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 呂宋漢王(十四)

對於前來參會的大同社員可能產生的牴觸,劉錫命早已瞭然於胸。

“啪啪啪”

見會場內議論紛紛,劉錫命拍手讓大家安靜下來。

“去把地圖擡上來。”

六名軍士立刻擡着長三丈,寬二丈的巨幅地圖放在主席臺上。

整個地圖不僅包含華夏,更是將朝鮮、日本、安南、呂宋等地也包含了一部分。

地圖採用劉錫命所熟悉的後世畫法,所有大明兩京十三省全部用不同顏色進行標註,看起來十分醒目。

這幅地圖一擡出來,在場的所有人全部都被吸引了目光。

劉錫命走到地圖旁邊,手指朝南陽指了指。

衆人看到,他所指的地方恰好是整個中國的核心地帶。

“大家應該能看得出來,南陽地處中原,幾乎是華夏的幾何中心,從這裡無論是到遼東,還是到西域,亦或是江南和四川,地圖距離都是差不多的。”

“除此之外,還有民心方面,南陽是除了順慶之外最早控制在我劉家手中的地區,這裡一百多萬民衆乃是我劉家最堅定的支持者。”

“當年高祖爲什麼要定鼎關中,一方面是因爲關中天險,另一方面則是因爲關中父老對我大漢政權簞食壺漿、翹首以盼。”

“另外還有經濟原因,在江南被清軍肆虐之後,我劉家控制的南陽和湖廣一帶就成爲了天下經濟最爲發達的區域,農業且不說,工業也初具端倪。”

劉錫命這裡說的工業更多的還是指的手工業,諸如陶瓷、茶葉、紡織等。

因爲南陽府城沒有控制在劉家手裡,南陽的經濟更多的依靠是一個個近萬人的村落來發展。

但是就算這樣,在如今的華夏大地來說也是蠍子拉屎獨一份兒。

說到這兒,劉錫命身後的蘇謹笑了。

嚴格算起來,此時的呂宋反而是劉家工業最發達的地方。

由於獨處海外,沒有了各種掣肘,呂宋的工業發展突飛猛進,想來將來還能夠反哺大陸。

劉錫命繼續敲了敲地圖,“更爲關鍵的是,南陽盆地本身是平原,其距離我華夏的幾個平原都非常近,有充足的糧食基礎支撐其發展,而不用像明國京師一般,還要從江南調糧,造成極大浪費。”

一說起這個,陳子龍等人心有所感紛紛點頭。

大明立國三百年裡,有兩百年的時間都在從江南運輸糧食北上。

雖說帶動了漕運的百萬人生計,但是也因爲極度的腐敗給江南人民造成了很重的負擔。

而在劉錫命的這幅地圖上看去,南陽的東北是河北、河南平原,西北是關中平原。

西南是漢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南方是湖廣的江漢平原。

確實是一個難得的好地方。

竇玉泉身爲南陽主官,對於南陽自然是十分熟悉。

此時他也出來笑道:

“不止如此,主公曾對我等說起過,隨着經濟和格物學的發展,將來的大都市很可能向一千萬、兩千萬人口的規模逼近。

這樣一來對於水源的需求就十分巨大,而我南陽境內有多條河流流經,南方還有漢水可以溝通長江,交通等條件十分便利,加上氣候適宜,將來我等在此爲官也可以享享福了。”

“哈哈哈”

會場內一陣輕笑。

陳子龍頗懂兵事,掏出摺扇搖晃着指了指地圖道:

“可是軍事方面如何呢?南陽可不算天險之地啊,將來敵軍若攻,難免像宋朝一般出大亂子。”

劉錫命笑而不語看向曹變蛟。

曹變蛟魁梧的身形一個閃動走到前方,朝衆人抱拳道:

“諸位,漢王麾下大軍戰爭形態已經急速變化,可以說是從冷兵器時代進入到了熱 兵器時代,在現代戰爭中,天險對於戰爭的影響將急速縮小。”

