三百一十九章 漢中風雲(二)第一百六十八章 突襲莊園(一)第七百二十七章 封藩日本(一)第七十章 招攬人手 三第一百九十三章 雜學之士第五百二十三章 爭奪海權(十五)第四百六十八章 佔領呂宋(十一)第五百三十五章 日本開關(五)第六百三十三章 大明覆滅(八)第四百七十章 佔領呂宋(十三)第四百九十八章 流賊再起第三百二十五章 漢中風雲(八)第五百九十一章 圖謀宗室(八)第六百四十五章 大明丞相(五)第四百一十七章 武當山上(三)第五百零一章 賑濟京城(三)第六百零九章 督師中原(十)第二百八十三章 府城角力(五)第三百九十二章 劉家生變(三)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元往事第五百九十章 圖謀宗室(六)第二百七十章 倉皇而逃(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長腿美女(四)第四百七十三章 乾州新城第一百一十六章 戰場掃尾第三百零三章 獻忠兵至(九)第九十章 整頓村莊第三百八十五章 清兵入關第二百八十七章 府城角力(九)第七百二十五章 朝鮮安南(三)第十四章 縣學疏通第三百二十七章 西安之行第一百零七章 紡織工坊 二第一百九十八章 守株待兔(四)第四百七十二章 佔領呂宋(十五)第二百四十三章 小懲大誡第三百零一章 獻忠兵至(七)第四百五十一章 攻略安南(三)第六百四十六章 佔領山西第四百六十四章 佔領呂宋(七)第二百六十一章 四川學政第八十八章 製作火器 一第一百六十一章 永凱當官(二)第五百零三章 賑濟京城(五)第二百一十七章 不斷博弈第二百七十五章 嘗試調查第五百六十五章 救疫河南(二十八)第三百八十一章 京城盤桓(一)第三百五十二章 義憤填膺第五百六十三章 救疫河南(二十六)第二百六十三章 浙江宗羲(二)第七百零三章 驅逐靼虜(十五)第一百五十九章 大同之道第二百三十八章 收穫豐富第七百二十八章 封藩日本(二)第三百九十九章 建立船廠(二)第五百零六章 治理呂宋(一)第五百零五章 賑濟京城(七)第七百一十三章 新朝氣象(八)第六百零一章 督師中原(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蘇氏兄弟第五百一十二章 爭奪海權(四)第一百四十八章 意呆利人第四百七十九章 縣令雷洪(一)第二百一十四章 縣試開始第三百五十八章 怒爲紅顏(一)第一百零三章 事後處理第二百零五章 過年準備第八十章 初談地理第五百二十七章 佔領臺灣(四)第二百三十三章 一戰而破第五百八十五章 圖謀宗室(一)第七百二十二章 征服蒙古(六)第三百零九章 名振府縣(四)第三百二十一章 漢中風雲(四)第七百零二章 驅逐韃虜(十四)第六百一十五章 督師中原(十六)第三百五十一章 復社大才第三百九十四章 劉家生變(五)第三百六十五章 董家小宛(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永凱當官(五)第一百零七章 紡織工坊 二第六百七十五章 呂宋漢王(十六)第七百一十章 新朝氣象(五)第七章 賣菜準備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取江南(八)第一百九十章 出餿主意第五百四十三章 救疫河南(五)第二百六十三章 浙江宗羲(二)第六百一十九章 督師中原(二十)第六百二十六章 大明覆滅(一)第七十九章 顧盼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