“舉個栗子吧,現在我們的火炮能夠打到7裡到8裡,隨着新式火藥的研發,這一距離還將擴大。”

“更有甚者,聽聞呂宋工部已經在研發一種被主公稱爲導彈的武器,據說將來數十年內能夠發展到百里甚至千里之外攻擊敵人,這樣一來天險毫無意義。”

“嘶”

曹變蛟的話讓會場內的衆人倒吸一口涼氣。

黃宗羲、陳子龍等人目瞪口呆地面面相覷。

能夠從千里之外攻擊敵人,這是什麼神仙手段。

對於劉錫命的爲人他們還是很瞭解的,應該不至於專門爲了今天撒謊。

大明朝敗的不冤。

劉錫命對此還是笑而不語。

曹變蛟說的這個有些誇張了,要想發展到那種程度,只怕時間還需要很久,但是這不妨礙自己長遠來看此事。

“好了,方纔我已經從政治、經濟、交通、軍事等多個方面給大家講述了原因,大家對於定都南陽還有什麼疑問嗎?”

“我等心悅誠服!”

劉錫命欣然點頭,“南陽城太過狹小,此次我打算在南陽盆地重新修建一座城市,一座全新的城市,名字就叫天京。”

“這座城市將使用呂宋最新的城市建設理念,不修建城牆,提前鋪設好地下管道系統,並且爲將來的城市發展做好規劃和預留,這將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座現代化的城市。”

會場內衆人全都被劉錫命略帶狂熱的語氣所感染,不少人更是直接歡呼起來。

唯有夏允彝等人有些憂慮。

“主公”,夏允彝出列拱手,“修建新城是不是對天下百姓負擔太大,如今天下還未平定就大動土木,我怕天下百姓以爲我大漢揮霍無度。”

“哈哈哈”,劉錫命大笑着指了指蘇謹,“蘇總理,你來給大家說說經濟方面的問題。”

蘇謹笑着上前道:

“諸位,你們可知我大漢國庫裡現如今有多少存銀嗎?”

看了看衆人疑惑的眼神,蘇謹得意地比出四根手指。

“足足有六億三千七百五十八萬兩之多。”

“譁”

這下子,會場內衆人就不是倒吸一口涼氣了,而是直接驚叫起來。

六億多兩白銀!這是什麼概念?

劉錫命和蘇謹等人相視一笑。

六億兩多白銀,已經佔據天下財富的一半,想必等到驅逐韃虜,這個數字還會繼續猛增。

這裡面有劉家經營多年的商貿系統發力賺來的銀子。

劉家體系一直在使用錢票,黃金白銀自然就留存在了國庫裡。

另一方面,更多的還是從流寇、宗室、官紳手裡收繳的錢貨。

還要多虧了李自成、張獻忠這些金銀財寶搬運工加運輸大隊長,漢軍僅僅在山西就收繳了價值上億兩的白銀。

也正是有這樣的財政數字打底,劉錫命纔有底氣敢說要建成大同社會。

蘇謹滿臉紅光豪情壯志地說道:

“大家放心,主公早就說過,這筆錢來自於百姓,自然也會用到百姓身上。”

“我現在想說的是,主公的意思應該是通過修建天京城,將一部分財富發放到民間,我大漢絕不會像明國等封建王朝一樣,通過勞役剝削百姓。”

“這麼說大家就明白了吧,在我大漢轄內,大興土木不僅不是貶義詞,還是造福於民的大好事,將來我國經濟的推動就主要依靠這種方式進行推動……”

蘇謹越講越激動,一通什麼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外部需求之類的都出來,聽得陳子龍、黃宗羲等人不明覺厲。

黃宗羲震驚地看向聽得津津有味的黃宗會,內心的震撼無以復加。

這裡面顯然也有黃宗會的一手。

自己這個往日裡被人稱作狂生的弟弟現在已經成長到如此地步了嗎?

黃宗會突然覺得臉上癢癢,轉頭一看卻是自家兄長震驚地盯住自己,忍不住露出潔白的牙齒齜牙一笑。

看到了吧,劉無疆若非大才,如何能夠引得衆人效忠。

第四百八十六章 請戰建虜第八章 府城之行第三百三十二章 鏖戰山中第一百五十章 打道回府第二百五十二章 到達成都第四百一十五章 武當山上(一)第五百五十一章 救疫河南(十四)第六百零三章 督師中原(四)第六百七十八章 呂宋漢王(十九)第四百四十六章 南下崖州第二百四十七章 準備院試第四百九十九章 賑濟京城(一)第五百六十三章 救疫河南(二十六)第四百四十三章 武裝交易(三)第七百一十九章 征服蒙古(三)第二百零七章 崇禎八年第一百八十二章 路遇盜匪第一百七十四章 黑幕不斷(一)第二百一十七章 不斷博弈第五百三十九章 救疫河南(一)第一百七十五章 黑幕不斷(二)第一百七十二章 突襲莊園(五)第六百七十五章 呂宋漢王(十六)第三百二十三章 漢中風雲(六)第五百三十一章 日本開關(一)第六百八十九章 驅逐韃虜(一)第四百八十五章 再次寇關第五十八章 連夜遁逃第一百零九章 整備禦敵第一百一十九章 柳氏主僕第一百五十一章 江中亂起第一百九十九章 守株待兔(五)第一百五十一章 江中亂起第一百五十四章 玉泉入村第一百一十一章 村莊激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收人收心第二百五十五章 成都府城第三百零一章 獻忠兵至(七)第一百五十六章 新房落成第三百五十九章 怒爲紅顏(二)第二百九十七章 獻忠兵至(三)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下大亂(一)第三百六十一章 怒爲紅顏(四)第二十三章 脫身逃命第六百二十章 吏治改革(一)第三百八十四章 京城盤桓(四)第三百二十一章 漢中風雲(四)第二百四十六章 家中日常(二)第七百零四章 驅逐靼虜(十六)第六百三十三章 大明覆滅(八)第二百一十章 玉落錢票第二百七十二章 返回順慶(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舅老爺第六百五十四章 恐嚇清軍(四)第五百五十四章 救疫河南(十七)第六百四十一章 大明丞相(一)第二百六十六章 準備院試(二)第五百八十八章 圖謀宗室(四)第六百二十八章 大明覆滅(三)第六百四十三章 大明丞相(三)第二百五十五章 成都府城第二百八十九章 外援趕到第五百八十八章 圖謀宗室(四)第五百三十九章 救疫河南(一)第五百二十六章 佔領臺灣(三)第二百五十六章 李家舊宅第二百五十二章 到達成都第六百七十三章 呂宋漢王(十四)第五百四十三章 救疫河南(五)第三百六十章 怒爲紅顏(三)第二十九章 穩定人心第五百五十七章 救疫河南(二十)第二百九十三章 結社!結社!第四百三十二章 聯結楚黨(二)第二百三十九章 河西商人第六百九十九章 驅逐韃虜(十一)第三百九十六章 回村誘惑第一百四十九章 跟蹤迷影第一百四十一章 追兵又至第二百三十九章 河西商人第五百零六章 治理呂宋(一)第一百八十四章 怒不興師第五百一十九章 爭奪海權(十一)第一百零七章 紡織工坊 二第四百六十九章 佔領呂宋(十二)第七百一十三章 新朝氣象(八)第一百八十二章 路遇盜匪第三百五十四章 蘇州香君第二百七十章 倉皇而逃(二)第三百六十一章 怒爲紅顏(四)第六十五章 立功受賞 二第六百一十五章 督師中原(十六)第一百五十五章 制度建設第四百九十一章 盧象升死(二)第五百四十五章 救疫河南(七)第三百七十一章 拯救皇陵(一)第九十七章 學子聚會 三第六百八十五章 攻取江南(五)第五十二章 家丁亂戰第五十七章 今事急矣